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湖湿地水生植被演替研究_第1页
长湖湿地水生植被演替研究_第2页
长湖湿地水生植被演替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湖湿地水生植被演替研究

水生及其群落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生植物群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治理水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及环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对湿地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认识的深化,对水生植被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湖湿地位于江汉平原地区,跨荆州、荆门、潜江三市,现有水面约138km2,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长湖具有供水、调蓄、航运、渔业、旅游等多种功能。长湖湿地植被资源调查始于1980年长湖水产资源调查;20世纪80年代冯灿等对长湖水生维管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彭映辉等对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变化进行了探讨。为了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保护长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于2006年10月对长湖湿地进行了调查与评估。根据历史资料和最近的调查,本文研究了长湖湿地1985年至2006年水生植被的变化,拟为长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依据。1长湖湿地的自然特征和研究方法1.1年生长湖属长湖为浅水型淡水湖泊,其湖盆平坦、淤泥较厚、基质肥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高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分别是40℃和-14℃,年无霜期255d。长湖属长江中游水系,长30.2km,最大宽12.5km,平均宽为4.5km,最大水深为5.3m,平均水深为1.6m。长湖1985年以前,水体的透明度在2m以上,1990年以后透明度不到1m,圈湖养殖区透明度更低。1.2种方设置与取样于2006年10月,在长湖湿地,每个群落用GPS定位,群落内随机设置6个2m×2m样方,共设置样方126个,记录样方内物种的种类、盖度等。采用多次随机重复小样方的取样方法,每样点用0.52m×0.32m样方夹采集6次水生植物,除去枯死枝叶,按种分开,分别称其鲜重,取其平均值。群落的命名采用优势种原则:即以各群落优势种的名称作为该群落的名称。2研究结果2.1水生植物群落根据2006年10月的调查结果,长湖现有湿地植物32科,55属,66种,其中湿生植物29种,挺水植16种,浮叶植物10种,沉水植物11种。优势种有莲(Nymphaeanelumbo)、菱角(Trapajponica)、槐叶萍(Salvinianatans)、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malaianus)、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及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等。伴生种有两耳草(Paspalumconjugatum)、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等。本次调查共查出14个植物群落,包括莲群落,菰(Zizanianaduciflora)群落,莲+菰群落,槐叶萍+水鳖(Hydrocharisdubia)群落,荇菜(Nymphoidespeltatum)群落,菱角+荇菜群落,竹叶眼子菜+大茨草(Najasmarina)群落,竹叶眼子菜群落,狸藻(Utriculariaaurea)+轮叶狐尾藻(M.verticillatum)群落,黑藻+金鱼藻群落,金鱼藻群落,菹草(Potamogetoncrispus)+金鱼藻群落,日本茨藻(N.gracillima)群落,微齿眼子菜+日本茨藻群落,其中挺水植物群落3个,浮叶植物群落3个,沉水植物群落8个。水生植被呈零星分布,主要存在围网之外,网围内及湖中央植被很少或不存在。长湖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长湖的南及东南方向。2.2不同种类藻群落的生物量莲群落植被面积分布最大,为40.020km2,占植被总面积的94.18%。群落生总物量为2202.08t,其中狸藻+轮叶狐尾藻群落最大为1633.48t,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为74.18%;微齿眼子菜+日本茨藻群落最小为0.43t(表1)。单位面积生物量以竹叶眼子菜群落最大为3007.87g/m2,其次为荇菜群落,槐叶萍+水鳖群落等,日本茨藻群落最小。群落单位面积生物量与1989年冯灿等的研究结果相比较,从1195.67g/m2增加到1850.53g/m2,可能湖泊富营养化导致单位面积生物量增加。2.3水生植被的进化2.3.1aindica和其它树种已经消失由历史文献资料及目前的调查结果对比来看,从1985年到现在为止长湖有9种物种未被发现,但可以确定睡莲(Nymphaeatetragona)、金银莲花(Nymphaeaindica)等已经消失(表2),其它几个物种由于生物学特性及调查时间和方法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确认,才能确定是否消失。如眼子菜及小叶眼子菜等,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但眼子菜和小叶眼子菜花果期均在5~8月,到10月这些植株已经死亡,因此无法确定该物种已经消失。在调查中还发现日本茨藻是长湖湿地中新出现的物种,但该物种仅出现在荆州与潜江交界处的刘岭闸,该处野生水生植物生长旺盛,长湖与汉江由刘岭闸连接相通,日本茨藻的种子或繁殖体随水流传播进来,传播进来的时间不长,还没有传播的更远,故仅出现在该地点。2.3.2不同群落优势种及生活型变化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植物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植物群落演替最明显的特征是优势种的更替。以群落总生物量大小作为优势群落类型划分的依据。从表3可以看出群落优势种变化,从1985年的菹草、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演替为1999年的微齿眼子菜、苦草群落;进一步演替为2000年的苦草、微齿眼子菜群落,至2006年演替为莲、莲+菰群落。生活型变化为20世纪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种,目前以挺水植物为优势种。彭映辉等提到的荇菜群落、竹叶眼子菜群落、金鱼藻+黑藻群落等群落目前虽有分布但面积较小。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水生植物覆盖度为100%,90年代末下降到45.16%,在本次调查中仅为30.35%。3湿地景观现状21a间,长湖湿地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999年至2000年微齿眼子菜群落及苦草群落是长湖的优势群落,在本次调查中微齿眼子菜+日本茨藻群落仅占总植被面积的0.43%。又如苦草从优势种演变成伴生种。微齿眼子菜、苦草及黑藻等水生植物是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团头舫(Megalobramaamblycephala)等鱼类的喜食食物,这些植物根系不发达,植株再生能力较弱,随捕食强度的增加已从湖中消失。金鱼藻、穗花狐尾藻等水生植物粗纤维含量高为鱼类不喜食,但在长湖数量也不多,主要原因是人为的破坏较严重,如污水排放、围湖网箱养殖及打捞水草等。据调查,长湖周围分布有7个排污口,包括2个工业污水口(拾桥玉雅造纸厂和后港玻璃厂)、2个混合污水泵站(后港泵站和蛟尾泵站)和3条入湖支流。年入湖水量为118320000m3,其中工业及混合污水5420000m3。年输入污染物负荷量为:耗氧有机物958t、悬浮物143t、氨氮67t、总磷8t。采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长湖水体质量进行评价,长湖评价为Ⅲ类水体,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氨氮。围湖网箱养殖、人工投饵,水体透明度下降,底层植被死亡。人为捕草,湖面植被遭到破坏,水体自净能力几近丧失。综上所述,过度养殖、打捞水草及污水排放等是长湖湿地植被面积、种类及总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湖湿地功能退化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如动物种类及数量下降,水质恶化,蓄水容量减少,抗洪能力减弱等等。为加强长湖湿地保护工作,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