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入李与幕可算在内李白功业理想的阶段性以李白题赞谢安的诗歌为中心_第1页
论李白入李与幕可算在内李白功业理想的阶段性以李白题赞谢安的诗歌为中心_第2页
论李白入李与幕可算在内李白功业理想的阶段性以李白题赞谢安的诗歌为中心_第3页
论李白入李与幕可算在内李白功业理想的阶段性以李白题赞谢安的诗歌为中心_第4页
论李白入李与幕可算在内李白功业理想的阶段性以李白题赞谢安的诗歌为中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李白入李与幕可算在内李白功业理想的阶段性以李白题赞谢安的诗歌为中心

在唐诗壮丽的气氛中,李白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随意地游离于“强烈的科举仕途欲望”和“仕途失意的隐逸情趣”的文苑风尚之中。作为一个真实的社会存在,李白的历史形象也富有极大的现实性,“李白的理想带有更多的传奇色彩与自由倾向……李白的理想似乎脱离了时代,而实际上仍然根源于现实政治生活土壤”151。表现在功业理想上,他的主观愿望并不是简单的功成身退式的。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生境遇的迁移,李白的思想中也积存着极大的波动、曲折和斗争,甚至是愁绪扭结而不得其解。他是一位豪放飘逸的诗仙,也是一位深沉苦闷的思考者,这从其诗文中的用典隶事特别是谢安的事迹中便窥出一斑。据不完全统计,在李诗的用典来源中,出自子书的《世说新语》就有50多处,参合其它野史、旧事和相关笔记史料,诗中提及谢安及其轶事就达70余处。李白十分欣赏谢安那种在沧海横流中力挽狂澜的大智大勇,以及那功成身退诗酒风流的潇洒气度,从内在讲,“李白与谢安气质相似,人生态度也有相似之处,生活理想也很相似”。与李白同时代的李阳冰和魏颢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李阳冰《草堂集序》)1789。“(李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魏颢《李翰林集序》1791。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安纵酒携妓的事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李白的喜好和生活方式。据有关学者统计,李白现存一千余首诗歌中,其中约有一百七十余首涉及饮酒,一百三十余首涉及妇女题材。故而宋代王安石在编选李白、杜甫、韩愈和欧阳修四家诗时,对其多有贬抑,据《苕溪渔隐丛话》转引《钟山语录》云:“荆公次第四家诗,以李白最下,俗人多疑之。公曰:‘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然其才豪俊亦可取也。’”37但用典终归用典,典事的本身能够折射引用者当下心境的某一部分,却不能真实反映其心理历程的全部。李白企慕谢安处世风流的本身也正昭示着诗人自己在现实中所遭遇的乖蹇与坎坷的困境,以及甚想超脱而无以超脱的苦闷。分析其中问题的锁钥,就需要寻绎这些所用用典蕴意的演变轨迹。为此就需要对相关的诗歌进行一个简单的系年比较。下面即以“安石”和“东山”等关键词为引子,依据詹瑛的《李白诗文系年》、黄锡珪的《李太白年谱》和《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王琦《李太白年谱》(参见《李白集校注》附录一)等人的观点,拟对李白诗歌中题咏谢安的部分主要的诗句作一编年排序:在上表所列的诗歌当中,有些单纯是怀古咏史诗、咏怀酬赠诗,其中提及谢安,但并未牵涉到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抑或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如《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之“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送岑徵君归鸣皋山》之“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等,这些都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综观上表所列诗歌,联系李白一生的行迹年谱,我们可以大致地对李白功业理想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行新的阐释。经过20多年的蜀中生活,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经巴渝,出三峡,游洞庭”4,“游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更客汝海”5所谓“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南徙莫从,北游失路。远客汝海,近还云阝城”(《上安州李长史书》)。这一阶段,李白主要经历了吴楚漫游、酒隐安陆时期,在此期间,他也曾上述裴长史、韩朝宗,希求进用。《东山吟》(726):“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此时,李白正处出峡之初,壮志未酬,豪放不羁。未遇挫折、未经磨砺的他,此时无甚留意于仕进功名,睥睨一切。萧士赟即云:“安石志在东山,太白志在青山,故有此作……盖白志在青山,则不以邦畿为奇也。”523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云:“浩浩洪流,带有邦畿,嵇康之诗也。太白之意谓不恋恋于王畿耳。”6-7萧、曾二人的看法似有疑误。王琦引《世说新语·雅量》:“桓公(指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色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207-208瞿蜕园、詹瑛都同意王说。由此可见,该诗主要表达诗人目见谢安遗迹时而产生的今非昔比的感慨,“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大有追赶凌驾前贤之意,故而遂生“怅然悲谢安”之感。年少轻狂,傲气冲天,这种富有自负情绪和理想色彩的诗句,在他稍后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727)中或许能得到另一面的解释: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己。乃虬蟠龟息,遁乎此山。