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海市华师大第一附属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华师大第一附属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华师大第一附属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华师大第一附属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华师大第一附属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华师大第一附属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一定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单向性2.人体正常精子的染色体组数为()A.1个 B.2个 C.23个 D.46个3.某观赏植物的花色有红花、黄花和白花三种类型,研究发现其是由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B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色素的合成,而A基因抑制B、b基因的表达。现有一株黄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杂交,F1只出现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亲本白花植株和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相同B.F1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3:1:4C.F1中白花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红花植株占3/16D.F1中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比例为1:14.我国北方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夏季葱绿。下列有关我国北方落叶阔叶林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夏季到冬季群落发生了演替B.植物的垂直分布,提高了对太阳光的利用率C.由夏季到冬季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变化D.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的垂直分层创造了条件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不相匹配的是()A.有机大分子: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B.调节类物质: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C.细胞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D.营养小分子: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等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类型C.铃声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具体组成是相同的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7.为研究酿酒过程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10mL发酵液中,不更换也不添加培养液,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t2之前酵母菌数量呈J型增长B.若向培养液中通入O2,则t2左移C.若增加初始酵母菌数量,则K值上移D.t2后继续培养,酵母菌数量将保持稳定8.(10分)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 B.钠离子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二、非选择题9.(10分)由于前些年牛奶制品被爆出安全隐患,很多民众认为生牛奶更安全。但有专家指出,没有经过加工的生牛奶中含有大肠杆菌、弧形杆菌、布鲁氏菌等近百种致病菌。为了证实该情况,某实验室按如图方法对生牛奶进行细菌检测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制备该无菌培养基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灭菌→倒平板。通常,制备培养基时要根据所培养细菌的不同来调节培养基的pH,调节pH应该在__________(填步骤名称)之前。(2)图中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能否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操作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作为对照的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6小时,取出后统计各平板的菌落数。(3)通过观察菌落的特征,可知生牛奶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菌落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位工作人员分别进行菌落检测,取样后的操作均正确且完全一致,但菌落数目却有较大区别,你认为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位工作人员分别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甲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22、163和186,取平均值157;乙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5、110和186,取平均值107.你认为这两位工作人员的结果中,可信度低的是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11.(14分)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科学家研究了不同化学形态氮素对土壤(植物根部)呼吸作用的影响,利用13C示踪方法量化了氮素添加处理下光合碳在根细胞呼吸作用中CO2释放速率的情况。研究结果如下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用13CO2作为光合作用原料,并追踪其去向,请写出13C在细胞中生成糖类的转移途径_____(用箭头和物质名称表示)。(2)在研究的前几天所测得的13CO2释放速率较低,原因是_____。(3)据图中数据,在第14天以后,添加_____处理后的植物土壤呼吸消耗有机物速率最快。对青藏高原草地施肥时,选择_____更好,理由是_____。(4)如果增加高原草甸环境空气中的氮气浓度,呼吸速率会_____(填“降低”或“升高”),请你分析原因:_____。12.下表是对某小型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为不同营养级。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单位102kJ/(m2•a)]:GPXR甲12.62.99.7乙838.2166.0672.2丙0.90.40.5丁105.038.866.2分解者184.523.8160.7(1)据表分析,表格中X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2)下图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①图中若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摄入量,则B表示该营养级的生物________,其能量值可用________表示,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整体上看,第二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f值。②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详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D、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D错误。故选C。2、A【解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详解】精子通过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而来,包含了人体全部的非同源染色体,故人体正常精子的染色体组数为1个,A正确,故选A。3、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__。【详解】A、一株白花植株和一株黄花植株杂交,F1只出现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由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F1白花基因型为AaBb,红花基因型为aaBb,比例为1:1。