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防范与惩处教育与引导硬软中国西方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罗马法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Contents目录【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

——《荀子·礼论篇》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无形,使人日从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记·经解》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维护社会差异的工具;教化百姓,劝民向善思考:中国古代“礼”内涵?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于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商君书·赏刑》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思考:中国古代“法”内涵?以同一的法律约束百姓;主张法治;追求严刑重罚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治国思想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①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②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嫡长子继承齐鲁燕宋卫分封制礼乐制2.法治思想的渊源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昭公六年》

“刑名从商”

——《荀子·正名》虽然考古材料与文字材料都无法证明《禹刑》《汤刑》曾以成文法的形式颁布,但表明:

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3.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①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②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表现:背景:郑子产叔向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中华法系的序幕反对刊布法律,理由: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商鞅、韩非人性观性本善性本恶治理观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周礼教化以法治国,法术势驭下赏罚分明,法不阿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①春秋时期——礼法之争②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之争史料阅读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儒家却认为礼右以治理国家:相同的时代不同的道路

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无助于国君实现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春秋战国这次的儒法之争最终的结果如何,为什么?相同时代:①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阶级关系变动;②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有统治秩序不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③大国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不同的主张: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有法律效力。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称《秦律》;汉沿袭秦律,制《九章律》。(一)秦汉时期3.开启律令儒家化的进程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汉朝——礼法结合开始(二)魏晋时期1.重要变化:律令儒家化3.量刑原则之一: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4.目的: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2.原因:魏明帝设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法律)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律》——开后世依服定罪的先河——礼法结合进一步完善“引礼入律”1.《唐律疏议》①演变历程:《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②表现形式:律、令、格、式③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④影响: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三)唐朝时期⑤特点:重视孝道,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是礼法结合的典范。①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

——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2.唐朝的教化②重视家训: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南北朝)颜之推——礼法结合完成朝代法律成果教化成果法律与教化的关系秦——汉两晋南北朝唐秦律礼法对立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独尊儒术以经注律礼法结合开始,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家开始系统地修改法律进一步完善律令儒家化《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礼法结合完成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儒学成为统治阶级主流意识形态之后,势必向社会各阶层渗透,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梳理各阶段法律儒家化的重大事件,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③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④魏晋以后儒家士人以经注律,得到统治者的支持(魏明帝设律博士,唐朝提倡礼治)。⑤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历史:①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国家治理价值;②吸取秦朝“一断于法”的教训。现实:自身:但也应当认识到,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

——《教师教学用书》P13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⑥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沿用唐代法律体系:《宋刑统》、《天圣令》;(2)元: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开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一)法律的发展发展: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因时制宜;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社会层面: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①背景: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二)教化的演进1.理学渗入基层②传播方式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北宋吕大均2.乡约的约束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延续: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创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撰写的《吕氏乡约》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原本由儒家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由教育百姓向善互助

乡约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强调顺从、安分守已时期法治教化礼法关系夏《禹刑》刑礼分野商《汤刑》西周《九刑》敬天保民、礼制春秋战国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礼法对立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汉沿袭秦律、《九章律》尊崇儒术、以经注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魏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