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关系_第1页
浅谈中国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关系_第2页
浅谈中国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关系_第3页
浅谈中国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关系_第4页
浅谈中国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TIME\@"yyyy'年'M'月'd'日'"2022年3月29日学海无涯页码:第1-页共1页浅谈中国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关系一、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1.1舞蹈的起源

关于舞蹈的起源学术界还没有达到统一的结论,我们列举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舞蹈起源于巫术,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中考证发现“巫”字从“舞”字而来,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浅薄,将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寄托于鬼魂神灵,为了博得天神的庇佑,在巫术活动中巫师通过有韵律的身体动作舞蹈来达到与神灵的沟通,把舞蹈作为请求天神去病去灾以及祈福的手段。第二种观点是舞蹈起源于模仿,舞蹈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模仿与再现。《尚书•益稷》中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史记•夏本纪》中也有“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人模仿野兽去跳舞以此来表示社会安定和谐,考古学家也曾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现几处崖画,其中羽帔舞人崖画中就有许多头戴羽饰、身披羽毛的人物形象,人通过模仿野兽的外貌、动作逐渐形成了舞蹈。第三种观点是舞蹈起源于劳动,长久的劳动锻炼了人的肢体和肌肉能力,由于语言与诗歌在表达真实情感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人们创造了更能生动形象表达真实情感的身体动作,有的人用肢体动作来庆祝狩猎收获的欢乐和战胜自然斗争的喜悦,有的人则用来回忆狩猎或生产生活的经验,肢体动作的广泛使用促进了舞蹈的产生。还有一种观点是劳动综合论,把劳动看作是最主要的起源,在劳动起源的基础上融合巫术、模仿、游戏、表情以及性爱等因素,目前考古发现的不少岩画、壁画以及古籍中,舞蹈既有巫术行为又有模仿行为,既有游戏行为又有情爱行为,既有生产劳动又有社会交往,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劳动综合说。

1.2舞蹈的发展

原始人类通过围火而舞来庆祝狩猎成功或丰收的喜悦,它记录了人们生产劳动、狩猎征战、生殖崇拜以及祭祀等活动,此时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信仰与追求。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步入夏商奴隶社会后,阶级分化,舞蹈向两个不同方向演变,出现了供统治阶级娱乐的具有表演性的乐舞,以及用来祭祀祈福的巫舞。西周时期为了维护统治,开始重视舞蹈的政治教化功能,制定礼乐制度,乐舞的规模与等级相对应,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宫廷舞正式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社会发生极大的变革,学校乐舞教育的开展与百家争鸣使得民间舞迅速兴起繁盛,进一步丰富了乐舞理论。进入封建社会,汉代设立专门乐舞管理机构-乐府,乐舞充分吸收七国舞蹈艺术形成了新的乐舞—百戏。魏晋南北朝,乐舞与中原传统乐舞、江南民舞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审美艺术价值。中国交际舞的鼻祖“以舞相属”的礼仪舞蹈也产生于此时。[1]唐代舞蹈动作、编曲、动作编排都达到一定高度,并研究和复原了不少珍稀失传的古代乐舞,对其教学与传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代舞蹈的商业功能逐渐凸显,出现了专供艺人表演的勾栏瓦舍。[2]元朝时胡琴与号角与汉族乐器融合,即兴跳舞盛行起来,元杂剧融合各种表演艺术风靡全国,舞蹈也逐渐融入戏剧元素。

20世纪初,受到西方舞蹈艺术的影响,文艺工们开始贴近国民现实生活,创造了以反映现实生活为特征的舞蹈,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大批红色革命舞蹈。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又以更加广泛的题材创作了大量歌颂新中国成就、反映人民对建设新中国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热情的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舞蹈与多种文化形式创新融合,舞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民族舞与爵士乐、街舞与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元素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通过现代通讯传媒的传播,舞蹈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满足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舞蹈在各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使命,其发展受各时期生产力、统治制度、人民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从雏形到完备,由民间走向贵族再回到民间,由单一题材向广泛题材扩展,并向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2.1武术的起源

