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疆农地制度初探_第1页
清代新疆农地制度初探_第2页
清代新疆农地制度初探_第3页
清代新疆农地制度初探_第4页
清代新疆农地制度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新疆农地制度初探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后,高度重视新疆经济和社会安全,开启了西部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清代新疆军府制下的农业开发以兵屯为主开创并发展,随后组织形式逐步多元化,兴办了遣屯、户屯、回屯,嘉庆时期又开展了旗屯。各项农业制度因不同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疆农业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一、封建国家所有制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兵屯、遣屯、户屯、回屯、旗屯等各组织形式中,民屯的农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其他形式的农地均为封建国家所有制。具体如下:(一)明岁时,实行按名给地兵屯是指由边防驻军建立的屯田,意在解决军队粮饷供应不足而实行的重要措施。所谓“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1),就是其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兵屯的土地为清朝封建国家所有,清政府对屯兵实行按名给地。通常情况下,每名屯兵额种土地20亩。黄廷桂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四日奏称:“遵奉谕旨,明岁督率屯兵,于每名十五亩之外,再多加种,……臣随公同军需局以每兵加种五亩。”(2)但执行中各地稍有差异,以巴里坤最高,为22亩,乌鲁木齐提属各屯21亩,余皆如额,这大体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状况下一个壮劳力所能承担的最高土地定额。(二)原则二:给地标准犯屯,又称遣屯,是指由流遣人犯建立起来的一种屯垦形式,但都依附于兵屯。新疆犯屯始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根据御史刘宗魏的倡议而设立的,在乾隆二十五年,新疆的犯屯开始大规模的展开。清政府拨给遣犯的种地亩数普遍少于屯兵定额。乌鲁木齐提属各屯种地遣犯每名给地12亩,比屯兵少近一半,另外给地5亩,“以为伊等贴补衣履之费”(1)。伊犁也规定了同样数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伊犁将军明瑞奏称:“遣发种地九人,应照兵丁之例,领地耕种,计亩纳粮,故令此项九人,每人种地十二亩。”(2)遂为定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塔尔巴哈台拨发遣溃兵31人至城东屯种,援伊犁之例,每名也种地12亩(3)。为奴遣犯受屯兵役使,在屯兵承种的土地上劳动或服其他劳役,一般不另授屯地。但伊犁对携有眷口的为奴遣犯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起实行给地耕种,“每人拨给地十五亩”。表1系据档案数字制成,反映出两种给地标准同时存在。乾隆年间,只有巴里坤、哈密两处种地遣犯额种亩数与屯兵相同,至嘉庆年中叶,巴里坤所属各屯也改为每名12亩。