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正稿_第1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正稿_第2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正稿_第3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正稿_第4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正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趣味思考第一页第二页,共40页。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摇”、“舞”须要大风乃至狂风,用在此处显然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第二页第三页,共40页。动词一般动词1、陶潜:悠然见南山

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4.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体会意境)(感受情趣)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与其他词义相近的词比较)“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由物及人思考)(由景及情考虑)“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第三页第四页,共40页。活用动词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形象。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形象地表明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第四页第五页,共40页。形容词、副词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第五页第六页,共40页。①对诗词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字不同,你认为哪个字更为恰当?为什么?

③某联中或某句中最生动最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方式:

品味作品中某字,进行赏析。

第六页第七页,共40页。第一、明确其字在诗句中的意义,作出合理解释;第二、结合全诗,展开联想,分析其字在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第三、点出这个字烘染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七页第八页,共40页。答题范式

答题模式: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第八页第九页,共40页。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空”意为“空自等待”,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明确为何成“空”的原因),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分析在词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九页第十页,共40页。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直”和“圆”用得很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直”和“圆”分别写出烽烟、落日的形状,把烟、日置于一个广阔的边塞空间里,写尽了大漠傍晚的景象;这两个字不仅准确描绘了当时边塞沙漠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的融化在广袤的自然景象之中。第十页第十一页,共40页。二、鉴赏诗歌的关键字词——诗眼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诗眼: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词性: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40页。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某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某词(句)为全诗的“诗眼”,有人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提问方式: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40页。第一、定“诗眼”。若未明确给出,可重点抓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来找关键词,定“诗眼”;

第二、阐发理由。

①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②挖掘其深层次含义(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或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描述景象,回归原诗分析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联系上下诗句、整首诗整体感知分析效果。(分析既要着眼于细节又要联系整体,做到点面结合)答题步骤: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40页。答题范式:

这首诗的“诗眼”是(),意思是(),形象到描写了()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40页。诗眼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体现形象神韵最鲜活的词语,多为动词或者是形容词,有词性的变化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句诗的诗眼)一种是内容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歌的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全诗的诗眼)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40页。2003全国卷

过香积寺(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世俗欲念问: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解释、联想)“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效果)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40页。2006江西卷三江小渡

(唐)杨万里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①将:行,流过。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将“交情”比作“山溪渡”,不管风吹浪打依然不变,与前面的“溪水将桥不复回”进行对比。这里的“风波”具有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40页。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唐)韩偓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问:古人喜用“自”“空”二字。你认为诗中“自”“空”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知识迁移:【答案】诗中“自”与“空”遥相呼应,表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空空荡荡,一派荒凉。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慨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40页。

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健词句,它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动飞扬。抓住诗眼,就可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但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知识小结: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40页。

《东坡》(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问: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

“铿然”一词传神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以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情怀。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40页。《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问: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答案】“闲”字表达了悠闲、闲适之意(解释)。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联想)。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手法)农家的繁忙景象(效果)。

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40页。三、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即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鉴赏。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40页。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

清新明快冲淡自然含蓄绚丽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40页。(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质朴。《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清新淡雅——

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40页。(2)冲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冲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冲淡质朴——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40页。(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明净绚丽——

像一株静静开放的牡丹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40页。(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明白晓畅——

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江楼月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40页。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明快简洁——

像一幅线条简洁的淡墨山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40页。(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委婉含蓄——

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40页。(6)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清新自然——

像一池雨后出水的芙蓉如李白诗歌的语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40页。《竹枝词》(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为人喜爱的爱情诗,诗中见、闻、感自然流畅的融合,把一个初恋少女的思情、盼情、羞情的心态便跃然纸上,诗的语言通俗质朴,明白如话,音调悠扬而婉转,自然而富有民歌韵味。

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40页。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40页。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40页。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课堂示例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40页。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课堂示例第三十五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