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结合上下文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四步解法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结合上下文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四步解法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结合上下文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四步解法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结合上下文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四步解法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结合上下文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四步解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合上下文,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四步解法“结合上下文,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是现代文阅读文学文本类的常见题。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阅读题讲评的方法——“四步讲解法”:第一步,讲答案赋分,让学生规范答题,并且从规范走向创造;第二步,讲审题要旨,让学生深入领会命制题目的方式,从解题走向理解考点;第三步,讲联系文本,让学生明白文章内容,从读文走向全篇;第四步,讲文体拓展,从一篇走向一类,让学生具有更开阔的文体意识。01讲答案赋分散文《虹关何处落徽墨》,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重点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题目是:“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文章画线部分的内容是: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让学生演示答案和互相讨论后,我先公布命题者拟定的参考答案:

①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②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再让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引导他们去发现参考答案的表达特点与赋分情况。参考答案有三个小点,共5分,第一点是手法,第二点是内容,第三点是作用。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有如下几种:一是漏答。不能将画线部分的要点全部找出来进行鉴赏,比如没有写出“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说明概括水平存在问题。二是浅答。只关注文章写到了“幽静生活”,而没有注意本节文字都是写“我”的,于是不能写出“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这个点,说明没有全文意识来理解文字的内涵。三是误答。表现手法误用,比如有学生认为有两个“看到”就是采用了“反复”手法,说明没有掌握修辞的具体内涵。四是硬答。就是常说的“贴标签”,如有的学生只写“拟人”,但没有展开,没有指明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贴标签的嫌疑。笔者以为答案应该为“主要运用拟人手法,以‘喁喁细语’‘翩翩起舞’形象地写出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巧的状态”。这样答更规范,有具体的鉴赏。五是多答。学生答出参考答案没有涉及的一些内容。比如有学生答“本节文字先写‘我却听到’再写‘我看到’再写‘想’,由感觉到心理描写层层深入,表明作者对徽墨的沉浸和喜爱”。这样的回答落到点子上,体现出学生的鉴赏力。多答有两种情况,一是误答,一是正确。从应试角度,多答算是一种开放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答到点子上的多答。以上情况,漏答、浅答和误答,说明学生有知识缺陷;硬答,则说明学生答题不具体:必须避免这四种答题弊端。讲清楚答题要求,再回过头去让学生按照规范答题的方式,改写这个参考答案,以便让答案更有参考价值:

