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学龄前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学龄前期学龄前期(preschoolperiod)是指儿童从3~6、7岁这一阶段,又称为幼儿(preschoolchildren)期。发展主题处于埃里克森所称的自主与害羞和主动性与负疚感阶段形成更为协调的整体运动技能获得社会技能以增进关系大幅提高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技能所有一切都在游戏和玩耍中得到培养本章要点学龄前期的生理发展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学龄前期的游戏活动学龄前期的社会性发展学龄前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1、大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的增加3周岁的儿童脑重就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到了6、7岁时脑重平均达到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水平。以后脑重的增长就相当缓慢,到12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平均数(1400克),到20岁左右停止增长。脑重的增加主要是由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不断增长造成的。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2)大脑结构的发展其次表现为神经纤维增长髓鞘化的基本完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渐渐完成,使得神经兴奋得以沿一定道路迅速传导并更加精确。到6周岁末,几乎所有的皮层传导通路都已髓鞘化。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神经纤维的增长和髓鞘化的基本完成,使大脑皮质结构日益复杂化,大脑皮质的成熟具有了一定的程序性,大脑皮质各区都已接近成人水平。7岁时,发育最晚的额叶也基本成熟,脑电波中α波增多,而θ波明显减少,这也表明脑结构趋于成熟。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2、大脑机能的成熟大脑机能的成熟主要表现为:1)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且两者日趋平衡。兴奋过程的增强,表现在儿童的睡眠减少,从新生儿的每天22小时左右减少到平均14小时左右,而到7周岁时一般只需11小时就够了。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1)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且两者日趋平衡。抑制过程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一般在3岁前,儿童的内抑制过程发展很慢,大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完善、语言的掌握和周围环境的作用,使得儿童的内抑制有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个体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而减少冲动性。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2)条件反射容易建立,而且较巩固。在整个婴儿期,条件反射的形成都比较慢,如果缺乏持续强化还容易消退或削弱。但是,到学前期后期,随着个体神经系统结构的完善,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比以前明显加快,一旦形成,也不容易忘记。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3、大脑单侧化的形成
一般而言,左半球是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中枢,这样就形成了两半球在功能上的高度专门化或左右脑半球的优势现象。大脑的单侧化在婴儿期就开始出现,在学前期则明显形成。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3、大脑单侧化的形成
大脑单侧化的外在表现特征之一是优势手的形成。优势手是使用较多的手,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个体大脑优势半球的外部标志之一。1岁婴儿使用左右手的次数比接近1:1;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使用右手的次数逐渐增多,至5岁后基本趋于固定值。二、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1、感觉的发展1)学龄前期儿童已具有精确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2)学龄前期儿童视觉的随意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学龄前期儿童的听觉、运动觉、触摸觉的发展也极为迅速。二、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2、知觉的发展1)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表现在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进一步感知,如辨别形状的能力和区分方位能力的提高。2)儿童时间知觉发展水平在学龄前期是很低的,既不准确,也不稳定,它常常是与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的。3)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观察有意性日益增强,观察时间逐渐持久,观察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概括性也在增长。二、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3、记忆的发展1)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初步发展。2)以机械性记忆为主,意识记忆初步发展。3)易记易忘,记忆不精确。二、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4、注意的发展注意是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先天的、没有一定目的的、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3岁以后才开始发展的、有一定目的的、在努力中产生的注意。二、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在学龄前期,儿童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①以无意注意为主,引起儿童无意注意的事物在逐渐增多,角色游戏。②有意注意开始发展,随着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和自制力的发展,照顾者的教育培养而发展起来的。③儿童注意的品质不断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教育的作用,学龄前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在增强、范围在扩大、分配能力在提高以及注意的转移在加快。二、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5、认知发展皮亚杰:运算思维准备阶段这时幼儿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具体形象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和语言能力的相对薄弱,幼儿的思维还必须借助外界事物的形象。如幼儿在算加减法时,必须要扳手指头。幼儿对事物不能凭借其内在本质下定义,无法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2.5具体形象思维注意力一次只能集中在物体的一个显著特征上。红颜色的积木多还是木头积木多?红颜色的积木多。二、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2)自我中心(egocentrism)究其本质,自我中心是由于幼儿的思维缺乏可逆性,是同化与顺应对抗的结果。他们不懂得动作的结果是可以还原的。§2.5不可逆性2+2=?44-2=????你有弟弟吗?有。叫什么名字呀?宝宝。那宝宝有哥哥吗?没有。二、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3)泛灵论、实在论、现象论泛灵论:在幼儿眼中,所有物体都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实在论:幼儿认为一切事物,包括物体、图片、梦境或词语都具有同样的真实性。现象论:以为两个相继发生的事物或事件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2.5缺乏守恒ABCC杯的水多二、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4)缺乏守恒缺乏守恒概念的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幼儿在认知上:①没有掌握可逆性②缺乏同一性③缺乏互补性三、学龄前期的游戏活动关于游戏的理论游戏的种类及在幼儿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学龄前期儿童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的理论1、经典游戏理论斯宾塞:精力过剩论(energytheory)霍尔:复演论(recapitulationtheory)拉扎鲁斯:娱乐论(recreationand
