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目录第一节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与环境问题第二节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开展第三节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第四节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开展趋势第一节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与环境问题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二、环境问题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资源利用能力的兴旺、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人类资源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人类以空前的规模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表1.21850-1980年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单位:%地区森林草地耕地中国-39-3+39欧洲+4+8-4拉丁美洲-19-23+677南美-3-22+309南亚-43-1+196东南亚-7-25+670前苏联-12-1+147热带非洲-20+9+288所有地区-15-1+179资料来源:转引自皮尔斯等(1996:197)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表1.21960-1984年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费地区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人均能源消费人口生活水平19601984非洲3367612南美37631628欧洲168472124北美5149——亚洲1882830全球46543855资料来源:转引自皮尔斯等(1996:197)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我国资源稀缺问题的表现
第一,耕地人均数量有限,后备资源缺乏第二,水资源短缺第三,森林资源紧缺第四,石油供需矛盾突出第五,重要矿产后备资源缺乏第六,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恶化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一,耕地人均数量有限,后备资源缺乏①耕地后备资源缺乏②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对粮食平安构成威胁第二,水资源短缺①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缺水程度加剧②水污染加重,水质型缺水范围扩大③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④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三,森林资源紧缺①森林资源总量缺乏②森林资源质量不高③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④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第四,石油供需矛盾突出①石油后备储量缺乏,增储难度大②石油需求量继续增加,大量进口石油的压力越来越大。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五,重要矿产后备资源缺乏①重要资源可供利用储量缺乏;②资源枯竭型矿业城镇困难重重。一是对资源高度依赖,产业结构单一;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多,再就业压力大;三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四是城市社会负担过重。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六,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恶化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低。海洋经济的快速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美国、日本等兴旺国家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奉献率到达50%。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处于初级阶段,科技进步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奉献率只有30%左右。②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海岸工程建设不当,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等,造成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由于近海污染物入海总量不断增加,海域污染范围扩大,大局部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赤潮等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类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两局部: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公害〞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洪水泛滥、干旱、黑风暴等自然灾害,称为原生或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具体为:1)人类活动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由于经济的开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二、环境问题Ruttan(1993)的三次浪潮表1.3资源环境问题的三次浪潮波次一般话题具体问题第一波:20世纪40-50年代有限自然资源食物生产的不适应性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第二波:20世纪60-70年代生产和消费的副产品杀虫剂与化肥的使用垃圾处理噪声空气和水体的污染放射性与化学污染第二波: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资料来源:Ruttan,1993二、环境问题第一波出现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供给等)能否维持经济增长以及食物增长,能否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这些问题和马尔萨斯的关注点是相似的。第二波出现在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增加了另一个焦点,即环境对现代技术副产品的吸收能力,如大气和水体污染、石棉、杀虫剂、放射性、废弃物、生活垃圾等。激发第二波的原因局部可以归结于工业化国家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的提高既增加了对产生有害副产品的商品的需求,又激发了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二、环境问题第三波发生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又增加了新的焦点,即全球性变化问题,包括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减少等。第二波和第三波的问题涉及到公共商品(publicgoods)——空气、水、大气等,这些都有被过度消耗的倾向。1997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会议指出,第三波的问题尤难解决因其涉及到国家之间平等使用公共商品的问题。此外,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导致的动植物物种绝灭、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挑战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而可能导致的生物性病理变化,都可能构成假设干年后环境问题第四次浪潮的内容。二、环境问题面对经济开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情况,国际上曾出现三种议论:一是悲观论。认为环境问题是由于经济开展、技术进步、人口爆炸等造成的,并预言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势必导致地球消灭、世界末日。因而提出了原点主义,主张停止工业、经济、技术等的开展,甚至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去。二是无关论。一些开展中国家的人认为,环境问题是兴旺国家的事,自己的问题是贫穷、饥饿和疾病,对环境的关切可能阻碍自己开展的努力。三是现实论。这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它认为,应该正视环境问题,认清它与经济开展的关系,只有环境健全的经济开展,才会持久有效,同时防止无益的副作用。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从传统经济学的根本概念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长期以来,由于考虑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特殊性并没有对经济分析产生特别重要的实质性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通常不被纳入经济分析的主体框架之内,即在一般经济分析中,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通常是被“抽象〞掉的,或者被归入“资本〞范畴,或者被归入“土地〞,而土地的主要经济学意义也往往只被认为会产生“地租〞。