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说史》读书笔记17世纪中叶一19世纪初第二编17世纪中叶一19世纪初马克思所规定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阶段。英国、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重农学派,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第三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其贡献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由马克思最早提出。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古典经济学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上下限。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也即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在马克思看来,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此阶段中包含科学的因素,而19世纪30年代以后,阶级斗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入庸俗发展的阶段。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歧主要在于两点:第一,斯密以前的许多经济学家,马克思认为是古典经济学家,而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仅把他们看做是古典经济学的先驱。第二,萨伊、马尔萨斯及以后的一些经济学家,马克思认为是庸俗经济学家,而西方经济学家大多认为他们是最初创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古典经济学家。本书在论述古典政治经济学时,采用马克思的规定。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评中逐渐产生的。反映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阶级结构和政治斗争的变化。重商主义时期,商业资本占据重要地位,流通脱离生产而独立化。马克思:流通还没有支配生产,而是把生产当作已经存在的前提。生产过程还没有把流通作为单纯的要素吸收进来。因而,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探讨未能深入本质,只限于对流通领域的描述。具体说来,重商主义考察了国内和国与国之间商品和货币的流通过程,从中探讨货币财富积累的途径。虽能提出某些合理的政策、经济分析方法(货币或贸易平衡分析),但还未能对经济范畴进行科学的分析。17世纪以后,产业资本开始取代商业资本的地位。商人直接变为工业者;商人用小工头来做自己的中间人;工业者成为商人,直接为商业而生产。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及产业资本的发展为经济学分析进入生产领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重商主义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直接原因。重商主义主要由封建专制政府推行,要求国家强有力的干预和支持,依靠各种垄断,特别是关税制度。开始向产业资本转化后,反而不利于国家财富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重商主义破产,社会经济衰退。一些思想家开始超出重商主义之外,到生产领域重新寻找国富民强的原因,催生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第一次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相当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时期到产业革命时期。它产生的两个事实前提: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充分展开。古典政治经济学较多地研究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对立。马克思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科学上的主要功绩: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如利润、利息、地租等,还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从“人的本性”出发,寻找和论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自然规律”,以及自然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一、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17世纪初,英国封建制度走到了解体阶段。17世纪中叶,英国产业资本有了相当的发展,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的普遍形式,羊毛纺织、造船、冶金、玻璃制造、造纸等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粮食和原料需求不断扩大,促使英国农业向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转化。14-15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为这种转化打下了基础,封建贵族集团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中小贵族开始雇用失去土地的劳动者经营农场,开办工场,经营商业,或出租土地获取资本主义地租,变成了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农民间也分化为租种地主土地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场的富农和以雇佣劳动为主的农业工人。