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言语适应理论视角下的身份与语言
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身份研究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重点之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语言理论和身份研究方法的基础。语言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多维度、多视角加以研究,本文主要从言语适应理论视角来管窥语言是如何构建个体身份和群体身份,而身份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语言的选择。1.身份与社会实践每一个实体,包括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机构,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一般意义的身份表示“人的出身、地位、资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因而人人皆有身份”(马克思、恩格斯1997:18)。社会语言学界因研究视角不同,对身份的解释也各有异。Jenkins(1996:4-6)强调群体身份具有群体有界性(groupboundedness)和同质性。在社会关系中,个体或群体有别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方式是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系统地建立和表明相同关系和不同关系。Jenkins对身份的理解是静态的,仅区分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ingroup-outgroup),两者泾渭分明,而内部群体成员之间则有一种群体性(groupness),同一性或相同性。Eckert则把身份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人在与其他人所建立起的关系中的位置,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对自我价值的理解——所有这一切是构成个体经验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是在与他人合作中构建起来的;同时,他人也在为自己构建这一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活动是身份不断构建的过程,……个体身份不是在真空里构建的,而是与群体身份共同构建的”(Eckert2000:41-42)。Eckert强调身份是在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一个实体不断的社会实践过程即其身份构建过程。笔者认为,每一个实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有身份,身份是个体(包括个人和单个群体)在社会交往中识别自己同时又被别人识别的差异性标记和象征。然而,身份持有者大多数的身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他人共同构建起来的,并在活动过程中随社会交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每个个体的身份是多元的。由某些社会范畴,如种族、民族、籍贯、职业、性别、年龄等决定的身份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身份特征让交际者的行为表现可以被他人预测,这一可预测性确保了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反馈,因而,身份并不是绝对地游离不定,难以捕捉,而是相对稳定的,是可以预测的。另外一些身份特征则是可变的、多变的,个体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个体对群体身份的认同、他人对个体身份的认可等则涉及到相关个体和他人的情感态度,而且这些身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随着交际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可变性,多重性。2.语言与身份的认同由于语言与社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身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范畴,语言与身份也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彼此通过双向建构而成。“语言运用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体行为。之所以说是社会行为,是因为言语活动的生成和接收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之所以说是个体行为,是因为语言的使用涉及具体的人和事”(刘霞敏2007)。言语交际是身份建构的社会过程,也是展现身份的途径和手段。说话人的语言承载着说话人的身份,而说话人身份的选择则决定了其语言的选择,两者不可分割。从语言——身份的向度来看,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甚至在同一个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会选择不同的语码来建构不同的身份,即说话人的身份可以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来实现。同时,语言又是说话人识别自己的工具,说话人通过语言来识别自己的身份;听话人也会根据说话人不同的语码来辨认其身份变化,听话人对说话人身份的认同与否反过来也帮助说话人构建了其身份。从身份——语言的向度来看,说话人会根据不同的交际语境来选择自己的身份,再根据已选定的身份来选择符合特定身份的语码;听话人对说话人则有一种“身份——语言”期待,也就是说,在交际开始前,听话人会根据说话人已有的身份来预测说话人的语码选择,一旦说话人的语码发生变化,即说话人没有达到听话人的期待,听话人则认为说话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语言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示。Tabouret-Keller(2001:324)认为身份认同涉及到一种三元关系:A和B之间身份认同的前提条件只能是这两者都能接触C。A、B、C是不同特征的术语,A和B代表个体或群体,而C代表具有象征功能的语言。Tabouret-Keller的观点可以通过图2表示。