农村贫困标准线问题研究_第1页
农村贫困标准线问题研究_第2页
农村贫困标准线问题研究_第3页
农村贫困标准线问题研究_第4页
农村贫困标准线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贫困标准线问题研究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繁荣的社会主义目标,我们必须允许一些人先富,并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提供财政支持。当前我国的贫困地区、贫困户主要分布在农村,因此,为了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首先确定农村的贫困标准线。本文是定量研究农村贫困标准线的一种尝试。一、贫困标准的内容贫困概念的相对性和贫困内涵的广泛性,为界定贫困、确立贫困标准带来了困难。不同的国家、地区、群体,在不同的时期对贫困的理解和界定大不相同。人们最早仅仅从生活消费的角度来定义贫困,把由于经济收入低,不能满足衣、食、住等基本需求的生活状况称之为贫困;接着又把视野扩大到生产领域,认为即使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如果缺乏进行再生产的条件和手段,也还属于贫困的范畴;有的学者则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角度来考察贫困,认为贫困还应包括文化生活的匮乏、身心健康的不良、甚至权力和地位等政治因素的欠缺。结合我国农户的生活现状,我们把贫困定义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根据贫困的程度,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如果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则属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可分为生存贫困和生活贫困,生存贫困即特困,是指最低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存有困难,它是生活状况中最低下的一等。据此,我们把农户的生活层次划分如下:区分不同生活层次的界线,我们分别命名为特困线(活命线)、温饱线(贫穷线)、发展线(脱贫线)、小康线和富裕线。其中前3条线直接与贫困问题有关。特困线(活命线):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满足最低生理需要的最低费用;温饱线(贫穷线):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购买温饱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发展线(脱贫线):农户人均年纯收入满足温饱生活所需以后,还有从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化、进行发家致富的投资费用。跨越这条线是农户最低的理想,此后其经济行为才发生转轨,由自给、半自给型转为商品型。使用上述3条线来代替现行单一的“贫困线、脱贫线”,主要是因为:第一,现行贫困标准单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生活的层次及其差距,给扶贫工作带来不少困难;第二,现行贫困标准把贫困线和脱贫线合二为一,把达到温饱说成基本脱贫,忽略了农户刚达温饱之际其生活还相对贫困的事实,容易导致一些农户刚被宣布脱贫,由于经济脆弱,一遇风险又重新返贫;第三,现行贫困标准仅仅考虑收入和消费,排除了生产因素,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有鉴于此,我们把特困线(活命线)、温饱线(贫穷线)和发展线(脱贫线)分开,共同作为衡量农村贫困状况的标准线,一方面把特困的农户当成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一方面又把能够扩大再生产、转入商品经济发展轨道的农户算作真正的脱贫。二、贫困的测量方法自本世纪初英国的本杰明·朗特里和查尔斯·布思提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在贫困的测量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荷兰的奥迪·海根纳斯和克拉斯·德沃归纳出3种测定贫困标准的视角。贫困测量视角之一:客观相对贫困标准的测定。所谓客观相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某些人的生活低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生活水平。测定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收入定义和商品定义,具体方法有3种:一是收入等份定义法。首先把国民按收入分成几个(通常是5个或10个)等份,再辅以基尼系数进行差异比较,从而确定总人口的百分之多少为贫困人口;再根据这个百分比,利用家庭收入调查资料,求出贫困标准。它的缺陷是:本末倒置,确定贫困标准的目的是要反映有多少人处于贫困状态,而这种方法已内含了最后的结论。二是收入平均数法。把居民人均收入按不同水平进行统计分组,以全部居民人均生活费用除以2或3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从统计分组中得出与之对应的贫困率。它的缺陷是:用全部居民人均生活费用除以2或是3,缺乏理论解释和科学根据。三是商品相对不足法。它的根据是,一个缺乏普通必需品的家庭必然是贫困的,因此先选定某个标准的消费模式作为社会普遍状况的代表,再与它相比,一个家庭缺少的东西越多,不足的程度越大,也就越贫困。它的缺陷是:根据不牢靠,有些家庭如刚建立的单身或两口之家,虽然拥有较少的商品,却并不贫困。