封建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1640年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不久又恢复了君主制度,但国王的权力被限制在议会许可的范围之内。资产阶级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深受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等人的影响。培根,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研究事物本身客观的发展规律,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被称为“实验哲学”。霍布斯,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哲学研究的就是客观存在的“各种机体”。把哲学区分为研究自然机体的“自然哲学”和研究人为机体即人类社会的“市民哲学”。在17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虽发展迅速,但荷兰与法国也都各具优势。英国要想扩大对外贸易,就要与荷兰、法国对抗,争夺国外市场和殖民地。斗争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下半期的七年战争,才以英国胜利而告终。在17世纪,面对荷兰、法国的威胁和国内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英国政府困难重重。当时,农业连年歉收,财政困难,内战破坏,生产衰退、地租下降、金银短缺、失业严重。重商主义这时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配第的生平、著作和研究方法威廉·配第(1623-168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出生于小手工业家庭,14岁外出谋生,做过水手。曾在法国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法文、数学和天文学等。1649年获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652年,任总司令克伦威尔的随从医生,后为爱尔兰土地分配总监。分得5万亩土地,步入新兴土地贵族的行列。1658年被选为国会议员。1668年查理二世复辟,被封为男爵。晚年,他已拥有27万亩土地和数家手工工场。经济学著作《赋税论》(1662)、《献给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术》(1672)、《爱尔兰政治解剖》(1672)和《货币略论》(1682)等。《赋税论》是为英国统治阶级献策,说明如何合理征税而写。17世纪,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社会经济也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以不动产为基础的财富形态向以动产为主要形态推移。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国王任意设置课税项目。配第认为,种种赋税无论经过多少转折,最后总要落在土地和劳动的收入上,财富的最终源泉是土地与劳动。当劳动者与土地分离之后,课税的对象就应是土地的地租及其派生的收入,课税以此为限,才能使农业生产不受阻碍地发展。在这里,他触及剩余价值问题,并引出商品的价值问题,从而对工资、地租、利息进行了理论分析。配第涉及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分析,触及一些重要的经济范畴,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政治算术》和《爱尔兰的政治解剖》应用数学、统计学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政治算术》中,以荷兰、法国和英国为研究对象,就三国的经济情况列举数字,说明荷兰、法国虽各有优势,但英国最终可以夺取世界霸权地位。他用一定年数乘年租推论出地价,从房租推论出房屋价值,由工资推算出人口价值,又依据人口数目和盈余收益推论出国家的财富。在《爱尔兰的政治解剖》中,用类似方法研究爱尔兰经济,解决其面临的财政问题。马克思评价配第的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分离出来的最初形式"。《货币略论》是配第为英国侯爵草拟的铸造货币的计划。详细讨论了货币原理,从多方面论证了货币流通规律。作为早期经济学家的配第,其前期著作还可以看到重商主义的影响,而到他写作《货币略论》时,重商主义的影响已完全消失了。三、配第的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配第在政治经济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功绩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已有商品价值问题的探讨;人类平等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观念;商品成为劳动产品一般形式,人们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成为主导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17世纪的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配第的价值论主要发表在《赋税论》中。在价值论探讨上提出了四个术语: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实际的市场价格。自然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生产自然必需品所需要的人手的多少;自然价格是用货币表示的自然价值;政治价格,在各行业中实际存在的人手与实际需要的人手不一定相符,在实际需要的人手的自然基础上,按实际存在的人手计算出来的即是实际的政治价格;实际的市场价格是将政治价格以货币衡量。“自然价值”实际上就是指价值。他力图说明市场上经常变动的价格的基础是价值。用劳动来说明自然价值或自然价格假如一个人在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1h),将一盎司从秘鲁的银矿开采的白银运到伦敦,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即1蒲式耳谷物=1盎司白银,从中找到了商品价值是由等量劳动计量的规律。还分析了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指出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事实。如果发现了更丰富的银矿,获得2盎司白银和以前获得1盎司白银同样容易,那么,在同等条件下,现在1蒲式耳谷物售价2盎司白银,和以前1蒲式耳售价1盎司白银,同样低廉。1h劳动=之前的1盎司白银=现在的2盎司白银=1蒲式耳谷物;开采白银的效率提高:1盎司/h
