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_第1页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_第2页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_第3页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_第4页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隋唐:隆盛时代世界性大国

东临日本海,西抵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北达西伯利亚南部,南至中印半岛。“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郡县。”

与阿拉伯帝国,加洛林帝国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

帝国规模疆域辽阔: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多民族归附唐朝,天子不但是皇帝,且是天可汗。军事强大:府兵制的实行,使兵农合一。行政机构完备:三省制的推行,既能相防过误,也可制约君主独断。法律制度严密:律令格式互补,体系完备。经济繁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大一统的文化组织也大大完善:学制完备:中央直系学校有六学,也称六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不久废止)、律学、书学、算学。还有五类旁系的学校:弘文馆、崇文馆、崇玄学、医学、小学。体现出三大特点:专业教育开始确立,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实科学校。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往往结合为一体。地方学校深入乡里,设有里学。设立重臣统领的史馆,聚众修史,为后世多数新朝代沿用。设立太史局主管天文历法,规模达千人,并改隶秘书省。包括观测、制历、报时三部门。设太医署,分科细密,组织完备,兼具行政、教育、研究职能。武则天、玄宗、德宗都曾诏令向百姓公布验方,刻于通衢要路。《新修本草》是第一部国家药典。宽松氛围

太宗对文学、书法、音乐都颇有见地,积极鼓励提倡。魏征对六朝文学多所肯定,所作《隋书·文学传序》见识公允超卓: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意识形态上,唐朝基本奉行三教并行政策。(1)道教风行。唐代道教在上层统治者中格外得宠。李唐王室奉老子李聃为先祖,故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东都洛阳的玄元皇帝庙“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气派格外宏大。(2)佛教兴旺。初盛唐也是佛教扶摇直上的时代。都城长安,寺庙荟萃,城中坊里的百分之六十都设立了寺庙,有的规模很大。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记》中说:“长安城里,一个佛堂院,可敌外州大寺。”

武则天更是充分利用佛教来为自己登基营造舆论,并于龙门开窟造像。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3)儒学昌明。一度式微于魏晋南北朝的儒学在唐代开始振兴。唐高祖“颇好儒臣”,唐太宗“锐意经术”,他宣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撰定《五经正义》,天下颁行。德宗、文宗都鼓励三教公开辩论,德宗时儒、道、佛三家大论辩于麟德殿:“始三家若矛盾然,卒而同归于善。”文宗时三家御前论辩,其情形载入白居易的《三教论衡》。

三教并行不悖,不仅有力地促使儒、佛、道相互吸取,而且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自由婚配、改嫁甚至婚外私通都屡见不鲜。科举制的实行与寒士崛起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和李唐皇权的一系列压抑措施打击下,门阀世族急剧没落。这些措施包括:均田制、“崇今朝冠冕”、科举制。前者摧毁了大族豪强经济,使门阀贵族再无物质基础。中者体现为《氏族志》(高宗时改为《姓氏录》)的修撰:“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者体现唐朝皇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分常科与制科。常科每年举行,为明经、进士、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制科为皇帝颁诏临时设置。常科考生来源主要是生徒和乡贡。一般经过两道考试:先是州县考试,合格者,中举人,参加省试;省试由礼部组织。殿试开始于武则天,由皇帝在省试基础上亲自策问。制科则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及格即可授官。科举制的首创性在于它是在地主阶级全体成员中(以及部分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机会均等地通过严格考试来选拔官吏,意义重大。西方政治学者也将之视为政府公职向所有才能之士开放的理想象征。

科举制的推行,使唐代文化乃至其后的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科举制使隋唐政权具有空前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从而在现实秩序中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寒士自此具有一定的政治独立性与主动性,构成社会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活跃能动的力量。其次,但科举并不能促进全面性的社会流动,缔造一种真正开放型的社会,反而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尚。知识分子往往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需要。这种态势,深重影响着中国读书人心态,促成他们软弱、依附及两面性的性格特征。

科举制对读书人心态与生活道路的影响,还在科举制发轫的唐代,便强烈地表现出来。因科举之初试卷不糊名,而考官必须考虑众望所归者,因此读书人为扩大自己的影响,纷纷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后恶报陈子昂、李白、杜甫均曾遨游四海。这无疑有助于扩大读书人的阅历和胸襟。科举名目繁多,即使进士科所考内容也涵盖诗赋、策问、贴经、杂文,因此读书人必须全面发展自身才能。对考生平时文誉的重视使考生考前必须不断以得意之作投谒达官名流,所谓“温卷”。“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于是唐代文人往往从幼年起便接受广博的文献知识教育和严格的写作技能训练。不少人因此早年即才气过人,如王勃“西南洪笔,咸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唐代科举对举子资历的限制较为宽松,除贱民与商工杂色外,均能应举,刺激了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反映出唐代文化普及面的扩展。科举制也深刻影响唐代教育的多元发展,由于科举重文学,而文学尚情性、重个性,重才气而不重师承,也使经师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人在家教育子女的家学,利用山林或寺院环境读书自修等新风气蔓延开来。

