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河西成功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甘肃省武威市河西成功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甘肃省武威市河西成功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甘肃省武威市河西成功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甘肃省武威市河西成功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嘉峪关市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命题人:曹争强常洁青)一、单选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A.年龄长幼B.贤良优次C。出生贵贱D.血缘亲疏【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立子以贵不以长”,可排除A项;依据材料中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可排除B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代王位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其依据的标准就是“血缘亲疏”,所以排除C项,选择D项。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之后,实行郡县制,“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说明了在“封建”之下,官员是世袭的,即分封制,B正确,排除C。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旨在解决贵族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与题目无关,A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目无关,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意为“封建”,学生再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3.电视剧《芈月传》开播以来,屡创收视新高。它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公主芈月作为滕妾远嫁秦国,历经艰险,最后扶持儿子登基为王的故事。下列剧情明显有违历史史实的是()A.楚威后因占卜龟甲上出现“否"字而放弃让举月陪葬B.嫡长子芈槐即位,是为楚怀王,佩戴12垂旒冕冠(注:礼制规定天子垂12旒)C.秦惠王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官之首D。芈月请求秦王分封其儿子赢稷到巴蜀之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电视剧《芈月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占卜龟甲是统治者决策的方式之一,故A正确,排除。礼制规定天子垂12旒,楚怀王不是周天子,不能佩戴12垂旒冕冠,故B错误,符合题意。当时秦国已有丞相制度,的C正确,排除。当时还存在分封制,故秦王分封其儿子赢稷到巴蜀之地,有其可能,故D正确,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4。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宮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5。秦汉时设朝议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A。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C.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D.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军政大事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有利于皇帝听取不同意见,做到集思广益。故答案为D项.“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说明不是由群臣决议,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体制,排除BC项。点睛:朝议制度是指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皇帝便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皇帝所有。这种制度使皇帝可以听取更合理的方案,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失误。6。2017年1月2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一般而言,古人避讳是有一定规则的。皇帝的避讳自然是为了体现皇权的独尊和至高无上,以加强皇权。所以选择D。AB与皇帝制度不符,C虽然是皇帝制度的特点,但是它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7。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过不断演变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结构图展示的是不同朝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形式,其中属于唐朝的是()A.B。C.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图皇帝之下直接是六部,没有丞相和中书省,为明朝时期。B图皇帝之下为三省六部,为唐朝。C图皇帝之下为三公九卿,是秦朝。D项皇帝之下为中书省,中书省下设六部,为元朝.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各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本题较为基础,学生只需识记基础知识即可。根据所学,综合图片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8.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A.周朝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B。西汉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C。魏晋三省制和唐朝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丞相和设内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秦是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隋创立科举制是创新,没有体现继承;明废除丞相制度是除旧,也不是继承,所以A、B、D三项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所以C项正确。9。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确定规矩,约束王公大臣不得以个人权利之便谋取私利,D正确.古代监察制度开始于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A错误。材料并不能表现为严密的反腐机制,B错误。材料中的做法不可能“杜绝”官吏的横征暴敛,C错误。点睛: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全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诤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10。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空格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A.世卿世禄B。才能道德C。文化文章D。门阀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世卿世禄对应①西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战国秦朝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根据个人所立下的军功授予爵位,能否立军功,关键是个人的才华;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选官的标准是品德,故B项正确.文化文章对应④唐宋明清的科举制,故C项错误。门阀地位对应③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故D项错误。11.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不正确的是()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答案】D【解析】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曹魏、西晋、东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的局面,故A、B两项认识正确;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C项认识正确;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D项认识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点睛:此题是历史表格类选择题,其特点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通过定量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一般这类选择题主要是公式、统计图,包括线条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图、动态曲线图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史命题较多。12.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格尔部作战,为了能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以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而且不易泄密.下列关于军需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皇帝提供军事顾问B.有很强的保密性C。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D.是中央决策机构【答案】D【解析】军需房是军机处的前身,只负责上传下达,参与决策,但是没有决策权,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说法均符合军需房特点。13。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与材料中“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相符,故A项正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材料中“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不符,故B项错误;明成祖时“内阁"出现,与材料中“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不符,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才出现“这样一问题",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4。《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说明了()A.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B.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C。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议制优越D。西方代议制是直接民主【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下,所有公民都有参政的权利,是直接民主;今天西方民主制是代议制民主,是间接民主。故本题选B,排除D。古代希腊民主为近代西方民主奠定了基础,开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先河,A项“完全不同”过于绝对,排除。