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时代的道德与偏差行为
1青少年网络行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其中10~19岁网民规模达到1.22亿人,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是互联网自组织的最重要参与者,该群体的网络行为值得我们关注。2青少年网络道德的结构模式关于网络道德,严耕、陆俊和孙伟平(1998)及刘守旗(2005)等研究者各有论述,可以认为,网络道德是指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道德心理成分和结构的认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道德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或信念(转引自:陈琦,刘儒德,2005)。我们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之间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特征,网络道德结构模式也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的一般结构模式。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也应从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三个方面去研究。其中,网络道德认知是青少年对客观存在的网络道德关系和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网络道德情感是青少年对网络道德关系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好恶的态度体验,网络道德意向是指青少年在认同网络道德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愿意做出道德行为的心理倾向。在互联网心理学的研究中,网络偏差行为是出现较早、但是研究又相对较少的一个领域。对于网络偏差行为的判定是通过把它的行为结果和与之类似的现实偏差行为进行类比(Denegri-Knott&Taylor,2005),然后再确定这种行为是否属于网络偏差行为。Garbasz(1997)和Schuen(2001)认为网络偏差行为只是拓展了偏差行为的研究范围,是偏差行为新的表现形式。网络偏差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张胜勇,2003;Denegri-Knott&Taylor,2005),李冬梅、雷雳和邹泓(2008)的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网络过激行为、网络色情行为、网络欺骗行为、黑客、视觉侵犯等。3学习方法3.1研究主题3.2研究工具首先,通过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问卷收集被试的性别、年级、年龄及网龄(从第一次上网至问卷调查时的时间,单位:年)等信息。3.3被试信息主动揭露以班级为单位施测问卷,所需时间约30分钟。问卷正式施测之前,主试向被试宣读指导语,向学生保证不向他人透露与此次问卷结果有关的任何信息。数据处理使用SPSS15.0与AMOS4.0。4结果4.1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平均分布对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得分的描述统计(表1)显示,在六点计分量表中,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平均分都在4.5~5.0之间,说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是积极的。4.2网络偏差行为组“中分组”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状况,把平均分数为1~2分(包括2)称为“低网络偏差行为组”,4~5分(包括4)为“高网络偏差行为组”,2~4分(不包括2和4)称为“中分组”。结果发现:网络过激行为、网络色情行为和网络欺骗行为高分组人数所占比例很小(仅有0.2%);但是仍然有不少青少年的网络过激行为(18.6%)和网络欺骗行为(11.3%)处于中分组,他们出现网络过激行为和欺骗行为的频率为在“偶尔”到“经常”之间(见表3)。4.3网络道德与网络扭曲行为之间的关系网络偏差行为4.3.1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各维度的相关性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显示:首先,网龄与网络道德认知、对良好行为的积极情感和道德意向显著负相关,与网络偏差行为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长,网络道德越消极,表现出的网络偏差行为越多;其次,网络道德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各维度之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最后,从总体而言,网络道德各维度与网络偏差行为各维度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表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水平与其网络偏差行为表现的变化趋势相反。4.3.2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各维度的理论模型根据文献综述、研究假设和相关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和网龄可以预测其网络偏差行为表现。因此针对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各维度,本研究提出三个理论模型,假设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意向和网龄可以直接预测其网络过激行为表现,网络道德认知和意向均可直接预测其网络色情和欺骗行为。将各变量代入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个结构方程模型均成立(见图8到图10),模型拟合指数见表5。5讨论5.1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对于网络道德的态度是积极的,这跟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不同。之前一些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认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是模糊不清的、道德情感是漠然的(转引自:刘浩,2006;孙立新,2008)。