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职业素养-第8章_第1页
工程师职业素养-第8章_第2页
工程师职业素养-第8章_第3页
工程师职业素养-第8章_第4页
工程师职业素养-第8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1人文素养概述

8.2人文素养的作用

8.3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本章小结第八章

人文素养的培养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工程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概念并了解人文素养的现状,明确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人文素养的作用,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培养人文素养。

案例8-1

中国古时文人对工匠是鄙视的,故文人而兼科学家的不多。著名的东汉科学家张衡(68—139年)精通天文历算,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原因,首次创造了“浑天仪”和测定

地震的地震仪。同时,他也是文学家和诗人,其代表作为《二京赋》(二京指东西二京,因东汉时首都为洛阳,而西汉旧都为长安),其《同声歌》(五、四言)和《四愁诗》(七言)则各具特色,在五、七言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南北朝时期南朝祖冲之(429—500),著名的科学家,他推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的约率为27/7=3.14285714…和密率355/113=3.14159292…,可见后者更接近“准确”值,较欧洲早一千多年;另外,他还首先求出球体积的准确公式。同时,祖冲之也是文学家,著有《易老庄义释》和《论语孝经注》等。

郦道元(466或472—527年)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读搜渠”,留心观察水道等地理现象,著《水经注》一书,为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笔者曾有机会住在河北承德清避暑山庄文渊阁中(火灾后重建过,原木结构已用混凝土结构代替),望见远处山上的棒槌石,上大下小,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仍屹立着。石中有树,据说是桑树,远望仍清晰可见,郦著中即有描述,可能是他调查滦河上游时亲历的。

人文素养是衡量一个工程师的重要指标,它对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较高文化品位的工程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程师既能通过工程项目而发明创造、改造自

然和创造崭新世界,又可能破坏生态与人文环境,颠覆传统文化与文明。因此,工程师应具备科学的人文素养,正确理解工程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内涵,在关注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要重视工程技术造福人类的历史使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8.1人文素养概述

8.1.1人文素养的涵义人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之一。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人文”二字,本是相对天文而言,《周易贲卦彖辞》中说:“阴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宋代程颐《伊川易传》卷二解释:“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西方的“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人性、教养。19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的学科和事业,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道德素质的学问。在英语里,人文(人文主义)一词是指“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关注人的精神与道德,重视人的权利与自由,追求人的旨趣与理想的一般主张”。可见,人文简而言之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科学部分和核心部分。

“人文素养”从其字面内涵的表述来看,“人文”在这里应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辞海》给予人文的定义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体地讲,人文是指文、史、哲这三大方向的知识。然而,人文知识并不等同于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具体的内容,是可以看得见且可以量化的;而素养是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中。素养一词在《高级汉语大词典》里的解释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可见,素养与素质、精神不同,它更强调能力,即素质和精神的外显、行为,但这种能力必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

现代公民教育意义中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内容。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具备良

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有集体主义观点,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能认识美、欣赏美等内容。

多数学者同意将人文素养划分为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三个维度。人文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法律等多种知识;人文态度包括关注社会发展,关注自然保

护等对周遭社群伦理的关注;人文精神包括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高层次内容。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态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最高境界。

8.1.2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在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现代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等方面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学生整体

的人文素养情况不容乐观。

1.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偏低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价值观念、心理活动、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思想

道德修养的水平反映了其在为人处事中的行为表现。大学生道德修养情况调查结果统计如表8-1所示。

表8-1第1、2、4、5题的结果反映的是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问题,食堂打饭插队、校园内乱扔垃圾等现象是校园内时常发生的不文明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两道问题均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这两种不文明现象持默许态度。第3和6题反映的是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校园中四六级、期中期末考试作弊已然成为了学生中公开的秘密,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集体缺失。

2.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失衡

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关问题调查结果如表8-2所示。

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掌握一定的、结构合理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人文素

养的前提与基础。

首先,通过表8-2能够看出,大学生对基本文史哲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知识结构先天不足。文史哲知识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组成部分,但目前大学生对此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第7、8、9题是我们高中历史、语文、政治教科书中明确提到过的知识点,但依然分别只有40.

