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刊刻唐诗选本的发展与评价杨士弘《唐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第1页
明代刊刻唐诗选本的发展与评价杨士弘《唐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第2页
明代刊刻唐诗选本的发展与评价杨士弘《唐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第3页
明代刊刻唐诗选本的发展与评价杨士弘《唐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第4页
明代刊刻唐诗选本的发展与评价杨士弘《唐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刊刻唐诗选本的发展与评价杨士弘《唐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唐诗》共有600多种类型。虽然时代很长,但许多东西已经消失,现在有300多种。“从生活于公元七世纪的孙季良编著的第一本唐诗选本开始,截止辛亥革命前不久的王闿运、吴汝纶止,在漫长的一千二百年时间里,平均两年就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1)”王瑶在《中国文学批评与总集》一文指出,我们研究文学批评不应谨以“诗文评”类的著作为据,还应该研究对读者和作者有极大影响的文学选本。明代刊刻唐诗选本的风气很盛,重要的唐诗选本的选诗宗旨及规模架构又刺激了明代诗论的发展。而要论及唐诗选本在明代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杨士弘的《唐音》。明人高儒之《百川书志》曰:“审定音律,选择精严,非诸家所及。”高棅对《唐音》评价甚高:“唯近代襄城杨伯谦《唐音》集,颇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之正变,可谓得唐人之三尺矣。”他的《唐诗品汇》盖因其体例而稍变之。王偁在《唐诗品汇序》里也说:“及至近代,襄城杨伯谦《唐音》之选,始有以审其始终正变之音,以备述乎众体之制,可以扫前人之陋识矣。”李东阳最欣赏《唐音》,他曰:“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选唐诗者惟杨士弘《唐音》为庶几。”《唐音》是一部崇尚盛唐之音的唐诗选本,在诸多方面诚有筚路蓝缕之功,在中国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杨士弘对《唐音》的选选《唐音自序》中有云:“始于乙亥,成于甲申。”乙亥年即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甲申年即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基十年之功,去取颇为不苟,杨士奇称:“前此选唐诗者,皆不及也。”(1)《唐音》是一部崇尚盛唐之风的唐诗选本,在《唐音自序》中,杨士弘历数前代选本之失,继而提出自己的诗学思想;余自幼喜读唐诗,每慨叹不得诸君子之全诗。及观诸家选本,载盛唐诗者,独《河岳英灵集》。然详于五言略于七言,至于律绝仅存一二。《极玄》姚合所选,止五言律百篇,除王维、祖咏,亦皆中唐人诗,至如《中兴间气》、《又玄》、《才调等集》虽皆唐人所选,然亦多主于晚唐矣。王介甫《百家选唐》除髙、岑、王、孟数家之外,亦皆晚唐人。《诗吹》万以世次为编,于名家颇无遗漏,其所录之诗,则又驳杂简略。他如洪容斋、曾苍山、赵紫芝、周伯弼、陈德新诸选,非惟所择不精,大抵多略于盛唐而详于晚唐也。后客章贡得、刘爱山家诸刻初盛唐诗,手自抄录,日夕涵泳。于是审其音律之正变,而择其精粹分为《始音》、《正音》、《遗响》,总名曰《唐音》凡十五卷,共诗一千三百四十一首。始于乙亥,成于甲申。嗟夫,诗之为道非惟吟咏情性,流通精神而巳。其所以奏之郊庙,歌之燕射,求之音律,知其世道岂偶然也哉。从《唐音自序》中我们可以得知,杨士弘编选《唐音》,主要是因为看到了诸家选本的不足:其一,载盛唐诗者,独《河岳英灵集》。然详于五言略于七言,至于律绝仅存一二。