近年来,在许多国际组织特别是世界银行的倡导下,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注意力从相对贫困的测定转向绝对贫困的测定。这是因为,相对贫困表明若干个家庭中必有一个贫困家庭,无论尽多大努力扶贫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并且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发达国家的贫困家庭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是富裕家庭。贫困测量视角之二: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定。所谓客观绝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某些人的生活水平低于一个确定的最小值。测定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确定贫困线和编制贫困指数,具体方法有7种:一是热量支出法。以每人每日所需摄入的热量为基准,按人均生活费用分组,算出各组的热量摄入量,再找出摄入热量最接近于基准热量的组,该组的人均生活费用即为贫困线的标准。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使用较早且相对成熟,但有以下缺陷:人体对营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仅用热量来衡量有片面性,如果考虑其他营养素,又太繁琐、不实用。二是基本需求法。根据一个人食品、衣着等“基本需求”的最小值,比照市场价格,计算出购买这些必需品的最低费用,即定为贫困线。它的缺陷是,确定“基本需求”难度大,随意性也强。三是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是家庭食品支出与总收入的比值,它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越贫困。因此既可以把恩格尔系数的某个值(现在国际上一般确定为60%)直接定为贫困线;也可以依据恩格尔系数间接地用收入金额来表达贫困线。后者的具体办法是:按营养学知识确定一个最低饮食标准及其相应的饮食费用,然后用它除以恩格尔系数的贫困值(如上述的60%),其商就是贫困线标准。西方常用的公式为:贫困线=A×最低饮食费用式中A指较低收入层次全部收入与饮食支出的比值,即为较低收入层次恩格尔系数的倒数。四是超必需品剔除法。根据住户消费调查资料,从住户全部消费支出当中逐一剔除那些“超必需品”,将剩余部分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用公式表达为:贫困线=居民家庭平均消费支出一平均超必需品消费支出尽管此方法引进了需求弹性系数,把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的定义为超必需品,但仍然实用性差,贫困线常常被定得偏高。五是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这种方法认为入不敷出的人就是贫困者,因而把贫困定义为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大于1。它的缺陷显而易见,支出受当事人的消费偏好影响极大,有的人的许多支出属于浪费,缺乏经济性。六是编制贫困指数法。以生活质量为度量标准,根据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具体方法是选取几个同收入高度有关的问题,向居民作问卷调查,给每个询问项目打分,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它的缺陷是主观性强,随意性大。七是数学模型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经济计量分析模型和收入与营养摄入量分析模型。前一个模型是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所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SE),建立人均生活费收入与食品、衣着、高档耐用消费品、其他各种用品、燃料、服务费、福利费7大类支出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直接给出了维持基本需求的支出和超过基本需求的支出两大部分,从而以此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后一个模型则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状况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结构密切相关,而工作能力和状况又同收入有联系,因此收入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结构也有联系;如果能恰当地确定营养必需量,就可以确定必需的最低收入,也就可以确定相应的贫困线。该模型就着力于描述收入同营养摄入数量和结构之间的联系。贫困测量视角之三:主观贫困标准的测定。鉴于构造客观贫困标准的困难,70年代以后理论界开始了“自我感觉生活需要不足”的贫困测量。这种测量简便易行,但面临人们过高估计自己必需收入值的危险,而且这一高估的误差范围非常难以确定。常用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主观最小收入定义法。通过社会调查,询问各家庭认为其收入“足够”和“不足”的数量,对这两种数量做几何平均,就可得到我们认为“正好”的主观最小收入水平,如果他们的实际收入低于这个水平即被认为处于贫困。二是主观最小消费定义法。通过询问人们什么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多少“收入”,然后将其同他们的实际收入相比较,判断出他们是否属于贫困。