\rightarrow
2盎司/h;白银的价值降低:1蒲式耳谷物/盎司白银
\rightarrow
0.5蒲式耳谷物/盎司白银。还论述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他用织布业的例子证明,分工愈细,劳动生产率愈高,劳动时间愈节省,商品的价值就愈低。配第未能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因为白银并不是谷物的价值,只是谷物的交换价值;也未能区分交换价值和价格,因为他把交换价值直接就看做是货币;还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因为他把开采金银的劳动看做是直接产生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做是产生使用价值的,而他所讲的生产金银的劳动又是指具体的劳动。实际上,配第只是提出了最初的概念:自然价值和政治价格。配第在探讨商品价值时,曾经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商品或财富。从交换价值考察商品,发现商品之所以可以交换,在于商品之间存在可以比较的共同性,即劳动,因此,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从使用价值考察财富,认识到作为物质的财富,不仅需要人类劳动,还要依靠自然力,或者说,依靠土地。对于物质产品,从使用价值考察是正确的,但用土地和劳动共同说明价值存在矛盾,土地和劳动是不能比较的两种因素。“必须找出土地和劳动之间自然的等同关系”,配第分析:在二亩牧地中放入一头断乳的小牛。一年后,小牛身上的肉增加一英担,折合50天食物,它是土地创造的;如再加上1个人1年的劳动,可增加的量能折合60天食物,多增加的10天食物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劳动和土地创造的价值都可以通过共同的尺度口粮来加以换算。配第因而又认为,一个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劳动,乃是衡量价值的共同尺度。配第在价值探讨中走入了迷途。四、配第的分配和货币理论配第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就有可能以此为基础去说明劳动生产物价值在各种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配第初步研究了工资、地租和利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工资理论在配第的理论中,工资是必须首先加以确定的量。寻找土地与劳动的等同关系,要以口粮,即工资作为共同尺度。只有先确定了工资,才可能进而去确定地租的量。在配第的时代,英国工人的工资由法律规定。配第分析工资的方法同他在市场价格后面寻找其自然价格一样,也力图在法律规定的工资后面去寻找工资的自然基础。认为工资的自然基础就是维持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配第在这样说明时,已意识到资本家剥削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事实上把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区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不过,配第主要从生理方面考察了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而忽略了社会的因素。(二)地租理论地租理论是配第研究的中心问题。要解决混乱的赋税征收问题,首先要搞清赋税的真正承担者是谁。他认为,社会财富源于土地和劳动,征税的最后对象是地租及其派生收入。配第从实物与货币两方面说明了地租。假定一个人能在一块土地上栽培谷物,且有播种所需的种子。从他的收获之中,扣除自己的种子,并扣除食用及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的部分之后,剩下的谷物就是这一年这块土地的地租,而歉收和丰收循环周期的若干年的平均数,就是用谷物表示的这块土地的一般地租,这是实物地租。折合为一定的货币量,就是货币地租。连带的问题是,这种地租值多少英国货币呢?看另一个同时专门从事货币铸造的人,除去自己的费用外还剩多少货币。谷物的价值,必须与获取金银的劳动量相比较。这是基于其价值公式(1蒲式耳谷物=1盎司白银)而对地租的说明。这个公式固有的缺陷在说明地租时也仍存在。但也包含正确的思想:地租不是由农业部门单独确定的,地租建立在社会各部门分工的一定水平之上,最终是由各部门的生产力水平共同决定的。配第认为地租=产品价值-生产资料价值(种子)-劳动力价值(工资)。已经接近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配第地租理论的两个特点:第一,没有使用雇佣劳动的经济中也存在地租。他不关心地租是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关心的是地租如何被物质地、技术地产生与实现,如何转化为货币。第二,地租不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是它的全部。在配第那里,地租包括利润,或者说利润还没有同地租分开,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形态。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价格一定,工资提高,地租即剩余价值就会降低,反之亦然。还提出了有关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同一块土地由于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Ⅱ。