西方代议制比雅典民主更加完善,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和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对比。古代雅典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其条件允许实施直接民主制,为近现代西方代议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5.“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是()A.元老院改革B.梭伦改革C.克里斯提尼改革D。伯利克里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就不会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可知血缘部落被打破,而代之以行政选区,这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梭伦改革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仍然是以血缘部落为基础,血缘家庭没有被打破,排除B项;伯利克里改革中没有带来以上变化的措施,排除D项。16。“在雅典,只有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才能参加公民大会,而且只有父母均为雅典公民者,本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奴隶和异邦人均不得进入公民大会会场。有的异邦人因为误入公民大会会场,竟被判处死刑。”这体现出雅典民主()A.具有宗法色彩B.崇尚世袭特权C.民主主体的狭隘性D。属于代议制民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对于参政公民的限制非常多,民主主体具有狭隘性,C正确.宗法色彩是中国宗法制的体现,材料中并不涉及,排除A。材料所述是雅典公民参政的条件,未体现崇尚世袭特权,B错误.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不是代议制,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古代雅典参政公民的范围。古代雅典公民是国家政权参政的主体,但排除四种人,即外邦人、奴隶、妇女、未成年人,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非常少,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这是其历史局限性。17.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这一规定()A.注重保护平民利益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注重维护私人财产D。意在调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保护了木料所有人对木料的财产所有权力,体现了注重维护私人财产,C正确.此题未涉及特定阶层,AD错误。材料突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不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B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本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含义和主旨,依据材料的意思得出答案.本题切忌忽略材料只联系所学知识,选择题做题一定要依据材料.18.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B.维系帝国的需要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D.外来移民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理解。A项是错误的;它的根本目的不是维护平民的利益,B项是错误的,当时罗马帝国还没有建立。D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律的本质19.1711年,英国下院通过对法停战法案,但被在上院占据多数的辉格党贵族所阻挠.为此,安妮女王于当年年底一次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改变了上院党派力量对比,使英国退出了战争。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仍拥有一定权力B。《权利法案》遭到破坏C.上院的权力大于下院D.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女王通过封脱利党人为贵族改变上院党派力量对比的方式,使英国退出战争,这说明了英国国王仍拥有一定权力,A正确。《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不代表国王无权,B错误。此题不涉及上院与下院权力大小的对比,C错误。《权利法案》颁布时,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议会的权力,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军事权和征税权等权力,但国王依然保留行政权。本题即考查此点,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20。2003年3月,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称伊拉克战争。对于这次战争的决策,英国国王可以做的是()A.主持内阁会议,要求内阁成员一致同意出兵B。要求议会同意给战争拨款C。在对伊拉克出兵的决议上签字D。邀请美国一起出兵打击伊拉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实际权力,故选C。ABD都涉及了实际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21。《英国史》的作者指出,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作者认为“光荣革命”的“光荣"在于()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流血冲突B。解决了英国国王和议会间的矛盾C.国家实际权力转移到了议会手中D。议会通过和平方式掌控国家政权【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及关键词“是不流血的”可知,作者认为“光荣革命”的“光荣”在于议会通过和平方式掌控国家政权,D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流血冲突,光荣革命只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A错误。光荣革命并未解决英国国王和议会间的矛盾,B错误。材料中作者的意思是指光荣革命的手段方式“光荣”,并非指权力的转移,C错误。22。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英国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从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它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材料中的“中等阶级"是指()A.中产阶级B.工业资产阶级C.工业无产阶级D.新贵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从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英国通过了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23。2017年1月27日,美国新上任总统特朗普发布“禁穆令”,限制来自叙利亚、伊拉克、伊朗、苏丹、索马里、也门和利比亚这7个主要穆斯林国家的公民进入美国.2月3日,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作出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特朗普颁布的限制难民等群体入境的行政令。材料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A。联邦制原则B。两党制下的对垒角逐C.分权制衡原则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宣布暂停实施美国总统的“禁穆令",这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C正确。联邦制原则下,中央权力大于地方,不符合题意,A错误。材料未体现两党制,排除B。2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这一规定主要有利于调和()A。大州与小州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南方与北方的矛盾D。立法与司法的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参议员每州两名,对小州有利;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对大州有利,所以有利于调和大州与小州的矛盾,A正确。美国联邦制下,中央权力大于地方,但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调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保留了奴隶制,有利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文,有利于北方工业的发展,排除C。美国立法与司法分立,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妥协”是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发展,也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的一种智慧。本题结合题意,联系美国建国初期的国家发展情况,即可得出答案.25.美国制宪会议期间,汉密尔顿说:“如果在联邦的某个邦内发生民众叛乱,其他各邦就把它镇压下去,如果某一部分发生弊端,其他仍然健全的部分就能予以纠正其他.”汉密尔顿认为()A.联邦是各州的联盟体B。联邦能够稳定国家秩序C。联邦政府有绝对权力D.联邦体现主权在民原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密尔顿认为联邦制下,某一个邦或某一部分出现问题,其他健全的部分能纠正这些问题,使国家能够正常运行,也就是联邦能够稳定国家秩序,B正确。邦联制是各州的联盟体,A错误。材料未涉及联邦政府即中央的权利,只是涉及在这个制度下,如果某部分出问题,其他部分会纠正,C错误。材料未体现主权在民,D错误。26。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两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但两国国情不同,具体制度上也有所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是()A.国家元首是否拥有实权B.是否实行责任内阁制C.是否采用权力制衡体制D.参众两院是否选举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都是国家元首,都拥有实权,A错误.法国实行了责任内阁制,美国没有,B正确。两国都有权力的制衡体制,C错误。两国的参众两院都是由选举产生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美国和法国的共和政体。本题较为简单,学生只需识记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27。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A。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B.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C.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D。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材料中总统与议会的身份和职衔被承认,故A项错误;1875年,从法律上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材料中也表明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法国议会只以一票的优势确立共和政体及“戏称”等,充分说明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中心国家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对法国影响最深刻,故D项错误。28.