1%、37.5%、59.1%的学生选出正确答案。这个现象说明,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存在问题,欠缺基本的文史哲等常识性知识。

其次,通过第10、11题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将近半数的同学认为法律、经济类的社会类知识最为重要,有超过1/3的同学认为,计算机等理工类知识最为重要,只有1/10左右的同学认为基础性的文史哲知识比较重要。

再次,通过第12题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偏爱浅显易懂的人文类书籍,对哲学和历史学等基础类人文书籍缺少兴趣,一共才有占总数15%左右的同学会选择阅读哲学类和史学经

典类著作。

3.大学生功利性价值观扭曲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结果如表8-3所示。

价值观是指对人生价值观念的认识问题,即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社会所起的作用等看法,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但随着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价

值取向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通过16题和18题很容易看出目前大学生择业时的价值取向问题,约26%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是以福利待遇作为自己择业的主要标准,有高达61%的同学表示会根据待遇高低决定是否愿意去某个地方就业,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存在功利性的取向。

其次,对于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问题,约四分之一的同学对参与集体活动表示出漠然的态度,这反映出了当前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缺失、个人主义价值观至上的态度。

再次,对于入党动机这一问题,

68%的调査对象表示入党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表明当前许多学生价值观更加务实,更注重自己的实际利益。

4.大学生理想责任意识较差

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对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

据相关调查显示(见表8-4),在对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问题,

55%的学生认同再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但也有32%的学生认为应该先实现个人理想再实现社会理想。同样的问题在22题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一些端倪,约25%的同学认同国家的富强与个人的关系不大这一说法。而实际上社会理想中包含着个人理想,并通过个人理想的实现而达成,反过来亦然,个人理想也只有植根于社会的共同理想之中才能得以实现。对于“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的问题,

62%的同学选择了“与世无争,随遇而安”作为人生目的;另一题涉及大学生涯规划的问题,约22%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大学生涯没有规划。以上两个问题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缺失的问题。

对于“责任意识”问题,第21题的调査结果表明,有68%的学生选择反思自身的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也有10%的同学没有在自身寻找原因,而是将出现问题的责任归咎于他人。

8.2人文素养的作用

8.2.1人文素养与工程职业素养的关系工程人才的人文素养是其能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拥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互联网技术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对工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更要善于沟通、理解客户的需求,能够快速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和价值增值。

德国工业4.0战略的提出,我国《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编制,无疑为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面向世界,具有全球化视野,参与跨文化

交流与国际竞争,具有综合性素质,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把工程问题置于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大系统中考察分析的素养,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级工程人才,其中体系化构建高等工程人才的综合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几年,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建立“工程实训中心”等,这些项目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师的素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还属于“前工程教育阶段”,也就是只重视对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工程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到现实,表现在理工科高校在工程教育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重视学习应用性的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却忽视对工程师的思想道德观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工程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8.2.2人文素养对工程师的作用

有学者曾指出,“工程科技人才是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主力军,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加强工程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实现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较高文化品位、较好人文素养的工程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工程师的基础文化素质

对于工程技术人员,不仅仅要掌握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需要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此外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文化如风俗习惯、宗教礼仪也是工程师必备的文化素质。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工程师的精神世界,促使工程师对人性的感知,提升工程师的情趣修养,形成正确的“三观”取向。同时,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工程师不仅可以熟悉有关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文字功底和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工程师形成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业界对人格已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形成健康人格的普遍标准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积极快乐的心态。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工程师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培养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沉着稳重的做事习惯;培养多才多艺的兴趣爱好和视野广阔的科学思维;培养实事求是和迎难而上的科研作风;培养面向未来和开拓进取的开创精神;培养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和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情操。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激发工程师的科学思维能力

依据思维形式的不同,哲学中的思维可以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二者所对应的就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相互配合、相互转化。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侧重点有所不同,科学素质倾向于理工科,通过工程师的实际操作和科学教育,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人文素质借助于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将各学科内容交叉融合,意在培养工程师的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开发工程师的想象和创造力,提高工程师的创新能力,而且可拓展工程师的思维,培养工程师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8.3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8.3.1工程师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较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单纯的科技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理论教育,最终只能提供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智慧是知识与判断及心灵感悟的综合。为取得智慧,科技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必须获得人文教育的支持。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在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结合时,也曾发出呼吁,不要以为想象就只是诗人的专利,自然科学家们也要充分地发挥想象,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而在科学探索和研究活动中融二者之长,创造出更多的科学奇迹,拥抱科学的春天,攀登科学的高峰。

