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中的指称选择规律新探_第1页
会话中的指称选择规律新探_第2页
会话中的指称选择规律新探_第3页
会话中的指称选择规律新探_第4页
会话中的指称选择规律新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话中的指称选择规律新探

1.会话中的称谓选择章节中指状词的选择和分布被广泛和深入研究。迄今为止的解释方案,如giovan的主题延续模式(主要模式)、以知识语法为基础的回指解决方案(中间回方方案)、以知识语法为基础的回方方案,以及以徐余龙为基础的回方论证机制,都可以合理解释第一章中指的语义选择规律。然而相比之下,会话或口语篇章中的指称词语的选择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已有的研究所达成的共识是:说话者在对指称词语作出选择时,往往都要对所指实体在听话人大脑中的信息地位,可激活程度,或可及性地位作出判断,从而保证对指称词语的恰当选择。然而仅仅依靠这一解释并不能全面地揭示会话中的指称词语的选择与分布规律,而现有的其它解释方案(如,,)虽然角度不同,但也大都属于概括性的、大致的解决方案,难以涵盖会话中的许多问题。本文认为,要使会话中的指称词语的选择规律得到更加充分的解释,不但要探讨指称表达的所指实体在交际双方认知心理结构中的地位与特征,还要考察特定指称表达在整个会话结构中的具体特征及功能;在对指称选择进行语言学的探讨的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考察会话参与者的交际互动过程、会话结构、会话修正等因素。这种综合性、多方位的研究视角,能够使指称表达的选择和使用规律得到更为充分的解释。2.记忆和注意力模式Huang[12:164-165]在总结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回指词语在会话中的基本分布模式。他对汉语会话中指称的建立、转移和维持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指称词语的选择进行了预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然而他却没有深入挖掘指称词语选择过程中的潜在认知心理因素。Tomlin&Pu从认知角度出发的“记忆和注意力模式”表明,在口语叙事语篇中,当说话人判断目标所指在听话人的记忆表征中目前并不处于激活状态时,他将选择一个名词性名词短语;而当估计到这一所指在听话人记忆中处于激活状态时,他将选择使用代词性名词短语。然而Tomlin&Pu同时也指出,他们的这一模式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对于一些“反例”(如处于激活状态下的名词性名词短语的使用,处于非激活状态下的代词性名词短语的使用等)仍需要其它的解释方案加以解决。比如下例(1)中(引自[9:84]),由于第一句中指称已经建立,“thedog”和“theape”的所指实体在听话人记忆结构中便已处于激活状态,然而在接下来的话语中,说话人却仍旧使用了其名词性名词短语形式而非简约形式。同样在例(2)中,第二句已经激活了名词所指实体“娜娜”,在第三句中却也使用了其词汇名词短语形式。这些显然是“记忆和注意力模式”所无法解释的。(1)A:Thedogandtheapearequarrelling.Possiblyowingtotheape’sstrength,thedogisafraid.(2)A:见到小烨没有?B:她说去礼堂听报告,说和娜娜一块去。A:娜娜就在楼下报栏看报纸,我刚见到她。此外,Gundel等的已知性等级(GivennessHierarchy)和Lambrecht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的解决方案也存在解释力有限,或可验证性不强的弱点[14:10]。相比之下,Ariel的从“语言学的、认知的”角度出发的可及性理论(Accessibilitytheory)却能对会话中指称表达的选择作出更为充分的解释。可及性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是指一个人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种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在人际会话中,说话人在指称某一实体时,总是对这一实体在听话人的认知心理中的可及性地位作出判断,然后选择使用能够激活听话人相关记忆的指称表达,以满足听话人的认知需要。如何对实体在听话人大脑中的可及性程度作出判断呢,Ariel提出影响回指表达的先行成分的可及性的四个因素[10:22-29]和指称词语的三个编码原则[10:79-82]。我们将这些因素和原则纳入到会话篇章的框架之中,使其同样能够对会话中指称词语的选择和分布作出合理的解释。影响会话篇章中所指实体的可及性地位的因素是:(a)距离(distance),即指称表达与上文语境中的先行成分之间的时间或线性距离,或解码者与存在于物理语境或心理语境中的所指实体之间的空间或心理距离;(b)竞争(competition),即两个以上的先行成分或实体在解码者心理上或空间上的可及程度的大小;(c)凸显(saliency),即先前语境中的先行成分或实体是否是当前谈话的话题;(d)一致(unity),即当前的指称表达与其先行成分或所指是否属于同一心理框架、世界知识、情景或观点。