其二,《极玄》,止五言律百篇,除王维、祖咏,亦皆中唐人诗,其三,《中兴间气》、《又玄》、《才调等集》虽皆唐人所选,然亦多主于晚唐矣。王介甫《百家选唐》除髙、岑、王、孟数家之外,亦皆晚唐人。其四,王介甫《百家选唐》除髙、岑、王、孟数家之外,亦皆晚唐人。《诗吹》万以世次为编,于名家颇无遗漏,其所录之诗,则又驳杂简略。其五,如洪容斋、曾苍山、赵紫芝、周伯弼、陈德新诸选,非惟所择不精,大抵多略于盛唐而详于晚唐也。从而可知,杨士弘不满历代选本原因;一是只选盛唐,且诗歌体裁单一,难以窥见唐诗全貌,理想的唐诗选本,应该是各种体裁齐备。二是认为之前选本,“略于盛唐而详于晚唐”,选诗重点有所偏颇。宋末严羽讲“以盛唐人为师,不做开元天宝以下人物。”严羽的诗学思想在杨士弘的选本中的到实践。三是认为选本删选不精,没有做到“审其音律之正变,而择其精粹”以至于“驳杂简略”,失去了选本最初的意义,也就是说选本要选其精要,必须是诗人的代表作,这无疑对选本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杨士弘试图通过《唐音》来确立以盛唐为尊的诗学理念,而又兼备诸多体裁,展现大唐之音。2先组分再分期《唐音·凡例》云:———《始音》不分类编者,以其四家制作初变六朝,虽有五七之殊,然其音声则一致故也;———《正音》以五、七言古律绝各分类者,以见世次不同,音律高下,虽各成家,然体制声响相类,欲以便于观者;———《遗响》不分类者,以其诸家之诗,篇章长短参差,音律不能谐合,故就其所长而采之;———李杜韩诗世多全集,故不及录;———编意各着篇首;———诗中字有不安者,以诸本校其善者从之,疑者阙之庶不误观者;———古诗及乐府及李杜全集,类编续刊,以便学者。《唐音》的编排体例很值得注意,因为这些体例显示出杨士弘对这一段诗史做系统化整理的构思。(1)《唐音》虽然可分为三个部分:《始音》、《正音》、《遗响》,但三部分的编排体例是不同的。无疑《正音》是全书的重点,以五、七言古律绝各分类,附以五、七言排律以及六言绝句,共分六卷,每卷再细分为上、下或者上、中、下,这种先分体再分期的体例是以前唐诗选本所未见的,但明代以后的选本却多仿照这种形式。(2)《正音》的这种体例并没有贯穿全书,《始音》与《遗响》两部分从编选体例上来看,与《唐音正音》不同。《始音》部分,专收四杰之诗,不分类编,其中王勃35首,杨炯10首,卢照邻28首,骆宾王20首,共计93首,杨士弘认为,“自六朝来,正声流靡。四君子一变而开盛唐之端,卓然成家。观子美之诗可见矣。然其律调初变,未能纯,今择其粹者,列为唐诗始音云。”也就是说,四杰虽有开创之功,然律体在四杰手中尚属形成阶段,甚至古、近体之分还不是那么清晰可辨,将这些早期的“将分未分”、“非律非古”的诗作统作一类,不作强行分辨(3)。对于《遗响》而言,杨士弘认为“其句律未甚纯美”、“音律渐微”、“音律流靡”,不符合唐音正音的要求,选《遗响》诗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于“以见唐风之盛与夫音律之正变”。让学诗之人,“先求于正音,得其情性之正”,“然后旁采乎此,亦足以益其藻思。”可见,《遗响》只是《正音》的附属品或者“陪衬”。胡震亨《唐音癸鉴》卷三十一云:“自宋以还,选唐诗者,迄无定论。大抵宋失穿凿,元失猥杂,而其病总在略盛唐、详晚唐。至杨伯谦氏,始揭盛唐为主,得其要领。复出四子为始音,以便区分,可称千古伟识。”胡震亨给予《唐音》很高的评价。《唐音》主乎盛唐和又并不僵化拘泥,用“格调”与“世变”相结合的双重构建模式,辩证地看待唐诗,故《正音》之中不乏晚唐诗人,《遗响》之中亦有盛唐君子。这正是体现了杨士弘的辩证思想。另一方面,李白、杜甫、韩愈之诗不选。对于这一点,实则广遭非议。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说:“独杨伯谦《唐音》独具只眼。然遗杜、李,详晚唐,未能尽善。”(1)《唐诗品汇》“总序”中亦云:“近代襄城杨伯谦氏《唐音》集,颇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之正变,可谓得唐人之三尺矣,然而李、杜大家不录……每一披读,未尝不叹息于斯”(2)杨士弘不选李白、杜甫、韩愈之诗的原因,在《凡例》中讲的很清楚,“李杜韩诗世多全集,故不及录”,“古诗及乐府及李杜全集,类编续刋,以便学者。”