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时期中蒙古配比中的天主教
1865年至1952年,美国圣人协会(cicm)在中国北方开展了近90年的传教活动。中蒙古教区曾是该修会的主要传教区域。对于该修会在中蒙古教区的传教情况,国内外都有学者进行过研究,1但仍不很充分。本文拟以所搜集的资料,对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中蒙古教区的传教活动做一较为系统的梳理,并求教于方家。晚清时期的中蒙古教区主要在察哈尔八旗、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直隶口北三厅(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山西口外六厅(归化、宁远、丰镇、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一带,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和呼和浩特市。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中蒙古教区所在地方大致可分为两个区域:口北地区和口外地区。一、圣母和神圣的协会启动了之前的结构(一)教民领洗及入教在中蒙古教区成立之前,天主教在该地区就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传播历史。从康熙年间起,在口北地区、口外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由教民自发形成的天主教村落。这些古老的天主教村落主要有西湾子、大抢盘、黄榆窑等。作为中蒙古教区最古老的天主教村落,西湾子村(位于今河北省崇礼县)第一位教民张根宗领洗的时间大约是在1700年前后。到1726年,该村已有100多人入教,并建有一个小圣堂。该村教民由北京教区管辖。从雍正帝开始,清政府逐渐实施教禁,但西湾子村民信教的传统并未中断,或是由在北京传教的耶稣会(SocietyofJesus)神父前来送弥撒,或是该村村民赴北京领取圣事。2大抢盘村(在今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村民信奉天主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50年。在这一年有几户教民自山西迁至宁远厅大抢盘村居住。天主教从此便开始在该村传布。3到1850年左右,该村已有教民250多名,并建有小经堂一个。4黄榆洼村(在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村民信奉天主教的历史大约源于1819年教民郝朝升在这里的租地垦荒,道光、咸丰年间又有教民来此谋生,逐渐形成了这个主要由教民形成的村落。5(二)信教者的人数1785年,法国遣使会(CongregationoftheMission)接替法国耶稣会在北京教区的传教工作。1829年,为躲避更加严厉的教禁,留守北京的遣使会神父薛玛窦逃往西湾子村。薛玛窦神父到西湾子村后,设立了正式教堂,他本人成为西湾子教堂的第一位本堂神父。在他的努力下,到1835年信教者的人数从300多名增加到676名,并成立了一所修道院。1835年,28岁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Joseph-MartialMouly)神父到西湾子担任区会长。1838年,罗马教廷将满洲里、辽东、蒙古三个地方划为一个新的教区,由巴黎外方传教会(ParisForeignMissionSociety)负责传教。1840年,在孟振生的请求下,罗马教廷又将蒙古地方划为一个独立的教区——蒙古教区,孟振生被任命为教区第一任主教,西湾子成为蒙古教区总堂。蒙古教区南以长城为界,东以关东三省为界,北达蒙古戈壁,西接甘肃。整个教区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部主要在热河一带,与日后东蒙古教区所在范围大致相当;中部主要在口北三厅一带,西部主要在口外一带,蒙古教区中、西部与日后中蒙古教区所在范围大致吻合。6总体而言,法国遣使会在蒙古教区传教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地下状态,传教的重点放在西湾子一带,以讲授教义、兴办学校、设立育婴院为主,但由于教会的整体规模较小,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十分有限。