3.语言适应理论和身份3.1h基本的言语风格理论言语适应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HowardGiles等在1973年提出来的。该理论始于方言研究,他们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很多语境下,与说非标准方言的人相比,说标准方言的人在教育和权威模块中得分较高,而在“同等”(solidarity)和诚实模块得分较低。后来他们又研究了在什么会话语境中说话人会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并发现,说话人改变其言语风格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听话人的好感,得到听话人较高的评价。基于这些研究,Giles等提出了言语适应理论(speechaccommodationtheory)。该理论是以听话人或听众为中心,即说话人是根据听话人或听众的言语风格来选择自己的谈话方式。言语适应理论最初只关注言语行为,预测听话人对诸如言语趋同、言语趋异、语言保持等言语策略的社会评估(Coupland&Giles1988)。Giles的研究及其追随者的研究是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此理论后来的发展才超越了初期作为社会心理模式的预测功能,成为“情景性互动交际通用模式”(ageneralisedmodelofsituatedcommunicativeinteraction)(Coupland&Giles1988),言语适应理论改称为交际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AccommodationTheory)。言语适应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模式。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认同多重身份,其中有些身份是个体的、独特的(idiosyncratic),有些身份则具有群体标识。人们很容易看出两个群体之间具有对照性的差异,并试图通过某些方式表示赞同或喜欢自己所认同的群体成员(Meyerhoff2006:70)。言语适应理论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有效解释了社会语言规范被遵守或被违背是说话人的动机、认知和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言语适应理论认为,人们出于某一动机,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以此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目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说话人往往使自己的言语风格趋同他们喜欢的人或希望赢得其好感的人的言语风格,或趋异于他们不喜欢的人的言语风格。3.2极情感理论简介协调(attunement)是言语适应理论关于交际的一个关键过程。该观点认为,交际者根据交际动机来协调或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协调使受话人和说话人在交际中处于同等地位。协调过程包括一系列交际行为,这一系列交际行为构建一个动态交际系统。言语适应理论认为,从群体身份和群体对照的角度来看待言语交际时,情感因素进入到交际动态系统。在内部群体成员之间产生的交际,或是愿意协商一个共同群体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交际者就会采取强化内部群体共性(commonalities)的策略,这些策略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激发我们对内部群体成员的积极情感,并产生对用于对照的外部群体的消极情感(Meyerhoff2006:72-73)。言语适应理论中采取的交际策略是言语趋同、言语趋异和语言维持,语言维持是次类。个体使自己的言语风格靠近或偏离他人的言语风格是一种借以表达社会赞成(socialapproval)或反对的手段:靠近他人的言语风格谓之言语趋同(convergence),常被认为是社会融合(socialintegration)的体现;偏离他人的言语风格则谓之言语趋异(divergence),常被看作是社会分歧的象征(Giles&Smith1979:45-65)。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心理动机,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者故意拉大或缩小与其他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并通过选择不同的言语风格来实现。无论是言语趋同,还是言语趋异,都是有方向的,任何方向的言语趋同或言语趋异都有可能起到创造社会身份的功能,因为语言距离最终等于社会距离。言语趋同可以是双向的,共同的,即A→←B模式;言语趋同也可以是单向的,即A→B模式或A←B模式。双向和单项的言语趋同都会最终产生说话人和受话人言语风格之间的相似性,因言语风格相似,交际双方的身份特征随之相似。言语趋异可以是双向的,即←AB→模式,也可以是单向的,即←AB模式;还有可能是交际者一方言语趋同而另一方言语趋异,即←A←B模式。只要是言语趋异都会产生说话人和受话人言语风格的差异,因言语风格相异,交际双方的身份特征随之相异。交际双方也可能维持各自的语言风格,即A——B模式,表示交际双方维持各自的身份特征。言语趋同和言语趋异既可以是“趋上”,也可以是“趋下”。“趋上”即趋向地位更高的方言或语体,“趋下”即趋向地位更低的方言或语体。说话人言语趋同、言语趋异,或语言维持都被认为是一种言语行为(Kristiansen2008:78-79),传递出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身份特征。言语适应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身份是可以协商的,不是一成不变的。3.3语言适应理论中的沟通策略和身份3.3.1话语趋同策略言语趋同是改变说话人身份的标志,体现了说话人与受话人身份的相似。在说话人使用的不同的言语适应策略中,言语趋同是使用频率最高,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种交际策略,并被认为是言语适应理论的核心(参见Giles1973;Bell1984)。为了获得另一群体或社会身份的人的认同、赞同、接受和喜欢,同时为了提高交际效率,交际者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言语风格或语体,转而使用受话人的言语风格或语体,即言语趋同,说话人身份随着说话人言语风格的改变而改变。