科举以巨大的魔力左右着文人的喜怒哀乐:一入长安,便“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唯希欬(kai)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三场考试后,心情忐忑不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放榜时的众生相更值品味:“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由科举制、均田制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隐蔽于这些制度之后的巨大社会变动所推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上长升的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了自信与热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消沉、隐遁的六朝士子不同,唐代文人不愿受外物束缚,也绝不甘于人生寂寞,他们否定平庸灰色的人生,而追求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些精英分子以其自信、傲骨、热情将隋唐文化演绎得明朗,高亢、奔放、热烈。二、帝都的万千气象都城是城市制度的最高形式,是一国文化的中心纽结。唐朝的长安城无论在博大和精细上都活现着中华文化的魂魄和神韵。隋时称大兴城,其设计者为宇文恺。他对大兴城的总体规划,奠定了长安城的基础。取“象天设都”的理念,宫城如紫微垣,且高高在上,皇城象征以北极星为圆心的天象,廓城则象征大周天。这使天与人不仅在想象中,而且也在现实中相应相通。

汉长安追求的主要是宏大的规模,唐长安追求的是宏大规模与众多细部精缜布局的统一。唐人能够用建筑形式更加自如和充分地表现伦理观念和政治理想。另外,市民可以随处横穿街道。大明宫遗址范围是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正殿含元殿,北边麟德殿分前中后三殿,其规模远超故宫太和殿。玄宗居处兴庆宫则以豪华绮丽著称,宫中遍种牡丹。唐长安城复原图,面积8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百万。唐长安城坊示意图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大明宫麟德殿太宗昭陵“昭陵六骏”分别名为“拳毛騧(gua)”、“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乾陵

长安人倾心一切暖色调的事物,如牡丹: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斑斓璀璨的陶器、花釉瓷、唐三彩都受到广泛喜爱。节日众多,重要的有除夕、元旦、元宵、寒食、清明、上巳、重阳等。尤其是元宵灯节,特许开禁三天,称放夜。正是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苏味道诗曰火树银花台,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上巳是游春节令,人们常采摘鲜花插在头上或身上,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顾非熊诗曰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重阳是登高时节,万楚《茱萸女》: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插枝着高髻,结子置长裾……侠客邀罗袖,行人挑短书。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铸成唐人烈烈腾腾的生活情调,也迎来了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有容乃大

唐文化以一种无所畏惧、兼容并包的大气派,将一切因素、形式、风格融入其中,体现出恢宏博大的文化特色。一、胡气氤氲隋唐皇室大有胡气,杨广、李渊的母亲都出自鲜卑独孤氏。李世民、李治则有四分之三的胡人血统。游牧民族豪强侠爽之气成为汉文化系统的复壮剂。这于前人文献和唐人诗中多有反映: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中庸》)。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手(《颜氏家训》)。这深刻影响了唐人气质,如崔颢: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李白: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遨游。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礼法方面,婚姻制度和男女关系上颇为自由开放,并后、匹嫡甚至乱伦等都不鲜见,且其影响及于南北。朱熹分析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唐代妇女地位因胡风而提高。因为北地女子多豪爽刚健,不似两汉之温贞娴雅,不类南朝的娇羞柔媚。她们享有家庭管理权,抛头露面,且父母嫁女,则教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劝以忌。以制夫为妇德,以能妒为女工。唐代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形象健硕丰腴,无拘无束。武则天顺利称帝也应与这种风尚相关。

唐人坦然接受胡地风尚,胡人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装扮都颇为流行。如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唐时胡乐传入14种之多,最典型的为琵琶。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都风靡一时。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胡旋舞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胡饼大受欢迎,襟度窄小的胡装流行。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元稹《法曲》: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二、外域撷英

6-8世纪的长安是世界性都市,先后接待的使团来自70多个国家,在国子学和太学留学的外国学生前后达三万多人,日本学生约占三分之一。外来僧侣商人更多,当时贵族家的昆仑奴实为非洲的黑人。长安100万人中外籍侨民一般有3万多人。