二、圣母和僧侣协会继承了中国和蒙古教区的发展(一)蒙古老区的具体学习1860年,比利时马林教区神父南怀义(VerbistThephiel)因发现孤儿在中国缺乏照顾,决定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在他的努力下,1862年以中国为传教目标的圣母圣心会在比利时成立。7经与法国遣使会谈判,在获得罗马教廷同意后,圣母圣心会取得在蒙古教区的传教权。1865年12月,南怀义、韩默理(HamerFerdinand)等一行4人抵达西湾子。1866年9月,南怀义完成了对该教区的接管工作,并担任教区副主教。南神父在任仅27个月就病死,他的继任者司牧灵(SmoreburgAntoon-Everhard)在任仅19个月就返回欧洲,他的职位由韩默理接替。他们3位的头衔都只是副主教,在任的时间也都不长,平均不到两年的时间。南怀义等3位副主教在任时期,是圣母圣心会在蒙古教区展开传教工作的初创时期。由于遭遇诸如缺少人手、语言不通、经费紧张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创建新的传教站的费用又非常高昂,传教士在最初几年中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巩固由遣使会遗留下的成果上,而不是发展新的教民。在1871年巴耆贤(BaxJaak)神父被罗马教廷任命为蒙古教区副主教后,教会逐渐度过了最为艰苦的时期。1871年12月,巴耆贤在西湾子召开了教务会议。会议决定以南壕堑(也称西营子,今河北省尚义县境内)为据点,向周围的蒙古人传教。81872年,德玉明(DevosAlfons)开始在南壕堑修建教堂,1874年教堂建成。教堂的宏伟令当地的教外人都感到惊异,但针对蒙古人的传教并不理想。汉族入教者却在不断增加,使得南壕堑逐渐成为口北地区仅次于西湾子的第二大堂口。为便于传教,1872年巴耆贤将蒙古教区分为东、中、西三个区。东区在赤峰、热河一带,中区在西湾子一带,西区则包括南壕堑、岱海、归化城、后坝等地。归化城以西还没有教民。1873年,巴耆贤在赴西区视察教务时看到,西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若没有教友,深以为憾”,于是决定加快在西区的传教步伐。1874年,德玉明、费尔林敦(VerlindenRemi)从南壕堑起程赴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传教,在伊盟南部城川一带发展了少量蒙古族牧民。受这一成功的鼓舞,德玉明返回西湾子向巴耆贤汇报传教情况,并请求增派助手。巴耆贤派桂德真(CuissartEdouard)、司福音(SteenackersJan-Bapist)随德玉明赴阿拉善传教。杨广道(JansenAndries)与南治灵(Hendriks)前往伊盟准格尔旗传教。但针对蒙古人的传教活动依然不成功,相反,却有越来越多的汉族农民加入教会。经过传教士几年的传教活动,在蒙古教区西部先后出现了三道河、宁条梁、二十四顷地等传教据点。91883年,由于传教范围过广,来往不便,在伊盟等地建立传教据点的费用又非常惊人,10在年老体衰的巴耆贤请求下,罗马教廷将蒙古教区划分为东蒙古、中蒙古、西南蒙古三个教区。中蒙古教区主要在口北三厅、口外六厅、察哈尔八旗、四子王旗一带,由巴耆贤任教区主教,主教府仍旧在西湾子。11在蒙古教区一分为三后,教会把在中蒙古教区的传教活动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个方向:东边是黑土洼(今河北省沽源县境内)、西边在七苏木(今察右前旗)。黑土洼位于察哈尔东部,土地较为肥沃。自1876年起,开始有教民从南壕堑迁往那里居住。到1882年时,移民到黑土洼的教民家庭日见增多。从1880年起,开始有神父从五号村前往施行圣事。121888年,教会购买了150顷土地,13并建立了平定堡教堂,何济世(HeirmanAmand)担任首任本堂。14七苏木位于察哈尔西部,人烟稀少。在1885年教会就曾计划在此购地传教,但在地方官的反对下失败。1894年,教会在七苏木第二次购地,在传教士刘拯灵(RubbensEdmond)的努力下,教会最终获得了七苏木其伦温古茶一带两千多顷土地。15教会又将南壕堑等地的教民迁来耕种,逐渐形成了以玫瑰营子为中心,包括哈拉沟、望爱村、圣家营子、古营盘等天主教据点。161895年,巴耆贤主教去世,由季尔(GuissetMartin)暂时担任教区领导。1898年,方济众(VanAertselaerJeroom)被任命为中蒙古教区主教。方主教到任后,教会仍旧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在1900年反洋教运动爆发前,口外各厅除清水河厅外,其余5个厅都有了教会的传教据点。