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土地〞或“地租〞也被纳入了“资本〞。因此,常用的生产函数解释变量只包括“资本〞、“劳动〞和剩余项“技术〞,而在对“技术〞的分解中,也通常没有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现实生产过程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投入)能源自然资源废物生产对象(产品)环境污染消费土地与环境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抽象的工业生产过程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投入)物质形态转换生产对象(产品)消费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抽象的农业生产过程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投入)物质形态转换生产对象(产品)消费自然生长过程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传统经济学的根本概念来分析1、消费2、稀缺3、市场4、帕累托最优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1、消费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1]]。当消费者使用〔消费〕商品〔消费品〕时,他们关心的是商品这一物质实体所具有的效用。很少有人关心制造商品的物质从何而来,经过消费之后又到何处去以及这些商品消费后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局部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局部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1]][英]戴维·W·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2、稀缺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一项资源只有稀缺时才具有交换价值,即当环境资源不具有稀缺性时,它是没有交换价值的。伊斯特尔〔K.W.Easter〕和瓦尔蒂〔J.J.Waelti〕指出,“如果某资源存在竞争利用状况,那么就可以说该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某资源丰富到任何一个人都不排斥他人利用,就不存在稀缺问题。〞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环境要素的多元价值难以同时表达而导致某种环境功能资源产生稀缺性,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环境要素如果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二是环境净化功能难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需要的问题特别突出,环境容量资源特别稀缺。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3、市场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①充分竞争的;②信息完备的;③不存在外部性。尽管没有人认为现实世界中的市场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分析和讨论具体问题时,仍然把它作为一个值得向往的参照系去加以比较,设法追求。然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出现提示人们,现代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已经不是对这种市场模式的偶然背离,而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4、帕累托最优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把生态系统视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外生变量,不纳入经济分析的范畴。在不考虑生态系统而单独研究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前提下,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就简化为如何使经济系统在既定本钱下产出到达最大化,或如何在既定产量水平下投入本钱最小化的问题。“帕累托最优〞是在不能在不使其他人经济状况变得更差的情况下,使某些人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但在“帕累托改进〞过程中,只是不改变其他人的经济状况,但对资源等环境因素没有作重点考虑。即在“帕累托改进〞过程中,资源可能被过度使用,环境可能遭受破坏。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由于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具有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现实重要性,将其抽象于经济分析框架之外已越来越不能保持经济分析的现实意义。所以,应该在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尽可能地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特别是在应用经济学领域,须“一般性地〞引入资源环境因素,作为根本的研究对象之一,或者研究对象的根本构成因素之一。具体地讲,就是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到微观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分析、经济福利分析(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分析中[[1]]。[1]金碚.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N].光明日报,2021-09-01(4)第二节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开展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开展二、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开展〔一〕实践根底〔二〕理论根底〔一〕实践根底工业革命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迅猛开展,物质产品高度丰富,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日趋严重,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宁的环境、大气和海洋的化学成份都变成了稀缺的资源,都有了直接经济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社会的经济开展模式。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一系列经济学问题,成为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内容。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环境保护第一次提上国际议事日程,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来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但当时所关注的是各国国内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退化。1974年墨西哥会议认为,必须从协调经济开展与环境的关系入手;〔一〕实践根底197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鹿特丹召开经济规划的生态对策研讨会,与会代表提出环境经济规划问题,在制定经济开展规划中要考虑生态因素〔环境影响〕;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认为,经济开展要符合环境要求;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开展〞的讨论会,会议指出这四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新的开展战略要正确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举行的地球峰会上,重心那么移至全球环境问题和开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开展,所界定的国际环境问题包括4类:臭氧层保护,防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际水域资源保护。2002年世界可持续开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可持续开展研究从战略到行动的转变。〔一〕实践根底2021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以来,秘书处已收到55个国家递交的到2021年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承诺,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目前人类总排放量的78%。根据?哥本哈根协议?,2021年1月31日前,兴旺国家应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或通报截至2021年的减排目标。开展中国家那么可通报自愿减排方案或温室气体控制行动方案。202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德班开幕,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从2021年开始实施。