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

一、小阅读-课内

1.下面对课文内容论述不正确的一项()

A.《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B.《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D.《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日:“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错,同“措"。

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B.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C.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D.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4.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5.翻译划线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6.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D.“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知止而后有定

B.君子喻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欲正其心者假舆马者

D.就有道而正焉盘盘焉,囷囷焉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见义忘利。

B.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称为好学之人。

C.《大学之道》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D.选文《大学之道》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大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论语》十二章采用简洁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理,使读者印象鲜明而深刻。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运用对比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D.本文中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14.翻译句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5.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诗经》,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请概括课文中孔子对于《诗经》的看法。

三、句子默写

16.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___,___,___。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___,___,___。(《大学之道》)

四、名著阅读

17.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1)请解释第①则中画线语句的意思。

(2)第①则中孔子认为“好学"的一个表现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请结合②③两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8.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②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③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⑤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及其所在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厌恶;仁者厌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人。

B.耻,感到耻辱;士志于行道,不会在意衣食。

C.游,研习;研习六艺,可以成才,也能进德。

D.夺,掠夺;匹夫有勇力,所以不能掠夺其志。

(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写出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理解,并结合生活体验举一例说明。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志"的看法,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其当代价值。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能者的长处,反省自己的错误的语句是:___,___。

(2)《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语句是:,___。

(3)《论语·为政》中“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六、选择类

20.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苟以天下之大B.可谓好学也已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士不可以不弘毅

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而:连词,表转折,却。

B.文胜质则史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者:代词,……的人。

D.如礼何如:对,把。

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2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D.“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2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B.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C.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D.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24.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

1.D

2.B3.A4.C5.(1)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2)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6.①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②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③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7.D8.B9.C10.A11.(1)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2)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12.C13.C14.(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15.(1)从艺术表达功能而言,《诗经》对人的思想感情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

(2)从认识功能看,《诗经》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

(3)从人际交往功能看,人们可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的谐和融洽。

(4)从社会效果看,《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不满,泄导人情。

16.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7.(1)(示例)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小心;主动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去匡正自己。

(2)(示例)“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意思是不对外在物质生活有太多欲望,第②则中孔子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