而且《自序》之中亦是提到:“夫诗莫盛于唐,李杜文章冠绝万世,后之言诗者,皆知李杜之为宗也。”(3)由是可见,不选此三家原因大致有二:世多全集;选本则必有删减,而举世皆知尊尚李杜韩,此三家者无需剪裁芟荑。所以,杨士弘不选此三家之诗,确有道理,但最为选本来说,也未免有所缺憾。3门生主义者是谁?按《唐音》收录作家分布情况统计可得下图:杨士弘所选自武德至天宝末起于王绩迄于张志和65人为唐初、盛唐诗人,自天宝至元和间起于皇甫冉迄于白居易48人为中唐诗人,上自元和至唐末,起于贾岛迄于吴商浩49人为晚唐诗人,另上方外及闺秀等自唐初至唐末通得13人并无名氏者皆附遗响之末。除却方外、闺秀以及无名氏等十三人,《唐音》共选诗人162位,明显可见,初盛唐诗人所占比重最大,达到40%。初盛唐诗人虽合为一起,但唐音所收盛唐诗人还是明显要多以初唐。(4)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入选《唐音正音》最多的是中唐诗人,有35人,占总人数的78%;其次是初盛唐诗人,占总人数的48%,而又以盛唐诗人作品为主。(5)(《唐音姓氏并序》中将初盛唐合为一起,本人论文亦将遵照杨世弘本意。原因不再赘述。)晚唐诗人中仅有3人入选,只占总人数的0.05%。但晚唐诗人中99.5%入选《唐音遗响》,入选《遗响》的初盛唐诗人比重略微多于中唐。从数字来看,唐初盛唐诗歌在《正音》之中所占比重最大,在《遗响》之中所占比重最小,但从收录的总数而言,中晚唐诗歌829首多于初盛唐的592,占了绝大多数。杨士弘推崇盛唐诗,在《自序》中也对前代选本略于盛唐而祥于晚唐提出了批评,但是入选《正音》的中唐诗人还是所占比重最大。这一点,也多少受到了后来人的诟病。认为其选诗数量与“专取乎盛唐”的宣言未能一致。(3)有人甚至认为:这种计算已出乎杨士弘的考虑之外,“专取乎盛唐”,也只是正音卷首的话而已。(4)其实这只是表现状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着实没有看到《唐音》的深层。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初盛唐诗人有35位的诗作入选《遗响》,大于其入选正音的人数。实际上,杨士弘讲的很清楚,初盛唐诗人正音未收录者,其中有27人共42首作品,列为遗响的原因是“盖自唐初至盛唐诸家之诗也,惜其全集不得见焉,间于诸书,得其一二,故不入诗之正音,严其精粹者,冠于遗响,庶几无憾云。”(5)简单点说,这些诗作并非不符合正音的要求,只是因为时代久远,全集散佚,“故不入诗之正音”。另外有8人共31首作品入选《唐音遗响》是因为他们的某些作品虽“句律参差不齐”但仍然并非一无是处,所谓:“皆可为法者”,故“重列于此”。(6)所以,初盛唐作家入选《遗响》,自然可以理解。其次,若要问为什么中唐诗人入选《正音》者多于初盛唐,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中唐诗人比初盛唐诗人多在了那里?其实通过统计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是多在了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上。《正音》中,初盛唐诗人七律入选9人共26首,中唐诗人入选17人共58首,其中有王建七言排律2首,初盛唐诗人七言绝句入选10人共47首,而中唐诗人入选26人共91首。我们知道,七言诗的出现晚于五言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的发展成熟,是到了中唐。其实杨士弘在《唐音正音目录并序》亦是说明这种情况,在言及初盛唐的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时云:“唐初七言律诗作者极少,诸家不过所录者是”、“七言绝句唐初作者尚少”。而言及中唐之时云:“中唐来作者渐盛,然音律亦渐微,选其近盛唐者一十七人”,“中唐作者渐盛,今取近盛唐者二十六人”。这也是杨士弘之前一些唐诗选本,诸如方回《瀛奎律髓》、元好问《唐诗鼓吹》以及后来唐诗选本的集大成者明人高棅《唐诗品汇》的共同认识。(1)即使将部分中唐诗人、极少数晚唐诗人列入《正音》,杨世弘也解释得很清楚。如无言古诗收韦、柳两人59首,其原因是:“中唐来作者多,独韦、柳追陶、谢,可与前诸家相措而观。”