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嗽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俄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周勋初在解读此诗时认为:“李白在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观点很明确,出世不忘入世,入世之后,仍不忘出世”,“而入世思想还是占主导地位”97。一怀匡时济世的宏伟抱负,加之其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风貌愈加昂扬向上。由此观之《东山吟》,在李白看来,谢安的风流韵事早已“风大浪吹去”,而“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更多的是一种超越于风流韵事之表的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并在心态上表现出非凡的自信。随后的《示金陵子》“谢公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一)“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均是如此。因为涉世未深,此时的李白总是很理想化地将谢安作为自己学习追求的范型与榜样,然而由于时代环境和世代阀阅的不同,李白的人生设计终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开元二十四、五年(736、737)之后,李白西入长安求仕。在《送梁四归东平》(737)诗中,他更是强烈地表达自己对仕进功业的追求,“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在此,对于谢安长期归卧东山,李白则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这是很自然的事,身处天子脚下,怀瑾握瑜,一怀报国的夙愿此时已经达到强烈的顶点,但是,现实的黑暗使得他到处碰壁。于是,他写下了许多名篇诸如《古风》、《蜀道难》、《梁甫吟》和《行路难》等诗歌,来宣泄自己的一腔郁愤之情。天宝二载(此处采用詹瑛之说35-37),由于先后得到吴筠与贺知章的推荐,李白得以供奉翰林,他写下了《宫中行乐词》八首和《清平调》三首,虽为奉制之作,却也道出了此时的志得之意,于是更有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诗)的非凡举动,这是他自负自傲达到高峰时的最为鲜明的写照。在《赠韦秘书子春》(744)中,他又不无踌躇满志地写道:“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可见,此时诗人应诏入侍,他对自己的前途作了很高的估计;“不徒然”实较初入长安而言,渴望做一番大事业。然而,事与愿违,不久后,即“为同列所谤,因去朝游邠岐诸州”40,以“赐金放还”的名义离开了京城。对于现实的无情打击,他甚为愤慨,甚至写下了“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之句。于是,这时他又想到了谢安,他在《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二)写道:“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壮志未遂之际,依然雄心未改,渴望有朝一日再图进取。“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秋夜独坐怀故山》);“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忆东山二首》其二),可以说,当李白在遭遇坎坷失意时,谢安是能够带给他心理宽慰的最好榜样,谢安那“东山再起”的举动,可以让处于失落中的李白重新振作起来,激励他继续为理想而矢志不渝地追求;谢安那“携妓冶游”的风流更是抚慰他一时难以愈合的心灵的良药。“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又经历了一段长达十年之久的梁园之游。《梁园吟》(744)显然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505,正如王琦所说,“此文章衬托法,不是为信陵致慨,乃是为梁王释恨,并为自己解愁”505。“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与前首《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二)末句一样,都是力图宽慰自己。眼下自己贬黜他乡,但他必须要使自己相信终有起用济世之时;只有这样,他才能依旧活得潇洒自如。《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亦有类似之句:“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在《书情题蔡舍人雄》中,继“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之后,终又续之以“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于是,他说“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等高楼”(《梁园吟》),“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闲时田亩中,搔背牧鸡鹅”(《书情题蔡舍人雄》)。虽然自己未能如意地居官朝廷,但庙堂之志始终未改,所谓“身在江湖,心居魏阙”1374;“身在遐方,心怀旧国”1395。在这段未被起用的时光里,谢安的身影时常渗透进他的生活之中,《送岑徵君归鸣皋山》之“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之“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之“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袜”,《留别西河刘少府》之“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之“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等,字句之间,隐约可见某种引身退居的情绪。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李白准备与尘世功名彻底绝缘了呢?在安禄山窥伺叛逆、弄兵潢池之时,李白那素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随之更为勃发,在《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诗中,“所冀枯松岁晚,无改节于风霜;老骥余年,期尽力于蹄足。