会话中指称词语的编码原则是:(a)信息度(informativity),即指称词语的语义信息量的大小;(b)严格度(rigidity),指某一可及性标示语指向其先行词或所指实体的严格程度,即歧义程度;(c)削弱度(attenuation),指信息度或严格度基本一样、但语言形式不一样的指称词语之间的差异,如指称词语的长度、重读或非重读形式等。影响所指实体可及性地位的四个因素和指称词语的三个编码原则之间存在一个彼此提示、相互平衡的关系。当所指实体具有较高可及性地位时,说话人通常使用信息度和严格度较低、削弱度较高的指称词语;反之,则采用信息度和严格度较高、削弱度较低的指称词语。比如,例(3)是选自作者生活语料中的一段对话。说话人A在引入一个新的指称时,由于考虑到所指实体在听话人大脑中的低可及性,便使用了一个词汇名词短语“王林”,由于“王林”这一话题的凸显性,加上上文语境中并无其它竞争实体,同时考虑到距离、一致等因素,决定了“王林”这一实体在听话人B心理中的高可及性,因而第二句中B使用了代词“他”来标示说话人所指实体的高可激活性。在接下来的话轮中,由于“他爱人”这一话题的建立和凸显,会话双方都使用了高可及的零成分加以指称。然而第六句中,B又重新使用了全名“王林”,从可及性的角度,这是由于这一指称与其先行项(即上一次对这一实体的提及)距离较远,而且上文中存在另一个竞争项“他爱人”,再加上话题的转变和思维的跳跃,共同导致了此时的所指实体在听话人大脑中的较低的可及性,于是在指称词语编码时,说话人便使用了一个信息度和严格度较高、削弱度较低的指称词语。在紧接着的话轮中,由于指称的凸显和建立,说话人又使用了其简约的指称形式。(3)A:王林结婚了,你知道么?显然,相比于“记忆和注意力模式”等其它认知理论模式,可及性理论对于会话或口语篇章中的指称选择规律更具解释力。藉此,前面的例(1)和(2)都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如在例(1)中,第二句中词汇名词短语的使用,主要是由于先行成分的竞争因素所决定的。同样在例(2)中,竞争因素和凸显因素决定了说话人在第三句中的所指实体的较低的可及性,因而,说话人使用了名词短语“娜娜”。可见,可及性理论的这些因素和原则为会话语篇中指称词语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对所指实体的可及性研究则能够充分揭示出指称词语选择的认知心理过程。3.组合偏误可及性理论显然能够对会话篇章中指称词语的选择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阐释,并能够对大部分的指称词语的分布作出预测。然而会话中指称词语的选择并非都是由所指实体的可及性特征决定的。人际会话是一个交际双方相互合作的互动过程,说话人指称特定实体的过程要通过具体的会话结构得以实现。我们发现,除去所指实体的可及性因素之外,会话的结构与属性也是决定会话中指称词语选择的重要因素。如在会话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譬如例(4)(选自作者生活语料)中的对词汇名词短语的重复使用的现象,显然在这里说话人对“刘老师”的重复使用从可及性的角度可能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解释,我们只能在对会话结构的考察中寻找答案。(4)A:昨天晚上我看到教研室一直亮着灯,谁在那儿?B:可能是刘老师在出考卷,他……A:对了,刘老师刚刚获得了“省优秀教师”。B:是啊,什么时候知道的?这两种指称形式和这两种位置分布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见表1),其中1、4是最为常规的两种组合,属于无标记形式,即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出现局部接续指称表达;而2、3两种情况在会话中也时有发生,即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以及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有标记形式。很显然,1、4两种组合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也符合会话中指称词语的一般分布规律,即在建立和转换指称时使用其复杂形式(即局部接续指称表达),在维持指称时采用其简约形式(即局部接续指称表达)。然而这并不能概括会话中所有指称词语的分布情况,2、3两种“组合偏误”的情况有时会发生。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组合偏误”是因为它们属于有标的形式,与一般的情况存在偏差。这类组合的出现往往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实体的可及性地位可能导致的组合偏差,比如前面例(2)中,说话人A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第三句中)使用了局部初始指称表达“娜娜”,实际就是可及性因素作用的结果,这里我们不再赘述。“组合偏误”的第二种情况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即这些指称形式和指称位置间的非常规的组合往往充当特殊的文体和语用手段,用以实现特殊的话语功能,其功能在于启动新话题、获取话轮、强调焦点、发出评论、表达礼貌、表露态度(尤其是负面态度)、制造悬念、回眺前指等。