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谈及“知”和“行”的关系时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大意是,真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真知的达成,知行是合一的。要将心中所知,施行开来;以知促行,以行成知;知而能行,方为真知。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张栻说“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意思是参加实践才能促进认识发展,认识越深刻越能指导实践的发展。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作文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其弟子教诲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于“知”与“行”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读大学时信奉王阳明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于是自己取名“知行”。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改名“行知”。“知行”观一直是中华民族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孙中山认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毛泽东说:“所谓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就是知和行的关系。”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例文:知行合一,方能致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谈及“知”与“行”的关系时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句话揭示了“行”与“知”的关系,“知”是“行”的“主意”,是引发行动的开端;“行”是“知”的实践,是“知的工夫”,知行合一,方能致远。以“知”导“行”,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知是行的主导意识,没有这一“主意”,“行”就不会落实。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否则认知错误,行动越多危害越大。二战中日本的统治者从小就给国人灌输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青年人形成扭曲的思想观,成年后变成战争机器,犯下了人类历史上不可原谅的罪行。由此观之,一个正确的认知,对青年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的认知,三观的确立,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是立志奋发,不负青春,还是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这两种生命认知会导向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青年人的发展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认知,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青年人责无旁贷。以“行”成“知”,用笃行促成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美好的愿望,再宏大的设想,再科学的决策,如果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都只是空想、幻想。这也正是有人感叹“为什么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一生”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没有“干”,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变成乌托邦。知识在“干”中获得,对错在“干”中检验,本领在“干”中提高。从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中国精神”到书写抗疫史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都是起而行之“干”出来的,所以,让我们都“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行动书写人生的辉煌。知行合一,不可分离。“知”既是“行的主意”,也是“行”所实现的意识结果;“行”既是“知的工夫”,也是“知”所展开的实践维度。通过“行”而实现“知”,通过“知”而实现“行”,所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非常善于作战,几乎战无不胜,他每到一个地方,第一桩做的事,就是亲自勘踏地形,实地了解山川地理、道路交通、敌我双方的军事设施及兵力部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战争地点的“真知”,通过“真知”来取得战争行动的胜利,“知行合一”即是王阳明战无不胜的“秘诀”。脱离“行”的“知”是空知,同时脱离“知”的“行”也是盲行,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知行合一,方能致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要正确立意,首先应读懂材料表达的含义。材料是关于“知”与“行”关系的论述,引用王阳明的名句,“知者行之始”,意思是真知是行动的开始,在正确的认知的指导下的行动才能避免盲目性和错误性。而“行者知之成”强调的是只有行动才是检验、实践、完成真理的唯一途径。在王阳明看来,真正的“知行合一”是认识和实践不可分离。“知”就是对于事物的了解,“行”就是将思考清楚明白的东西付诸实施。思考和行动是关系人一生的问题,两者必须平衡。“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行动,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脱离行动的知是空知,同时脱离知的行也是盲动。只有在实践中深刻的了解所学的知识,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实践来检验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同时知与行也是相辅相成的:提高认知能帮助更好地行动,行动则促成真知的获得。在写作时,要紧扣“知”与“行”的关系展开,体现立意的思辨性。只扣住“行”或者只扣住“知”来谈,都不是最佳立意。在写作时,可以有以下思路:首先开篇材料中王阳明关于知与行的论述,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知行合一,方能致远。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论述知对行的引领指导,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引导促进正确的行动,否则方向错误,行动越多,错误越大。比如学习上没有掌握学习的规律和科学的方法,一味的蛮干,只能收效甚微。再比如,一个人思想意识出了问题,只能在错误的人生路上渐行渐远。日本军国主义的盛行,正是人们的认知上出了问题,最后犯下了人类历史上不可原谅的罪行。二、论述行是知之成。正确的美好的认知想要变成现实,必须付诸实践,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同时,行动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检验出真理是否正确,也可以促进真理的进一步发展。末段,再次回扣主题,人生需要知行合一,方能行以致远。立意:1.行易知难。(或:知易行难)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3.以知促行,以行格知。4.知行合一,方能致远。2.例文:知行合一

静水流深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无数的磨炼和痛苦的思考之后,在贵阳文明书院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知行合一。千年之后,一个年轻的学子更名为陶行知,以此践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将“知”置于心中,握在手中,知行合一方能写就生命的绚丽。“非洲之子”史怀哲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三十岁,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在大家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荒芜的非洲,而起因竟然只是一个忧伤的非洲黑人的雕像和一篇新闻报道。一般人或许只是鞠一把同情泪,献上一份深深的祝福。史怀哲却以惊人的毅力弃文从医,偕同他的夫人海伦,带着70箱装着医疗用品的行李,来到非洲兰恩巴涅设立了医院,救死扶伤,这一“行”就是50年。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说,却以50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宗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需要内心足够澄澈和强大。当无数学者躲在象牙塔闭门造车时,当众多高官为弄一顶院士的桂冠而抄袭论文时,袁隆平即使已经名满天下,却仍旧埋头于田畴,将自己的才智倾洒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上,为的是解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没有沉迷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更没有为了那顶院士帽而削尖了脑袋苦苦钻营。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更是科学救国的践行者。2006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是这个世界对这位知行合一的伟大耕耘者最好的褒奖,也是对那些空谈家绝妙的嘲讽。还记得赵国那位“雄才大略”的赵括吗?