“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马克思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德意志帝国是封建专制帝国B。德意志帝国是军事帝国C。德意志帝国立宪为虚专制为实D.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较大【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该宪法规定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任命首相和帝国官员的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但是也设立了议会,体现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特点。故C正确。29。《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C.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D.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鸦片,而是“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打开中国市场。因此C项正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不是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所以A项错误;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只是一个借口,所以B项错误;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所以D项错误.点睛:鸦片战争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或者导火线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从本题来看禁烟运动只是给了英国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禁烟运动而是打开中国的市场。30。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说到了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因此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史进程,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与材料无关;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不是最主要的含义。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31.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人口远远少于中国的洪都拉斯人均消费量却是中国的1246倍.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B.中国农民贫困购买力低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近代民主革命。点评:程度性词语从语义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式词语,如:完全、都、彻底、全部、所有、开始、第一次、惟一、最,等等;一类是半完全式词语,如:主要、重要、基本、并重等。程度性词语按出现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题干中,也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最佳选择题。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选择肢中.本题属于在题干中出现程度性词语的最佳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的题干既限定了试题的指向,又限定了解题的思维方式,属辨证思维,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题型.本题就要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基本原理。32。太平天国前期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物要收归国库。而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A。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B。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C.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由《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反映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资政新篇》为挽救危局而制定的,排除A。《资政新篇》没有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选C33。“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C【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A;反封建反侵略是政治革命范畴,排除B;《资政新编》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D;《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故选C.34.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运动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并没有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选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占据清朝版图的半壁江山,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B选项正确.C选项不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故排除;D选项说法错误,《资政新篇》虽然具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并没有实施.35.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众的主要影响是()A.社会生活的西化B.普遍认同民主思想C。民族意识的增强D.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阶层纷纷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民族意识大大增强,C正确.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城市开始受到西方影响,A错误。甲午战后,能够接受民主思想的仍旧是少数人,B错误。在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的每一次侵略,中国的官民都进行抵抗,都有相应的救亡图存运动,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争。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看清时间,利用时间把错误选项排除,即可选出正确答案。36.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帝国主义”出现,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与材料中“中国广大民众……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符,故B项错误;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并非科学纲领,与材料中“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相符,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中“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37.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首创中国警察制度,这是对下面哪个不平等条款的应对()A.《南京条约》:协定进出口货物关税B.《辛丑条约》:天津不得驻扎中国军队C.《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D。《辛丑条约》: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天津不是通商口岸,A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条约中规定天津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因此袁世凯在天津首创中国警察制度,是对此条款的应对,B正确。《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虽然增开天津为商埠,但与题意无关,C错误。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位于北京,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1840年到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略。学生需识记基础知识,再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警察制度”,即可得出答案。38。“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A。驱逐满人B。汉人掌权C。建立民国D。平均地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驱除鞑虏"只是推翻满洲政府,反对满洲贵族统治,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政治革命”,A项错误;“恢复中华”停留在民族主义层面,也没有涉及政治体制的变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民主共和的向往,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土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所以选C点睛:本题关键是理解题眼“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等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民族革命”“政治革命”,最终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9。《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B。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C.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D。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可以得知,中国的农村对于革命并不了解,参加革命只是为了自保和出路,说明了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正确,A错误。材料中的乡绅并不是真心参加革命,也不是中坚力量,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村大变革,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群众基础,是其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本题学生需理解材料所述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40.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C。“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即主权在民,与题意无关,A错误。“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是说民主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