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周襄王称父考_第1页
周天子周襄王称父考_第2页
周天子周襄王称父考_第3页
周天子周襄王称父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天子周襄王称父考

春秋时期末期,国家之间的战争始于齐楚,然后是金楚。由于晋、楚相持的时间最长,双方战争的次数最多也最烈;同时,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列国大多分投在以晋、楚两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之中。因此,晋、楚之争不但主导了当时的列国关系,也成为春秋后期列国间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无论是齐、楚相斗,抑或是晋、楚相争,其背后都反映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的“蛮夷”文化之间的冲突。它在政治思想领域表现为以中原地区华夏诸国的“尊王攘夷”,而所“攘”之“夷”,则主要是指楚国及吴国等长江流域的“蛮夷”国家。就影响晋、楚及其集团力量对比的战略态势而言,春秋后期所发生的一个具有改变全局力量对比的重大事件是晋国成功推行了“联吴制楚”的战略方针。正是在这一方针的影响下,“吴始伐楚,”729吴、楚两国从盟国关系演变为世仇,吴、楚战争日益频繁、加剧。与其同时,楚国也积极推行“联越制吴”的战略方针,吴、越争端日益频繁。国家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交织着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的“蛮夷”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使得春秋间的这段历史变得异常复杂;而就文化内容上讲,更变得异常丰富。本文从春秋时期吴、晋国家关系中的宗法关系出发,对春秋时期吴、晋国家关系的源头进行梳理与阐释。一、商末泰伯、仲4、周国之兄弟关系周族部落的始祖为后稷。后稷原名“弃”。《史记·周本纪》记载说,帝尧时期,天下洪水之时,帝尧“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112。意思说,是时帝尧任命后稷为主管农业生产的官员,于是天下都得到了他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帝尧对他给予了封赏:“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112有了封地和姓氏的后稷,后代开始繁衍,后稷也成为周族部落的始祖。其后,周族部落首领的权力传自后稷的孙子公刘时,部落迁至豳地(今陕西彬县东旬邑县境),自公刘以下传自第十代古公亶父时,因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戎狄的侵迫,无力抵抗,故古公亶父又带着整个部落翻越岐山,迁居到了今陕西岐山县境内的周原地区,时为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代后期。古公亶父率领整个部族开发周原。当他年老时,周族部落因权力传承的原因,导致了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的南奔。《史记·周本纪》记载说:“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115这段话的意思说,古公亶父有长子太伯(即泰伯)、次子虞仲(即仲雍)。他所娶的太姜氏为他生了三子季历,季历娶了太任氏,生个儿子叫姬昌。古公亶父的夫人太姜氏和三儿媳太任氏,都是贤慧的妇人。古公因为孙子有“圣瑞”的缘故,于是想把部落的权力传位给三儿子,继而再传到孙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115当太伯、仲雍知悉父亲想把部落首领的权力传给三弟季历以便再传到他们的侄儿姬昌手里,于是他们俩就逃亡到了当时被称为“荆蛮”的太湖流域,以此将部落继承权力让给季历。部落首领的权力继承,涉及到当时的传承制度。商代的传承制度,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衍变为“父死子继”——“自武乙至纣凡四世,废除了兄终弟继制,确定了传子制。”56受此影响,“周制嫡长子代代相传,比殷制更加严密。”57故此,当时在周人部落里如按正常的继统传承,当是古公后由泰伯接位。然后,历史在这里出现了逆转:是时,古公亶父想把部落首领的权力传给三子季历,进而再传到孙子姬昌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古公长子泰伯(又作太伯)、仲雍(又作虞仲)离开周族部落南奔至太湖流域后,“文身断发,”接着又“自号句(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1445所有这些,就是商末泰伯、仲雍兄弟南奔立勾吴国(即吴国)的历史过程。泰伯、仲雍离开周族部落后,古公亶父去世,“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1445部落权力按照古公亶父的意愿传于三子季历。季历接位后,因周族部落的崛起引起商朝廷的猜忌。商朝廷恐周人势大,故商王文丁(纣之祖父)诱杀了季历。季历去世后,周族部落的权力传于姬昌,为西伯侯(后世称为周文王)。周人臣事于商,本是不易,商王帝辛一度将姬昌囚于羑里。姬昌在临终前嘱太子姬发(即周武王)积极准备伐商。姬发接管部落的权力以后,趁商朝主力征战在外之际,出兵并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遂亡。翦商的姬发建立起继夏、商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这一时期,偏于东南一隅的吴国,其王位已传承至五世吴王周章,“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1446由此可见,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的初年,地处长江流域的五世吴王就受到了西周朝廷的“封之”。这表明,是时吴国已作为与西周王室有着宗法和血缘关系的姬姓诸侯国为西周王权所承认。在行政上,吴国已纳入了西周朝廷的行政范畴;在宗法上,它表明周人奔自江南的这一支脉的归宗。