三、第二,以日收益为标准,确定最低值的贫困标准我们参考热量支出法,从全国农户调查资料中,找出摄入维持每日生存所需最低热量组所对应的农村居民年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与当年这些食品的混合平均价格相乘,把所得的货币值作为农村居民人均维持生存所需的年最低纯收入,即特困线(活命线)。关于维持个人生存的最低热量摄入数,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专家们的计算,人均每日摄入热量的正常值应为2400千卡,最低值应为2000千卡;国际上通常把1800千卡作为维持生存的极限值。由于我国农村居民主要以粮食和蔬菜为主要食品,消费的结构和层次较低,因此,需要用稍高的热量来弥补其他营养物的不足,故我们拟采用2100千卡作为一个人每日维持生存所需热量摄入的最低限。另外,考虑到1990—1992年农村居民人均每日摄入蛋白质量和脂肪量均未达到卫生部推荐的标准,所以在使用热量支出法确定贫困标准线的过程中,我们未计算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只以人均每日热量摄入为考虑参数。在全国农户1991年调查资料中,年生活消费支出(200—250元组)所消费的主要食品有:粮食192.47千克/人,蔬菜73.12千克/人,食用油5.48千克/人,肉类5.02千克/人,禽蛋1.10千克/人。这些食品折合成每日热量摄入值,约为2099.0千卡。因此,我们把上述主要食品消费量作为农户人均年食品消费的最低值。通过与当年平均混合价格的换算,得出购买这些食品维持生存的最低费用应为220.46元。如果考虑到盐、酱、醋、燃料等费用和执行政策的方便,可把农村特困线(活命线)定在250元的标准上(见表1)。四、特征分析和消费函数我们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农村温饱线(贫穷线),然后相互验证。一是根据恩格尔系数法,使用以下公式:二是根据全国23个贫困县的贫困户调查资料,建立贫困户人均收入同消费支出的消费函数,计算出均衡点,从而得到温饱线(贫穷线)。我们依据《中国贫困地区人口经济国情资料》所汇集的1989年全国23个贫困县11830个贫困户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贫困户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63.6%(见表2)。对照联合国把恩格尔系数划分为5档,其中60%以上者为贫穷,可以把我国贫困户的恩格尔系数定为63.6%。利用上述特困线(活命线)的测算结果以及恩格尔系数法的公式,得到:贫困户人均收入同生活费支出的消费函数法,根据1989年全国23个贫困县、11830个贫困户的资料可得表3:根据表3来建立消费函数。因:所以,得到的消费函数方程为:y=0.7052x+93.96,式中y表示人均收入水平,x为人均必需生活费用。显然,当y=x时,农民收入同必需生活消费支出相等,即农民把收入全部用于必需品的消费,既没有欠债也没有积累。解方程组:得:x=y=318.72(元),这就是1989年农村的温饱线(贫穷线)。如果用农村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对它加以调整,可得1990年的数值为332.9元,1991年的数值为340.6元。以上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为了便于在扶贫工作中使用,我们把350元定为温饱线(贫穷线)。五、农民的边际投资倾向,在预测的同时,还必须在其职业放为了确定我国农村发展线(脱贫线),首先依据全国农户的调查资料,按农户人均纯收入高低排列分组,确定家庭纯收入与投资值的相关关系,引进边际投资额加以分析,以判定投资欲望最强烈时所对应的人均纯收入组;其次,从按纯收入指标的分组中,计算各组的储蓄率,以判定储蓄率变化最明显时所对应的人均纯收入组;最后,结合当年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作为社会公认的平均生活水平进行综合比较,以确定发展线(脱贫线)。根据1991年全国农户调查资料,按人均年纯收入的高低分8组,它们的收入和投资情况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投资也相应增加。要准确地把握农户的投资行为,关键看农户的边际投资倾向,即农户每增加1元收入,会拿出多少钱进行投资。该表的数据显示,当人均纯收入处于500-600元区间时,农民的平均投资倾向高达0.314,投资欲望最为强烈;当人均纯收入处于600—800元区间时,农民的平均投资倾向也高达0.291,投资欲望也很强烈。可见,大约在600元左右的人均纯收入是农户增加投资以致富的转折点。又根据1991年全国农户调查资料,查出按人均纯收入高低排列的12组农户的收入额和支出额,再计算出他们各自的储蓄额和储蓄率。具体计算公式为:储蓄额=人均总收入一人均总支出,储蓄率=人均储蓄额÷人均纯收入。从表5可以看出,当人均纯收入达到500—600元区间时,储蓄率有明显的转向;当人均纯收入达到600元以上时,储蓄率稳步增长。综合以上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并参照1991年全国农户人均纯收入为708.6元的水平,我们把该年的农村发展线(脱贫线)定在600元。至此,我们以1991年为例,测算出我国农村特困线(活命线)为250元,温饱线(贫穷线)为350元,发展线(脱贫线)为600元。其中的生存区间为250元以下,度日区间为250—350元之间,温饱区间为350—600元之间。因此,在扶贫工作中,建议使用350元的贫穷线和600元的脱贫线。至于小康线和富裕线的确定,已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故不作讨论。