〔二〕理论根底环境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源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Pigou〕关于外部性的思想。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例如,公司或消费者〕的相互作用。这实际上已经是对市场理论的某种修正。格蕾〔Gray〕和霍特林〔Hotelling〕分别在1914和1931年对可耗竭资源如煤及金属矿藏的折耗程度作过分析。约翰•穆尔〔JohnStuartMill〕早在19世纪就做过增长极限的分析。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A•克尼斯〔AllenKneese〕等人对环境工程的经济本钱和收益以及政策进行评价,从“增长的极限〞的角度对经济增长提出了疑问;〔二〕理论根底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卡尔逊(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该书警告说: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一方面又在消灭着已有的文明,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不得到及时遏制,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1966年,鲍尔丁〔KennethE.Boulding〕发表了“即将到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他指出,首先,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其物质形态并没有消失,必然存在于物质系统之内;第二,虽然回收利用可以减轻对环境容量的压力,但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断增加的熵意味着100%的回收利用是不可能的。〔二〕理论根底克鲁梯拉〔JohnKrutilla〕在1967年9月出版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自然保护的再认识〞〔ConservationReconsidered〕一文,提出了“舒适型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1972年丹尼斯.L.米都斯(DennisL.Meadows)等人撰写的?增长的限度?一书,提出了“零增长论〞。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和污染将以指数形式增长。资源使用年数使用年数(考虑指数增长)考虑5倍已知储量的使用年数铝1003155天然气382249铜362148石油312050黄金11929锡171561铅262164锌231850表1几种主要矿产资源使用年限的估计资料来源:根据?增长的极限?第29-32页整理。〔二〕理论根底达利〔HermanE.Daly〕在“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经济学家已经知道而许多人未必知道的东西〞〔TheEconomicDebate:WhatSomeEconomistshavelearnedbutManyhavenot〕一文中答复了这一问题。他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20世纪70年代初期,克尼斯〔AllenV.Kneese〕、艾瑞斯〔RobertU.Ayres〕和德阿芝〔RalphC.D’Arge〕出版了?经济学与环境?〔EconomicsandtheEnvironment〕一书。他们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质平衡关系,对传统的经济系统做了重新划分,提出了著名的物质平衡模型。〔二〕理论根底1979年欧洲经济合作开展组织发表了?不久的将来?一书。1980年美国政府发表了?全球2000年?。这些出版物对未来的预测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指出大致相同的趋势:①几乎在所有地区人口继续增加;②大局部地区经济继续增长;③全球范围内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变得不那么充裕,价格更为昂贵;④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下降,对能源更加注意节省;⑤水的问题愈来愈大,在供给和污染方面均是如此;⑥环境压力增大。〔二〕理论根底总之,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开展,同时在三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开展做出了奉献:一是理论和方法上的系统性和深化,使人们在分析环境资源的配置时具有较为坚实的根底;二是扩展了经济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的视角〔应该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三是在应用方面使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根底之上得到开展,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二、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被介绍到中国。1978年中国制定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开展规划(1978~1985),开始组织人力研究。1981年召开了“环境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论环境经济?一书。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涌现出一批环境经济学专家,并应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环境价值核算、环境污染损失计量、环境经济模型建立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有很多专著问世,例如:?生态经济学概论?(姜学民,1985)、?生态经济学?(马传栋,1986)、?资源核算论?(李金昌,1991)、?实用环境经济学?(张兰生等,1992)、?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王金南,1994)、?环境经济学?(厉以宁,1995)、?环境经济学?(张象枢等,1998)、?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1999)、?环境经济学?(王玉庆,2002)等。二、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涉及环境经济理论、环境价值核算、环境经济政策等内容。在中国环境经济学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近20年环境经济学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从环境经济理论、环境价值核算、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投融资、循环经济、环境与贸易、国际环境问题经济分析等七个领域展开了研究。1、环境经济理论环境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开展,在很多著作中得到充分表达。一是直接从西方国家引入,如?RFF环境经济学丛书?(克尼斯、马中等,1992)、?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和可持续开展?(张世秋等译,1993);二是国内学者借鉴利用西方环境经济学理论,如?环境经济学?(王金南,1994)、?环境经济学?(厉以宁,1995)、?环境经济学?(张象枢等,1998)等。目前,更多的学者把环境经济理论研究转向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实用化的循环经济理论等。2、环境价值核算作为宏观政策方面,建立基于环境价值核算的绿色国民核算是目前国内的热点。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和“真实储蓄率〞。北京市党校在“九五〞期间完成了?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并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了核算。2001年,王树林的著作?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国家环保总局与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由中国环境规划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承担,研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2、环境价值核算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很多学者在该领域开展过一系列的工作.如夏光的“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等(夏光,2002);周悦先等对洛阳市1994年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周悦先等,1999)。胡雁对青岛市区1981~2000年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对青岛市1998年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计算(胡雁,2003)。阮俊华等对受污染土壤的农业损失评估法进行了探讨(阮俊华等,2002)。世界银行、哈佛大学、未来资源研究所和国内学者合作对全国、北京、沈阳、重庆等环境污染健康损失进行了研究。2、环境价值核算在生态破坏计量方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于1995年开展了“中国九十年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这一工作致力于计量概念、计量方法、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改进(王玉庆,2002)。