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天士通补阳明法探析
叶天石在《医学证据临床案例》中,不仅捍卫了《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老的学术原则,而且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精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释,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他对中医的许多临床问题和重要理论提出了新的看法。除了倡养胃阴外,叶氏亦系统的提出通补阳明法,却较少被后世总结,本文拟从其论著中进一步探讨该法。1通补阳明之法叶氏对于经方的使用从不墨守成规,化裁加减,十分灵活。如大半夏汤在《金匮》呕吐哕下利篇中主治胃反呕吐等证。叶氏在应用大半夏汤之时,以人参为主,半夏为辅,且去白蜜之缓润,加茯苓之淡渗,全方虽一味之易,即变辛润甘柔为甘淡辛通,使治胃虚呕吐之方成为通补胃气之剂。其云:“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药虽数味,以甘为主,以辛为辅,补而不滞,正胃所喜。叶氏在“凡病宜通”思想指导下首次提出了通补阳明之法,实开治胃虚之另一大法门。如其所论述“大凡经脉六腑之病,总以宣通为是。《内经》云:六腑以通为补,今医不分脏腑经络,必曰参术是补,岂为明理”;“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胃属腑阳,以通为补”等,均重视通补阳明之法。后世医家更是从中得到启示,如治疗胃痛之通法,不能狭义理解为通下之法,而是从辨证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比较而言,叶氏的通补阳明法是根据阳明胃腑特定功能所确立的治疗方法,而东垣之法,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且后世医家在仲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论点影响下,对阳明胃腑的证治又长于泻实而忽于补虚。叶氏认为胃为阳土司纳谷之职,喜润恶燥,以通降为顺,胃实宜下,理固其然,而胃虚用补,则非滋腻所宜,亦非东垣补中益气,升阳益胃可疗,必补中寓通,刚而不燥,柔而不腻。叶氏通补阳明之通,非辛开苦降之谓,亦非承气汤苦寒下夺,实指能顺达胃气,补而不腻的治胃虚诸法。2一般介绍阳明法的辩证处方2.1胃阴亏虚之证如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证,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等均属胃阴亏虚之证。叶氏多用药如麦冬、白扁豆、玉竹、沙参、天花粉、石斛、火麻仁、粳米、蔗浆、梨汁等。诚如其所言:“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2.2大半汤、茯苓、通补胃气之制备若胃气亏虚,消磨无权,症见纳少、脘痞、呕涌清涎、食入则胀、形瘦神疲、脉缓弱等证。叶氏每以大半夏汤,去白蜜之缓润加茯苓,即变辛润甘柔为甘淡辛通,使治胃虚呕吐之方成为通补胃气之剂。其云:“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在此基础上,常参合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等,出入有序,运用娴熟,皆寓巧思。2.3常用之药及以全氧化食胃阳之伤,每见口淡乏味、不饥少纳、食入则胀、嗳哕呕吐、便溏、形寒清冷、脉细濡缓等症。叶氏认为:“阳腑之阳,非通不阖。”“胃阳式微,法当温通阳气。”提出用温通胃阳之法,常用之药如人参、半夏、益智仁、茯苓、姜汁等。胃阳大伤者,少少酌用附子,或加粳米同煎,以阳土不耐辛热也;兼脾阳虚者,加高良姜;兼胃寒停饮者,加木香、吴茱萸、荜澄茄、桂枝;兼喉梗、呕恶者,加白豆蔻、苦杏仁、枇杷叶;若浊阴上干呕吐食物不化、大便坚痹者,用“半硫丸温剂中之最润滑者,不但泄浊通阳,且抑下行降逆”;若胃阳式微,浊阴犯络,络气不宣,心胃痛引腰胯,呕吐酸水浊涎,或久病脉弦涩,胃痛绕背,治宜辛温宣通,用桂枝、半夏、茯苓温阳以祛络中之饮,高良姜、延胡索辛香流气,入络理虚。2.4健脾补胃并施,养脏以助胃若胃之阴阳齐损,叶氏常用建中汤柔剂通补阳明,或增参芪,或益归芪,或加参归,出入虽微,治有侧重。若胃虚及脾,不但纳食减少,且健运亦为之失司,吐泻并见,神疲体倦,面色少华,肤无膏泽,腹痛痞胀,舌淡,脉缓弱,于此叶氏常健脾补胃并施,养脏以助腑之通,疏腑以助脏之运,常用资生丸。