为了更便于管理教会,1899年中蒙古教区被正式分为3个分区:西湾子区、西营子区、二十家子区,每个区设区会长一名。17(二)从反洋教运动的结果分析中,党组织思想在其指导力量的思想控制下开始出现消极影响,教会内,总服了10.,争议,又出现了冲突教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汉族地主、汉族农民多次因土地归属问题发生激烈冲突。民教冲突主要发生在察哈尔右翼四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冲突的根源在于察哈尔土地法律关系的混乱。在清初察哈尔部的反清叛乱被镇压后,察哈尔八旗原来的半自主体制受到限制,各旗的世袭札萨克被取消,代之以由清政府委任的总管,并统辖于察哈尔都统。就土地所有权来说,察哈尔八旗名义上并未取得土地所有权,其公共牧地一直被视为官地或官荒空闲地,所有权属于清政府。但在现实中,各旗蒙古族官员如总管、参领、佐领等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公共牧地私自放垦,以牟取利益。这种不合法的放垦过程异常混乱:“其初蒙古皆经得价指放地段,有给予文据者,有未给予文据者,有文据系指此地而予以彼地者,迨耕垦成熟,其未经得钱与曾经得钱而又转租他人之蒙员,则又以有碍游牧为辞,与承种者为难,其或率众驱逐,焚毁房舍,劫夺牲畜。弱者饮泣吞声,强者不能甘服,则与后来承种之人互相呈控,或纠众械斗,每每攘争觏衅,缠讼不休,大为边疆之患。”18例如在1894年,教会在七苏木的购地活动中与地主孟仕仁冲突的根源就在于七苏木蒙古官员的一地两卖:1883年,七苏木佐领昂晦将其伦温古茶一带的荒地卖给孟仕仁,孟仕仁因故未能前去垦种。1894年七苏木护军校达尔玛又将其伦温古茶一带长宽各10里的土地卖给教会,教会在购得土地后搬迁了一些教民前往耕种。眼看自己买得的土地被转卖,孟仕仁也于1895年带领地户前往垦种,民教双方为此多次发生激烈冲突。在解决这一民教冲突的过程中,由于法国使节施阿兰(GerardAuguste)、吕班(DubailConstantin)的积极介入,清政府被迫把双方争议土地划给教会,还使用武力将孟仕仁驱逐出其伦温古茶。19清政府的委曲求全助长了教会的贪欲,他们又乘势强占了相邻的三成局地户的土地。20教会的蛮横与贪婪使民教之间积累了深刻的仇恨,1900年义和团运动自直隶、山西不断向塞外蔓延,最终引爆了民教间久已存在的仇恨。在口北和口外,由于清军数量的不同,也由于教会武装力量的不同,口北教会与口外教会在反洋教运动中的处境也大不相同。在口北地区,尽管察哈尔都统芬车极度仇视教会,但由于兵力单薄使他无法调动军队配合义和团武装进攻西湾子、南壕堑等教堂。21与此同时,聚集在西湾子、南壕堑两处教堂的教民各达数千,他们进行了积极防御。22义和团武装在进攻西湾子途中因河水突然暴涨,被迫放弃了进攻行动。只有西湾子周围的高家营子、五号村遭到破坏。23在口外地区,由于民教积怨甚深,清政府在当地的官员如绥远城将军永德、归绥道郑文钦对教会都极为仇视,他们对反洋教运动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派遣清军与义和团武装共同进攻教堂,使得教会蒙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口外地区的反洋教运动首先在托克托厅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和林格尔厅,托厅、和厅境内的教堂全被烧毁。在托厅、和厅传教的孟友真(ZijlmansAndre)、罗友义(AbbeloosDesire)逃往四子王旗境内的铁圪旦沟教堂避难。24宁远厅境内香火地、公沟堰两处的教民武装尽管击退了义和团民的多次进攻,但是在配备先进武器的清军的强大压力下,教民武装被迫放下武器,接受招抚。25香火地本堂何济世、公沟堰本堂马赖德(AndreMallet)则被带到归化城后被义和团民杀死。26在永德的大力支持下,归化城及其周边村庄的教堂也多被烧毁。永德还派遣清军会同义和团武装、四子王旗蒙兵攻破了地处大青山后的铁圪旦沟、乌尔图沟两处教堂,铁圪旦沟本堂杜世忠(DobbeJozef)以及从托厅、和厅前来避难的孟友真、罗友义一同被烧死。只有在丰镇厅,因同知徐兆沣不支持反洋教运动,且对仇教活动采取了压制措施,教会的损失才比较轻微。(三)教会的重建和发展在反洋教运动平息后,要求赔偿和进行重建就成为教会的主要工作。由于教会在口北地区的损失轻微,赔偿谈判过程非常简单,教会共获得赔偿52000两白银。27而在口外地区则教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共有5名传教士、1800名教民被杀。28物质损失也非常惊人,赔偿谈判也因此非常艰难、漫长。