(4)(三)满营旗屯的屯种旗屯是指由八旗闲散兵丁为主要劳动力而创立的一种屯田形式,属于军屯范畴。清王朝在新疆兴办的旗屯,仅限于伊犁地区,始设于1802年,建立旗屯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令其自耕自食,以期兵农两利。单就旗屯上的生产者身份而言,无疑应列为军屯的一种。但与肩负为当地驻军提供粮糈任务的绿营兵不同,旗屯生产的目的载于供给本旗人丁口粮之需,改善生计,属于“自耕自食”性质,因而其农地制度明显的有别于兵屯,同为旗屯,锡伯、索伦、厄鲁特、察哈尔4营与满洲八旗又有差别。嘉庆九年(1804年)十月,伊犁将军松筠在定立满营旗屯章程时,回顾、概括了锡伯营的屯种制度:“伊犁锡伯营八旗屯种之制,按名分给地亩,各令自耕自食。某人耕者即为某人世产,兼之种瓜种菜,养鸡畜豚,不但糊口有资,以鸡豚而易棉布,可期衣食兼备。”又说:“查锡伯官兵给口粮米面,均系躬耕自食,现在生计有资。”(6)据此可知:锡伯营的屯垦经营按名授田,实际是按官兵等级高下授予数额多少不等的屯地,分授制度大体是总管授480亩,佐领240亩,领催及披甲各60亩(7);所领土地即为世业;本营兵丁躬耕。察哈尔、厄鲁特、索伦各营定制,应与锡伯营接近,只是察哈尔、厄鲁特两营放牧任务很重,需要相当多的人力,从事农业耕垦的当只是其中一部分兵丁。满营旗屯的直接劳动力则是各旗闲散余丁,生产以旗为单位进行。为了防止削弱满洲八旗的战斗力,清廷再三强调“新疆重地,武备最为紧要,此项地亩袛可转交闲散余丁代为种,不当令官兵亲身力作,有妨操练”(8)。因此,实际领地耕种者是那些“素无执业”,又未得到机会挑补钱粮的旗下闲散人员。嘉庆七年(1802年)试种时,因旗下闲散人员未谙农事,曾令“公同伙种,以便教习”,3年后,正式分地授田,其屯地又分为两种类型:一为已分之田。这类田亩离城较近,分授八旗,责成各协领、佐领派人分种,每年将所得之粮由各旗自行分赡鳏寡孤独及贫乏各户;二为未分之田。此类土地离城略远,系专派旗员督率八旗闲散“通力合作”公种,所得之粮,总储1处,年终分给八旗添补养赡老弱贫乏人户。由于上述差别,各旗普遍视已分之田为己业,而以未分之田为公产,故后者的耕种效果远不能与前者相比。行之未久即由伊犁将军晋昌奏明,“分为八分,分添入八旗已分田亩项下”。(1)(四)回屯土地、承种官地回屯是指由南疆维吾尔族移民在伊犁建立起来的一种屯田形式,因清代历史文献一向把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称为“回部”或“回疆”,故有此称呼,实质上也属于户屯的范畴。早在清统一新疆之前,就在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屯田,以解决军粮问题。起初由当地驻军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后因准噶尔部遣使议和成功,驻防清军陆续撤走,将军屯之地租给当地维吾尔人屯种,回屯由此兴起。回屯人户的受田方式,受维吾尔族传统习惯影响,“论籽种不计顷亩”,以播种量计算耕地面积。每户“各种二麦(大、小麦)一石,谷黍五斗”。(2)用高达16石的屯租额向回屯人户征取实物地租,反映了回屯土地为封建国家所有的属性,这正是《回疆则例》称伊犁回屯人户为“承种官地纳粮之六千回子”中“承种官地”一语的含义。事实上,回屯人户于额定的1石5斗下种地亩之外,还垦有大量土地,自种自收,清政府不加限制。如乾隆三十年(1765年),阿奇木茂萨曾呈文伊犁将军明瑞,表示“除每人应种分内地亩外,若每人再多种些许,则于伊等生计大有裨益。请借官仓麦子八百石,分给众回子增种。”明瑞允从其请,照数借给,鼓励多种。(3)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保宁将军奏称:“回子生齿日繁,增垦地亩,情愿加交粮四千石。”