①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②以“喁喁细语”“翩翩起舞”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③先写“听到”再写“看到”再写“想”,由感觉到心理描写层层深入,④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教师在这一环节里,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范答题,如何才能规范答题。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学生可以从规范走向创造,向满分进发;而在这一规范过程中,鉴赏水平也获得了提升。02讲审题要旨很多学生不能答好题目,是因为没有仔细审题。审题的要旨,是要以题目中的词语为语义单位进行理解,因为题目中每一个语义单位都有一定的存在理由,必须认真对待。“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但很多学生只看到“画横线部分”,其余的一些词语,如“赏析”“文中”“结合上下文”,都当作可有可无的要求忽视过去了。所以,必须提醒学生仔细审题。在这一环节笔者采用细读、通读、联读三种办法。细读,注意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语。比如前述题目,我发现很多学生是从全文结构角度来赏析画线部分的,学生在用常规的答题模板来答题,而不是针对本题要求来答。于是笔者让学生将2018天津题和2016年浙江高考《母亲》鉴赏题进行比较。《母亲》是这样命制的:“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学生观察两题的题目后,就会注意到有没有“结合上下文”在答题上是有区别的:有“结合上下文”,就必须联系全文结构来答,所以《母亲》参考答案里有“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这一点。但笔者发现,答案里的“过渡”一词显得比较轻率,所以,还必须真正理解何谓“结合上下文”。通读,将题目、答案、原文通读一遍后对照着审题。从语义上分析,“结合上下文”包括联系上文、联系下文,而这两种联系方式的作用,有时并不只是“过渡”一词所能够囊括的,具体可以分解为“呼应上文的内容”和“为下文做铺垫”。《母亲》画横线部分的上文,是母亲多次说“要是我能够看一看火车”,说明母亲“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关注火车,这是一种渴望,但她又被“钉在家里”;下文则是和省城回来的人的对话,母亲的问比感慨多,而感慨又离不开火车的“奇怪”,所以,对照题目、答案、原文进行审题后,我们可以这样详细展开答案:“在结构上,呼应上文“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多次说“要是我能够看一看火车”为下文和省城回来的人的问答做铺垫,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这样回答,就比单纯的“过渡”要来得精确。联读,联系其他术语落实题目中最关键的考点。必须指明题目中理解、鉴赏评析、探究等术语之间的区别。其实,理解、鉴赏、评析、探究这四个术语表示四个考核目标层级,常常直接出现在题目中,又往往为学生所忽视。其原因是老师不够重视,没有加以区别。如:2014年山东高考黄裳《浣花草堂》的题目:“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2016年上海高考熊久红《湖殇》的题目:“以第12-15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2017年江苏高考杜鲁门·卡波特《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的题目:“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其实,这四个考核目标层级是不一样的。按照现行的语文目标层级,最低级是识记,这个层级不会出现在阅读题里。接下来是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再就是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然后是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最后是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也就是说,对“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往往是既要领会并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解释出句子的深层意思。对“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我们要“分解剖析”,逐一分析出每句的语言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概括出相应句段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对“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则要提出自己的合理看法。再如,2015年江苏高考张抗抗《比邻而居》和2017年天津高考朱以撒《挺拔之姿》的题目都涉及文章最后一段,但两文命题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赏析”,一个是“探究”。《挺拔之姿》的题目:“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此题参考答案是: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比邻而居》的题目:“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此题参考答案是: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比较两题答案,就会发现“赏析”和“探究”的区别。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出此处表达的好处;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根据全文揭示本句的丰富含义。我们在理解考核层级的基础上,对鉴赏的理解会有登堂入室之感。03讲联系文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做题训练,学生往往会出现下面情况:有了“规范答题”的意识,能做到了形式上的规范,也能够仔细审题,对题目进行语言分析;但答案总是“差那么一点”。差在哪里呢?就是读不懂文章。读不懂文章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文本意识”,二是有“文本意识”但答不全。原因是前一种属于陈述性知识,后一种属于程序性知识。还需要有具体“联系文本”的操作方法。什么叫“文本意识”?一般而言,文本包括标题、正文、附注。这种陈述性知识,只要训练几次,学生就能够掌握,会联系标题、正文内容及附注。比如对《母亲》画线部分的赏析,80%的学生没有联系上下文;但老师提醒之后,他们在下一次作业中就会去联系上下文赏析了。难的是“如何联系文本”。从文本操作上看,首先要让学生有整体意识,以全局眼光来分析观照文本;其次要有细部意识,抓住段落里的每一个词语。联系文本做题时,可运用下面三种方法:问的是表达方式,还需要联系文本内容。如2015年湖南高考木心《童年随之而去》第16题:“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的描写手法。”答案为:反衬/衬托,烘托。以水声摇橹声语声雷声雨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静谧),渲染作者内心的不平静。问的是“点”,还需要联系“面”。2016年浙江高考《母亲》的赏析题,若不联系上下文这个“面”,答案肯定有误差。2014年湖南高考学群的《粮食》第17题:“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细节描写的赏析主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分析具体的描写手法,关注写了什么;二是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从手法本身而言是生动地表现形象特点,从内容角度则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这个“面”,尤其是全文的中心。爷爷奶奶“养猪送猪”的细节,表达了他们对猪的爱护、不舍以及深厚的感情;写“养猪送猪”细节的目的表明在农耕时代,人们一直在“参与”粮食的生产,这与大机器时代对粮食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问的是主要内容,还需要联系次要内容。有一道模拟试卷的鉴赏题,命题材料是杨绛的散文《记比邻双鹊》,记录双鹊筑巢、育子、子亡、悲啼、拆巢的全过程,要求“赏析文章主题表达的妙处”。对此,有人认为主题是“人生实苦”,但有人认为是“人生应坦然”,若联系双鹊生活的全过程两种主题皆可,但其实文章里还提到“五月十九,是我女儿生忌”这一次要内容,这个次要内容就是答题关键,可以使得答案更丰富。子女早亡,如双鹊失子,所以“人生实苦”;可双鹊失子后拆巢而去,自己失去女儿后也应如此,“人生应坦然”。在讲题目时,用这三种联系文本的方法,由一道题到多道题,由题目到文本,使学生更加理解文章内容,从读文走向全篇。

04讲文体拓展复习课,本身就是知识的温习和落实,而善于联系是温习落实知识的不二法门。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开阔的文体意识,从一篇走向一类,老师必须进行文体拓展讲评。如《虹关何处落徽墨》是一篇记叙文,而2016年《母亲》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就必须讲清两者之间有何不同。笔者还由散文拓展到小说,讲记叙性散文和小说在情节上的异同。这样,从题目中出来,让学生鉴赏文本时有一个更开阔的知识背景。

其实不止阅读鉴赏题,其他很多阅读题如理解题、评析题、探究题的讲评,都可以采取这“四步讲解法”。比如2017年浙江高考《一种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