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取天下与老管队论李自成的用人政策及其得失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大顺的开国皇帝。他在领导起义农民进行反抗明王朝黑暗统治的斗争中,为了实现“取天下”的斗争目标,推行农民军所提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主张,不仅把“尊贤礼士”作为自己的用人方针,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广集人才,量才擢用,曾以“能尽用人所长”著称,从而建立了大顺政权,取得了推翻明王朝的历史性胜利。但是,攻克北京后,用人策略有误,那些归顺于大顺的明朝降官相继叛离,降于清廷,遂加速了大顺的败亡。认真总结李自成用人政策的得失利弊,对于揭示大顺政权的兴衰是有益的。一从《增强集才用人”到“尊贤礼士”,李自成是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于陕西米脂县聚众起义的。这支起义队伍,在反封建斗争中,屡遭挫折,几伏几起,时至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底,来到农民起义蜂起的河南,得到了当地起义群众和饥民的响应,才出现了新的转机。而正是在这转折关头,李自成等起义军领导人,总结了十多年来浴血奋战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据中原,取天下”的战略计划,提出了“除暴恤民”、“割富济贫”、“均田免粮”等主张。为了争取民心,动员广大民众支持、参加这一斗争,李自成等领导人不失时机地向军中将士发出了“尊贤礼士”的号召,并且依据农民军发展的要求,在集才用人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六项。1.其他军队领导人军事将官是带领士兵作战的指挥员和带头人,将官的素质优劣,对所部士兵影响极大。明末农民起义初期,北方起义军的首领称掌盘子,营中称之为老掌家。一老掌家管二三十老管队,一老管队管六七十或四五十小管队,一小管队管一二百或三百管队,一管队由二十人组成。所谓掌盘子便是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最高领导人,老管队、小管队、管队便是掌盘子以下的各级领导人。这些军队领导人,都是用推举办法产生的。明清之际的彭孙贻在《平寇志》中记其事说:“掌盘子死,即择营中众人所推者立之,老管队、小管队亦然。”又云:“或掳得人多,另择一勇者作一管队”①。这是明末北方各支起义军也是李自成起义军中各级领导人产生的主要办法。作为李自成部,掌盘子没有发生变化,但其下老管队、小管队及管队则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或则由于有人阵亡,或则由于克城起义军人数增加,需要建立新的管队,均需让所部部众推举产生出新的领导人。这种众人推举制,与今之选举制颇为相似。它是从实践中让群众自己推选领导人的一种方式。从“或捷得人多,另择一勇者作一管队”的记述来看,所谓勇者是管队的首要条件,也就是说,作战勇敢是选举军队领导人的首要标准。据此可知,李自成起义初期,军中各级领导人,是由军中众人推举、且经过战争实际考验,既有战功,又在群众中享有威望的优秀分子。如刘宗敏、田见秀、李过、李友、袁宗第、刘希尧、张鼐等,即是如此。这些人,有的是早年跟随李自成起事的战友,有的是归顺李自成的其他起义军首领。在大顺政权建立时,他们均都成为大顺军的领导骨干。李自成不仅委以重任,有事同他们共同商议,而且放手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2.突出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提出了提高官吏政策的措施明朝的文武百官是明王朝的统治工具,也是明王朝培养选拔出来的政治、军事人才。明朝末年,政治败坏,贪污成风,贿赂公行。面对农民起义,他们秉承朝廷旨意,极尽其镇压之能事。为了分化瓦解明朝封建统治集团,争取明朝官员特别是具有政治、军事才能的官员的归附,自崇祯十三年底起,李自成先后提出:“在任好官,仍前管事”②,“酷虐人民者,即行斩首”③,“贪污吏及豪强富室籍其家以赏军”④,以及“开门迎降,一概赦罪,文武官员,照旧录用”⑤等政策。这些政策,贯穿着区别对待的原则。鉴于战争的紧张进行,李自成十分重视对明朝将领的争取,除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军的上述政策外,还派人前去做劝降工作,甚至以重金招降。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军事才能,参与过围剿自己的明朝将领,李自成不念旧恶,不计较个人恩怨,亦着力争取。如明总兵白广恩曾与李自成军多次交锋,潼关战败,遁走固原,李自成军紧追不舍,无奈而降。李自成不咎既往,亲自设宴,与他“握手共饮”,封他为桃源伯,派他去做劝降工作。又如明总兵陈永福,曾是防守开封的主要将领。李自成在攻围开封时,左目被箭射伤,传言为陈永福所射。当白广恩前来劝他归降时,他害怕李自成对他进行报复,说:“汴城之战,永福集矢于王(李自成)之目,今穷而归命,惧无以全腰领”,因而犹豫不决。李自成听说后,当即表态说:“此各尽其事,何害?”