(三)利息理论和土地价格配第把对地租的研究看做是对土地使用权的价值的研究,在说明地租之后,又马上提出了世袭租借地的自然价值问题,或者说提出土地价格的问题。配第用一定年限的地租说明土地价格。任何一块土地自然所值的年租年数,等于三代人(祖、父、孙)通常可以同时生存的年数。估计英格兰三代人可以同时生存的期间为二十一年,因此土地的价值也大约等于二十一年的年租。配第把土地和劳动都看成价值的源泉,二者的等同关系为口粮。他在说明土地价格或土地的自然价值时,正是由口粮出发。出卖土地等于把地租出卖,所得的货币即土地价格应与某种东西具有相等关系,这种东西是土地所能提供的祖孙三代同时生存年份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货币价值)。与工资的分析一样,忽略了决定地价的社会因素。但配第触及了土地价格的实质,把土地价格看做资本化的地租。配第把利息看做货币使用权的价值,称为“货币的租金”,是“土地的租金”的引申,地租的派生收入。利息就是对使用别人资本而支付的报酬。利息量在安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至少应等于借到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土地产生的地租;若安全不可靠,还应加上一笔保险费,否则,货币所有者宁愿用货币购买土地。他把地租高低看做利息高低的基础,还指出利息水平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认识不足)。配第已把利息看做是正当收人,反对国家用法律限制利息。(四)货币理论配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用货币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得任何商品,而普通商品则不能。把货币看做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其价值也由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货币只是国家财富的一小部分,一个富有的国家不在于货币的多寡,而在于不断地把货币变成各种能为自己带来大量利益的商品。已认识到货币的一些基本职能,特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极力反对铸造不足值货币的做法,认为损减铸币,并不能增加国家的真实财富。初步讨论了一国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问题。推动一国贸易所需的货币,有一个限度或比例,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决定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根据他估算,假定全国总支出4000万英镑,考虑货币周转期,1星期周转1次,需要100万英镑的40/52,就够周转了。配第已经考虑到了决定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诸因素,即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货币流通速度,他认为后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五、配第的分工和赋税理论劳动生产率是一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分工水平与规模。把科学看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科学和技术发明会使财富得到成倍的增长,因而他主张重视普及教育和选拔技术人才。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配第重视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他把一国人口划分为两类:从事物质财富或对国家具有实际效用和价值的物品的生产的人,包括土地耕种者、手工业者、海员、商人、士兵;以及不生产这些东西的人,包括医生、僧侣、律师、政府官员等。他主张限制第二类人的数量,增加第一类人的数量,以增进一国财富。配第还讨论了赋税。赋税同时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主张利用赋税限制不必要的消费和促进生产;论证赋税应征自土地所有者和贵族;说明向资本家征税会减少资本积累,阻碍生产的扩大;他的赋税论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三节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一、配第以后的经济学家从配第(1623-1687)到斯密(1723-1790)之间大约相隔100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经历从最初萌芽到发展为完整体系的过程,期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由于配第在政治经济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做了最初的尝试,所以,以后的经济学家,不论是反对还是赞同配第,总要涉及配第,并做进一步的研究。配第已初步接触到剩余价值理论,因为他把研究重点转向了生产领域,所以能够开始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不过,在配第那里,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是地租,利润的经济范畴还不存在,他虽提到利息,但认为利息是由地租引申的。洛克和诺思追随配第,进一步发展了配第关于利息的见解。马西和休谟则前进了一步,开始研究利润以及利息与利润的关系。但并未进一步研究利润的起源,这个问题由斯图亚特提出。二、洛克和诺思的经济思想约翰·洛克(1632-1704)出生于律师家庭。1666年结识艾希利助爵(后来的辉格党领袖),1683年,因参加辉格党活动受迫害而逃往荷兰。曾任英国贸易和殖民事务大臣。还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的发起人和大股东之一。主要著作《政府论》(1689)和《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1691)。