1902年教会与山西官员签订“山西省口外六厅教案善后合同”,教会从山西当局共获得赔偿65万两白银。29同年,教会又与四子王旗蒙古官员签订“四子郡王旗教案合同”,四子王旗同意向教会赔偿11万两白银。30由于四子王旗无力支付现银,几经周折,于1904年教会从四子王旗获得2833顷33亩土地作为补偿。31在1902年,教会还以赔偿教民损失为名,迫使清政府将察哈尔镶红旗、镶蓝旗、正黄旗的大量土地划给教民耕种。32此外,教会还在托厅、和厅强占了民田共20多顷、饮水渠1条。33通过赔教,教会从清政府共获得赔偿70多万两白银、近4000顷土地,为教会的重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仇教的一大批地方官员如永德、奎成、郑文钦等,不是被撤职,就是被处死。34托厅等地的义和团首领王四小仔、姜士俊、任假女子等人也被地方官处死,从而清除了教会传教活动的障碍。35由于获得大量赔偿,教会不仅迅速恢复了元气,而且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详细情况见中蒙古教区基本数据表: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从1865年到1883年的18年间,蒙古教区中、西部教民数增长了76%。从1883年到反洋教运动爆发前17年间,教民数增长了83%,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望教者,说明教会提供的物质帮助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尽管在1900年的反洋教运动中教会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但到1905年教会就恢复了元气,教民数较1900年增长32%,望教者数字也有了稳定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教会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到1911年教民数比1900年增长88%,增长速度比1900年以前明显加快。望教者的数字也达到惊人的8255人。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增长就是中国籍神父人数的持续而稳定的增长,从1883年的3名到1911年的23名增长了将近7倍,与传教士的数目差距逐渐缩小。三、中蒙教育发展的原因(一)重视对匈奴的传播圣母圣心会在中蒙古教区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发展与教会适时调整传教对象和传教方法有密切关系。传教士在向蒙古教区西部传教时,曾把蒙古民族作为主要传教对象。但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具有居住分散、又经常迁移的特点,同时蒙古人对喇嘛教的信仰又极为虔诚,因此传教士针对蒙古人的传教活动,除了费尔林敦神父在城川凭借赈济手段,使一些受灾的蒙古人入教外,罕有成功的例子。36在遭遇一连串的失败后,传教士就逐渐把传教对象转为口外、口北地区谋生的穷苦汉族移民。传教士在初到蒙古教区时,所运用的传教方法除了直接布道和建筑宏伟的教堂以引起外界的注意外,37就是沿用遣使会传教士在教民中培养传教先生的做法。这些传教方法并不能使教外人产生持久的兴趣。口外教民也因拒绝交纳迎神赛会戏钱而与汉族平民发生争执,不得不迁往更加偏僻的地方居住。38在遭遇一些挫折后,传教士对传教方法进行了及时调整,并且产生了积极效果。传教士在中蒙古教区所使用的传教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接受教会的物质到供应土地这是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在塞外传教时运用最广泛的传教方法。事实上,传教士对传教方法所做的调整很好地适应了晚清时期中蒙古教区所在地方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在晚清山西、直隶等省大量的汉族农民迫于生计,到口外谋生。在新的地方,他们不仅没有土地,也缺少基本的生产工具,更不具备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从接受教会的物质帮助到接受教会的信仰,就成为一些汉族移民的选择。另一方面,塞外为蒙古民族游牧区域,地广人稀,蒙古人对土地也不太看重,售价非常便宜,而且在出租、出售土地时,也不仔细丈量,这就给教会大量购买土地提供了现实条件。