并取箭折之,誓不食言,从而解除了陈永福的顾虑。陈永福率部投降后,李自成封他为文水伯,命他统兵驻守太原。又如左光先,也是参与围剿农民起义军的明朝将领。《明史》里载称左光先,“枭将也,与贼角陕西,功最多”。他在李自成招降政策感召下,率部来归,李自成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让他统兵参加攻打北京的战斗。凡此等等。对于明朝地方政府的官吏,李自成一方面严厉惩治那些坚持与农民军为敌的、民愤极大的贪暴官吏,同时注意保护并争取那些居官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以及响应李自成的号召,愿意投归的朝廷命官。张岱在其《石匮书后集》里载,李自成农民军所到之地,“得良有司礼而用之。”郑廉在《豫变纪略》里记崇祯十六年九月李自成军占领区地方官设置状况说:“是时,贼所破州县,而官如故者皆是也。”李自成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好官”的支持,为起义军的发展壮大以及政权建设争取了人才。崇祯十七年正月明兵部行稿中供称:李自成军所到地方,“不肖怯死守令及几幸苟免绅衿,往往相率出城,望风伏迎”。明兵部的文件中还说:李自成军抵阳和,“兵将立意迎贼,抗令噪变”。这些记述,都从反面说明了李自成争取明朝官吏政策的实施效果。优礼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农民起义军就不可能胜利发展。李自成在斗争实践中,看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为了取得知识分子的信赖和支持,他不仅响亮地提出要“尊贤礼士”,同时还制定了优礼知识分子的总政策,即“敬重斯文秀才,迎之者,先赏银币,嗣即考校,一等作知府,二等作知县”10。所谓斯文秀才,包括府州县学的学生,叫生员、又叫诸生、秀才;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以及科举中式的举人、进士。敬重斯文秀才,就是尊重知识分子。此外,还制定以下三项具体政策。其一,委任秀才做官。秀才是明代初级知识分子,遍布于各个州县。明政府规定,秀才可享有一定的免役特权,但不能做官。多数秀才,久困孤寒。李自成对于前来从军的秀才,则满足他们做官的要求,任命他们到起义军辖区的军政机构中任职。如李自成委任的内乡县令徐绳祖即是襄阳秀才,邓州牧徐即达为襄阳秀才,陈州牧洪圣翼为荆州秀才,襄阳府尹牛佺为宝丰县秀才,荆州府尹张虞机为长葛县秀才,襄阳防御使李之纲为郏县秀才,南阳防御使吴大雁为钟祥诸生,即为例证。时人陈方策在塘报中曾说:李自成派往各地任职的道、府、县官员,“各系山(西)、陕西秀才”。其二,重用举人。举人是明代中级知识分子。明政府规定,他们不但享有一定的免役特权,而且可以做官。时至明后期,重进士、轻举人,举人授官职位低,晋升慢。针对这种情况,李自成提出:“重用举人”,所到之地,“获举人即授以官”11,而且不受品级和地方限制,依据用人需要,量才擢用。崇祯十三年底至十四年初,李岩、牛金星等举人前来参加,受到李自成的敬重。李岩被尊为谋主,后官至制将军。牛金星留帐中参与谋划,“凡事必咨焉,如左右手”12,官至丞相,位居文官之首。郑廉评论说,李自成得牛金星而用之,“两凶相济,搏其翼而拼以飞,其势遂不可禁”13。他如后来从军的举人,也都受到宽待,授官后悉心供职。如襄阳举人陈可新归附后,被派到宝州任州牧,他居官廉洁,在大堂柱上写道:“掌宝州一颗印秋肃春回,受百姓半文钱天灾人祸”14。其三,录用知名人士。大顺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刑政府尚书张国绅、礼政府尚书巩焴,俱出身进士。他们就任后,“争援引秦之名士以媚贼”15。其他官员,也“多援引才望。”惠世扬曾任明刑部右侍郎,颇有名望,此时被邀至西安,授以右平章。山西探花韩霖归附后,李自成用他为参谋。李自成优礼知识分子的上述做法,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愿望,因而争取了大批知识分子,不仅众多的秀才纷纷从军,而且不少举人以及进士也相继归附。崇祯十七年正月,明兵部的文件中曾云:“迩来降贼绅士,实繁有徒,负圣朝三百年养作之恩,甘心为贼运筹”,即反映了这一事实。开科取士科举取士是明朝选拔官吏和人才的主要方式。李自成攻克襄阳,建立中央军政机构,便移文于各道防御使,实行开科取士,“考取生员,一二等者,送伪吏政府选官”16。于是在所辖地区的秀才、举人纷纷应试。荆州有秀才九十人参加考试,录取七人,第一名赏银六百两,余六人各赏一百两17。在西安,大顺政府命各州县考试生员,令各府举人赴西安候选。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还决定改革考试办法。第一,废除八股考试。“令诸生经义俱散文,毋八股对偶”,适应这一改革要求,命大顺礼政府巩焴等八人,各撰文一篇,刊布为式18。第二,分科考试,秀才一科,举人一科,命题仍出自四书五经,不再举行殿试。第三,录取分三等,一律授官。举人三等,首为弘文院,次为六政府从事,外为防御使。生员三等,一等与六政府属,二等与州县,三等与佐贰。第四、按州县大小确定录取名额。州县大者,一、二、三等各取十名,县小者,一等五名有差,二等、三等准与此。在大顺所辖的陕西各州县先后举行了考试。李自成向北京进军,道经山西,在潞安、平阳举行考试。陈济生的《再生纪略》中载大顺官员陈奇,年三十四,山西太原府清溪人,丙子举人。