这一观点也在Schegloff和Shokouhi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在例(4)中,说话人对专名“刘老师”的重复使用就属于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使用了局部初始指称表达的情况,说话人在这里是出于启动新话题以及获取说话轮次的双重目的。同样,在下文选自的对话(5)中,说话人Vic重复使用了专名“Alex”,主要出于表达负面态度或意见的目的或功能。(6)和(7)都选自汉语剧本,其中,(6)也属于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使用了局部初始指称表达的情况,说话人使用了“丹增老爷”而没有使用代词形式“他”,主要是由于表达尊敬、礼貌等语用因素决定的。而(7)属于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的情况,说话人对代词形式“他”的选择使用具有制造悬念、推进情节发展的特殊效果。在以上讨论中,说话人往往利用2、3两种组合方式充当特殊的文体和语用手段,以期达到某些特殊的效果,这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的情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5)Rich:Those’rAlex’stanksweren’tthey?Vic:Podn’me?Rich:Weren’t–didn’ttheybelongtuhAl//ex?Vic:No:Alexha(s)notanksAlexistryingtuhbuymytank.(6)仁增:(语塞地)这……丹增!丹增呢!——(白桦《红杜鹃,紫杜鹃》)(7)中村:少胡说,怎么做,等他回来告诉你!骚婆子:他?他是谁?中村:一个中国人!你要听他的命令,帮助他!──他来了!——(宋之的《旗舰出云号》)除此之外,“组合偏误”的现象有时则完全是由于说话人的误用引起的,属于“组合偏误”的第三种情况,它极易引起交际阻碍。应指出的是,在指称选择过程中,无论会话参与者采用何种组合方式,只要听话人对说话人所指没能进行正确解码或者解码失败,就容易在会话交际中出现阻碍,从而易引起会话修正现象的产生。这种情况在第3种组合(即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中尤为容易出现,在其它的组合中也可能发生,我们将在下面加以详细讨论。4.对应修正的解释力以上我们讨论到交际者在会话中存在一种指称误用的现象,有时极易引起交际阻碍乃至修正序列的产生。这种有关指称的修正现象我们称之为照应修正(anaphoricrepair),是指在会话中由于说话者不恰当地使用指称词语等原因,而使(或说话人自己意识到可能会使)听话人在语篇或情境中难以找到这一指称词语的对应关系(或产生不恰当的对应关系),从而由交际的一方所执行的修正。比如例(8)是笔者从济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热线节目中所节选的一段对话,打来热线的黄先生在向主持人反映当天经历的一件事,当黄先生意识到他对零代词的使用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理解障碍时,马上使用了其词汇名词短语“小伙子”进行了自我修正。(8)主持人:讲讲是怎么回事?黄先生:那小伙子和那姑娘迎面骑车过来,然后姑娘被Ø撞倒了──小伙子撞的……会话中对指称词语的修正现象十分普遍,这是因为说话人对指称词语的使用并非总能够达到听话人的认同,因而对指称表达的修正便不可避免。照应修正不但作为人际会话中指称选择与分布的重要形式而存在,而且对这一修正现象引发和执行过程的研究,还能够对会话中指称选择的基本规律提供验证和补充。已有的大多数对会话中指称表达分布规律的研究都没能将照应修正的规律性的研究纳入到其最终的解决方案中(如),或者则完全忽视了对会话中指称表达的修正因素的考察(如,,,等),从而使方案的解释力受到影响。对照应修正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揭示出一个更为全面的会话篇章中指称表达的选择规律。照应修正主要是由于指称表达的不恰当选择或者误用引起的,当然还可能包括少数由于说话人的发声、音量以及听话人听力等原因导致的修正,但本文所探讨的照应修正主要是指由于指称原因导致的修正,属于恰切修正(appropriatenessrepair),而非错误修正(error-repair)的范畴。对照应修正中指称选择的考察可以从会话结构和名词短语的可及性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加以探讨。这是因为,导致照应修正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会话结构中指称位置与指称表达的“组合偏误”,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所选择名词短语的固有属性而导致的可及性地位的偏差。然而归根到底,这两个根源又都可以归结为说话人对所指实体的可及性地位的忽略或不恰当判断。上一节我们谈到了两种“偏误”组合,其中,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采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最易引起照应修正的产生。