(4)也表明额外开垦一直在进行。(五)户屯或商民、兵丁户屯原是指由内地移居新疆农民建立的屯田,后演变为内地各阶层人民在新疆建立的屯田,主要是来自陕西、甘肃地区的贫困农民,其次是流入新疆的商民和携眷兵丁子弟等诸类,在新疆的发展出现在清王朝统一新疆之后的天山北路,主要成分为民户、商户、兵户等。民户一般是通过内地招募、就地招募两种途径进行的。商户主要是指商户认垦。对于民户和商户都给予了一定的鼓励和优惠措施,诸如给民户发资送费、军需帐篷,对商户“如力能多垦,取结给照,永远营业”(5),兵户是指脱离军籍的绿营兵分户子弟。在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地区最为集中,此外,在晶河、塔尔巴哈台、哈喇沙尔等地区也有户屯。户屯的移民开垦性质在土地关系上也得到了反映。清政府规定,移民到屯认垦,按户拨给土地,领种后即为己业,照水田之例,6年升科。每户认垦土地,原则上“三十亩为率”,但“丁多有力之户”可“自三十亩陆续垦至数十亩,丁少无力之户,亦有仅垦十五至二十余亩不等”。只要每批户民认垦的总面积较之平均每户30亩有增无减即可。从扩大开垦,加快发展考虑,提倡量力而行,“愿多者听”(6)。尤其是那些从经商转向农业经营的商贾,清政府认为他们“携资贸易,系有工本之人”,鼓励其尽力领地开垦,“如力能多垦,取结给照,永远管业”(7)。因此,移民在认垦之后,即成为拥有一定土地,同时承担向国家交纳田赋封建义务的自耕农民。除应募前往的内地贫民外,流入新疆的内地商民,也是户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大都是在清军统一新疆过程中陆续前往的。他们有的从事“佣工、艺业”,有的经商贸易。后因亲身目睹了屯田所得的实际效益,也被吸引投身于垦耕。清朝政府为了鼓励他们参加屯种,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经旌额理奏准:“各处商民及兵丁子弟亲属,准于本处认户。”(8)由于清朝政府的积极支持,从此要求承垦者前后接踵。二、其他生产和材料系统清代新疆农业开垦活动中,兵屯、旗屯、犯屯、回屯的其他生产、生活资料由国家供给或补贴,户屯的则由国家借支,到期需要偿还。(一)耕前耕者为马、牛所给屯兵的生产资料及必需的生活费用由国家供给,除土地外,生产资料主要包括耕畜、农具和种籽。关于耕畜,伊犁兵屯规定:屯兵每百名额给马或牛80匹只,即每一又四分之一劳力1匹只;乌鲁木齐原定每百名给马或牛60匹只,低于伊犁。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后划一对待,为马20匹,牛60头(1)。塔尔巴哈台和库尔喀喇乌苏耕畜给额较高,“每名或马或牛各给一匹只”(2)。农具一般每3名给1全副。所谓1全副,包括各式农业生产工具,大者如犁铧、铁锨、斧头、镢头、镰刀、锄头、铲子;小者如拥脖、撇绳、缰绳、辔头、弓弦、马绊、肚带、搭背,一应俱全。(3)鉴于实际存在的损耗折旧,“耕田马匹每年准其倒毙三分,牛只每年准其倒毙一分五厘,逾者著赔,少者量奖”(4)。农具也有报销规定:每年铁器准报三分,木器及皮麻制具5分,给银1两,作补修之用。使用5年期满,另外授给新农具。(5)种籽第一年预支,以后每年从收获屯粮中扣除留用。提供给屯兵的生活费用分往返支领和在屯需费两部分,前项系屯田兵丁出关赴屯垦种及换班后由屯地返回关内原营的途中开销。“除例给车辆、盐菜、口粮外,尚须接济制装等项。”(6)后一项指在屯口粮及例支月饷外的副食津贴,又称“盐菜银两”。据规定,常例马兵每月月支盐菜银1分5厘,口粮37.5斤,步守兵盐菜银1两,口粮36斤。(7)有了以上生产资料和生活费用的供给,屯兵的生产活动基本得到保证。(二)兵丁耕耕养副2.种地遣犯生产所需的种籽、牛具虽由官给,数量亦少。