贾士俊,年二十六,孙澄,年二十四,范隽,年三十一,俱平阳府蒲州生员。尚国隽,年二十,洪洞县生员。许承荫,年二十八,赵城县生员。且云此六人,“俱于十七年二、三月内从逆。伪官宋企郊在平阳考选授官。”李自成的设科试士,得到了各地秀才、举人的支持。通过考试,从中选拔了不少人才,录取之后,即授之以官,弥补了官员之不足。这些科举人才,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政治上拥护李自成,可也有不少人缺乏治军理民的实际经验,不能适应复杂的斗争环境。重视技术人才李自成起义出现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这支起义军的基本成分是贫苦农民,也有不少手工业者、商贩以及医、卜等技术人员,有的还成为农民军的主要领导人。对于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李自成不但努力保护,争取他们从军,还注意妥善安置,发挥他们的技术所长。为此,农民军明确宣布,所到地方,“僧、道、医、卜有技术者皆不杀。”并且根据战争的需要与每个人之所长,“裁缝则入裁缝队,银匠则入银匠队,吹手则入吹手队,无手业者入打粮队,粗蠢者入打马草队,善战有力者给马匹弓刀”19。真可谓量才擢用,人尽其能。如矿工,拥有采矿技术,“专以凿山为业”,他们加入起义军后,把挖穴采矿技术应用于攻城穿穴打洞、拆毁城墙及防御设施上;又将爆破技术应用于爆炸城墙上,创造“放迸法”。崇祯十五年正月,李自成攻围开封,在城东北角墙外挖一大穴,约广丈余,长十余丈,内装火药数十石,置药两根,长四、五丈,点放后,天崩地裂声中,大磨百余及砖石皆迅起空中,碎落城外可二里。又如农民军中的裁缝队,集中裁缝们的智慧,设计、制作军用绵甲,“帛数十层,有至百层,轻而韧,矢镞、铅丸不能入”。其特点,既轻又坚,大大优于明军所用的铁甲。他如农民军所使用的“一切铳炮、火药,动以万计,器用犀利”,有些是从明军手中收缴的,可也有许多是靠自己生产的。培养下一代随着农民军在军事上的胜利、占领区的扩大,在农民军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少年童子,特别是十四五岁的少年童子。由于处在战争年代,农民军没有也不可能设立专门学校让他们从学。为了培养下一代,农民军采用以老带少的方式来培养教育军中的少年儿童。所谓精兵养子制,即是农民军的组织形式,又是培养下一代的教育形式。农民军把少年童子分别编入各营各队中。有云“营有精兵,兵一,许养子二十人”。还有说:李自成“营中百人,止抽二人作精兵”。所谓精兵,是具有实战经验、能够熟练使用武器的优秀士兵,其任务主要是作战,同时又担负着培养养子的任务。养子又叫小儿、厮养,其任务是为精兵服务,从事牧马、掌厨、管理兵器等,并在精兵言传身带下学习军事技术。所谓李自成军中少年童子“刃杀掠”、“上下马如飞”,即反映了这种情形。此外,还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如攻城时,往往选派军中的孩儿兵组成攻城突击队,让他们在炮火掩护下,手持短刀,率先登上云梯,冲上城去。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说李自成军中的孩儿兵,“如猿猴狡捷,四面登城,逢人乱砍,城兵见之,惧惊溃”24。又如让他们参加宣传鼓动工作。《见闻随笔》中谓:李自成军“唱为迎闯王、不纳粮之谣,教儿童歌之,相鼓动。”《李闯小史》里说:李自成军“又编成口号,教小儿们歌唱。”等等。这些做法,向军中少年童子灌输了忠于李自成、反抗明王朝的政治思想,并使他们在战争实践中受到磨炼,培养了下一代勇敢战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从而使李自成军中涌现出一批象张鼐、李过那样年少有为的杰出人才。以上六项,是李自成在攻占北京之前“尊贤礼士”的具体化,是他在这个期间用人的主要政策。它表明,李自成在推翻明王朝的斗争中,是把集才、用人放在重要位置的,他不仅采用多种方式招揽各种人才,而且力求量才擢用,人尽其能。时人郑廉曾将李自成与罗汝才、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作过一个比较,说李自成其人,“智略不如高应登,骁捷不如罗汝才,权谲不如张献忠,而能为群贼冠者,虽目不识丁,而用人能尽所长”25。这是合乎实际的评论。正是因为李自成能这样,所以他就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组成一支众逾百万的起义大军,不仅成为明末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而且驰骋中原,无坚不摧,建国大顺,直逼北京,埋葬了明王朝,把明末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推向了胜利的高峰。二关于明清官绅的选拔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王朝宣告灭亡。国内斗争形势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李自成等大顺领导人,看到了已经取得的这一历史性胜利,而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当时国内的形势,没有看到在明朝灭亡之后,大顺与清的矛盾立即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基本事实,对于东北地区的清朝正在调兵遣将、发动入关战争的严峻形势,几乎没有认识。