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_第1页
现代社会心理学_第2页
现代社会心理学_第3页
现代社会心理学_第4页
现代社会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开篇小故事: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节性别角色概述

“sex”,生理性别,与女性或男性相联系的生物现象。

“gender”,心理性别,女性或男性的心理现象。一、性别角色的定义及其分析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以生理性别为标准划分男女间体力和其他能力差别劳动的分工人格倾向和地位上的分化固定下来成为社会秩序通过社会化代代相传决定男女两性的社会化定向

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角色要求一般都是有差别的。在教育成长机会、社会交往、从业状况、成就取得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评价标准。制定了行为规范对外,我们对个体按照公认性别角色进行判断,对内,我们按照内化的性别角色要求自己。二、性别角色的特点(一)功能分化与定型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特殊功能论:在核心家庭中,男子发挥着工具性功能,女子发挥着表达性功能。思考:什么叫工具性功能和表达性功能?心理学家D·巴卡恩:

“能动性”将有机体描述为一个在自我保护、自作主张和自我扩张中表现自己的个体。“合群性”指在更大的集团的关系中,在于别人合作产生的情感中表现自己的个体。布洛克的研究证明,女孩在社交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合群性”,而男孩表现出突出的“能动性”。

是这样吗?

对功能定型的性别角色差异研究:对国家全体国民的总体评价与对该国男性的评价更为相似对男性的工具性和表达性特点进行评价时,不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对女性的评价中,工具性特质评价较低,而表达性特质评价都较高总之,被试对不同国籍的女性的评价,更多的从性别角度进行,而男性则根据他们的国籍进行评价,对女性角色功能评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二)文化制约性人类学家M·米德在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社会中男女角色分化的研究。阿拉佩什族:原始农业经济+没有性别差异的教育曼杜古摩族:原始游牧部落+进攻型模式赞布里部落:男女角色的定位

结论: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学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三)相对稳定性建立在两性体力差异基础上的角色分配依然存在:①通过性别角色社会化,从心理上习惯了②性别角色作为社会规范存在特点:

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非常普遍男女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上一致认为男性气质优于女性气质

罗森克兰关于美国男女性别刻板印象:

男性气质:独立性、稳定性、客观、支配、主动、竞争性强、富于逻辑、直率、喜欢冒险、从不哭泣、自信、野心、善于经商、临危不惧、善决断、能分清理智与情感、值得信任、不怕打击、智商较高、好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女性气质:喜欢聊天、温和、善解人意、安静、对安全感有强烈需要、爱整洁、喜好文艺、推理能力差、注意自己的容貌、发泄怒气的对象、想象丰富、好嫉妒、比男性更多对生活的忍受、缺少欢乐、忠实于婚姻、重道德价值。哥尔德伯格的关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男女作业成绩评价的影响研究。(四)多样性第二节性别角色差异的研究一、以生理性别为重要被试变量的研究(一)能力方面的差异

1、总体智力两性在智力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2、言语能力一般认为,女性在语言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女性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优势最为明显

3、空间能力一般认为,男性在空间能力上占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的显示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的特征。对两性空间能力上的差异大小尚无一致看法。

4、数学能力在初等教育阶段,女性的计算能力优于男性,两性在问题解决方面差异不明显,但是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男性往往占据优势,特别是在问题解决方面。

5、机械能力倾向拆散结构再建的能力,从7岁起,男性优于女性;辨别比较复杂的地区结构图的能力,从8岁起男性优于女性。女性感知能力较敏锐,运动记忆水平较高,注意分配较好,模仿力强,在有小肌肉参与的动作中,手指灵敏、手眼协调方面占优势,因此,女性更适合具体操作及动作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工作。

6、领导能力在实验室的研究和对非领导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女性有人际关系取向及民主的领导风格,而男性有任务取向及专制的领导风格。在组织或实验室进行的研究中,男性与女性领导者都表现出相同的领导能力和效率。(二)人格方面的差异

1、兴趣爱好

4岁左右开始有明显的偏性选择,男孩喜欢结构松散、自我发动、自我组织、探索性、没有专门规则、不规定角色的活动,女孩喜欢有结构性的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喜欢遵循故事线索来进行。女性倾向于模仿他人的着装打扮,男性则倾向于模仿攻击性行为。

2、自信和自我评价女性与男性性比对自己的成绩期望较低。

3、焦虑女性比男性显得胆小、怯懦、多虑,而且她们自己也承认焦虑要比男性更强烈些。

4、成就动机在中性条件下,女性成就动机高于男性;在竞争条件下,男性成就动机高于女性。中国男性较女性有更高的成就期望、成就竞争意识、成就自我评价、更大的成就自主性,而女性的成就动机较男性更易受环境激励因素的影响。(三)社会行为