39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到,传教士租地、买地主要是在中蒙古教区成立后到1900年反洋教运动爆发前进行的。教会在获得土地后就开始建设教民村,即把土地租给教民或表现出入教倾向的汉族移民耕种,并提供耕牛、农具、种子。晚清时期教会的地租只占收成的二到三成,相对而言是比较轻的。40教民村的中心就是教堂,在本堂神父或传教先生的带领下,教民每周到教堂祈祷、听道理,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接受教会的信仰就成为这些汉族移民的选择。412.学校类型和学校数量兴办学校费用低廉,既能向学生系统地讲述教义,还可以改变民众对教会的看法,因此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传教方法。来中国传教的修会都采用了办学传教的手法,圣母圣心会也不例外。在晚清时期,教会在中蒙古教区兴办了许多学校,详细情况见下表: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在1888年教会教育尚在萌芽状态,只有讲授教义的要理学校,平均每个男校只有13.6名学生,每个女校只有15名学生。到1906年教会学校就有了显著的进步,男要理学校几乎增加了2倍,学生则增加了2倍还多,平均在校生也增加到16.7名。女要理学校的增长则更为显著,不仅学校增加了2倍多,学生则增加了3倍,平均在校生也增加到20名。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培养师资、造就传教人才的学校的出现,其中又以1898年起兴办、到1905年成为当地新式学校标准的南壕堑公学最为突出。教会教育的男女分校也值得注意,这是对中国男女有别传统的适应。3.发展教民的方式在塞外地区,生活困难、又囿于重男轻女观念的农民往往将生下的女婴遗弃。教会便设立育婴院,收留被遗弃的女婴,抚养成人,并给予宗教、家务等方面的教育。在女婴孩成人后,教会就以信教便可婚配女婴孩为手段发展教民。详细情况见下表:教会的这种传教方法是与塞外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的。在近代,塞外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子数量远远超过女子,又因拿不出高额聘礼,只能单身。42教会的这种传教方法适应了他们的现实需要,不仅扩大了教民队伍,也有其人道意义。4.参与了灾民的灾民救济灾民每当发生灾荒时,教会都会积极参与救灾,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改变人们对教会的看法,使他们对教会产生向心力。如1888年南壕堑一带大灾,传教士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救济灾民,雇用了许多灾民种植树木、修筑堤坝、开凿水渠等。1892年,塞外大荒,巴耆贤主教要求传教士尽最大努力救济灾民,而他自己就筹集了5万法郎来赈济灾民。在南壕堑,传教士在一个月内就发放了200袋麦子,收养了1500多名婴孩。43教会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是以农民之感戴益深,而皈依公教者日众”。44正是传教士对传教方法所做的调整——从单纯的布道转为提供物质帮助——很好地适应了塞外穷苦汉族移民的现实需要,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二)通过资金支持推动中蒙古教育协调持续发展来华传教的圣母圣心会传教士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文化水平较高。在传教时,他们既能从罗马教廷及圣婴会获得津贴与财务补助,还能从本国富人那里得到捐助,这些资源是推动中蒙古教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45但是对教会持续发展起着更为重要作用的则是法国对传教活动所提供的支持和保护。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为功能实现购地活动,受地方官员的束缚1860年中、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时,在中文约本中有这样的条款:“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堂自便”。1865年,法使柏尔德密(BerthemyJules-francois-Custare)与总理衙门对此条款签订了一补充协定(即《柏尔德密协定》):“嗣后法国传教士如入内地置买田地房屋,其契据内写明立契人某某(此系卖产人姓名)卖与本处天主教堂公产字样,不必专列传教士及奉教人之名。”