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后,在位二年去世,太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灭唐国并封其弟叔虞于此,故称“唐叔虞”。据《史记·晋世家》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1635,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桐叶封唐”、“桐叶封弟”的故事。时为西周成王三年,即公元前1040年。其后,叔虞之子燮父改唐为晋。“晋”即由此传承。由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周族部落或是在其后的西周王室中,吴、晋两国(指两国王室)有着同出一源的宗法关系。这种宗法关系若以列表列其对应的辈份,则为:二、周国朝宗室世系如上列表所述,吴国系古公亶父长子泰伯所立,后因泰伯无子,王位传于弟仲雍。其后,吴国王室世系实为仲雍所传,但由于泰伯的立国始祖地位,故后世吴国王室仍奉泰伯为始祖。而周武王姬发所建立的西周王朝,其王室世系本为古公亶父三子季历一脉所传。若西周成王及继后的康王等一脉传承为周王室主脉的话,则成王时所封叔虞于唐,后改为晋的晋国王室血脉,当为一支脉了。这种由出生先后所决定的兄与弟的关系(如以上的泰伯、仲雍与季历的兄与弟关系及周成王姬诵与晋国始祖叔虞的兄与弟关系)在政族合一、家国同构的春秋时的宗法制社会中,必然会对各自文化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一)“父祖”的称谓晋国争霸中原从而取得霸主地位的国君是晋文公重耳。晋文公上台之后,适逢周内乱,他采纳狐偃“求诸侯,莫如勤王”426的进言,迎接周襄王入城复位。接着,晋文公朝见周襄王时,“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427隧,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曰:“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县柩而下。”356晋文公请求死后能在墓前挖地下通道(即请求死后采用葬天子的礼制),周天子不答应,说:“这是天子的葬礼。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德行,却有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你所厌恶的。”在这里,被迎接入城复位的周襄王,称呼晋文公为“叔父”。其后,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晋文公到京师向周襄王献楚军俘虏后,周天子给了晋文公赏赐,并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451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晋文公威势日炙,以致要求死后享受天子葬礼时;在城濮战后,晋文公已称霸中原之时,周天子只是称他为“叔父”。这一“叔父”的称谓是依据周襄王的先祖周成王与晋文公的先祖叔虞为兄弟关系所致,周襄王自降一辈而称晋文公为叔父。即使再降一辈也只能是称其为“叔祖”。在这里,霸主的权势无法撼动这种由前辈兄弟关系定下的宗法关系。(二)名份争夺和文化抗争与之相反的是,周天子对吴王的辈份称呼的却是“伯父”。关于这点,先从吴、晋争霸的黄池盟会说起。“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上述两国的名份争夺本就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和对抗。吴、晋两国在各自发展的道路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当这种历史和文化成为霸权争夺的资格和必要条件时,双方各自引经据典所说的“于周室,我为长”和“于姬姓,我为伯”,本身就是在打文化牌。基于两国先祖在历史上的辈份,因此,先祖宗法地位的优势及军事实力的强大,使得吴国在黄池争霸中占了上风。晋人既无法否定周部落时泰伯南下以避季历的那段历史,又无法否定古公亶父后代中泰伯为长子、吴国王室为泰伯之后的血缘关系及其宗法地位。后世关于春秋“五霸”,有下列三种说法:1.指春秋桓公、金朝公、宋襄公、楚庄公和秦苗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说非六王五伯。”高诱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缪也。”2.指春秋时期桓公、楚庄王、吴王、叶璐、越王的诉讼《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3.周敬王的“东南角”《汉书·诸侯王表》:“故盛则周、邵相其治,致刑错;衰则五伯扶其弱,与其守。”颜师古注:“伯读曰霸。此五霸谓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由上可以看出,夫差和他的父亲阖闾在春秋五霸的三份大名单中,各占一份。吴王夫差争得霸主地位。为取得周王朝的批准,夫差“乃使王孙苟告劳于周”。此时的东周王朝,虽然早已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但名义上仍然代表着周朝廷即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夫差派了一个叫王孙苟的大夫去向周天子报告盟会上的情况,报告中策略地打出一副尊王的姿态,似乎吴国一直在维护着周王朝的权威和利益而东征西战。周室衰微时,周敬王也只是一个弱君,值诸侯盟主派人来报告,尽管这只是做个表面文章,走走形式而已,但这一行动至少说明,诸侯盟主还是把他当作一个天子看待的。周敬王如果真的摆出天子的谱,那可真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呢!在这种情况下,“周王答曰:‘苟,伯父令女来,明绍享余一人,若余嘉之。昔周室逢天之降祸,遭民之不祥,余心岂忘忧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伯父多历年以没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此处,周敬王口口声声称呼夫差为“伯父”,这一文化渊源也如前文所述,当追溯到商末周王朝立国之前在周族部落时泰伯、仲雍长于季历的兄长名份。而按辈份序列,周敬王的直系先祖周文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