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统编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1.gif)
![《论语》十二章统编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2.gif)
![《论语》十二章统编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3.gif)
![《论语》十二章统编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4.gif)
![《论语》十二章统编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f7fae42d0365d768ea0afad843515b6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孔子思想2、孔子思想(2)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孔子,也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孔子,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了解《论语》《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作品介绍《论(编纂)语》1、编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3、结构:全书共二十篇,每一篇由若干章组成。4、地位:“四书”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的最为可靠的史料。《论语》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大学》(曾子)《论语》《中庸》(子思)《孟子》
知识链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题目解说《<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的意思是编纂,《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阅读《论语》的方法:归纳主题,搭建框架本课所选的章节,聚焦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探讨了“君子”之德和如何修身养性的观点。·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常见的、经典的文言语法现象,熟读成诵。2.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3.理解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孔子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关于“仁”和“君子”的相关主张。4.学习古人智慧,立志修身养性,“学而为君子”,培养理性思辨精神。整体感知正音:自省xĭng如乐何yuè
文质彬彬bīn譬pì如未成一篑kuì八佾yì第一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安:舒适,安逸。于:对,对于。有道:有道德的人。正:修正。已:通“矣”,了。
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敏:勤勉。研读文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主题解读:从《学而》这段话,理解何为孔子阐述的“好学”。答:孔子认为,君子要安贫乐道,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第一条重在排除干扰,第二条重在实践锻炼,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深入解读·吃饭和居住是生活的保障,不求奢华,能果腹充饥,安身立地即可,君子并不以之作为追求。那么君子要追求的是什么?“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思考】那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敏于事”呢?“敏”的意思是“勤劳敏捷”。包含一下三点:1.做决定果断坚定2.既已决定,迅速开干,勿犹豫拖沓3.既已开干,时时坚定敏锐,不生退缩、惫懒之心·深入解读·那怎么算得上“慎于言”呢?俗话说:口为祸福之门。说话办事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要盲目随便的任情姿性。说出去的话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这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一种素质和态度,原则。实在不知道怎么去做,很简单,就是“少说费话、多做实事”!如何又算得上“就有道而正焉”呢?用《论语》中另外一句话解释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向更优秀的人接近、学习,省察自身的不足以改之的行为,本身就要求内心谦逊好学的意识,即“先有此心,再有此行”。·深入解读·为何要做到“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才算“好学也已”呢?孔子说的“学”并非现在常规意义上的校园学习,而是在生活实践以提升德行。“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三事本质上都是内心“诚”的发端,心“诚”是修养德行即学之基础!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第二则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文本探究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研读第二章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呢思考1:仁、礼、乐三者是何关系?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yì)而:表假设,如果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译文: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乐制呢?礼与乐——制度文明
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①而:表假设,如果。②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怎样……呢?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1.研读文本,解读主题:(仁、礼、乐是什么关系)①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②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仁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不会真正遵守礼乐,也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第三则文本探究子曰:“朝
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研读第三章译文:孔子说:“早晨懂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闻道:知道、懂得真理思考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思考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了对“仁义之道”的重视。思考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文本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执着追求真理第四则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明白,知晓、懂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思考4: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于:对于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明确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第四章主题君子要重义轻利第五则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内:名作状,在心里。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第六则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质朴的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研读第六章
文与质——合理互补,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道理论证,明确清晰,言简意赅。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思考1:文与质是什么关系?孔子为何主张文质彬彬?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第七则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旧时指读书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文本探究怎样理解文本中的”仁”文本探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曾子认为,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研读第七章
“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道理论证,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第八则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③平地:填平洼地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自然。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填平洼地”的比喻,说明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思考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活动二:问题探究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第九则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同“智”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事情的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研读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
、
、
缺一不可。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举例论证,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智仁勇君子要有智、仁、勇三德“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明确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第十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一日:一旦,表假设。归仁:归,称许、赞许。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颜渊问什么是“仁”。先生说:“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天下就称许为“仁”了。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具体要点。”先生说:“不合乎礼不要看,不合乎礼不要听,不合乎礼不要说,不合乎礼不要动。”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①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②在人际交往中,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只有从“礼”出发,才能至“仁”。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即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文本探究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活动二:问题探究克己复礼为仁研读第十章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对话的形式,运用排比,道理论证,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第十一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文本探究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活动二:问题探究1.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1)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如+心,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道理论证,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研读第十一章第十二则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e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事:通“侍”,侍奉。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诗》究竟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②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指出了诗歌这种文艺形式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作用所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许多理论家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文本探究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活动二:问题探究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排比的手法,举例论证,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学《诗》的重要性研读第十二章任务一:找出文中关于“学习”的论述,汇总孔子的学习观。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安贫乐道,谨言慎行,学习有道,匡正自己=好学朝闻夕死,追求真理见贤思齐坚持不懈读诗文本中孔子的学习观:目标:追求真理态度:志于学、好于学方法:见贤思齐,发奋勤勉,
坚持不懈,不耻下问,读诗任务二:《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君子的品质: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喻于义
见贤思齐
不惑不忧不惧
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务三:
请阅读第2/7/9/10/11章,思考“仁”的基本含义?“仁”的意义作用?”仁“的实践路径?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仁“基本含义(第2/7章):仁爱、仁以为己任(推己及人)(2)“仁”的意义作用(第2/9章)
“仁”为“礼”“乐”之本
智者、勇者、问心无愧、不忧不惧(3)“仁”的实践途径(第10章):克己复礼(4)“仁”的实践路径的具体要求(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主题归纳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1.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通过对话,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语句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写作特色2孔子把礼、乐与仁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4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4687:2025 EN Hydrogen fuel quality - Product specification
- 2025年度大型企业运营总监职位聘用合同书
- 2025年度旅游项目开发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体育产业运动员雇佣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养猪场附属设施建筑承包服务协议
- 2025高考作文预测:“让”与“不让”
- 秋季学习资源整合计划
- 生物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计划
- 制定餐饮行业安保措施计划
- 幼儿园创新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计划
- 【课件】液体的压强(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解读课件
- 冷冻食品配送售后服务体系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自动光学检测仪(AOI)市场竞争格局与前景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 销售培训合同范例
- 财务工作总结与计划-财务经理总结与计划
- 中学学校2024-2025学年工作计划
- 四川省成都市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初中生物】病毒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企业愿景和未来三年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