日本学者井上清敏:唐朝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

尽管广泛地吸取外来文化,但唐文化并未失却其堂堂正正的中华特质。因为其文化内核如价值、伦理观念以及官制兵制赋役制等社会组织层次并未因之改变。另外,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在吸收的同时,也在选择、改造和消化,使其中国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佛教在隋唐时期的全面本土化。这种本土化的标志一是佛教以集大成的姿态在教理上综合、融摄各派学说,以天台宗和华严宗为代表。唯识宗也形成现量比量、八识四智等一系列的观念体系,标志教理的成熟。二是寺院经济的高度发展,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天台、华严、禅、净土四宗张扬心性本觉,与强调心性本净的印度佛教判然区分,所以它们是地道的中国佛教教派。其区别在于清净远逊于觉悟,所以在印度佛学中只有释迦牟尼是佛;而中国人人都能觉悟,那么人人都是佛。与此相应,中国佛学流行顿悟说,而印度佛教根本不承认顿悟理论,只有渐修一路,因此成佛之路异常艰难。因此性觉、顿悟等都是适应本土的中国式佛教理论,倡方便,重易行、好简约的成佛原则体现典型的中国式性格。另外,印度佛学以出世和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则宣扬以功德度人,注重入世,如惠能提出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体现出儒家文化经世—入世的性格。

在教理中国化的同时,造像艺术与佛教音乐也全面中国化。如佛像从魏晋时印度风味十足的犍陀罗风格转为盛唐时雍容厚重、圆熟洗练、饱满瑰丽的中国风格。佛教音乐也不得不随着中国听众的喜好而中国化。唐玄宗于754年勒石太常,宣布将《龟兹佛曲》《急龟兹佛曲》更为《金华洞真》《急金华洞真》,标志着外来佛教音乐已完全以中国化的面目出现了。佛教术语、佛画、佛塔等都融入中华文化,或形成新的风格;历法、制糖技术等也都能推陈出新,并有所提高。莫高窟菩萨造像

而不适合的文化因子则被淘汰。典型者如玄奘为探究最权威的佛法历经千辛万苦,求法归来以译经为务,他为保持印度佛教理论纯洁性、原版性和系统性而创立法相宗,然而却只兴盛了三四十年便骤然衰落。英人韦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五、诗的惊采绝艳闻一多: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曹寅主编《全唐诗》收作品48900余首,诗人2300余家。且没有流传下来的定是多数。这是一个全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一方面文人创作传诵众口,并谱成歌曲传唱:宫掖所传,梨园子弟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皆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另一方面各阶层的创作热情高涨。《全唐诗》中10岁以下的作者即有40人。1.中国诗的成熟。首先表现在对汉魏六朝诗歌传统的兼收并蓄与创新性改造。建安、正始诗作慷慨悲凉,寄托遥深。梁陈宫体诗人全力追求诗歌的形式美,沈约、周颙全力探讨诗歌音律美的规律。五言、七言都在此时成立。唐人重视建安风骨: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对此,盛唐诗论家殷璠于《河岳英灵集》中多有点评。不过,建安诗歌高昂激越,却有一种悲凉、愀怆情调,而唐诗浓烈壮大却明朗昂扬;前者色调黯淡,后者色调鲜明。可都强调对气势力量的追求。唐人也并不排斥在后世少有好评的齐梁诗,如魏征肯定江淹、沈约之诗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英华秀发,波澜壮阔,笔有余力,词无竭源。唐诸诗人,高者学陶谢,下者学徐庾。但唐人以壮大的情调代替了六朝诗歌轻靡、柔弱的风格。唐诗声律风骨兼备,文质彬彬,情景交融。正因为有建安的风骨,然后形成唐诗的遒劲;有两晋的意境,然后形成唐诗的高妙;有宋齐的藻绘,然后形成唐诗的清丽;有齐梁的声病之论,然后形成唐诗声韵的谐美;有梁陈的宫体,然后形成唐诗的细腻。唐诗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擅长,既风格独具,又多姿多彩。尤其是杜甫:在山林则山林,在庙堂则庙堂,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诗至杜甫,无体不备,无体不善。2.李白、杜甫、王维——三种人格精神李白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他是中国士大夫中傲岸不羁,恣意洒脱的典范。他的诗因而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如: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李白诗中自由奔放的风格和烂漫情调渗透了道家所标榜的理想人格精神,这就是逍遥无待,实践理之自然义,在个性的张扬中成就真人、圣人。杜甫则是一位不论穷达都以兼济天下为理想的人。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这渗透甚至超越了儒家汲汲追求的理想人格。