46法国传教士及受法国保护的修会就获得了在中国内地租买土地、建立教堂的权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理衙门又暗地指示地方官员,卖主出售地产给传教士必须获得地方官员的允许。因此传教士的购地活动常常遭到地方官员的阻挠,如在1889年,中蒙古教区南壕堑三一教堂在察哈尔正黄旗七苏木花桃勒盖的购地活动,就因察哈尔都统奎斌反对而未能成功。471895年,在法方压力下,总理衙门不得不指示各省依照《柏尔德密协定》办理,为传教士的购地活动扫清了障碍。48此后,传教士在塞外的购地活动再未遭遇地方官的反对。492.反洋教运动的结果无论是在民教冲突时,还是在购地建堂时,法国使节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如在1872年山西丰镇厅教民与直隶张家口厅汉族农民的冲突中,在法使罗淑亚(CountJuliendeRochechouart)的干预下,地方官不得不把利益的天平向教民一方倾斜。501873年,教会在归化城的购地建堂活动遭到了绥远城将军安定的反对,在法使热福理(M.deGeofroy)的介入下,教会才得以在归化城展开传教活动。511894年,教会在正黄旗七苏木其伦温古茶一带购得蒙地一段,在办理土地执照时却遭到了地方官的反对。在法使施阿兰、署法使吕班的压力下,地方官被迫满足了教会的要求。52在1900年的反洋教运动平息后,在法国使节吕班的积极配合下,教会的索赔要求得到了地方官员的满足。53没有法国使节的支持,圣母圣心会想在塞外展开传教活动是不可想象的。四、教会在乡村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如戴学稷先生,从反帝反侵略的角度出发,把教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土地吸引农民入教的行为形容为“胁迫他们入教,从而进行残酷的剥削”,把教会兴办的修道院、学校、医院和育婴堂、孤老院等文化、慈善事业评价为“他们(指教会)企图利用这些文教机构和慈善事业来执行帝国主义意旨,妄想以它作为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毒害中国人民的灵魂,从而收买一部分教民来死心塌地地为帝国主义服务”。54这种观点,不仅失之偏颇,而且与事实不符。仅以晚清教会所收取的地租看,只占收获量的二到三成,怎么称得上残酷呢?教会所提倡的反缠足、禁止吸食鸦片,难道也是在毒害中国人民的灵魂吗?客观地讲,教会在传教过程中所实施的组织生产、设立育婴院、赈济灾民等活动,对于改善、提高塞外地区教民、望教者的生存处境以及稳定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期卧床离婚协议书
- 合伙贷款买货车协议书
- 农产品帮扶采购协议书
- smt合作开厂协议书
- 茶叶企业订购协议书
- 采矿劳务施工协议书
- 餐厅设施移交协议书
- 道路开挖押金协议书
- 被迫堕胎补偿协议书
- Brand KPIs for second-hand apparel online shops Kleinanzeigen (eBay-Kleinanzeigen) in Germany-外文版培训课件(2025.2)
- 环保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和废弃物处理方案
-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预防
- 2025年山东黄金集团夏季校园招聘66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大众汽车整车开发流程
- 《华为国际化之路》课件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工程财务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08-2017
- 胖东来生鲜蔬果实操培训
- 《高血压精准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
-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中名校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146题带答案(可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