这是因为局部初始指称位置往往是说话者建立指称或转换指称的位置,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当说话人在局部谈话中引入一个新的所指实体时,这一实体在听话人大脑中一般具有较低的可及性地位,因而说话者需要使用一个信息量较大的词汇名词短语来保证这一实体在听话人大脑中的可激活性。而如果说话人在这一位置使用了一个形式简约的局部接续指称表达(即代词形式),便容易使听话人的理解产生困难,从而导致修正序列的引导和执行。比如例(9)就属于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的情况,在(9)中,说话人A在建立指称时使用了局部接续指称表达“he”,导致了B的困惑并引发修正,最终由A通过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即专名“John”)进行了自我修正。这说明,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所引起的“指称缺位”(referentialgap)往往需要一个局部初始指称表达加以填充,指称修正的过程同时是对指称选择的恰切性(felicitousness)加以验证的过程。(9)A:I’mnotsurewhetherhewillcometomorrow.(Geluykens[19:2])照应修正现象并非只出现在以上一种组合中,也可能出现在其它的组合中,只是在这些其它情况中,修正的出现主要是由所使用的名词短语的可及性属性决定的,而会话结构的作用已变得微乎其微。如在例(10)中,虽然说话人B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使用了局部初始指称表达“Tom”,但仍无法完全激活听话人A大脑中的相关实体,听话人A进行了修正引导,并使用了信息量更大的“TomWalker”作出了修正尝试,并最终得到B的肯定。例(11)中说话人史进对代词“他”的选择使用实际上属于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使用了局部接续指称表达,因为在前文中已提到了所指实体“姜先生”,这符合会话结构中指称选择的基本规律,然而由于上文语境中其它“竞争”实体的存在(如“卫先生”、“果子”等),使得“姜先生”(姜克)这一实体对于听话人葛瑞可及性降低,因而说话人仅仅使用一个信息量小、形式简约的指称词语“他”不足以激活听话人大脑中的相关实体。说话人最终使用词汇名词短语“姜克”加以修正。同理,前面的例(8)也能够得到相应的解释。(10)B:(…).andthen.Ithinksometime.B:TomWalker(…)(Geluykens[19:171])(11)农民甲:我们跟卫先生去找姜先生,姜先生正在那儿捆人,卫先生劝他回来,他不肯,卫先生才派我同果子回来报告的!史进:我要逮捕姜克!——(宋之的《自卫队》)深入探究以上两种导致照应修正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会话结构还是名词短语的可及性属性引起的照应修正,在根本上其实都可归结为说话人不恰当判断或忽视了所指实体在听话人认知心理中的可及性地位所导致的,照应修正过程同样是说话人在实体可及性判断上的心理修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话参与者会对话语中的指称选择加以验证,并对不恰当的指称词语进行修正,这一从“不恰当”到“恰当”、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能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会话中指称选择的基本原则,并能够对以上的可及性以及会话结构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和补充,从而将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5.局部评价kraft总结以上从可及性、会话结构和会话修正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对会话篇章中的指称选择规律作出一个更为全面的解释:(一)说话人在指称某一实体时,通常根据影响所指实体可及性地位的四因素和指称词语编码三原则,对这一实体在听话人认知心理中的可及性程度作出判断,选择使用能够激活听话人相关记忆的指称表达。当判断所指实体在听话人大脑中具有较高可及性地位时,选择使用信息度、严格度相对较低和削弱度相对较高的指称表达,当判断所指实体是处于较低可及性地位时,选择信息度、严格度相对较高和削弱度相对较低的指称表达。(二)在具体会话结构中,指称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在局部初始位置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而在局部接续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同时说话人也常常根据实体的可及性程度,或为了达到特殊的语用或文体目的,又或者由于误用等原因出现相应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或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使用局部接续指称表达。(三)为达到指称认同,说话人或听话人对指称表达的修正活动会贯穿整个指称表达的选择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