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景献三焦针法治疗耳鸣、基因病机浅析_第1页
韩景献三焦针法治疗耳鸣、基因病机浅析_第2页
韩景献三焦针法治疗耳鸣、基因病机浅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景献三焦针法治疗耳鸣、基因病机浅析

耳鸣是异常的声音感觉。通常是听力损失的前身。这是患者治疗的常见疾病。流行病学显示耳鸣的患病率为3%~30.3%,我国大约有2亿耳鸣患者。耳鸣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针灸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治疗耳鸣、耳聋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韩景献教授提出“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相关论,并基于此创立的三焦针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癫痫、帕金森病、前列腺炎、复视等疾病上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介绍韩景献教授以三焦针法为基础,并结合“虚证重补小肠经”“实证重泻少阳经”针刺治疗本病的经验,以飨同道。1气、血、输液、精生化之所,兼见三焦之法《内经》论及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肝火上扰、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后代医家又有气滞血瘀、心火上炎、痰火瘀闭等认识。韩景献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虽繁杂,但不论虚实,三焦气化失司贯穿耳鸣、耳聋病程始终。耳窍聪灵依赖气血、津液、精的濡养。“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相关论中指出,三焦是气、血、津液、精生化之所,亦是气血津液精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作为气化之总司,总领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机体脏腑功能低下导致三焦整体气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肾精亏损,则精气不能上达耳窍;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不畅,久则内生风、火、湿、热诸邪及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壅阻耳道,耳窍蔽塞。虚实两端皆致耳失润养,耳窍失聪,发为耳鸣耳聋。中老年人脏腑气化功能衰退,故易患耳鸣耳聋疾病。因此疾病全程应调补三焦。三焦针法基于三焦气化失司所创立。该法取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外关穴。穴位组方中以膻中、中脘、气海分别调理上、中、下三焦,配以外关、足三里、血海共奏通调三焦、益气调血、扶本培元之功。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膻中针尖向上平刺0.5寸,中脘及气海均直刺1~1.5寸,外关直刺0.5寸,足三里直刺0.5~1.0寸,各穴达酸胀感后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血海针尖向股内侧斜刺0.5~1.0寸,肌肉瞤动后施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2病例介绍2.1风池、完骨、采用三焦联合针刺治疗患者,女,54岁,初诊于2011年4月7日,主诉右侧耳鸣如蝉鸣,伴听力下降6个月。2010年10月患者于耳鼻喉科查示右耳鼓膜无破损,电测听提示气传导>90dB,骨传导>60dB。曾予输液、针灸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自发病以来,神清,精神弱,略焦虑,纳差,寐差,小便尚调,大便溏薄,舌质红,少苔,有齿痕,脉弦滑。中医辨证为三焦气化不利,下焦肝肾不足,肾精亏损,中焦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脾虚湿盛。治予调理三焦,补益肝肾,健脾利湿。行针刺治疗,取“三焦针法”穴位、小肠经穴位配以风池、完骨、天柱。患者取坐位,颈后部取双侧风池、完骨、天柱,进针1寸,双手配合同时行针,高频率捻转,每穴操作1~2min,取出天柱穴针,风池、完骨留针;患者取仰卧位,腕骨直刺0.8寸,施捻转补法1min;听宫张口取穴,直刺0.5~0.8寸后闭口,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1min,使针感慢慢向耳中放散,诸穴留针30min。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首次针刺后患者述头目清利,针刺数次后患者纳食稍好,耳鸣较首诊时减轻。1个疗程后耳鸣明显好转,寐安,二便均调。继前法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自诉耳鸣症状消失,听力基本正常。2个月后于耳鼻喉科复查示右耳电测定骨气传导基本恢复正常。随诊半年,未复发。患者耳鸣声如蝉鸣,大便溏薄,舌红少苔,有齿痕,脉弦滑,辨证属肝肾不足、脾气亏虚兼有水湿,属三焦气化不利,以中下焦虚证为主。基于三焦针法上,针对本案虚证,取小肠经穴位。韩教授从小肠经循经入耳结合其生理功能特点,提出本病虚证应重补小肠经。小肠为受盛之官,化水谷之精微,故主液。张景岳:“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衍亢制,是主液所生病也。耳聋……皆小肠经脉之所及也”。小肠经所生病是由于液津丢失所引起,性质为虚。从现代医学上看,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内充满着内、外淋巴,淋巴具有营养内耳和传递声波的作用。内淋巴回流受阻或吸收障碍导致迷路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内淋巴生化特性改变,渗透压增加而引起膜迷路积水,主要累及蜗管、球囊,压迫刺激耳蜗产生耳鸣、耳聋等症状。液为水谷精微中质稠浊如膏泽不可见的部分,从淋巴的性状及功能特点来讲应属“液”范畴。故以补法取腕骨、听宫。腕骨为小肠经之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行留止之处,原气又借三焦之首输布至五脏六腑,头面四肢,小肠经上面入耳,为耳之宗脉之一,取其可利上焦气机,通利清窍。听宫为手足少阳、手太阳经的交会穴,是治疗听觉障碍的要穴。另外,风池、完骨、天柱,可疏调少阳、太阳经气,改善大脑后循环,增加内耳血液供应。2.2“三焦”及“重泻少阳经”治疗三焦患者,女,48岁,初诊于2012年1月15日,主诉右耳聋耳鸣半个月。患者半个月前因生气后突发耳聋,耳内嗡嗡作响,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耳鸣”,输液10d未见明显疗效。现仅能听到近距离较大声音,并嗡嗡作响如雷声。发病期间,易急易怒,伴有咳嗽少痰,寐欠安,纳可,小便尚调,大便干结,舌红苔厚,脉弦细。中医辨证属三焦气化失司,肝气郁滞,肝火犯肺,治当调理三焦,疏肝解郁,平肝宣肺。行针刺治疗,取“三焦针法”穴位、少阳经穴位配以风池、完骨、天柱穴。风池、完骨、天柱穴操作同前;耳门与听会张口取穴,直刺0.5~0.8寸后闭口,施捻转泻法1min,使针感慢慢向耳中放散;足临泣、中渚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1min,诸穴留针30min。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首次针刺后患者耳内声响减轻,多次治疗后患者觉胸中舒畅,咳嗽减轻。继前法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自诉听力基本恢复。随诊3个月,未复发。患者突发耳聋耳鸣,声如雷声,易急易怒,咳嗽少痰,大便干结,舌红苔厚,脉弦细,辨证属肝气郁滞,肝火犯肺,为三焦气化失常,以上下两焦实证为主。本案仍以“三焦针法”为基础调理三焦气化功能。针对耳鸣、耳聋之实证,韩教授提出“重泻少阳经”的治法。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经脉》谓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益肿喉痹”。张景岳:“浑浑焞焞,不明貌。三焦之脉上项、系耳后故为是病,按至真要大论,列于太阴在泉之下,湿土所以胜水。”三焦经是动病的症候耳聋耳鸣,咽峡肿、喉咙痛说明正气尚存,邪气壅盛,属实证。三焦气机郁闭,升降失司,湿热循经,蒙蔽清窍,发为耳鸣。肝者将军之官,主升发疏泄,肝与胆脏腑相依,若肝失条达,郁而化火,厥逆之肝气必携胆中湿热上升,扰乱清窍,暴发耳鸣,如潮如雷,轰轰隆隆。故耳鸣之实证须重泻少阳经。故取耳门、中渚调三焦气机,清泄三焦实邪,听会、足临泣除肝胆湿热。四穴皆治耳聋、耳鸣。3论上焦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