乌鲁木齐提属各屯每3名遣犯给马牛1匹只,农具1副(后减为每6名给农具1全副)(8),伊犁则规定:“不必另办得给,即将兵丁耕畜通融使用。”(9)塔尔巴哈台遣屯所需牛马,系从无人认领的公项牲畜内一次性拨给,以后如有倒毙,“亦不报销”(10)。仅巴里坤、哈密的种地遣犯因承种地亩与屯兵相同,与屯兵同例对待,“每名给马牛一匹只”。⑾(三)牛只自打“恩赏资用”,从补机构置空空单旗屯中,锡伯营的屯田经营方式类似于自耕农民,只是耕种者保有军籍,负有定期演武、巡防之责,耕畜的来源,起初从原籍乘骑来的牲畜中留用,以后拨给孳生牛只,自行牧放抵补。满营旗屯在开屯时,国家在生产资料方面给以一定帮助,如耕畜由伊犁官牧场内“恩赏资用”,惠远城八旗每旗牛80只,惠宁城八旗每旗牛40只。从无偿提供这点看,与兵屯待遇相仿,但以后不再拨补,遇有倒毙,“着落各旗自行买补”⑿。所需农具先从满营“公设官铺息银”内贷给购置,种籽口粮从仓存余粮内“赏借”,“陆续变价归还工本”⒀。(四)耕者为官,牛只归官,补牛只放缩牛回屯的生产资料系官给,不折价还款。伊犁回屯的生产资料官给项目主要有种籽、生产工具、耕畜、孳生牛和孳生羊等。另外在初耕之年还给予口粮补助,或在回屯内部调节补助。回屯所需生产资料,如种籽、口粮在迁移当年无偿提供,第一年收货后即停止。耕畜起初官为供给,每户马或牛1匹只。《总统伊犁事宜》记载:“官给六千户回子马、牛六千匹只,每年补给三分倒毙,因此交给回子牧放孳生牛三千六百只,每年应交牛犊一千零八十只。回子等存留外,又拨给马、牛六百匹只,补六千马牛三分倒毙。”(1)后来又将官牧牛只交回屯人户放牧孳生,用于补充耕畜的损耗。于是出现两种情况:(1)“以从前交给回子牧放三千孳生牛内所产牛犊抵补三千回子之牲畜倒毙,毋庸另行拨给”;(2)“其未得孳生牛之三千回子耕地牲畜,照例按三分倒毙,应补九百牲畜,即由官马牛只内拨补”(2),一半依靠回屯人户自牧补用,一半依靠官方供给。(五)乌木纳银场景2为了帮助户民尽快落户安顿,形成生产能力,清政府不仅承担资送费用,在移民到屯的当年,还向其提供一定数量的口粮、种籽和牛具。《乌鲁木齐政略》记载:“经办事大臣旌(额理)等奏准,每户……赏给农具一副,籽种小麦八升,粟谷一斗,青稞三斗;外借给建房银二两,马一匹作价银八两,俟伊等生计充裕之后完交。”如农具1全副、种籽1石2斗、马车1匹只及秋收前8个月的口粮等,并代为盖建房屋,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已见前述。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上述各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农具外,均系“借支”,而非国家无偿供给,事后要限期归还。乌鲁木齐规定,耕畜作价8两,房屋作价2两,于6年升科后“分年征还”,口粮于当年秋收后交还归款(3)。《乌鲁木齐政略户民》载:“每户拨给地三十亩,力能者多种者亦听民便,赏给农具一副,籽种小麦八斗,粟谷一斗,青稞三斗外,借给建房银二两,马匹作价银八两,俟伊等生计充裕之后完交。”伊犁民户承种土地,官借牛只、种籽、口粮,“自开垦之次年,分作三年,每年带征。”(4)这一点与内地各省招民垦荒时的规定相仿,而与兵、遣两屯有原则区别。三、为知县、知县作屯垦为了鼓励各地屯垦,在新疆制订奖惩条例,鼓励垦荒的地方官和兵民。《清史稿·食货一》卷120记录了奖励士民垦荒的办法。规定:“令士民垦地二十顷,试其文理优者,以县丞用;百顷以知县用。凡新垦地,初定三年起科,嗣又宽至六年后。”为了鼓励新疆屯田的农民早交税粮,清政府规定:“于八月内全完者”,赏三钱重银牌一面;九月内全完者,赏二钱重银牌一面;十月内全完者,赏一钱重银牌一面;十一、十二月内全完者,毋庸置议。”(5)这种屯垦的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官员与一线生产者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新疆屯垦的发展。