1、攻击性行为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尤其表现在男性的攻击性行为多是给对方带来伤痛或身体上的伤害,而女性的攻击行为多是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或人际关系上的损失。

2、助人行为男性一般比女性更乐于助人,而女性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比男性多。在应激情景中,男性多表现出助人行为,在非应激情境中,女性比男性更乐于助人。

3、性心理和行为男性对性放纵更多持宽容态度,在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方面不存在差异。二、男性化、女性化及双性化研究(一)作为连续变量的良性特征此观点认为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是一个连续体对立的两端,个体越趋近于其中一端,就越远离另一端。

男性

女性

假设:女性和男性在人格是有本质的差异性和人格属性的匹配对于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男性特质——女性特质是一个单一的维度(二)作为独立维度的两性特征

荣格: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男子通过自身的女性成分来了解女性,女性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男性成分来了解男性。

罗斯:双性化概念个体可以同时具有传统男性应该具有的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

男性化主要是指固执和控制性等人格属性,女性化主要指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等人格属性。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性别典型化个体跨性别角色型个体双性化个体未分化个体

良好的适应性就是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需要男性化行为时就表现出男性行为,需要女性化行为时就表现出女性行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征的双性化个体,才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双性化是一种健康的性别心理模式,它也将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第三节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一、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第23对性染色体:男:XY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色盲女:XX、血友病等隐性遗传疾病(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同时存在于男女体内

,只是含量不同而已。(三)大脑

1、下丘脑胎儿性腺分泌的激素也引起下丘脑产生相应的性别分化,下丘脑控制着垂体激素的分泌,女性的下丘脑控制着垂体周期性的释放激素,男性的下丘脑则控制着相对稳定的垂体技术的分泌。

2、大脑单侧化

单侧化是指某种程度上由一侧半球而不是双侧半球所控制的特殊功能。但是在大脑单侧化还是双侧化更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存在争议。

总之:性别之间的相似性远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更重要也更普遍

性别差异的生物学理论和研究并未受父权制假设的影响有关性别差异研究的数据不能令人信服或缺乏一致性不能单独测定基因和性激素的影响二、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性别自认并不取决于人所拥有的生殖器官的属性,而更多的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一)文化背景

1、狩猎与采集的文化,男女角色地位差别不大

2、园艺文化,女性地位较高

3、农业文化,男性地位远高于女性

4、游牧文化,倾向于塑造好斗、攻击性强的个性,女性角色地位很低

5、工业化社会文化,具备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基础(二)家庭在名字、打扮、游戏、玩具、要求、母子互动、评价上都有明显差异。(三)学校

1、教科书所有国家都是根据各自传统,使男女不同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书中男性角色多于女性角色。

史静寰:

在幼儿读物中,人物出现数量男女比例明显失调,女性出现比例高于男性,从事动手动脑、富于想象力与刺激活动的主要是男性,占74%,从事安静、背诵、表演类活动的主要是女性,占70%。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年纪越高,课本中女性出现的比例越低。社会科教材中虽然女性数量与男性平衡,但有独立具名者男女两性差距明显,男95%,女5%,即使在社会科教材中女性虽大量出现,却基本是以配角、芸芸众生的模糊形象出现。

2、教师教师中女性居多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待和互动方式

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学生中小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两性存在显著差异,与社会中传统的性别定型非常吻合。男女大学生用性别平等的观点看待自身,而用传统性别角色观要求对方。

如何实现男女平等?

激发个人潜能,开创未来,并避免受限于当今社会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化印象了解人群的基本权益,相互尊重,以减低并削除性别间的偏见、歧视与冲突经济、文化、社会与教育等资源需合理而公平的分享,才可形成良性和谐的社会两性平等应建立在伦理道德与人性尊严的发扬上(四)大众传媒性别歧视广告的评审标准包括:以女性为徕,女性是性对象,歪曲女性工作上的贡献,强调女性的从属角色,强化社会对两性的角色定型和误导儿童理解男女特质。

怎样才能塑造正确的女性形象呢?女性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而非男性的附庸女性应该是、事实上也是可以发展成为多元的社会角色,而非仅仅是贤妻良母式的传统角色女性正在成为发展进程的推动者、创造者或重要的行动者,这种形象应该在大众传媒中得到表现观赏性常常成为评价女性的重要标准,应该有性别敏感和性别自觉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更习惯从男性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因此社会性别觉悟还意味着要具有批判精神第三节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一)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