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设计理论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路径5700字(论文)】_第1页
【中国园林设计理论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路径5700字(论文)】_第2页
【中国园林设计理论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路径5700字(论文)】_第3页
【中国园林设计理论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路径5700字(论文)】_第4页
【中国园林设计理论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路径57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园林设计理论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路径及案例探究目录TOC\o"1-2"\h\u4166中国园林设计理论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路径探究 121640摘要 1209581园林设计相关理论 1255291.1园林设计 161491.2移步异景的发展起源 2264221.3移步异景的设计原则 2308072苏州圆林中的移步异景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5163932.1香港九龙城公园景观设计 5210312.2当代景观园林中移步异景的新特征 64319参考文献 9摘要运用移步异景来设计园林景观是中国从古至今永恒不变的主题,在高楼耸立、科技现代发达化的今天,无论在密集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还是开放式公共场所,总结出既要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设计理念,又要满足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精神追求是当下公共艺术探索的方向。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人们擅长运用移步异景的设计技法与自然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来满足不同的空间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追求。本文对如何将中国园林的设计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进行了探讨1园林设计相关理论园林设计园林设计讲究三大原则:第一、贵在自然。园林山水风光接近大自然天然地形风貌,园林建筑要充分与大自然相互协调,通过对自然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实现“自然之理”,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第二、重在曲折。园林常用山、石、树、池进行构景,回廊、桥梁的出现都可以作为分割景色的手段,增加路径与视线上的蜿蜒曲折感,对于空间上的相互承接同样也意在为分隔意境,使人有阅览不尽的美景之感。第三、精在特色。构景的手法只是为园林景观理念做辅助表现,真正好的园林设计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设计亮点。在这些原则上,园林构景的基本手法包含借景、对景、添景、漏景、抑景、障景、框景等,通过物体之间的遮挡、虚实之间的变化、建筑自身的形态及其周边环境巧妙的搭配,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进行因地而宜、因时而宜的设计建造。通过运用多种构景手法的搭配与叠加来表达自然美,以求达到站立点的景色相互交融,动静不同景色相互变幻的欣赏效果。这些构景手法的组合展现了移步异景的设计理念。移步异景的发展起源园林的概念是在距今三四千年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在甲骨文中出现了“囿”,这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圈养环境,有草木飞禽等被人们圈起来供娱乐观赏圈养牲畜的自然环境。初期的园林布局没有规划,更多的具有狩猎的韵味,对山水环境的融洽了然无序,但还是具有园林基本的草木性质,为日后的园林发展以及造园技巧做了启发。唐朝在苑囿的建造中特别注意到了游乐与欣赏的作用,比如在院内的殿宇建筑旁,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园林内部的布局位置也较为融洽,营造了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息、赏玩甚至是宴乐的多种功能。唐代的园林不仅是造园技艺的提高,更多的融合了绘画与诗词的内涵,注重山水意境,提倡道教的“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而此时移步异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在唐朝的影响下,各国使臣也纷纷效仿传承,把这种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与表现形式带到世界各地,而此时园林景观进入了一个发展中期的阶段,移步异景也日渐成熟。直到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了史上最为辉煌的阶段,移步异景也因此达到了巅峰。通过我们今天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就足已做最好的证明。园林发展至今为止仍然处于发展的后期,人们在物质水平得已保障的情况下开始注重精神的追求。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自然心理需求以及对维持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需求,移步异景的传统设计理念逐渐与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接轨,巧妙出现在当今园林的每一个角落,移步异景在设计者匠心独具的作品中保留创新传承了下来。