具体而言,不同组织形式下的屯垦分配制度各不相同。(一)实体操作结果以条件为依据兵屯实行定额交粮,分别奖惩的办法。屯粮收获数额称“收成分数”,计算办法是,“概以亩计,每亩以斗起分,以亩收一石为十分”(6),依此类推。为了鼓励生产,保证丰收,清政府结合收成分数制定奖惩措施,奖惩章程曾几经修定。起初没有规定必须达到的收成分数,只要收获量有逾上年,或本年堪称丰收,就分别奖励(7)。稍后规定,每名收获11石细粮以上,“将承办官员交部议叙,兵丁等各赏给一月盐菜银两”(8)。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伊犁将军阿桂认为初垦之际的规定已不适用,要求进一步核定收获分数及赏罚各例,“庶官兵齐知奋勉,可期收获丰裕”。经军机大臣议定:“每名收至细粮十八石者,仍照现在议叙之例给予,收至细粮二十八石者,由现在议叙例外,加倍议叙。”(9)从而将奖惩区分为3个等次,阿桂的方案以伊犁为基准,但是忽略了不同地区水土条件的差别,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所以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作调整补充:(1)增加功过相抵的规定,把奖罚区分为相抵、议叙、加倍议叙、处责、加重处责5个等次;(2)伊犁以外各地,可根据本屯实际,参照伊犁制定奖惩标准(1)。新的收成分数奖罚规定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全面施行。(二)细粮、交存于仓遣犯生产所得,扣除定量口粮,全数上交官仓。我们只看到伊犁对有眷遣犯实行“每月征收细粮八升,交存于仓”(2),实属个别变通之例。为了充分役使遣犯的劳动力,清政府既要求屯兵严厉督课,同时也规定收成分数和奖罚条例。但因遣犯成分复杂,年龄、体力差异甚大,又处在被强制奴役的地位,缺乏生产积极性,很难达到较高的收成分数。(三)屯屯地的类型旗屯属于“自耕自食”性质,但也因此享受优于民间自耕农的待遇,不必将收获物的一部分作为田赋上纳国家,但有以佐领为单位建公仓积储的规定。据《伊江汇览》载,锡伯“每一佐领筑堡一所,内建仓房十间,……每岁收成之后,除仓粮并扣留籽种外,每名存粮十二石,……以备荒欠。”(3)满营旗屯屯地又分为两种类型:一为已分之田。这类田亩离城较近,分授八旗,责成各协领、佐领派人分种,每年将所得之粮由各旗自行分赡鳏寡孤独及贫乏各户;二为未分之田。此类土地离城略远,系专派旗员督率八旗闲散“通力合作”公种,所得之粮,总储1处,年终分给八旗添补养赡老弱贫乏人户。由于上述差别,各旗普遍视已分之田为己业,而以未分之田为公产,故后者的耕种效果远不能与前者相比。行之未久即由伊犁将军晋昌奏明,“分为八分,分添入八旗已分田亩项下”。(4)(四)农业生产的财政补贴回屯的收成是按户计征,对土地没有明确的限定条件,大致按1.5石的播种量计算土地使用面积和生产量。回屯的分成原则为五五分成制。为鼓励屯田积极性,按生产能力,实行定额分成办法。其生产能力每户按40石计,分成定额为20石,余则自留。在定额分成的基础上,扣除籽种等财政补给返还部分,实际交库的定额为16石。其中屯户直接提留的部分为4石,1.5石为种籽。根据当时的耕作条件和作物结构,以上交四色粮为限,丰歉可以通融抵补。四色粮后来只限为大、小麦、粟谷、糜谷(6),又合称三色粮,乾隆五十四年规定征交比重为大小麦各占25%,谷子占50%(7),回屯分成办法的制订是考虑到公私双方的利益的,同时还含有财政补给因素,并不能按16石的承交额指认回屯的分成制是四六分成。(五)第一,以产权利的形式上的土地经营权和收益权为基础,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