1999年,徐嵩龄进行了生态破坏诱发中国水旱灾害程度及计量方面的研究(徐嵩龄,1999)。3、环境经济政策排污收费制度1994~1996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世界银行?中国排污收费制度设计及其实施研究?工程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研究。基于该工程的研究成果,中国政府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环境税收政策2003年10月,中国环境规划院开始了国家科技攻关方案课题“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研究〞专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将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税收制度理论体系,在此根底上研究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收制度根本框架及其结构要素。3、环境经济政策排污交易政策随着中国市场化的不断深化与总量控制的逐步实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在包头、开远、柳州、太原、平顶山、贵阳六个城市进行了大气排污交易政策试点。在中国环境规划院专家帮助下,2002年9月太原市人民政府通过了?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方法?,排污交易在太原市全面开始启动。2002年11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中美环境合作工程“中国利用市场机制削减二氧化硫排放的可行性研究〞,出版了?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中国的可行性?一书(王金南等,2002),探讨了在中国施行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案例研究。4、环境投融资2002年,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开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课题组,并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2002年11月,召开了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国际研讨会,促进了环境投融资机制的研究工作。2003年10月,中外专家共同完成了中国环境与开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工程“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课题。与此同时,中国环境规划院与经合组织(OECD)合作,研究环境投融资分析工具,并在四川省的14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环境投融资研究正在转向投融资工具,如利用市政债券、BOT等加快环境融资(王金南等,2003)。5、循环经济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国家环保总局政研中心进行了国外循环经济法律、方法及开展循环经济模式初步构建等的研究,建立了由东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三家组成的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一直密切关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国内外开展,在理论、方法学和实践科研工作中及时地扩展了研究领域加强了循环经济的研究力量(胥树凡,2003)。2003年1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战略与机制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战略与机制研究〞报告,对循环经济原理与开展进行了研究,对国内外推行循环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推行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6、国际贸易与环境随着中国参加WTO后关税壁垒的大幅度降低,技术性贸易措施和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1999年完成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工程子工程?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开展影响的研究?,研究了绿色壁垒的成因、实质及其对我国贸易开展影响和我国的相关对策。2000年,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工程?环境保护和外贸关系的研究?,从可持续开展角度探讨国际环保措施对中国外贸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和外贸协调开展的机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2001年9月完成了?绿色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的根底上,提出了?国家绿色贸易行动方案?的建议。7、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开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占年GDP的3%~6%。“九五〞以来,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组织了一批科研工程,其中包括全球变化对农业(张金屯,1999)、能源战略(何建坤,2001)、自然资源(张云霞等,2003)、传染病流行(曾四清等,2002)、森林生态系统(刘国华,2001)、土地荒漠化(常影等,2002)、野生动物(彭少麟等,2002)、未来地表径流(游松财等,2002)等产生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所造成的实物性影响评估,对造成的经济影响分析研究较少。第三节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对象二、学科性质三、内容体系四、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将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包容进入经济分析系统,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看作经济系统的一局部进入生产函数。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将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作为自然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再生产过程的相结合,来研究资源和环境效劳的有效配置和代内和代际分配问题,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开展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开展、社会开展这五个因素在可持续开展中的根本关系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开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可持续开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开展的终点,经济开展和社会开展那么是可持续开展的途径和调节器。二、学科性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的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开展和资源、环境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根本规律和代内和代际分配问题,其目的是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正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二、学科性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区别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研究任何经济问题时,不仅研究其社会经济效果,同时还着重研究经济的开展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的后果对经济进一步开展的反作用。2〕区域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和人口密度有着明显的差异,且经济结构和开展水平相差悬殊。因此,研究环境经济问题,要坚持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注意各地区的差异性,制订各种政策、措施和标准。3〕阶段性。在社会经济开展的不同阶段,无论是环境污染的程度、污染的性质、治理污染的经济实力,以及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因此环境经济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研究环境经济问题既要从空间上注意它的区域性,内容上的综合性,又要从时间上注意它的阶段性。二、学科性质关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三者的关系,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开展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开展如何遵循生态规律的科学,这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相同的。