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药基础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1.gif)
![第一章 中医药基础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2.gif)
![第一章 中医药基础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3.gif)
![第一章 中医药基础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4.gif)
![第一章 中医药基础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579d8f84c7aee2636245ffab6ccaaed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言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二、《中医药基础》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目标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一)中医学理论发展简史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
1.中药学的发展
2.方剂学的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内容。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对生命的认识;提出“治未病”的观点。是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石。
《难经》
成书于东汉,秦越人所作。理论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详细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众多医家收集整理而成。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唐·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医学最早的百科全书。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发展影响深远。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事亲》。李杲:“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朱震亨:“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
明清时期明代张介宾、赵献可等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字生白,著《温热条辨》,创立温病学的湿热病因理论。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近代与现代整理前人的成果,中西汇通,重视以人为本、治未病。编著的书籍有《中国医学大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1中药学的发展2方剂学的发展1.中药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收集药物365种。梁代: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南朝:雷敩著《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书。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新增药物图谱。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绘图1000多幅。
2.方剂学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有方剂记载。其中某些方剂至今仍在延用。魏晋隋唐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载方数千首,前者首先使用“成药”一词。宋金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方三万余首。明清时期:《普济方》收方增加至六万余首。小结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金元四大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3.《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篡发行的中成药药典。选择题(单选)1.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B.《难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E.《伤寒杂病论》2.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的是
A.《肘后备急方》B.《备急千金要方》C.《千金翼方》D.《五十二病方》E.《新修本草》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构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和机能的统一性。形神一体观:形是指人体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主宰。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病理变化的整体性内脏与形体官窍相互影响。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形体与神志病变相互影响。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诊断防治的整体性诊断: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防治: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养生康复的整体性养生:形神共养、形神共调。养形: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劳逸适度等。养神:恬淡虚无。康复:形神共治。治形:躯体疾病引起精神病变当治形为先。治神:精神伤害引起躯体疾病当先治神。(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气候与人体生理:脉象、汗液的变化。地理环境与人体生理:“水土不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瘿瘤与饮水、关节病与阴雨寒冷。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季节、地域不同用药有别。(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对人体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环境、地位、经济条件对疾病影响。社会环境和疾病防治的关系社会环境影响情绪进而影响疾病防治。二、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的基本概念即疾病,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规律和病理变化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证的基本概念对疾病某个阶段的病理概括,能揭示疾病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病、证、症三者的区别和联系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证的重点是现阶段(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症状和体征是两者的基本要素。(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明确病变为何种证的过程。辨病因: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辨病位:分析判断确定疾病所在位置。辨病性:确定疾病虚实寒热之属性。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变化趋势及转归。(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方法及方药。因证立法:根据证而确立治则治法。随法选方:根据治则治法确立相应的处方。据方施治: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案进行实施。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小结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2.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3.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选择题(单选)1.整体观念是指
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与自然界的统一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D.人在生理功能上的整体性
E.人自身及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2.“证”的基本含义是
A.疾病的病位B.疾病过程中症状的总和
C.疾病过程中病因D.疾病过程中的病性
E.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选择题(多选)3.中医学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
A.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B.生理机能的整体性
C.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D.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E.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4.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辨证施治D.同病异治E.整体观念
第三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学说二、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事物的阴阳属性:宇宙间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事物的阴阳属性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运动状态阳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上升运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下降静止抑制衰退(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对立制约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阴阳是相互对立的。阴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阳阳中有阴阴阴中有阳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在不断的增长和消减变化。
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的转化可以是渐变,也可以是突变。阴阳消长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阳出现了颠倒,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了变化。
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自和是阴阳双方自动向最佳目标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阴阳平衡: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处于大体的均势状态。总之,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平衡,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