目前关于武术的起源主要有两个学说。大部分研究认为武术起源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长期的狩猎、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练就了徒手擒杀野兽的本领,并且为了更快的捕获猎物和更好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创造出了许多尖锐实用的生产工具,逐渐掌握了使用生产工具狩猎的技能。在丁村遗址出土的狩猎复原图中描绘了人们使用尖状器、砍削器、石球、绊兽索等工具狩猎的场景;故宫收藏的唐代银杯上面也刻画了猎人使用由“绊兽索”演变而来的“流星索”捕猎兔子与狐狸的场景。随着原始战争的发展,部分生产工具向军事武器转变,最早作为狩猎工具使用的“绊兽索”和“流星索”同弓箭、石斧、矛一样转化为战争中的武器并不断演变。

刘乃安等研究认为武术雏形最早源于巫术仪式中的身体动作,巫术仪式中的身体动作是为了保证狩猎的成功,而模仿、再现了狩猎和与自然斗争中的身体姿态与动作经验,它传承和保存了成功狩猎的动作经验[3]。具有一定武术特征的身体动作强度、模仿狩猎使用的弓、枪、棍等搏斗动作的身体姿势与技巧促进了武术雏形的形成。此外焦艳阳对“巫”“武”“舞”从语源、发音、字形演变及历史上的通用现象进行了研究,得出来武和舞统摄于巫的演变。[4]

2.2武术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原始战争促进了武术的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矛盾的加剧,战争频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大量用于兵器生产,铁兵的出现不但改变了兵器本身的特征,也发展了武术格斗技术,“武舞”成为当时的重要军事训练手段。周代设立的“庠”“序”等学校教育中,把射、御、习舞干戈列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西晋时出现了刀楯、双戟格斗的秘诀,南北朝《马槊谱》的出现,都进一步证明武术的传承出现了秘诀和“谱”的传世。南北朝期间“击有术、舞有套、套有谱”的武术技术和理论体系构架正式形成。南朝的《文选》书中首次出现“武术”一词。唐设立的以武取士的武举制,宋朝设置武学和武举来培育和选拔军事人才,壮大了武术参与的规模,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军事专著和兵书,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兵器种类,还形成了最早的武术套路以及武艺的记载。元代武术与戏曲融合,杂剧中出现了大量武打戏剧,宋元时期成为中国武术从模糊趋向清晰,从体系雏形到具体内容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明朝高度重视包括武艺在内的军事训练,大批著名军事家如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将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编撰成涉及武术的兵法名著。国内出现了非常多种风格不同的流派,也逐步形成了武术套路的形式。清代民间武术广泛的从哲学思想、兵学兵法以及养生中提取精华,不断的充实武术的内容,更加的注重结合引导,更加提倡练“气”,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等大量拳种和武术著作,民间武术与理论研究的高度发展,标志着古代武术日益成熟。民国初年传统武术与兵式体操加以结合,武术成为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上海“精武体育会”执霍元甲大旗,迅速发展到南方各地及东南亚诸国,开创了武术的新局面。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国家权威性的武术机构-南京“中央国术馆”。由于抗战、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发展方针、“文革”时期等特殊原因,武术发展停滞。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与地方武术协会与机构不断建立并完善,以不同目的、不同参与人群、与不同地域等划分产生了竞技武术、社会武术、学校武术、传统武术、国际武术,当代武术发展呈现多元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趋势。

三、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

3.1中国武术的独特性:技击性、体育功能

武术的产生从与兽搏开始,随着社会发展,其发展很快和人与人的格杀、搏杀、战争、军事接榫吻合。因此武术十分注重动作的攻防意识和技击性,以二十四式太极拳左野马分鬃为例,右手下採拉对方手臂,在对方失去重心的同时,左手斜靠击打对方腋下,以此不仅能达到化解对方进攻,还能有效击打对方。武术主要反映技击的目的,其每个动作都要有严密的攻防技击含义与动作规范,如武术套路中棍术的劈、盖把、刺棍、绷棍、提撩棍、平云棍以及刀术的刺刀、劈刀、截刀、缠头、裹脑等动作,这都是从实战当中提取出来的一系列具有攻防特性的动作。