洛克关于利息的观点以其国家与私有财产起源说为前提和基础。他用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说明国家的历史前提和起源。人类社会最初处于一种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自由、平等和财产是人们的自然权利。一个人通过对某个东西掺进劳动,使它成为他的财产,并排斥其他人的共同权利。洛克从“天赋人权”和人的劳动引出了财产权。但在自然状态中所享有的权力很不稳定。自然状态的缺陷被他归为三条:第一,缺少共同的是非标准,或者说缺少法律。第二,缺少公正的裁判者。第三,缺少权力以支持正确判决和完成执行。因此,人们联合成国家,把保护权、处罚权交由国家行使,从而人们处于新的状态下,享受社会的整个力量的保护。这就是洛克的国家起源论。洛克沿着配第的道路,从地租中推论利息,把利息看做“货币的租金”。不过,洛克明确地把地租和利息的产生归结为生产资料与直接生产者相分离的结果。当有些人的土地多于能耕种的数量,而另一些人的土地少于能耕种的数量时,土地分配的不平等就引出了租种别人土地的佃户,出现地租。当货币拥有存在不平等时,造成一些人向另一些人借贷,贷出货币的人就可以通过协商,把借入者的劳动报酬转移到贷出者的钱袋。随着私有财产和国家的出现,土地与货币的分配出现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打破了原来自然状态下的所有权界限和原则,产生了地租和利息。洛克把利息看做与地租一样,是占有别人劳动的结果,这已接近对利息形态的剩余价值起源的认识。达德利·诺思(1641-1691)英国商人、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出身贵族,21岁成为君士坦丁堡的著名商人。先后在海关、财政部任职。被封为爵士,并曾任国会议员。主要著作《贸易论》(1691)。《贸易论》代表了英国17世纪下半期自由贸易越来越强烈的倾向。诺思就财富问题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勤劳生产的超过自己消费需要的果实保存下来就是财富,贸易是多余物品的交换。贮藏货币并不能增加一国财富,只有财产增多的人才是最富的人。一国的商业,在任何时代只需要一定的货币量,货币自有其运动的规律,富裕的国家决不怕货币不足,如果自己不铸造货币,也会得到别国铸币的供应。不论国内还是国际贸易,都应自由进行,国家不应干预。这种思想后来发展为“国际分工”论。诺思也分析了利息。他把利息看做资本的租金,并指出,不是低利息促进了贸易,而是贸易发展增进了国民资本,从而使利息下降。他反对人为地降低利息。土地所有者相较资本所有者更有利,因为佃户不能把土地带走,而债户却可以把资本带走,所以,土地提供的利润应比冒较大风险借出的资本所提供的利润少。在当时,土地所有者压低利息率可抬高土地价格,而资产阶级利用高利息率则可以积累大量货币财富,所以,马克思认为,诺思是代表资产阶级反对土地所有者阶级,并把诺思的利息思想称为“资本反抗土地所有权的最初形式")。配第在论述利息时混淆了货币和借贷资本的区别,洛克认为利息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诺思则认为,决定利息率的不是货币,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利息应由市场自由决定,不应受法律约束。马克思也因此认为诺思是第一个正确理解利息的人。三、马西和休谟的经济学说约瑟夫·马西(?-1784)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当时英国典型的保护贸易论者。主要著作《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1750)、《赋税计算》、《国家关心的商业知识》。马西的时代,英国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心,逐渐从地租转到利息和利润范畴。他论述了自然利息率(非现实的利息率),是指应当存在的一种公正的利息率。马西第一次提出利润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利息只不过是利润的一个部分。利息要由利润决定。利息的降低是由资本积累及由此引起的利润下降造成的。不过,马西所考虑的仍然是商业资本,利润也主要是指商业资本的利润,也没有研究利润本身的来源问题。大卫·休谟(1711-1776)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出生于苏格兰贵族家庭,约在1750年前后与斯密结识成为朋友。主要著作《人性论》(1739-1740)、《论商业》、《论货币》、《论利息》、《论贸易平衡》、《论赋税》和《论社会信用》等。休谟以《人性论》而闻名,也是他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自然赋予了人类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只给以薄弱的手段,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缺陷,和其他动物势均力敌。人类心灵中没有任何自然的原则能控制偏私的感情和克服外界的诱惑,只能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缔结协议,使每个人安享他凭勤劳所获得的财物。正义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人类在很大程度上被利益支配并往往是短视的,所以,人们常常宁取现实小利,而不顾社会秩序,使公道常常被破坏。因此,就产生了对政府的需要。休谟较早地提到了“稀少”的概念,详尽论述了确定财产权的规则,以及与财产权有关的占领、时效、添附、继承等概念。后来的边际学派和制度学派都曾在休谟那寻找其理论的某种“来源”。休谟对斯密的影响是直接和明显的,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休谟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休谟纠正了把货币和借贷资本混同的观点,明确指出,利息率并不取决于贵金属数量的多寡。利息高低有三方面因素:第一,借贷需求的大小;第二,满足这种需求的财富的多少;第三,经商利润的高低。在休谟看来,确定利息与利润之间谁是原因谁是结果是没有用的。他清楚地看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商业和工业的增长引起低利润,低利润反过来又促使商业进一步增长,因为低利润使商品便宜,鼓励消费,促进工业的发展。