上答明主,下报相公,缕缕之诚,屏息于此”,所谓“安石高枕,苍生是仰”,堪为心衷!其时寇盗蜂起,纲纪废弛,朝廷有累卵之危,黎民有倒悬之急,李白觉得自己责无旁贷,理应解救国民;可苦无仕进之路,遂上书杨国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的使命感,溢于言表。于是,在《赠友人三首》(其三)中就有了“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时来列五鼎,谈笑期一掷”之句,写出身处乱世之中对英豪的渴慕情怀,也隐然有“以诸葛亮与谢安自许”268;正如《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中所云:“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在“永王东巡胁行”(《为宋中丞自荐表》)之后,他在《与贾少公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谢安高卧东山,苍生属望”。经过十多年的“江湖”生活,他的报国之志一直没有消弭。然而,由于政治敏感度的不够,入幕永王李璘之后,他本以为自己的报国时机已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以谢安自励,渴望有一番大作为。这种发自内心的豪情壮志,充分显示出一位年过五旬老人最为真实最令人感动的一面,深究其中,实是一股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强烈流露。然而,天公不作美,李白又一次被命运捉弄了。乾元元年,李白“终以永王事长流夜郎”128。在此期间,他曾作《赠常侍御》一诗,聊表心衷:“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传闻武安将,气振长平瓦。燕赵期洗清,周秦保宗社。登朝若有言,为访南迁贾。”该诗前半部分主要颂赞前贤谢安那种能屈能伸、卷舒自如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潇洒的处世风范。而这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渴慕与写照呢!他视常侍御为知音而自比于贾谊,希望他“登朝若有言,为访南迁贾”。从这句殷切的叮咛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虽然身处逆境,却没有完全消沉。于是,谢安的壮举,又成为了他最好的精神支撑。乾元二年,“白上三峡,至巫山,遇赦得释”129,邂逅乡僧贞倩,遂有《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之作。文章一开始,即追述了谢安的光辉事迹:“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据史载,谢安居会稽期间,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庶无处世之意。在这里,李白显然略去了(不同意)史书中“无处世意”之见,而认为他“贵而不移”。何者为贵?何者不移?贵者,心忧天下;不移,在“为苍生而一起”。序中所表达的仍然是对谢安去就自如的功业风流的歆慕,但更多的是抒发了自己渴望再次入仕的心愿:“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此时的李白,虽已年近六十,却依然有宝刀未老之志,实属可贵。“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徵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他还希望自己能像谢安那样挥洒自如地稳定政局,为苍生造福,建立另一个文采风流的江南王朝。”272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年事的增高以及世事的迁移,人们总会感觉到些许力不从心的无助的困惑。上元元年(760)初,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时,便写下了《李白春滞沅湘有怀山中》:“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古之伤心人,于此肠断续。予非怀沙客,但美采菱曲。所愿归东山,寸心于此足。”全诗情感语序悠缓,略带丝丝的叹惋与忧伤。在此,李白将自己比之“古之伤心人”,可见打击之深,以致产生了“所愿归东山”之想。“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韩侍御之广德》)终焉之志,深透其里,无奈之中,仍有一丝希望与快慰。在《宣称送刘副使入秦》一诗中写道:“君携东山妓,我咏北门诗”。据《诗经·邶风·北门序》:“《北门》,刺仕不得志也。”102在这里,诗人以刘副使入秦奉官为“携东山妓”,显然就有将此时的自己与东山绝缘之意。眼下自己惆怅满怀,再也不能像往常或仕朝或退居时那样“携东山妓”了,只能意犹未尽地吟咏《北门》诗了。因为,此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无法从谢安那里获取精神的慰藉。其中,多有些许怨望,毕竟自己一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就完全终结了。但他并没有对人生产生完全的绝望,他依然能用《北门》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话语,这就使得该诗的本身多出了份沉郁顿挫的风采。“君携东山妓,我咏北门诗”,这里既有因年事已高而无力回天的叹喟,也有一声功业未遂而郁郁不得志的幽愤。这首诗写过之后,诗人又往来于历阳和当涂之间,最后,他再也没能找回原来“李东山”的影子,便唱着《临路歌》与世长辞了。一颗诗坛巨星随之陨落。古人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是一个最具理想化、最富吸引力的处世模式。许多前贤依此践履,鲁仲连功成不居,范蠡功成五湖去,张良力辅汉邦而思身退……最终他们得以保全身名;也有许多先哲心受一时之昧,大夫文种追随勾践而不移,伍子力谏不遂而亦不悔,韩信自傲不羁而受猜忌……最终他们难以保全身名。这在李白的诗歌中也多有反映。相比较之下,谢安就是一个鲜有的成功的例子。李白希望自己能像前辈那样,“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219。李白大量援引谢安之事而入诗歌,使得谢安成为了李诗中一个被高度提炼化的诗意形象,其本身也就具有极为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蕴。