王维的总体性格却是一种禅的精神。即以一切本空为世界观,以自然适意为人生哲学,以清净解脱为生活情趣的精神系统,如:与世淡无事,自然江海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屏居蓝田,薄地躬耕,岁晏输税,以奉粢盛。晨往东皋,草露未晞,暮看烟火,负担来归。在这种淡泊的韵味中,王维个人的全幅生命进入人天圆融契合的世界,化入无言自足、素朴逍遥的纯粹境界。3.唐诗之旅。诗是唐人文化精神的主脉,由唐诗的历程可以概见唐文化精神折变的历程。初唐四杰的倡导下,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此时帝国如日初升,气势方盛,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充溢初唐士子的心扉。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等都唱出了青春少年的怅惘与欢愉。

在帝国极盛的盛唐时期,唐诗也相应唱出了盛大雄浑的气象,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染空城。在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笼盖下,无论是牺牲、边愁,都具有一种壮大情调。盛唐边塞诗中的奔腾情怀与阳刚之美,空前绝后,也铸定了其不朽地位。除了边塞诗的雄健之外,又有透彻玲珑之美。如王维《鸟鸣涧》等。安史之乱使盛唐气象一去不返。感受到深切的时代衰亡之气的士大夫作品忧愤、阴郁、滞重。追求中有隐痛,自信中有疑惧,山水中不再清新明净而是冷落寂寞。因而中唐诗歌以阴郁沉重为基调,但元白、韩孟、刘柳仍然风格多样,虽已多是压抑下的愤怒、悲哀、感叹和自我解脱等体验。晚唐诗人在秋风夕阳下走上诗坛。社会的全面衰败将黯淡凄冷的色彩渗入诗人的创作中,感伤诗兴盛起来。他们努力歌吟残缺美,沧桑凝重的怀古诗和细美幽约的爱情诗为唐诗凄美的总结。六、书法的极妍尽美龚自珍说:书体之美,魏晋以后,始以为名矣;唐以后,始以为学矣。晋代书法走向美的自觉,并置书学博士。于是二王、张芝、钟繇等名家辈出。但王羲之并没有取得艺术宗师的地位。如当时人庾肩吾评王羲之书曰: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

唐代从身、言、书、判四个方面选拔人才,对考生书法的要求是楷法遒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朝廷还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和算学比肩。因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痴迷,以其摹本分赐群臣,故一时士大夫皆宗右军。南北朝时南帖流美婉丽清媚,富有逸气;北碑方严雄奇沉朴,富有豪气。而唐人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唐书与唐诗有共通的发展特点,盛唐书法也是其辉煌的顶峰。孙过庭《书谱》首倡书法抒情论,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旧说为书之为妙,近取诸身。书法的功能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张怀瓘则认为书法之美是无声之音,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美。

张旭的书法以飞速流动的狂草著称,其《古诗四帖》大有急风旋舞之势。韩愈: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李颀: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其个性和李白有神似之处,有草圣之誉。怀素《自叙帖》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下笔狂怪怒张。与张旭并称颠张狂素。

草书的蛇形线条给人以生机勃勃,充满动态的效果,特别适合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盛唐人奔腾激越的情致和如日中天的旺盛生命力是其书法和诗词同于此时达到兴盛的重要原因。唐是书法全面成熟的阶段,虞、欧、颜、柳四大家将唐楷推至登峰造极的境界。与唐代诗坛推出李、杜作为中国诗歌典范人物同步,书坛也推出了中国书法的宗师—颜真卿和柳公权。苏轼认为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张芝书作钟繇宣示表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书法作品李世民温泉铭欧阳询书法作品张旭书法作品怀素自叙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李邕麓山寺碑颜真卿争座位帖郭虚己墓志柳公权玄秘塔碑七、画的灿烂求备盛唐同样是画的极盛时期。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绘画批评空前活跃,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得到长足发展,各具特色,如时人张彦远评的近古之画,灿烂而求备。1.满壁风动吴道子有画圣之誉,和诗坛的李白、书坛张旭呼应,性情也类似:好酒使气,每欲挥笔,必须酣饮。其画真迹今不传,但前人多称其狂风骤雨般的笔法:施笔绝纵,皆磊落逸势。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顾恺之女史箴图到气已吞。张璪作画也若流电激空,惊飚戾天。都体现着盛唐人冲决一切束缚的豪情和无与伦比的才气。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