relaxationtheory)彪勒:机能快乐论(functionalpleasuretheory)(一)游戏的理论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弗洛伊德:补偿说(compensationtheory)埃里克森:掌握论(theoryofmastery)皮亚杰:象征性游戏伯莱恩、哈特、埃利斯:游戏的觉醒-寻求理论(arousal-seekingtheory)贝特森:元交际的游戏理论(meta-communicationtheory)游戏是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满足自身身心发展需要而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儿童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的综合性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它的功能是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行为和人格的积极发展,使主体较好地适应现实、有目的地认识世界、能创造性地反映生活。(一)游戏的理论(二)游戏的种类
依儿童行为表现分类依儿童认知特点分类依儿童社会性特点分类依儿童创造性特点分类依幼儿教育方法分类1.行为表现类游戏语言游戏(languageplay)语言游戏是指以语言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游戏;运动游戏(motorplay)运动游戏是指通过手脚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而获得乐趣的游戏;想象游戏(imaginativeplay)想象游戏是指儿童在假象的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并从中体验各种情感的游戏;1.行为表现类游戏交往游戏(intercourseplay)交往游戏是指两个以上的儿童为遵循一定规则而展开的社会性游戏;表演游戏(dramaticplay)表演游戏是指以故事或童话为表演内容的一种游戏。2、认知类游戏练习性游戏(practiceplay)练习性游戏又称感知运动游戏,是指从感官中获得快感的游戏;象征性游戏(symbolicplay)象征性游戏是指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其他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2、认知类游戏结构游戏(constructiveplay)结构游戏又称工作性游戏,儿童运用各种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沙和雪等进行建筑或构造,从而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规则游戏(game-with-rules)规则游戏是指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从事的游戏。独自游戏(solitaryplay)独自游戏是指儿童个人独自进行的游戏;平行游戏(parallelplay)平行游戏是指儿童独自进行相似的游戏,而不和其他儿童一起游戏;
3、社会性类游戏3、社会性类游戏分享游戏(associativeplay)分享游戏是指多个儿童一起进行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合作游戏(cooperativeplay)合作游戏是指儿童们共同进行的具有一定规则、任务和竞争性的游戏。4、创造性类游戏任何一种游戏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真正被称为创造性的游戏,则是具有明确主题、目的、角色分配、游戏规则、内容丰富和情节曲折等特点的游戏。根据儿童创造性特点,可将游戏分为累积型游戏、幻想游戏和假定游戏。累积型游戏(accumulativeplay)累积型游戏是指一种将不同内容的片断性游戏活动连接起来的游戏;幻想游戏(fantasticplay)幻想游戏是指儿童独立进行探索、以想象反映社会生活、解决各种实际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游戏;假定游戏(make-believeplay)假定游戏是指一种既与现实有关又有些夸张的游戏.
4、创造性类游戏5.幼儿教育方法类游戏根据幼儿教育的方法,可将游戏分为自发游戏和教学游戏。自发游戏(spontaneousplay)是指儿童自己想出来的、能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的游戏;教学游戏(teachingplay)是指通过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教育,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发展智力目的的一种游戏。(三)学龄前期儿童游戏的特点
①游戏内容由简单到复杂②游戏步骤由无计划到有计划③游戏的形式由简单模仿到创造④游戏的种类由少到多⑤游戏持续时间由短到长⑥游戏的成员有少到多⑦由个人游戏到群体性游戏请大家思考对以下游戏活动进行分类:滑滑梯、荡秋千、拍皮球、搭积木、过家家、跳绳、玩跷跷板、骑竹马、丢沙包、跳皮筋等。四、学龄前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二)性别认同的发展(三)道德的发展(四)社会性交往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学龄前期儿童来说,自我意识主要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因素构成。1、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是指人对自我各方面所做出的价值评估。儿童的自我评价是从3岁开始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他人的爱、支持或赞成;二是具有特别的才能;三是能够与他人或理想自我进行比较。(一)自我意识的发展2、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体验是人对自我所做出的情绪体验,包括生理性体验和社会性体验两个方面。前者如高兴、生气和愤怒等,后者如委屈、羞愧和羞怯等。(一)自我意识的发展3、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是人控制自我的能力,自制性、独立性、坚持性和果断性是自我控制能力强的表现;冲动性、易受暗示性、动摇性和优柔寡断性是自我控制能力差的表现。在学龄前初期,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很差,只有到了学龄前末期,儿童才初步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二)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认同是指人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既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3岁以后儿童的性别化行为更加的明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活动方式和玩具的选择;二是对交往同伴的选择,倾向于同性伙伴交往。(二)性别认同的发展具体来说,学龄前期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性别具有差异性;性别具有稳定性;性别具有恒定性。(二)性别认同的发展2、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性别角色是指根据性别而来的社会分工、权利和义务,即男性或女性在社会关系上的地位或定位。对学龄前期的儿童来说,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是成人对他们的性别行为期望,即成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鼓励或限制,使儿童掌握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二)性别认同的发展3、对父母的认同学龄前期儿童对父母的认同,并非是想变的和父母一样,而是通过对父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同来增加对父母的敬重感和亲近感。其动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害怕失去爱:儿童的举止像父母是为了保持持续的和良好的爱的关系;与攻击者的认同:儿童的举止像父母是为了保护他或她免遭父母的愤怒之苦;(二)性别认同的发展为了满足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460-2025钢丝绳在无轴向载荷条件下钢丝绳径向刚度的测定
- 护理课题项目申报书
- 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使命的契合计划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的章节梳理试题及答案
- 银行客户管理与信息系统整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税务合规性审查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沟通技巧考试题目及答案
- 项目管理伦理与责任探讨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疫苗研发问题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师证书考试实践能力强化试题及答案
- 爱护环境主题班会课件
- 大班游戏活动案例《快乐沙池》
- 糖尿病饮食指导护理
- DB41T 1633-2018 排油烟设施清洗服务规范
- 连续梁线型控制技术交底
- 林业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三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 T-CPQS C017-2024 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衍生产品 树脂类艺术品
- 网络安全众测服务要求
- 《茶学概论》课件
- 肠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