他们陶醉于胜利之中,忙于接管明中央政府,处理在京的明朝官员;忙于筹备李自成的登基大典。北京是明朝的都城。明朝在京的文武官员,不下三千余人,特别是明朝的高级官员,大都聚集在这里,其中有不少是具有治国理民的丰富经验的政治人才,也有一些是具有作战经验和指挥才能的军事人才,以及其他各种人才。在大顺军攻克北京之日,他们中少数人自杀身亡,但绝大多数人为大顺军俘获,等待处置。这也的确是一项当务之急。如果处理得当,不但可以从中获得大批优秀人才,还有利于争取民心,争取明朝地方残余势力的归附;有利于北京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大顺政权的巩固。值此,李自成于入京的当天,宣布明朝在京“文武各官,于次日投职名。二十一日见朝。愿为官者量才擢用,不愿者听其回籍。如有隐匿者,歇家、邻佑一并正法”26。并差人赴五府、六部及各衙门,“各令长班俱将本官姓名开报。”从所宣布的基本政策看,仍然体现着区别对待的原则。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其表现:第一,立即对在京明朝官员进行甄别。大顺军入京后,勒令明朝官员按时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听候处理,这是必要的。问题在于登记之后,不是依据本人愿仕与不愿仕决定其留去,而是立即对他们进行甄别。明朝在京文武官员三千余人,情况极其复杂,要在数日内弄清每个人的基本情况,作出恰当的合乎实际的结论,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很不讲策略的。尽管李自成等领导人,为甄别降官进行了紧张的工作,于三月二十三日,由刘宗敏、牛金星出面,按姓名册唱名首批录用九十六人,送吏政府选任。二十六日,又宣布录用一批。据《启祯纪闻录》里所载,大顺在京共选用降官六百余人,留京任职的有二百余人,派往外地任职的有四百余人,只占在京降官总数的五分之一,而且三品以上的明朝大臣原则上不予选用。未选用的明朝官员,有些为大顺所拘留,交各营看管,没有人身自由,他们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第二,立即开展追赃助饷。对明朝官绅实行追赃助饷,在西安即下令实行之。在李自成农民军看来,官吏没有不贪污的,而且贪污之多寡与官之高低是一致的。大顺军入京后,决定立即开展这一斗争。三月二十七日,“派饷于在京各官,不论用与不用。”派饷的数额,依据官职之高低,大率是“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科、道、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矣”27。在追赃方法上,对于拒绝交纳及“输不及数者,逮捕关押,用刑拷掠,有些不但刑及本人,且有株连乡戚知交者。而且追拷次数不限,“一贼拷过,又被他贼锁去拷打”。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度解析2025年消费金融用户画像精准营销策略创新报告
- 数字化理赔服务在2025年保险行业的客户满意度提升路径报告
- 船舶修理合同及技术协议
- 湖南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
- 灾害监测合同协议书模板
- 聘用电工合同协议书模板
- 演员人身意外安全协议书
- 法人委托他人签合同范本
- 电动车合同租赁合同范本
- 铺地老青砖出售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杀线虫剂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智能投顾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边坡整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蒸气产品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高清版)DB62∕T 25-3069-2013 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 2025年呼和浩特天骄航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5建筑工程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苏州】2025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批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群体观点演化的心理机制研究
- T/CAAM 0002-2022针灸临床研究不良事件记录规范
- DL/T5210.1-2012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附表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