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天的信仰与形象演变_第1页
大黑天的信仰与形象演变_第2页
大黑天的信仰与形象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黑天的信仰与形象演变

日本的寺庙和人们崇拜有“上帝的娱乐”风格的黑色天空。2.佛教秘密地崇拜有“愤怒相位”和“双身相位”的保护者大黑天。3.唐宋时期,大黑天与中原流行文化相结合,逐渐发展成“童相”游戏,旨在生存和寻求祝福。大黑天神是藏传佛教密宗的重要本尊与护法神,梵文为Mahakala,藏文为玛哈嘎拉,民间称为磨喝乐。最初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他是“大自在天”(湿婆神的别名)的化身,掌管生育与舞蹈。宗教功能为战斗神、厨房神、冢坟神、财神。传说其法力无边,掌管祸福,可满足众生一切祈愿,但被观自在菩萨收伏后成为佛教护法,藏传佛教不少寺院都建有供奉此护法神的大殿,以保护寺庙与佛法长久住世。大黑天信仰曾遍及敦煌、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日本等地。自忽必烈始,大黑天上升成为元朝政府的重要保护神,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时至今日,大黑天信仰仍很流行,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与日本佛教中。本文就大黑天的来源及随佛教流入中土附会了中原佛教和民俗民风的愿望后,其信仰及艺术形象发生的演变进行探讨。一、大黑天是佛教神在印度教神系中,Mahakala(大黑天)是湿婆神的一个化身,他可以使一切众生获得长寿,而他的妻子玛哈噶利(Mahlkali)女神,则象征着毁灭一切的时间之神,二者的造像样式同为黑色身形,并且都在印度教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黑天的宗教功能是战斗神、厨房神、冢坟神、财神。其图版显示为一面四臂、头上戴有诸蛇形成的兜帽。而尼泊尔佛教学者的说法是,大黑天是印度教和佛教都尊奉的神,既可以保护佛法,也可护持修行者。其造型样式可分为二臂、四臂、六臂和十六臂等很多种。在尼泊尔的佛教传统中,二臂的玛哈噶拉到处可见,其形象为深蓝色,大怖畏相,被称为是观音菩萨的一个化身。印度学者穆克已认为,大黑天是湿婆神(shiva)的别名。在婆罗门圣典《梨俱吠陀》中,湿婆是一百个Rudra神里有独立地位的神祇。在《无上密续》中,大黑天是Rudra的一种化身形态。另外,俄国藏学家格兰诺夫分析了一件来自Fattehgarh村庄的石像,通过对石像的特征及持物的研究比对,得出石像是大自在天和大黑天的结合体,即大黑天是大自在天的化身。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黑天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是大自在天(湿婆神的别名)的化身,法力无边,后被佛教收摄而成为二、大黑天的像式公元7世纪,唐三藏法师释义净在他西行印度25年后写下的著作《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关大黑天的记载:“西方诸大寺处,咸于食厨柱侧,或在大库门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为神王状,坐把金囊却踞小床,一脚垂地。每将油拭,黑色为形,称曰:莫诃歌罗,即大黑神也。……性爱三宝,护持五众,使无损耗,求者称情。但至食时,厨家每荐香火,所有饮食随列于前。”可见,古代印度佛教徒虽然将大黑天神当作佛教的重要护法神,渴望得到其保佑自己的财、命,但供奉仪轨与方式十分简单,即每到吃饭时间,只需要将食物摆放在他的造像前即可。释义净还特别记录了他的样式,“神王相”,手把金囊,坐一小榻,一脚着地。与《大正藏》图像部所收录的图像一模一样,其功能为福德财神。汉地也供养大黑天神,唐代释神恺记载,著名的浙江嘉祥寺中所供养之大黑天神的形象,与义净所记印度的神像样式除改坐姿为立姿外,其余基本相同。这说明,在公元7世纪末的印度到8世纪初的中国南方,供奉的是这种把金囊、憨厚老实的“神王相”的大黑天。也说明,7世纪末期,在印度,大黑天的像式还没有秘密化。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信众仍有供奉,其样式类似现在民间流传的“灶王爷”。三、大黑天图像组合随着印度佛教密法的传播,密教化的大黑天也逐渐流入中国,特别在蒙、藏等地,密教各学派对其十分崇拜。在尼泊尔佛教记载中,“Mahlkala”的身形有多种,有二臂、四臂、六臂和十六臂等,三只眼,体深蓝色,现大怖畏相,着虎皮,身上有蛇饰,挂骷髅鬘,戴五骷髅冠,手持器杖、嘎巴拉碗。神恺在描绘大黑天“神王相”的同时,也说到大黑天神“最秘密也,不入室不可传”。他记录的浙江嘉祥寺的大黑天样式为三面六臂,体青色,手持剑和人头羊牝,象皮张于背后,以骷髅为璎珞。