“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谢灵运诗),李白视谢安为自己的异代身影与知音。他既倾慕谢安东山蓄妓、游赏烟霞的名士风范,更渴望建立像谢安那样谈笑安邦的功业。确切地来讲,与其说谢安是功成身退的个例,不如说是东山再起的典范。在出山之前,谢安大部分时间一直隐居会稽,携妓冶游,吟咏诗赋;屡受征辟却不为所动。“扬州刺史庾冰就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归。复除尚书郎、琅邪王友,并不起。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2072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与时政的隔绝,“(弟)万既受任北征,矜豪傲物,尝以啸咏自高,未尝抚众。兄安深忧之,自队主将帅已下,安无不慰勉。谓万曰:‘汝为元帅,诸将宜数接对,以悦其心,岂有傲诞若斯而能济事也!’”2087也并不是旁人所说的那样,他无意于仕途,“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417“昔安石在东山,缙绅敦逼,恐不豫人事。况今自乡选,反违之邪?”520而此时萧纲早已洞察其中,“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2072-2073谢安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成功地把握了时机,他也深知自己必将出山入仕,“(安妻)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2073谢奕病死,谢万被废,使谢氏家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他便应邀入桓温幕任司马。出山之后,他的主要活动(主要事迹)是力挽狂澜、拯救危局,淝水之战、决胜千里,稳定东晋政局,镇以和靖、御以长算。一切功成名就之后,他已入迟暮之年,想身退而最终未能如愿。在诗歌中,李白根据自身的境遇和阅历,对谢安事迹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重新的建构,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景下,借助多样的艺术手段,完成了不同的诗意内涵的营构,从而使得其诗在用典隶事上呈现出阶段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出峡后的第一个十年,李白怀着一腔热血仗剑去蜀,天性的狂放与自信,使得他对未来的仕途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秉性,使得他对山水林泉的佳致有着强大的亲和力和热爱之情。于是,他便很自然地联想到谢安生活在“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镜湖诗》)的会稽美景中的风流韵事,“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示金陵子》);“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一)。这段长期的名山之游,与当时的读书山林的风气也不无关联;其最终目的当然不是一味“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诗经·小雅·采菽》),而是谋取功名建立功业。从这个角度说,他对谢安长期归隐山林又表示了否定的态度,“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送梁四归东平》),而这便激发了他昂扬向上的进取之心,“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东山吟》),连谢安也不足道也。可以说,在这个十年当中,礼拜几级的仕进欲望占据了他思想的主导地位,只可惜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与前途,低估了社会形势的变迁,其结果便直接导致了第一次求仕的失败。第二阶段,李白有了短暂的供奉翰林的仕宦经历。从天宝元载奉诏由“南陵别儿童入京”(二载至京)到天宝三载“赐金放还”,他经历了将近两年的翰林院生活。他本以为自己能够受到重用,却不知自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陪欢取乐的御前文人,“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赠韦秘书子春》),胸怀大志却无由施展。“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这其中也多少流露了李白壮志未遂的抑郁之怀。这种因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而促生的抑郁之怀,使他本已傲岸洒脱的气质变得更加狂傲不羁,终究因此而被同僚所不容,去官放还。这样的结局,可能也是他所预料到的,但他依然有些愤懑,“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他所向往的谢安的“起来为苍生”之愿遭到了第二次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与第一次受挫(未曾入仕)相比,这一次的打击更为深重。于是,他便带着“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二)的遗憾离开了长安。第三阶段,李白又经历十年左右的以梁园为中心的游历生活,此时谢安亦频频出现在他的诗歌当中,诗中弥漫更多的是一种“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秋夜独坐怀故山》)隐逸情绪,“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送岑徵君归鸣皋山》),“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袜”(《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留别西河刘少府》),“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其中虽有“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的心愿,其实是对眼下纵情山水生活的一种自警和自励,从而使自己暂时摈弃共鸣的忧虑而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