移步异景的设计原则移步异景是从“小空间”展现“大意境”的设计技巧,无论是运用借景、漏景还是对景、抑景等具体造园手法的设计,无非意在“小中见大”、“意境幽远”。而移步异景中其实蕴含着三大设计原则:虚与实、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园林设计可分为虚实结合。“实”是指在空间层面上货真价实存在的景观,或者可以简单的说是人们能够直接触摸到的真实的物体。比方中国古典造园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构成要素(建筑、山水、花木、奇石、书画),它们构成景观中的“实”。再说园林中的“虚”,简单说就是除了“实”以外的任何可以欣赏到的景色,都可以称之为“虚”,虚景没有固定的形态,所以它并不是真正存在的实体,人们只能够通过嗅觉、视觉、听觉等去感知它们的存在。例如光、影、香等。可以说,园林中的虚实结合,彼此是相互为前提而存在的,假如没有实景的出现,虚景因此就没有了存在的物质条件;反之没有虚景的衬托,实景的出现也会变得格外生硬而缺乏灵气。所以虚与实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如图1-1)。图1-1虚与实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形的高低起伏就是虚实的结合,有效的分隔空间与视线,可以给人们营造不同的空间感受。常用的亭、榭、廊等景观构筑物的存在也是虚实的结合,主要作用在于点景观景,通过漏窗与视线的交融提高风景欣赏的情趣。池塘湖泊的造水景观,都是以体现水的声、色之美为主,建筑为实,倒影为虚,虚实相交辉映,才能够营造出变化多端的景观,从而激发游者最内心真实的情感,以此来达成审美上的共鸣,活跃景观效果。藏与露在园林设计中,中国园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设计理念向来以含蓄内敛为美,运用移步异景来达到园林虽小,景致愈浓的艺术效果,这本身就是藏与露的搭配设计。无论是近景处的小巧亭榭,还是远景内的高耸楼台,如果全部袒露在外,一览无余的伫立在园中总觉得突兀,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园内含蓄、意境深远。移步异景传承了中国画的含蓄有致的方法,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手法。把景色穿插与遮挡之中,让园内景物相互避映,自然就得到了一幅层次鲜明、境界幽远、乐趣无穷的山林胜景的画作(如图1-2)。在当代园林景观中,藏与露依旧是设计师所追崇的一种方式,如何把景致巧妙的展现在众人眼前,如何创造一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境界,必然需要藏与露的完美结合。图1-2藏与露疏与密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固有“疏如晨星,密若潭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之说法。在园林设计中疏密的关系突出表现在景致的安排上。移步异景一旦布景均衡,景色必然变得索然无味,无波无澜,只有疏密相间才能凸显出赏园时的节奏感与景色的韵律性。在空间布局上,可以把大型建筑集中出现,植物布景环绕其间,带领人们的目光注视高潮迭起,应接不暇,景色节奏变化飞快,给人的心理和情绪都带来兴奋感。在植物搭配上,根据植被的不同性质进行巧妙的疏密搭配,让空间极富有层次(如图1-3)。图1-3疏与密1疏与密、藏与露、虚与实都不能独立存在,他们彼此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密则藏,藏则虚,虚则疏,疏则露,露则实。2苏州圆林中的移步异景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2.1香港九龙城公园景观设计移步异景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北京2013年园博会上的广场设计获奖作品《步移景异》,该作品不仅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移步异景的设计理念,而且结合了现代公共艺术的设计手法,用“折叠”的设计方式把中国造园的精粹部分完美的传承了下来。“步移景异”的设计,采用红色的纸带造型折叠弯曲,表达了中国古典回廊的形式,通过灵活的运用虚实、疏密、藏露的三大设计原则,把空间巧妙的变幻出空间的分离与叠加感,引导性的做了空间的流动性设计。这个设计打破了传统园林的单一观赏性,把广场作为共享、自由、多功能的新载体。把开放性和公共参与性都展现在现代的共享空间里,让人们可以对景观进行欣赏、触摸、聆听、品味、乃至是表演,可以让人们在这个景观中充分体会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该作品试图运用抽象的概括方式,把元素与空间作为出发点,结合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段,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感知,通过剪影的方式进行“再”表现(如图2-1)。它把亭台楼阁的扩展力折叠在游廊的流线之下,将廊与亭的流动感叠加在园林红毯的包容之内,从而建造了一个简约而又不简单的场所。其中该设计选择运用环保的器材、搭配简明的室外公共家具、重组构图的力量感与韵律感,这些都富有节奏性地诠释了设计师对中国园林精华的热爱,与彰显现代特征的追求理念。它完全不同于文人墨客笔下所表达的天人意境,而其本质是在诉说空间可以淋漓尽致的表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的更替与创新。这种创新方式虽然有些主观性,但与常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停留在文学层面上的探索性设计做比较,更多的为它增加了一层更加形象的表述。这无疑更有助于深入的认识移步异景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是对移步异景在当代园林景观中艺术上延伸的完美呈现,这对现代园林创新设计方向更有借鉴意义,毕竟形象的东西更能使我们印象深刻。设计者试图摆脱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困惑,通过移步异景的设计理念,完美的把公共艺术与景观设计相融合,通过移步异景的传统设计理念与当代景观园林在公共参与性、人文精神性与空间流动性的结合,开启了“中国园林的现代性”这一新的思潮大门,使传统园林表现方法走向“现代的中国”。2.2当代景观园林中移步异景的新特征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不能照搬照就的用古代造园理念与手法去设计适合当代都市人的精神文明景观。