纵观科技发展史,但凡卓有成就的科技人才,他们不仅精通各自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具有“特技之长”,而且在他们身上也往往蕴聚着一种超一流的素质。列奥纳多·达·芬奇

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发现。在科学史上,像牛顿对“第一推动力”的哲学思考,爱因斯坦对“统一场”的哲学探讨,都表明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能工巧匠”,而是人类卓越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是人类的大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固然有赖于他们对各自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孜孜不倦的学习、掌握与运用,以及相应专业素养的培养,但同时也有赖于他们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理论在内的全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理论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其中重要的则又是人文素养的培养。

相对科技人才的技能、专业知识理论的素养而言,人文素养更加注重人对于认识对象的整体认识与把握,注重辩证理解与掌握规律,重视感觉(直觉)和感悟、情感与形象、联

想与灵感等,在技能、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及科学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以促使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呈复合形态,并且具有较鲜明的个性特征,以便在长期的科学

实践当中能够保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应变力和长久的工作竞争力。同时,与此相关联,人文素养对于科技人才而言,还要求科技人才要始终保持对于人类社会问题的高度关心,

强调在处理各自的专业技术问题时,要善于与社会系统工程联系起来考察,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8.3.2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1.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突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导,要在工科专业教育中很好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就需要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学校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以老带新、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崇高的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工科专业教师还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文教学能力,突破“工匠”式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将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逐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

2.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突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

对工科专业学生来说,学科教育仍然是他们接受人文教育理论研究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除结合专业课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还必须科学合理地构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把工科学生欠缺的经济类、文史哲艺、管理类、法律类知识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完整与合理。另外还需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联系,

提倡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的相互渗透及两者的综合,克服只强调人文而不关注科学的倾向;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把人文调查及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专业实习实践

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观察问题的能力。

3.改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突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人文知识的获取,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熏陶,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学校应该大力改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整合各类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形成一个涵盖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广大学生把人文素质教育变成自我的教育,铸造人文精神,完善智能结构,真正培养出兼具深厚文化底蕴、良好修养、创造性思维、广博知识视野和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4.打造人文校园,突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协同性

文化传播是新时期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的每一处校园景观都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高校应该把优美、和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对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的阵地和课堂,使学生能够随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随处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要大力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来熏陶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转化。

因此,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工程师素养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对工程师人文素养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明

确了人文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程职业道德的建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坚持、人文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现代工程意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只要坚持了

人文素养教育的正确方向,并且沿着规划的实现途径前进,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案例8-2

中国古时文人对工匠是鄙视的,故文人而兼科学家的不多。著名的东汉科学家张衡(68—139年),精通天文历算,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原因,首次创造了“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震仪。他也是文学家和诗人,如《二京赋》(二京指东西二京,因东汉时首都为洛阳,而西汉旧都为长安),其《同声歌》(五、四言)和《四愁诗》(七言)则各具特色,在五、七言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宋代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著名科学家。他著的《梦溪笔谈》涉及科学和艺术很多方面,其中有许多在今天仍然有用的科学内容,如“石油”即是他首先命名的,又如对地震余震的纪录在世界上当属首次;用纸人做实验来显示声音的共振,较欧洲同性质的实验早500多年,等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沈括为“中国科学史上的活坐标”,《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评价很高。他还著有《长兴集》、使辽时的《人国别录》等,故他也是文学家。正因如此,沈括才能将其科学创见和他人对科学的贡献很好地记录下来,如毕昇活字印刷术被完整记录下来而不致被湮没,是他对科学的贡献。

郭守敬(1231—1316年),元代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创造和改进十余件观测天象的仪器,测算出一年为365.25日,与实际太阳运行只差27秒。他和王恂(1235—1281年)、许衡(1209—1281年)等合编的比过去准确的《授时历》实施达360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另外,他还修治许多河渠。

明末徐光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