利息就是国家状况的晴雨表,低利息率就是人民兴旺的几乎屡试不爽的标志。休谟在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贡献就是论证了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并非由休谟创立,但他使理论体系严整。一切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任何一方的重大变化都能引起价格的起伏。这看起来不言自明。商品增加,价钱就便宜;货币增加,商品就涨价。不过,休谟认为,商品价格升降的原因不在于商品或货币绝对数量的变动,而在于进入市场的商品或货币数量的变动,即“流通中的货币与市场上的商品之间的比例决定着物价的贵贱"。马克思把休谟的流通理论归为三条原理:(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2)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3)商品(货币)增加,商品价格降低(提高),也即货币价值提高(降低)。实际上把货币只看做一种价值符号,并按价值符号的流通规律认定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马克思主义对于休谟货币数量论的批评:第一,休谟时代金属货币流通占支配地位,货币数量论并不符合金属货币流通的规律。且不先研究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各种形式的货币流通规律。第二,由于没有真正了解货币的起源及货币的各种职能,休谟货币数量论不能了解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因而不能从这种关系出发正确分析货币流通规律。休漠反对把货币看做一国真正财富的观点,指出货币只是用以便利交换的工具。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比例,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过多反而不利于同外国的竞争。休谟考察了一国贸易平衡、货币数量和一般价格的关系,批评重商主义者担心货币外流是无根据的。担心钱币会离开一个有人力、有工业的国家,就像担心所有的泉源和江河会干涸一样。即使贸易出现暂时的不均衡也不可怕,因为存在着一种能自动平衡的力量,必然会在所有毗邻国家里,使货币与每个国家的技艺与工业始终大体相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休谟成为自由贸易的拥护者。在他看来,各国自然地理和工艺历史的不同,以及欲望的多样化,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础;各国自由竞争,可以促进技术的提高,并使各国利益协调发展。四、斯图亚特的经济学说詹姆斯·斯图亚特(1712-1780),生于苏格兰贵族家庭。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1767),这是第一本以“政治经济学”为名的英文著作。马克思称他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斯图亚特的理论体系以重商主义为基础,但又不同于其他重商主义者。较为详细地考察了分工的历史,研究了“自由人手”(指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自由劳动者”,或者工商业从业者)形成的历史过程。他把农业分为生产直接生存资料的农业(只是谋生手段)和作为商业部门的农业(产品依赖于交换)。随着农业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自由人手”越来越多,生活必需品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商品。“自由人手”分析说明了,所有部门的剩余劳动都是以农业中的剩余劳动为基础,农业为工业准备“自由人手”的过程,也正是生产条件与劳动者分离的过程,是真正的制造业出现和资本产生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他比斯密和李嘉图更富有历史感。斯图亚特在价值理论上的特殊贡献:(1)提出了“实际价值”的概念。他把工资、固定资本耗损和原材料价值看做实际价值构成因素,其实际价值概念是混乱的,但也指出,价值决定于完成的劳动量,且是平均所需的劳动时间,这是古典劳动价值论中具有开创性的思想。(2)提出了“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斯图亚特力图把价值范畴同它的物质内容区分开来,因而提出商品“内在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学培训卡通模板
- 操作课总结万能版
- 四上数学7.2 画垂线、画长方形
- 教育从心开始
-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 安宁疗护管理案例分享
- 干货驾驶员行车安全知识培训
- 员工档案文员培训
- 用微课学 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 CS6)课件 任务四:Photoshop建立选区
- 分级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
- 2025年上半年上海青浦新城发展(集团)限公司自主招聘9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论文
- 2025年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5-2030中国医用雾化器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建筑行业高空作业安全生产合同
-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含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高考预测猜题 化学 信息必刷卷02(新高考 通 用)(解析版)
- 3.2依法行使权利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 五月菜油香(2024年宁夏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试题)
- 2025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