在众多的言语趋同策略与身份研究中,NikolasCoupland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Coupland(Hudson2000:164-166)的语言使用调查选择在威尔士首府加的夫市进行,其假设是:我们的言语风格趋同于受话人的言语风格,以此希望受话人更喜欢我们、接受我们。Coupland的研究对象是加的夫市中心一家旅行社里名叫Sue的助理,Sue是Coupland理想的研究人选。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跟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交往,并且交往时涉及到大量的言语活动;Sue本人是加的夫人,可以根据顾客的语码来随意转换自己的语码,从而让顾客对她产生好感,以此招徕生意则是她的本职工作。Coupland的研究发现,Sue的语码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其顾客语码选择的影响,顾客的语言越标准规范,Sue的语言也越标准规范,反之亦然。同时,Coupland的研究还发现,其受试者并不是从头至尾都趋同顾客的语言,她只是选择了部分语言特征来趋同。Coupland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其假设:交际者借助于言语趋同来缩短社会距离,表示团结,或一种享有共同身份的感觉,把言语趋同作为维护“同等”(solidarity)的一种策略。3.3.2语言趋异因素言语趋异也是改变说话人身份的标志,体现了说话人与受话人身份的相异。交际中的一方为了使自己的身份有别于受话人,与受话人保持距离,就会选择使用不同于受话人的言语风格或语体,即言语趋异。言语适应理论中语言维持(languagemaintenance)策略,指交际中说话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身份暂时不变,则维持其原来的语言风格。也有人把语言维持视为一种言语趋异,因为交际中说话人的语言维持意味着其言语风格有别于受话人的言语风格。当身份和群体成员资格受到威胁时,言语风格和语言则成为界定社会群体的重要因素,即言语风格和语言成为群体身份最突显的因素,说话人使用的言语风格趋异和语言趋异可以用来维持群体之间的差异,区分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加强群体之间的界限,并用于辨认内部群体(ingroupidentification)(参见Giles&Johnson1981;Sachdev&Bourhis1990;LePage&Tabouret-Keller1985;Tabouret-Keller1997)。BourhisandGiles(1977:119-135)在威尔士说双语的人中做过的言语趋异实验就证实了这一点。在实验中,英语是试验用语言,受试者是说威尔士语和英语的威尔士人。实验结果表明,当用听起来很像英语的声音问及受试者有关质疑威尔士价值观的问题时,受试者就会刻意强调自己的威尔士语口音,有些受试者甚至在回答时使用威尔士语单词和词组。诚然,若要这样的事情发生,说英语的人必须威胁到说威尔士语的人信守的文化身份的核心元素。该试验中的受试者通过突显自己某些威尔士语语言特征来突显自己的威尔士身份,并以此拉大自己与外部群体成员之间的距离,表明两者之间的身份差异。Myers-Scotton(2006:134-135)在非洲地区研究了社会精英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模式来强化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独特的社会身份。根据Myers-Scotton的观点,由于社会精英精通官方语言,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往往通过趋异于普通民众的语言模式来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他们的语言使用模式是“他们的身份”(whotheyare)的标记,反映了语言选择的社会功能:人们使用的语言可以起到群体界限标记(boundarymarkers)的作用,把一个社会群体和另一个社会群体区分开来。3.4言语适应理论含义与社会语言学领域里的语言变异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中的身份相比,言语适应理论中的身份已经呈现出较为动态的特征。言语适应理论认为,说话人的言语趋同、言语趋异和语言维持都是以受话人的言语特征为导向,说话人随着受话人言语风格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语码。无论是言语趋同,还是言语趋异,都是其身份变化的标记,而语码维持则传递出其身份维持的信息,交际中不断协调的过程即身份不断构建的过程。由于言语适应理论越来越重视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过程,各种交际因素相互作用,言语适应理论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学校外教团队管理合同3篇
- 2025版水利工程土方施工合同示范文本6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会所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样本6篇
- 二零二五版消防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及验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钢材贸易合作合同标准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房交易房产交易纠纷调解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钢材现货交易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医疗健康行业个人劳动合同简易版
- 二零二五年度行纪合同买卖旅游度假村房产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投资合同个人技术入股范本4篇
- 《医院财务分析报告》课件
- 2025老年公寓合同管理制度
- 2024年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期末综合卷(含答案)
- 2024中国汽车后市场年度发展报告
- 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查房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全国考试题库(含答案)
- 《人工智能基础》全套英语教学课件(共7章)
- GB/T 35613-2024绿色产品评价纸和纸制品
- 2022-2023学年五年级数学春季开学摸底考(四)苏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