资源经济学是研究整个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环境保护从实质上讲也是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资源问题,两者研究的内容根本上是一致的。有些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既有共同的局部,又有不同的局部。它们分别研究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虽然有一局部重叠交叉,但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一样,各自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二、学科性质还有学者认为,和其他一些学科一样,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划分。狭义上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着重从经济的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和实现对其进行控制的途径;而广义上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那么应当包括狭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内容。因为产权制度可将环境污染与资源配置内在地联系起来,而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必然要求将其置于自然、人工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框架之中。三、内容体系第一篇总论即第一章,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开展;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开展趋势等。第二篇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的理论根底即第二章,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提供的产品和效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原理、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理论、物质平衡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性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的福利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理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理论等等。三、内容体系第三篇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即第三章和第四章,具体包括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学分析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两局部。在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学分析中,包括可耗竭且不可回收的资源的利用〔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例〕、可回收的资源的利用〔以矿物为例〕、可补充但可耗竭资源的利用〔以水资源为例〕、可贮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森林资源为例〕、可再生私有资源的利用〔以农业资源为例〕、可再生共有资源的利用〔以鱼类为例〕等。在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包括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废弃物排放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农业污染;越境污染;资源环境与贸易等等。三、内容体系第四篇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即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具体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概述、自然资源与环境价格评估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局部内容。在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概述中,包括资源价值核算的内涵、类型及程序;资源价值核算的内容;环境的总价值等。在自然资源与环境价格评估方法中,包括本钱-收益法、直接市场评价法、替代市场评估法、意愿调查评估法和各种方法的评价与选择等。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等等。三、内容体系第五篇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即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具体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概述、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2003)和绿色GDP核算三局部内容。在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概述中,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的背景、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的内容、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的程序等。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2003)中,包括SEEA(2003)产生的背景、SEEA(2003)的内容和特点和SEEA(2003)的程序等。在绿色GDP核算中,包括绿色GDP核算的背景、绿色GDP核算的思路与方法、绿色GDP核算的实践等等。三、内容体系第六篇环境污染控制即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具体包括环境污染控制概述、排污标准、庇古税、排污权交易和环境经济政策四局部内容。在环境污染控制概述中,包括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控制的思路和环境污染控制的手段等。在排污标准中,包括排污标准确实定和排污标准的应用。在庇古税中,包括庇古税概述、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本钱、不完全竞争与排污收费、庇古税的优缺点分析以及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等。在排污权交易中,包括排污权交易概述;排污权交易的宏观、微观效应;实现排污权交易的条件;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的比较;美国的排污权交易经验介绍;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实践等。在环境经济政策中,包括环境经济政策概述、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以及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等。三、内容体系第七篇国际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能源短缺四、研究方法1、系统方法2、标准分析方法3、实证分析方法第四节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开展趋势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开展趋势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业绩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健美运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预防艾滋病安全教育课件
- 赣东学院《可持续发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小学生电脑制作课件
- 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清二新人教版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1框让友谊之树常青说课稿新人教版
-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综合与实践数字编码导学案新人教版
-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十七课大雁南飞教案青岛版
- 2022年东北林业大学自考英语(二)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 超声波焊接作业指导书(共8页)
- 某医院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方案
- 二年级上册英语教案Unit6 Lesson22︱北京课改版
- 双梁桥式起重机设计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_金匮要略卷上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PT课件
- 废弃钻井泥浆和压裂返排液无害化处理研究报告
- 论文-基于单片机的抢答器.doc
- 《AFM简介实验》ppt课件
- 客运公司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便道及钢板桩围堰河道清淤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