又如选皇甫茂政等19人五言律师59首,杨世弘云“中唐来,作无言律者亦多。选其音律近盛唐者。”中唐诗人可以有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入选《正音》,原因都在于他们的这些诗作“音律近乎盛唐。”(2)再次,从收录的总数而言,中晚唐诗歌829首多于初盛唐的592,占了绝大多数。原因也很简单。杨士弘列《遗响》一类的原因在于:“皆晚唐以来名家之作,惜其音律流靡,若贾之清刻、温之丽缛,尚不合乎正音,况其下者乎,是以就其所长而采之。或音律渐微,虽当时相竞为五七言律,皆寒漏无足为法,故不及取,近采近于乐府唐音者,列于遗响之末云。”《遗响》本来就是《唐音》选本中的陪衬,要么可以让读者通过对比,认识唐音之正变;要么可以丰富诗人之藻思。从杨士弘的角度出发,《正音》和《遗响》本就不属于同一品类,而若强行放在一起,逐一统计,然后再云:孰是重要得孰又是次要的,显然是不合理的。若从总体上分析《唐音》的选诗数量,初盛唐诗人的作品无论是在《正音》里还是在总数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如下表:由上表可以很明白的看出,初盛唐诗人,入选《正音》总数最多,比重最大,入选《遗响》总数最少,比重最小;中唐诗人,入选《正音》数量不及初盛唐;晚唐诗人入选《正音》总数最少,比重最小,入选《遗响》总数最多,所占比重几乎是初盛唐的4倍。通过以上材料,可以说明两点:其一、如若除却《正音》中七言律诗与七言绝句作家作品不算,初盛唐的作家数量在《正音》里所占比重将毫无疑问的成为最大,而杨士弘的编选恰好是尊重了文学史的史实。作为一个有慧眼的选诗家来说,自然不能为了机械地迎合崇尚盛唐之音而违背文学史的史实。其二、杨士弘在编选时,时刻牢记“专取乎盛唐”的宣言,将之运用于选诗实践。4关于杨世弘的评词《唐音》是元代最具独创性、构思体例最具特色的唐诗选本。其编选,彰显着鲜明的文学批评色彩和文学史家眼光,从文献材料上说,《唐音》所选皆本当时之所传旧本,其价值远不及《唐人选唐诗》、《唐诗纪事》甚至《唐诗品汇》;但其理论上的价值却尤为明显。《唐音正音》六卷,是唐音最为重要的部分,选69家,共诗883首,此部分之中,先按体裁分辨,以五、七言古、律、绝分类《正音》,即:五古、七古、五律(附排律)、七律(附排律)、五绝(附六言绝句)、七绝各一卷,每卷之中再以初盛中晚世次细分。其中,初盛唐67人次,共426首,占《正音》选诗总量的48%;中唐95人次,共406首,占《正音》选诗总量的46%;晚唐4人次共51首,占《正音》选诗总量的6%。可以看出《正音》之中不乏晚唐诗人,《遗响》之中亦有盛唐君子。这也正是其特色所在,并没有将《正音》、《遗响》与盛唐、中晚唐简单对应,换句话说就是主乎盛唐和又并不僵化拘泥,用“格调”与“世变”相结合的双重构建模式,不以世变论唐诗,辩证地看待唐诗。我们不得不再次感慨杨士弘选唐诗的独具慧眼。元明两代论诗注重诗歌发展的世变,虞集为唐音作序时又一再强调这样的观点,称“声之成文者也,可以观世矣”、“先王之德盛而乐作,迹熄而诗亡,系于世道之升降也。风俗颓靡愈趋愈下,则其声文之盛不得不随之而然,有特起之才,卓然之见,不系于习俗之所同,则君子尚之,然亦鲜矣”杨士弘本人也常云:“求之音律知其世道”、“音律之纯系乎世道之盛”。明人苏伯衡更是指出:夫惟诗之音系乎世变也,是以大小雅十叁国风出于文武成康之时者,则谓之正雅正风。出于夷王以下者,则谓之变雅变风。风雅变而为骚,些骚些变而为乐府为选为律愈变而愈下。不论其世而论其体裁可乎?李唐有天下叁百馀年,其世盖屡变矣,有盛唐焉、有中唐焉、有晚唐焉、晚唐之诗其体裁非不犹中唐之诗也,中唐之诗其体裁非不犹盛唐之诗也。然盛唐之诗其音岂中唐之诗可同日语哉?中唐之诗其音岂晚唐之诗可同日语哉?昔襄城杨伯谦选唐诗为唐音,录蜀郡虞文靖公序之,慨夫声文之成系于世道之升降而终之以一言,曰吾于伯谦之录安得不叹夫知言之难也。盖不能无憾焉,无他文之日降,譬如水之日下,有莫之能御者。(1)“盛唐”、“中唐”、“晚唐”也是世道的盛、中、晚,唐诗的盛、中、晚三期正好体现了唐代国运的变化,“盛世之音”当然就是“正音”,“衰世之音”也就应该是“遗响”,因此此三期也应当正好与“始音”、“正音”、“遗响”一一对应,不能有所偏差。所以杨世弘的这种编选在得到众人赞赏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