于是,文初所列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层次图就可以被丰富成以下的模样:六、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上述几条贫困标准线是根据1991年价格和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确定的。具体操作时还应从不同家庭、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上述标准线作一些微调。1.家庭规模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依据直观的感受,我们假设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是影响家庭贫富程度的两个主要变量。单独研究家庭结构对消费效益的影响,可知:一代人家庭,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三代人组成的核心扩大家庭,以及其他联合家庭,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消费效益差异较大,表现为一代人家庭和三代人核心扩大家庭的消费效益最好。但进一步的交叉研究使我们发现,影响消费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的规模。在对规模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家庭作消费效益的比较时,发现同是4口之家或5口之家,不同的家庭结构对消费效益的影响力很弱,影响程度在1.7%左右。因此我们在对不同家庭贫困标准线作微调时,只考虑家庭的规模。由于1991年全国农户平均人口为4.7人,所以我们在计算时以5口之家作为基准。表6是1991年不同人口规模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一览,以及以5口之家的人均为100%计算出的不同规模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的系数。为了集中反映人口规模对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应当扣除人均纯收入因素的影响,故用不同人口规模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系数除以人均纯收入系数,得出家庭规模对生活消费水平的影响系数(见表6):从以上结果来看,2口之家同3口之家之间,4口之家同5口之家之间,6口之家同6口以上之家之间,家庭规模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差距很小,为了避免贫困标准线过多,可分别把它们并成一组,执行同一个贫困标准线,于是得到表7:用以上得到的家庭规模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系数,分别乘以全国贫困标准线,就可得到:1口之家的贫困标准线:特困线(活命线)=250×89.78%≈224(元),2—3口之家的贫困标准线:特困线(活命线)=250×98.19%≈245(元),4—5口之家的贫困标准线:特困线(活命线)=250×100.02%≈250(元),6口及6口以上之家的贫困标准线:特困线(活命线)=250×97.20%≈243(元),2.生活饮品消费额指数的测算在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同贫困标准成正比,而各地区生活必需品费用价格指数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货币的差异,也同贫困标准成正比。于是:Pi=P×Ji×Ki式中Pi为各省、自治区的贫困标准线,P为全国的贫困标准线,Ji为各省、自治区基本生活费用价格差异指数,Ki为各省、自治区收入差异指数。基本生活费用价格差异指数J的计算公式为:式中Li、L分别为相关省区、全国的代表性生活必需品价格,Mi、M分别为相关省区、全国的代表性生活必需品消费量;收入差异指数K的计算公式为:式中Ri为相关省、自治区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R为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计算基本生活费用价格差异指数时,可使用国家统计局编制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商品目录,确定粮油、蔬菜、猪肉、燃料等47种代表性生活必需品,它们占了农村贫困户全部消费的87%。在确定Mi时,可分别使用各省、自治区农户实际消费量的调查资料。使用这种方法的困难是,要确定47种代表性生活必需品分别在27个省、自治区的价格,再与当地农户人均代表性生活必需品消费量相乘,工作量太大;加上许多省、自治区的统计资料残缺不全,因此这项工作目前难以全部完成。我们选择资料较齐全的江苏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测算,得出:江苏K苏=1.30,J苏=1.14;广西K桂=0.928,J桂=1.0075。C苏=K苏×J苏=1.482,C桂=K桂×J桂=0.935。用两省区的调整指数分别与全国的贫困标准线相乘,就得到江苏:特困线(活命线)=250×1.482≈370(元),温饱线(贫穷线)=350×1.482≈520(元),广西:特困线(活命线)=250×0.935≈230(元),温饱线(贫穷线)=350×0.935≈330(元),至于同一省或自治区内的不同地区、县的贫困标准线,也可参照以上办法作微调。为了减少操作上的困难,我们提议用生活消费品消费额指数Ci来代替调整指数C,各省、自治区的生活消费品消费额指数是其农户人均生活消费品消费额同全国农户当年人均生活消费品消费额之比,显然,这是把全国农户人均生活消费品消费额当作100%。生活消费品消费额指数综合反映各省、自治区在消费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