该方能补能运,补中寓通,脾胃双调,既无四君之补涩,又无香砂六君之香燥。正如其所言:“补虚通滞,芳香合用者,取其气通浊泄,人参补正之力得矣。”3苦降辛通,佐以养胃案1。王,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验效。处方:麦冬一钱、火麻仁一钱半(炒)、炙甘草五分、生白芍二钱。用法: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按:本案之不饥不纳,阳明胃腑不通和,皆为胃阴虚所致,叶氏指出:“阳明阳土,非阴柔不肯协和。”故进以甘凉濡润之品,一来柔养,二来清降,既可除肠胃之燥,又可济津液之枯。胃喜凉润而恶刚燥,主受纳而以下降为顺,甘凉濡润之品入胃,使胃气下行,顺其通降之性情,寓通补于甘、濡、润之中,投其性情喜好,则阳明胃腑自然以通为用。案2。冯(六七),有年阳微,酒湿厚味酿痰阻气,遂令胃失下行为顺之旨。脘窄不能纳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议以苦降辛通,佐以养胃,用大半夏汤。处方以:半夏、人参、茯苓、姜汁、黄连、枳实(《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按:本案胃阳虚以大半夏汤之甘淡辛通以通补胃阳,茯苓为精纯之品,其质重,其气清,其味淡,重能培土,清能益金,淡能利水,兼及肺脾肾三脏,故在通调三焦病症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叶天士强调“久损重虚用甘缓法”,茯苓味甘平,力不峻,因而他常配用于治虚之剂中,而获佳效。枳实宽胸降气化痰,黄连苦味以降胃气,佐姜汁之辛滑以温通胃阳、温化痰饮,实寓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精义。且叶氏于此案中针砭时弊,对世人不明通补之理加以批注:“胃属阳腑,以通为补。见症脘中窒塞,纳食不易过膈。肤浅见识,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冀获速功。不知老人日衰,愈投泄气,斯冲和再无复振之理。”案3。某,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处方以:人参、粳米、益智仁、茯苓、陈皮、炒荷叶(《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按:本案点出胃阳虚弱的治疗原则。盖胃属腑,以通为降,以息息下降收纳为用,故虽阳气虚弱不能腐熟水谷,然而治疗方法仍必须以通、降为要,切不可呆腻纯补,以免窒塞胃气,反而导致胃气上逆。本方以人参、益智仁温养胃腑,益智仁具有芳香化湿,开胃进食,温脾散寒等功能。其温养胃阳,而兼具沉降之力,即为通降之义。《罗氏会约医镜》云:“益智仁,其性行多补少,须兼补剂用之,若独用则散气。”《仁斋直指方》云:“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叶氏喜用益智仁于脾胃虚寒证,取其温阳固精而又有通降之力也。陈皮理气和中,茯苓渗湿,荷叶升清。若阳虚甚者辛温之品如姜椒等均可加入,然胃腑属阳,喜润恶燥,必须药证相当,用药不宜过于辛燥,此温胃与温脾之不同也。可以说叶氏的通补阳明法是他在阐明了脾胃分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易电子琴程序课程设计
- 螺杆式空压机课程设计
- 金融本科基础课程设计
- 课课程设计模板
- 绘画博物馆特色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教师评语6
- 抢答器课程设计MCGS
- 印刷品招投标报价对比表
- 手机卖场消防整改施工合同
- 水井工程协议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2019年湖南岳阳中考满分作文《握手》3
- 危急值的考试题及答案
- 自然拼读法-图文.课件
- 2024届宜宾市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
- 2024年西安市政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近三年任教学科学生综合素质情况
- 2024继续教育《医学科研诚信与医学了研究伦理》答案
- 环保设施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硫磺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