武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武术流派众多,光是太极拳较为出名的就有陈氏、杨氏、孙氏三种,传统武术有八卦掌、洪拳、形意拳等等众多门类,对于大众的选择可谓是十分丰富。“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武术运动属于有氧运动的一种形式,对于提高心肺耐力、减肥以及维持心脑血管的健康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表现,并且武术很好的锻炼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了肌肉的控制能力,强健筋骨益关节,对于提高身体素质、锻炼身体机能具有很好的效果。[5]

3.2中国武术的文化性:武术套路的表现形式—“武舞”

武术套路是以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武术套路运动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其以人体的律动来展示动作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武术套路在关注攻防动作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动作的空间感、造型停顿时的立体感以及流动的路线,并且武术套路在运动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动作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强调静与动的结合与对比,武术套路的一整套动作中会有非常强烈的快慢节奏的对比以及低中高三个空间维度的对比,再加上定式和亮相动作的瞬间停顿,使整个套路的层次更加丰富,也将武术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6]

相比舞蹈艺术来说,武术套路是不需要情感表达的,武术套路更加强调的是给观者一种勇猛刚毅、英姿飒爽、技艺卓绝的观感,但其追求的审美规律与舞蹈是非常相像的,武术套路也可称为是一种“武术舞蹈”。

3.3中国舞蹈是中国社会各历史时期各方面的历史文化生活的反映—“万舞”

舞蹈是人门在得以生存后迅速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对一个时期的生活、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氏族社会时期黄帝氏族将对于云图腾的崇拜整理成《云门大卷》来奉祀咸池星、歌颂祖先以达到民生安乐太平;夏商时期统治阶层将乐舞作为享乐的一种手段;汉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人心,盘鼓舞被创造出来;唐朝与西域的经济往来频繁,胡旋舞也逐渐传入中原得到人们的喜爱;如今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繁荣态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现代舞应运而生,表达快节奏社会人内心的孤寂和恐惧、向社会发出疑问和思考……中国舞蹈的风格与内容时时与中国社会紧密相连。

3.4武与舞的内在联系、融合与互鉴

在古汉语中“武”“舞”同义,如《释名.释言记》记载: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诗经》中记作“象舞”而《礼记》中记作“象武”,两者语义上的通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二者的认知,及其相互交融的关系。张云涯认为早期的练武是通过舞的形式进行的。[4]他们徒手或手执各种器械,通过舞的形式对具有武术特征的动作进行演练,这种边跳边舞的过程是攻防格斗技术的传授与演练过程。武舞可以说是早期武术与舞蹈的结合的产物,既有丰富饱满的思想情感,又兼具较高的娱乐观赏性和自卫强体的健身性。

武术与舞蹈的融合互鉴为双方都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武术吸收了舞蹈节目编排的形式来丰富自身的内容,更引人入胜。从1983年的春晚两人三人对打套路,穿插简要对白的表演到如今场景恢弘、气势震撼、变幻万千的《乳虎啸春》,吸收了舞蹈艺术的精美的舞台设计,丰富的阵型变化和故事情节以及与音乐的高度贴合,给观众以视觉震撼。舞蹈促进了武术演练形式、内容与审美价值的转变,提高了武术的观赏性与艺术感染力。

舞蹈吸收借鉴了武术对于步行、身法、难度的运用,舞蹈中的扎马步、弓步、扑步等正是从武术中借鉴而来;中国古典舞非常强调的动态规律,这也正是吸收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使古典舞的节奏的对比更加明显;武术的蛮子、虎扑、旋子等等各式各样的难度技巧动作的运用使古典舞中的情绪情感得以宣泄和放大,使整个作品的高度得以升华。武术丰富了舞蹈的文化内涵,提高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四、结论与建议

舞蹈与武术相互借鉴、交流发展。武术套路借鉴舞蹈节奏、审美、动作编排和艺术感染力,促进了自身演练形式、内容与审美价值的转变,提高了武术的观赏性与艺术感染力。武术丰富了舞蹈的内容与文化内涵,也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武术与舞蹈相互交融,相互发展,武术具有技击的本质与良好的体育功能,舞蹈具有审美性与娱乐性的高度统一,两者都不能互为替代。

中国武术与舞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制度和文明下的产物,它们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审美标准、价值取向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