维也纳大学的贝斯基对来自云南、敦煌、西藏及日本、尼泊尔等地区的大黑天图像进行了研究分类,从图像学的角度考察,分别有二臂、四臂、六臂等;从造像手中的持物法器分类,包括持棍、刀、狮皮、鸦面等,指出大黑天约有75种身形,属出世间护法。西藏文献《宝生佛》中归纳了50种大黑天身形。《成就法鬘》及《大宝伏藏》等著作中也列举了许多大黑天造像形态,分别有一面三眼二臂、四臂双眼、六臂三面和八面十六臂二十四眼呈双身相的大黑天。四类形态中,对八面十六臂大黑天描述最详细,除了外形特征及法器外,还描述了相关的伴神,包括Mahamaya、Yamaduti、Kaladuti、Kalika等。黑水城出土的约9世纪至10世纪的唐卡作品中有两幅描绘了大黑天神。其中一幅主尊为一面四臂三眼大黑天,体蓝色,头戴五骷髅冠,青花蛇项圈,虎皮围腰,手持缀果花茎、剑、三叉戟、嘎巴拉碗,手、脚镯为青白蛇。此造像与莫高窟465窟中的大黑天几乎完全相同。总之,大黑天艺术形象多种多样,但常见的身相有三种:一是二臂大黑天。一面二臂,头戴骷髅冠,须发红赤上扬,通身呈蓝黑色,右手持钺刀,左手捧颅器。二是四臂大黑天。传为胜乐金刚的化身,通体青蓝色,手持杵、剑、戟及嘎巴拉碗,与明妃相抱。三是六臂大黑天。手持钺刀、嘎巴拉鼓、人骨念珠及颅器、金刚绳等。四、佛教“净土宗”和“多罗化生”宋元交替时期,在中原腹地河南一带曾一度盛兴过一种以“乞子”或“求福”为目的的男童模样的泥塑玩偶,称为“磨喝乐”。据资料考证,大黑天乃“磨喝乐”,“磨喝乐”即是梵文“摩睺罗”的讹音。南北朝至唐代时期,“磨喝乐”随佛教传入中原。郑思肖在其著作《心史》中记载:“幽州建镇国寺,附穹庐,侧有佛母殿……后塑一梵僧,青面裸形,右手擎一裸形小儿,赤双足踏一裸形妇人,颈擐小儿骷髅数枚,名曰磨睺罗佛。”但是,这类造像样式及信仰在中原平常百姓的世俗生活中很难被接受。公元8世纪初,佛教密宗在中原地区蓬勃兴起,并且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外域文化的“磨喝乐”,不得不设法附会在中土的文化和民俗民风中,努力迎合中土民众“乞巧”、“宜男”等愿望,于是在“七夕”节里又出现了一种用于“宜男”活动的“蜡孩儿”像,称为“化生”。“化生”一词,常见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些著名经典之中,如《观无量寿经》中就描述极乐世界中的众生是“七宝池中,莲花化生”。薛能在《三体诗语》中写到,“七夕,以蜡为婴儿形,浮水中以为嬉戏,乃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自西域,谓之磨睺罗”。根据《密教通关》一书中记载,唐密宗中与“磨喝乐”有关的密法仪轨需要塑造男孩形象的偶人,因此,唐代“七夕”节里将“化生”塑造好后漂浮于水面之上,不单单是一种民间“嬉戏”,而是一种密教供奉方法的世俗化。依据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造像资料分析,“化生”的原型取自于中原的男童形像。因为,一是男童形象崇拜在很早就在黄河流域的民俗中盛行不已,向来被视为时来运转、阳气回升的延寿喜神。二是贞观以后,中原地区文化和经济空前发达,政府认识到儿童的生长状况、教育状况对长治久安极为重要,因此,在科举制度中特意设置了“童子科”。基于这些原因,在唐代以后的“七夕”节里,童子形象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主导。可以说,男童模样的“磨喝乐”是佛教“净土宗”和“密宗”哲学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民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宋以后,随着孩童类题材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上的盛行,这种“化生”也逐渐变化为娇憨嫩白、大头圆脸、身着中原儿童服装、手持莲花、荷叶的胖娃娃形泥塑玩偶。《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宋代杂记著作中,都对它的造型样式有过细致精彩描述:“御街扑卖摩睺罗,多着干红背心,系青纱褂裙儿……戴帽儿者,卖荷叶伞儿。”这种莲荷伴童子的造型样式在经历较长发展期之后,又融入了道教、儒教等造型,进而出现了变异,导致大量“磨喝乐”同类产品——“陶模”的出现。元代以后,“磨喝乐”风俗在民间依然十分普及。明以后,这种胖娃娃模样的造型样式进一步结合了阴阳太极图、红鲤鱼、宝瓶、玉如意等图案,组合成新的、象征对生命的崇拜与对生育礼赞的艺术造型,而被公认为华夏民族的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并沿用至今。综上所述,大黑天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是大自在天(湿婆神的别名)的化身,法力无边,后被佛教收摄而成为护法神。公元7至8世纪,印度和我国南方供奉方式一样,其形象为手把金囊、憨厚老实的“神王相”式的大黑天。随着印度佛教密宗的传播,大黑天流入中土,受到密教各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