故而在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与结合新思潮的关系中在反复曲折的尝试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那就是移步异景作为园林景观的表现形式,它本身具备公共艺术的一些共同点:公共参与性、人文精神性、空间流动性。在当今园林景观中,这三大特点也是必不可缺的。2.2.1公共参与性现如今的日常生活中融合着各个领域的公共艺术形式,而且它们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公民对艺术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园林景观本身就属于公共艺术,园林景观也不再附有阶级性,它需要人的参与才能体现其在当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它要利用公民自身的文化知识,发挥不同的艺术创造力,同时还要很好的尊重和维护每个成员的地域差异和文化权利,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园林景观在公共艺术中公共参与性。园林给人们所带来的感受,是表达时间的流逝,根据人的行为,在时间中展开,把时间作为参照物,那么人对空间的把握就有了鲜明的主观性。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行进路径,随意支配在某一个站点中的时间,把空间变成以自我为转移的事物。所以,看待园林景观的空间,只有通过移步异景的表现形式,才能比单调的空间更具有趣味性,也能拥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更迷人的魅力。园林景观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欣赏而建造的,必定会有人的活动参与其中,移步异景作为一种园林景观的表现形式,人不仅是园林建造者和欣赏者,它需要人走在景色中去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美妙,同时人的参与也是园林景色中的一部分,例如光线下人形的剪影、潺潺流水中的倒影,弯拱小桥上的一抹身影...这些都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巨幅画作。移步异景在当代园林中结合了公共参与性的特点,把固定的景色都“动”了起来。如今我们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设发展为中心,通过把古典艺术的形式植入到当代园林景观公共艺术中,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公共交流、放松以及欣赏景色的空间,也能给公共艺术打开一个新思路。2.2.2人文精神性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人们对生活充满了紧张和压力,他们需要一个能使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并且富含艺术精神的空间。园林景观设计在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体现造园工艺的思潮流动,同时还赋予了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移步异景在园林景观中不仅体现在设计的巧妙,同时与观赏者自身的知识文化底蕴有很重要的关系。在唐朝盛行诗书水墨的时代,中国园林“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与其相得益彰,无论从园内的怪石嶙峋到活源池塘,从弯俏耸立的屋顶到静如平镜的湖面,都如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相同,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受人文精神的影响,同样的景色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风景。移步异景在当代园林中进行了运用层面的拓宽,它的应用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对于园林景观的建设和发展,要把人文建设放在首位,重视道德情怀,尊重文化差异,并且发扬社会和谐的人本主义精神。2.2.3空间流动性移步异景作为园林景观的表现形式,从空间流动感方面,它增强了景致的层次感与深度感,使园林中的重要景点大多被置于陪衬之后,但被遮挡的主角并非是因为不想被发现,而是为了在观赏的过程中,巧妙的显露出来,在藏匿引导的形式下,重点能够眼前一亮、呼之欲出。正如世界著名的后现代建筑理论家查尔斯·占克斯,在解释后现代主义的空间形式与本质时,曾举例中国的园林为代表说明这种空间流动性:“后现代艺术就好比中国园林的空间,它能把最终的结果,清晰的悬在半空,以求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境界,某种确定的目标路线,是它永远都无法抵达的”。移步异景的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构景手法来强调过渡关系,使当代园林空间错落有序,层次变化异常丰富,游人观赏的过程中知不觉中被引导至主要观赏地点。移步异景,是设计师对空间一种积极引导的表现形式,它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和空间意境的营造。在运动的延续性中,熟练运用各种园林构景技巧达到预期的不同效果。例如通过同一流线上不同站点、空间属性的对比,来加强景色相互叠加的效果。从苏州园林里的五峰仙馆,到还我读书斋路途中空间的前后差异,对比不同使后者更显幽静与深远;例如通过露与藏的巧妙搭配,欲扬先抑,渲染气氛。从古木交柯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曲溪楼的“天光云影共徘徊”;通过承上启下的节奏来使空间穿梭更具目的性;从北京园博园的“步移景异”回廊设计中就融合了虚实的空间引导,通过亭廊线曲折的变化全方位的拓展了视野,给空间留出了无限的可能。参考文献[1]程艾.极简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黄思思.批判性地域主义下中国古典园林元素的当代"隐"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2.[3]王凯.川西古典园林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