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但误了自己的性命,还将赵国40万精锐丧失殆尽。悲痛之余,我们更需反思。赵括虽熟读兵书,精通战法,却非从战场实践中而来,知行脱离,失败在所难免。还记得那位隋炀帝杨广吗?为谋求帝位,“矫情饰行,以钓虚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一旦登临帝位,立马原形毕露,骄奢淫逸,荼毒生灵。历史是公正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为其“矫情饰行”付出的代价就是身死国灭,岂不悲哉?知行合一不仅是圣贤先达毕生的追求,更需芸芸众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很宏伟,却也很细微,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其争相背诵《三字经》,不如亲手为父母打上一盆洗脚水;与其埋怨漫天的阴霾,不如少开一次车;与其空喊悲天悯人,不如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与其怨天尤人,痛心疾首,不如点亮心灯照彻黑暗。言为行之表,行为言之始。经世致用,方能让知识永驻我们的心田;知行合一,方能让传统文化之花灿然绽放于华夏大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王阳明和张栻都论述了知和行的关系。王阳明的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论述了“知”与“行”在认识上的相互关系;而张栻的意思是行促进知、知指导行,讨论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做好“知”与“行”的结合。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充分论证好“知”与“行”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知”而去提倡“行”,而是要充分思考“知”与“行”合一能给我们带来的认识上和能力上的成长。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结合我们自身学习者的身份,思考好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结合好“知”与“行”的关系。立意:1.以知促行,以行促知。2.知之愈明,行之愈笃。3.脚踏实地,知行合一。3.例文: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我们学习知识,应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在学习活动中,老师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所成就。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我说,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名言类材料,取自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原句是“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心里有了一个想法,这就是行动的念头萌生了,而一个人切切实实的行动,就是使这个想法得到实现的功夫。所以说,产生去做一件事的念头,就是行的开始了,而笃实一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行动,则是实现理想的保证。在写作过程中,考生一定要梳理出“知”与“行”的关系,不能盲目强调某一方的重要性;同时应该结合现实中一些方面的事例进行思考,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做不到的话会有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把作文写深刻。【立意】1.知在心,方可行;2.知行合一,砥砺前行;3.知行结合,方能成功。【素材】1.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朝有所闻,则夕行之。——《后汉书》2.王阳明的说法,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是针对其所处时代而发,饱含竭力救世的情怀。他对知行关系的阐述有其特色,更可贵的是他毕生追求理想信仰,践履知行合一,这对后人影响甚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文濬赞赏知行合一说,于是改名陶知行。后受杜威影响,认为做为学的起点,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改名为陶行知,主张“即知即传”。他的观念与王阳明所说不尽相同,但在重视知行关联互促上是一致的。3.行为知之成,千古以来仕子入世的终极理想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灵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见,空谈向来误国,实干方能兴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领悟的行大于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是苏轼的知行合一。的确,只有当毕生所学付诸实践,才谓成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才叫学有所成。4.例文:知行合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题记背负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扇扇人生之门,不断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蒙蔽着我们渴求的双眼。未来的路虽总充溢着迷茫与孤独,漫长坎坷又布满荆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与流言蜚语,知行合一,便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践行锻炼。知道却不去行动,就是没有真正明白。正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死搬兵书上的教条,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终死于战场,为后人耻笑。我们常探求如何获得真知。其实“条条大路通北京”,求得真知的办法有很多,但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须学会去知行合一。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他由忧生爱,爱由忧生,他明白他需要给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上,写满了如群蚁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潜心贯注,锲而不舍,终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对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闻一多先生也由此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储存。而在广泛的涉猎、仔细的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之后,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或肝脑涂地,或骈手胝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捡拾起慎独,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山间幽径、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高举知行合一的信念火炬,脚踏实地,忠贞不渝,锲而不舍地去穿过并征服所有坎坷泥泞寒冷坚硬的大地,方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材料第一段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由来,其中“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先要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知识反作用于实践,最后成功。知,指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识所觉,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备的能力就越强,“知”也被用来表示智慧。“行”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像个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为行走,再表示行为。与知相对的行,指人有意识的动作,泛指各种实践活动。该句强调无论是做学问、工作、生活需要既有知识,又有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材料第二段引用荀子、陆游、孙中山、毛泽东的名言继续解释“知”“行”的关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时: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强调闻、见、知、行,更注重“行”的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强调“知”与“行”的相互作用。因为实践出现问题,所以需要寻求知识;因为有了知识,从而得以更好的实践。“所谓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就是知和行的关系”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能收获成功。可见“知行”是材料的关键,行文时需要围绕“知行合一”进行阐述。可以结合名人事例、自己的生活、学习事实分析“知行合一”的价值,材料中的名言可以直接引用作为理论论据,既可以增强文章的思辨性,又可以让语言更加雅致。【立意】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2.知行合一,收获成功;3.慎思之,笃行之;4.知识与实践缺一不可。【素材】1.知、行是人的两类基本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