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胜市金银器窖藏文物_第1页
内蒙古东胜市金银器窖藏文物_第2页
内蒙古东胜市金银器窖藏文物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东胜市金银器窖藏文物

一、要发现自己在该地区所获文物1988年6月,内蒙古东胜市塔拉?市政路桥公司农民辛敏山在耕地上发现了金银器和佛兰词。随即将发现情况报告了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并将发现的文物全部送交文物部门。盟文物站及时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并作了清理,又发现金珠、玛瑙饰件、残陶罐等20余件。根据调查清理情况分析,这是一批珍贵的窖藏文物。据了解,十多年前当地村民在这一金银器窖藏地点发现过类似的金器。因时隔久远,出土的文物已全部散失。现将所获文物介绍如下,供研究者参考。窖藏位于东胜市东北约15公里的塔拉?乡碾房渠社铸匠炉山北坡。紧靠铸匠炉山西侧有一哈什拉河川,该河川向北注入黄河。碾房渠东与准格尔旗接壤,北与达拉特旗相邻,处于东胜、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交界地区(图一)。近几年文物普查时,在碾房渠附近的白家梁曾发现两座古墓,墓内随葬有许多金银器,以及兵器、马具、马头骨等,从葬式及出土文物分析,可能是匈奴墓葬。再往东进入准格尔旗境内的暖水乡附近,便是战国秦长城遗迹。在与东胜相邻的准格尔旗速机沟,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匈奴遗物①。在碾房渠北面的红泥塔和达拉特旗的城塔附近发现元代遗址及西夏古城址等。这些发现说明,这里自古以来是从事游牧经济的草原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二、齿形金片修饰这批窖藏以金器为主,另有各种玛瑙或松石串珠,还有少量银器、陶器等。分述如下。虎狼咬斗纹金饰牌1件。黄金铸成,浮雕镂空,造型以伫立状虎为主。虎一前肢踏住狼身,张口咬住狼的上腭;狼也张口咬住虎的下腭。狼口下部有一蜷缩的小动物。虎身还刻画群虎围猎狼的图案。饰牌背面有一方形钮。长13.8、宽7.95厘米,重225克(图版肆,3;图二)。双龙纹金饰片7件。用薄金片压成。呈圆角方形,表面浮雕两个龙纹图案。二龙相互缠绕,利爪伸出,作相互搏斗状。四角各有一小孔,个别角有双孔。长5.3、宽4.8厘米。共重59.5克(图版肆,5;图三,3)。金耳坠2件。共重16.1克。可分二式。I式:1件。上有耳钩,已残。下有长形绿松石,串以梯形和圆花瓣形红玛瑙饰。在绿松石与玛瑙石之间均夹有大小不等的齿形金片。中间为一金环,其上下各有一用金片锤成的圆形饰,内有十字或圆孔装饰。下端连接三个柳叶形叶片。长9.6厘米(图版肆,2左;图三,1)。II式:1件。耳钩已残。上有圆形、扁圆形绿松石及半圆形红玛瑙石相串,在绿松石与玛瑙石之间夹有齿形金片。下部为四个大小不等的金环,其中最上部的环用薄片锤而成,农面有化点纹。最下部的金环上连接一锥状物。残长9.6厘米(图版肆,2右;图三,2)。金管状饰5件。共重11.6克。可分三式。I式:3件。呈长方形,由五个并排的圆管连接而成,圆管间用两个“8”形金丝相连。长2.7、宽1.4、厚0.35厘米(图四,1)。II式:1件。呈长方形,由六个并排的圆管连接而成,圆管间用小圆柱相连。长2.9、宽1.3、厚0.35厘米(图四,2)。III式:1件。呈梯形,由六个并排的圆管相连而成。圆管一头粗、一头细。长1.1、宽1.5厘米(图版肆,4右;图四,22;图五,上)。金串珠30件。共重8.3克。形状有圆形、扁圆形、棱形、多角棱形、枣核形等。均为空心,有穿孔。大者长1、宽0.8厘米;小者直径仅0.6厘米(图版肆,4左;图三,4-8;图五,中)。兽头形饰1件。包金铁心,金片锤成猫头形,口中衔环。环上饰梅花状纹饰及其他图案。长2.65、下宽1.95厘米。重6.5克(图四,4;图六)。金圆管状饰1件。用金片卷制而成,重0.1克。金环14件。用金丝制成,直径为0.8厘米左右。共重2.8克。簧形金丝2件。均残,用金丝制成。共重0.3克。包金玛瑙饰13件。其中两件已残。形制基本一致,大小宽窄略有不同,呈扁长方形。一端包有金帽,其上饰圆点纹;另一端较宽,无包金。最大者长3、宽0.9、厚0.45厘米;最小者长1.8、宽0.8、厚0.35厘米(图版肆,1;图四,3)。银环12件。形制大小与金环同,用银丝制成。共重1.3克。玛瑙环2件。白色透晶体,形制大小相同。外径5.3、内径3.3厘米(图三,9;图五,下)。红玛瑙串珠406件。形制有月牙形、扁圆形、圆形、枣核形、梯形等。均有穿孔(图四,6-19)。绿松石串珠388件。形制有扁圆形、扁梯形、圆形、枣核形等。均有穿孔(图四,5-12)。陶罐1件。根据出土情况推测,可能是埋藏上述器物的用具。已残,泥质灰陶,火候较高,手制经慢轮加工。小口外敞,溜肩,鼓腹。腹径22、残高26厘米(图三,10)。三、虎狼表现出的文化特点这批窖藏金银器,虽经破坏散失,难以了解全貌,但从出土遗物来看,大体能反映出该窖藏的时代及文化特征。这里出土的虎狼咬斗纹金饰牌、双龙纹金饰片的图案生动逼真,艺术构思奇巧,制作工艺娴熟,与鄂尔多斯地区经常发现的少数族文化遗物相同。类似的动物纹金银器在阿鲁柴登②、西沟畔③等匈奴墓中均有发现,特别是虎的造型与凉城县崞县窑子④发现的虎纹铜饰牌十分相似。在伊克昭盟准格尔旗馆藏文物中也有类似题材的动物纹饰牌。值得注意的是,类似题材的动物纹饰牌,在斯基泰文化及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发现⑤。虎狼咬斗纹饰牌,采用写实性表现手法,刻画出虎狼咬斗的情景。虎神态自若,粗壮有力,威风凛凛,生动地再现了兽中之王的雄姿。同时又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表现出群兽争斗的场面。虎脚踏狼身,口衔狼头,狼被虎咬住后,从它口中掉下一只蜷缩的小动物,生动地刻划出大自然中各种野兽互相撕杀,弱肉强食的情景。另外,虎身上又阴刻三只虎围猎一只狼的画面,虽然只表现头部,但与整个图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起到烘托虎狼咬斗这一主题的作用。整个画面显得栩栩如生,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大草原那种特有的生活场景之中,从而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窖藏出土的虎狼咬斗纹金饰牌、双龙纹金饰片、兽头形饰及枣核形金串珠等,与阿鲁柴登、西沟畔等战国时期匈奴墓出土的遗物相类似。环形虎爪也是战国晚期的特征⑥。这里出土的陶罐,与毛庆沟墓地出土的AII式陶罐相类似⑦。因此,我们认为该窖藏的时代应为战国晚期。这批窖藏文物以金器为主,大部为带饰和项饰等装饰品。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绝非一般平民所有,显然是奴隶主贵族所佩带之物。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封建化进程的加快,北方的林胡、楼烦、匈奴等少数族也日渐强盛,构成对赵、秦诸国的严重威胁。《史记·六国年表》: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史记·匈奴列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