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复习第一环节
【时间:10分钟】回归教材:全面阅读教材1.《纲要(上)》P9-132.《选必1》P22/30/44/92/983.《选必3》P2-7复习第二环节
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复习第三环节
高考考情分析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2【甲】24·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江苏·1·土地私有制
辽宁·1·百家争鸣山东·百家争鸣湖北·1·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广东·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浙江(6)·1·百家争鸣
湖南·1·百家争鸣2021【甲】24·孔子思想【乙】24·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重庆·1·列国纷争
河北·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
浙江(1)1·百家争鸣2020【Ⅰ】24·分封制【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山东·1·百家争鸣
江苏(7)·2·墨子思想命题趋势:
(1)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影响、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和商业发展条件及状况、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政治、经济及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等。
(2)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渗透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如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对兴修水利的积极影响、思想观念、文字变化和科技成果的现实基础等。重点关注:分封宗法崩溃;华夏认同;变法运动;选官制度;德治与法治之争;户籍制度;货币演变;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复习第四环节
考点基础知识梳理一、时空定位和阶段特征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因此时诸侯国之间不断攻战而得名。也因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三家分晋被视作春秋战国分水岭。这两件事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总体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宗法分封制瓦解,各国变法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形成,选官依据才能或军功,春秋时期成文法出现,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出现;民族交融加深,华夏认同观念增强。进入铁器时代,采用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手工业分工细密,工商食官被打破;商业发展、货币流通广泛,大商人出现,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士阶层崛起;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1: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孟子·告子》材料3: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I)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西周至战国政治权力有何变化?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权力下移分封制走向瓦解【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社会大动荡【问题探究】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有哪些变化?春秋初期地图战国初期地图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
信息5:民族交融趋势。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信息1:统一趋势加强。中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势,具有初步疆域边界意识。
信息4:内外修建长城。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周边部族压力倍增。
信息2:秦国崛起。
统一巴蜀,迁都咸阳。
信息3:政治力量重组。三家分晋,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一)社会大动荡表现为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分封制走向瓦解(二)政治大变革1.背景/原因: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实现富国强兵和大一统的要求。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变法。思想:受法家变革思想影响。燕昭王乐毅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邹忌改革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列国变法示意图2.目的:富国强兵3.结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变法运动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措施影响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社会治理:制定严密户籍制度(目的:征发赋役);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富国→集权强兵→→控民
进步性: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打击了贵族特权;④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儒家书籍,制《秦律》,轻罪重罚。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刑法严苛,激化社会矛盾。
②赋役沉重,加重人民负担;基础知识→法治政治:推行县制,县的官员由君主任免;补充——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和变革的需要;策略得当,取信于民;②国君支持(政治保障);③指导思想正确,态度坚决,铁腕改革;④改革全面彻底,措施行之有效。【选择性必修1——链接】
1.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盛行世官制,贵族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制定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4.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二)政治大变革表现为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宗法制逐渐崩溃);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世官制逐渐向选贤举能过渡。1.农业:(1)生产工具:冶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农业技术:①耕作技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②黄河、长江流域已经普遍种植农作物;③春秋战国各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芍陂(quèbēi)、都江堰、郑国渠)(3)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垄作法(三)经济大发展小农经济含义土族。原因特点地位评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前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重农抑商【知识拓展延伸】:小农经济春秋战国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耕锄集体耕作转向个体农耕
【2015·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A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2.手工业:(1)冶铁技术出现(2)分工更加细密。(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吕不韦(3)各诸侯国有铸币权。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各国都城都设市,出现商业区。(4)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3.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出现。(2)交通发达:都城为交通枢纽。【2020·全国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B【详解】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知识拓展延伸】重农抑商
在商鞅看来“农贫而商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农业生产,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①原因: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导致兵员不足,滋生厌战情绪;容易崇尚奢靡,败坏社会风气。【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不利于巩固统治的需要②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根本目的)巩固统治。④影响:【积极】推动农业发展、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③表现: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贬低商人地位。(战国商鞅变法后开始实行)易错:抑商不等于灭商,限制不等于禁绝。【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B【2021·全国乙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选项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迁徙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所以商朝的统治范围未必到达内蒙古地区,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排除A项;选项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选择B项;选项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不能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排除C项;D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可以说明秦朝军队使用了铁质兵器,但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排除D项;(三)经济大发展表现为铁农具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工商食官制逐渐补私人商业所取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1.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文化其他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进步)“仁”——关爱他人②“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保守)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②整理典籍,传世《论语》①中庸思想:强调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处。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③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1)春秋时期(四)文化大繁荣、思想大解放
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1)春秋时期①世界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②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方法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B(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儒家孟子①政治思想(核心:仁政,民贵君轻);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君舟民水”)道家庄子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法家韩非子①建立一个法、术、势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③以法治国。补充:法术势。法是政府制定、向全民公布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势是指君主拥有的权势地位。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2.德法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教化思想治国思想(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为政以德”,爱人,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施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以法治国;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家法家理想教化型现实功利型VS符合时代需要派别/代表阶级理念命运儒家孔子没落奴隶主人治+德治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孟子新兴地主仁政王道·民贵君轻荀子新兴地主礼法并用·君舟民水道家老子没落奴隶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韩非新兴地主法治·专制集权墨家墨子小生产者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主张复古,偏于保守不被新兴地主阶级接受主张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治国脱离政治实际,过于理想化没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采纳消极避世思想不适应社会潮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进取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和平的愿望,成为民间显学归纳:儒、道、法、墨的治国理念及其时代命运(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争相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3.“百家争鸣”局面背景3.百家争鸣的影响(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当时: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②利于教育普及;③削弱血缘贵族地位,促进社会转型。(3)后世:各家学派为后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奠基,提供封建社会治国理论;(4)精神:彰显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发展也起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乱世之争礼崩乐坏济世之道价值重塑和而不同【2021·山东卷·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基础知识【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BA【详解】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4.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1)文学
艺术①《诗经》:春秋时期孔子编订。汇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②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③书法(以青铜铭文及石鼓文为代表);绘画(留传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④音乐(战国编钟——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舞蹈(以宫廷乐舞为主)(2)科学技术①指南针:发明司南。②天文历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星表。③数学:春秋时期出现的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法。④医学:编纂于战国的《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022·6浙江·高考真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作者毕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满对家国的炽热情感和深切忧念。他是()A.墨子 B.韩非 C.屈原 D.杜甫C【2021·湖南卷,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C【2017·全国Ⅲ卷,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A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管子:顺应民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提出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提出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明德、敬德。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礼记》:大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庆十一国庆节征文(5篇)
- 万能的年终工作总结范文(十篇)
- 产科医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企业会计人员工作总结范文(10篇)
- 安徽省淮北市和淮南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思想政治试卷(含答案)
- 我心中的阳光5篇
- 公众号推广合作合同(2篇)
- 混凝土罐车车租赁合同
- 写字楼买卖租赁合同
- 批发市场摊位租赁协议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
- GB/T 20154-2014低温保存箱
- 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 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经专家论证
- 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
- 养猪场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 Windows-Server-2012网络服务架构课件(完整版)
- 形位公差_很详细(基础教育)
- 手榴弹使用教案
- 600MW机组除氧器水位控制系统
- 史上最全的涉税风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