亲本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F1白花基因型为AaBb,A错误;B、F1中的两种植株(AaB×aaBb)杂交,后代的红花(aaB_)占1/2×3/4=3/8,黄花(aabb)占1/2×1/4=1/8,白花(A___)占1/2×1=1/2,B正确;C、F1中白花植株(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红花(aaB_)植株占1/4×3/4=3/16,C正确;D、F1中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比例为l:1,D正确。故选A。4、A【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2)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详解】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群落中优势种的取代,由夏季到冬季优势种不改变,所以不发生演替,A错误;B、植物的垂直分布,提高了对太阳光的利用率,B正确;C、由夏季到冬季群落水平方向上生物的分布发生改变,因此水平结构会发生变化,C正确;D、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的垂直分层创造了食物和栖息条件,D正确。故选A。5、A【解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A、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是存在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调节类物质:神经递质、激素、淋巴因子等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尿素、尿酸、二氧化碳均是细胞的代谢废物,在内环境中都能找到,C错误;D、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属于内环境中的营养小分子有机物,D错误。故选A。6、D【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B、味觉形成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不同,前者属于条件反射,后者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D正确。故选D。7、B【解析】分析题图: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种群增长呈现S曲线,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t2之后,由于营养物质减少、代谢产物积累等原因,种群数量可能逐渐减少。【详解】A、由于空间和营养物质有限,t2之前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B、向培养液中通入O2,促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缩短,B正确;C、由于发酵液体积和空间不变,即使增加酵母菌的初始数量,K值也不变,C错误;D、t2之后,由于容器中营养物质、氧气含量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会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B。8、A【解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A、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与题意相符,A正确;B、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与题意不符,B错误;C、二氧化碳和氧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与题意不符,C错误;D、氨基酸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9、(1).灭菌(2).梯度稀释菌液(3).不能,因为平板划线不能计数微生物(4).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5).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6).取样时间不一致(微生物数目不同)(7).乙同学(8).乙同学的结果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悬殊,结果的重复性差【解析】1、培养基配置的基本过程: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五个步骤;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1)培养基配置的基本过程: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五个步骤,即调pH值应该在灭菌之前。(2)在接种前,进行①系列操作的意图是梯度稀释菌液。平板划线不能计数微生物,只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才能计数微生物。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作为对照的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同时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以观察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培养36小时,取出后统计各平板的菌落数。(3)菌落特征,包括菌落的形态、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方面。两位工作人员分别进行菌落检测,取样后的操作均正确且完全一致,但菌落数目却有较大区别,可能取样时间不一致(微生物数目不同)。(4)甲、乙两位工作人员分别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的结果显示,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因为乙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有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悬殊,结果的重复性差,因此可信度较低。【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方法与原理以及无菌操作技术,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评价实验结果,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激素②.体液运输③.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测定点(上升到38.5℃)④.神经—体液调节⑤.等于⑥.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解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详解】(1)由题图分析可知,激素甲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通过骨骼肌收缩产热,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根据图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的调节方式既包括神经调节,如传出神经作用于骨骼肌和皮肤毛细血管,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也包括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分泌促进细胞代谢等。(3)高温持续期,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而维持体温恒定。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尿量减少,维持水平衡。【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以及涉及到的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理解体温调节的方式,识记激素调节的特点和抗利尿激素的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11、(1)13CO2→13C3→糖类(2)光合作用产物(有机物)从叶运输到根部需要一定的时间(3)①.硝态氮②.铵态氮③.添加铵态氮能减低呼吸速率,进而提高净光合速率,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4)①.降低②.空气中N2浓度增加,O2浓度相应减少,氧气是有氧呼吸的原料,因此呼吸速率降低【解析】由图可知,自变量是不同形态氮素,因变量是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在培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不同组释放的二氧化碳几乎没有区别;当培养时间较长时,添加硝态氮组,根细胞呼吸作用中CO2释放速率最快。【小问1详解】用13CO2作为光合作用原料,首先通过二氧化碳的固定,13C会进入C3中,再经过C3的还原,13C会进入含碳有机物中,故其转移途径为:13CO2→13C3→糖类。【小问2详解】可能是由于光合产物从叶运输到根部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在研究的前几天所测得的13CO2释放速率较低。【小问3详解】由曲线图可知,添加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