但本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都认同互联网应该是一个文明的场所,且需要一定的网络道德准则来规范网民的行为;而对于网络环境中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青少年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反应,对于不良的网络行为,比如欺骗、过激等,则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反应;并且在网络道德意向上,大多数青少年都表示愿意在使用互联网时遵守道德规范,表现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而且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此三者之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方差分析的结果中,性别和年级在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以及道德意向水平上存在的交互作用:男生在高二年级时的网络道德认知、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和道德意向显著降低,且积极程度低于女生,其他年级则未见差异。由于之前并无实证研究考察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我们无法参照文献对比我们的研究结果。根据考察现实生活环境中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寇彧(1997)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到高中时达成熟水平;也有研究(洪丽,2005)结果显示高中女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水平高于男生,高二年级的道德判断水平高于高一。这或许反映了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发展可能有其独特之处:现在网络规范的缺失和环境的混乱导致了高年级中学生(特别是男生)的道德积极水平下降。5.2对较多的偏差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并不严重。经常表现出网络过激行为、网络色情行为和网络欺骗行为的个体仅占总人数的0.2%,大多数青少年都偶尔或从未出现过网络偏差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仍然有18.6%的青少年出现网络过激行为的频率在“偶尔”和“经常”之间;11.3%的青少年出现网络欺骗行为的频率在“偶尔”和“经常”之间。这说明网络过激行为和网络欺骗行为是发生相对较多的偏差行为。网络偏差行为可能是青少年发泄在现实生活中压力、表达消极情绪,以及满足心理需要的重要方式。青少年时期的各种偏差行为有其潜在的行为功能,能够反映相应的发展任务(转引自:雷雳,2009)。网络过激行为是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雷雳,李冬梅,2008),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时,由于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对别人进行语言攻击和欺骗的时候会承受更少的压力,因此过激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消除的消极情绪。其次,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的欺骗行为集中在改变自己的性别和年龄、编造经历、发布虚假信息等方面,这些欺骗包含了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探索,而且很多个体认为在网络环境中骗人是有趣的。这类行为可能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个体化等过程有一定积极作用。另外,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讲,性心理的发展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的渠道并不多。由于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很容易找到色情和与性相关的信息,因此网络色情行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好奇心和性需求。但同时国外关于青少年的研究结果(Tsitsika,Critselis,&Kormas,2009)显示,表现出过多网络色情行为的青少年更容易有反常行为问题。因此,也要多关注那些网络色情行为表现水平较高的青少年。5.3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意向对网络色情行为的影响从网络过激、色情和欺骗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中看到,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和意向均能反向预测网络过激、色情和欺骗行为,同时网龄因素可以正向预测网络过激行为表现。网络道德情感预测效应不显著,这表明只有认知和行为意向可以直接预测偏差行为的表现,认知和意向越积极,表现的偏差行为就越少。而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是否表现偏差行为,跟网络道德情感的积极水平没有关系。首先,对于网络过激行为而言,青少年能够从认知上判断过激行为是不好的,并表现出积极的道德行为意向,同时他们对网络中的过激行为表现得很反感,但是这样的反感情绪并没有阻止他们表现网络过激行为。这可能跟青少年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虽然青少年期的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有所增强,但这种能力毕竟有限,而且他们的情绪反应又有易冲动性的特点,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网络中遇到他人的攻击挑衅时,很容易表现出同样的攻击行为予以回击。值得注意的是,网龄可以正向预测网络过激行为,随着青少年使用网络时间的增长,他们在网上表现出来的攻击性、敌意和冲突等行为就越多。其次,正如之前我们提到的,网络色情行为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偏差行为。这种在网络中查看性知识、色情图片或视频的行为跟道德的关系可能是复杂的,只不过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倾向于认为下载和浏览色情图片、讨论性话题等行为是不道德的。因此才出现了网络道德与网络色情行为的负相关关系,并且网络道德认知和意向反向预测网络色情行为的发生,情感因素跟此类偏差行为关系不大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虽然青少年也表现出对于网络欺骗行为的厌恶,但是同样的,在网络环境中的欺骗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对自我和他人探索的需要和乐趣。他们在网络匿名条件下,可以更容易地编造虚假信息欺骗别人并取得成功,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新奇感、成就感和兴奋感可能压过了对做出不道德行为的羞愧感,因此网络道德情感也没有直接预测网络欺骗行为。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德认知和行为意向对于控制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有更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积极的网络行为意向,对减少网络偏差行为是有帮助的。5.4针对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各有所侧重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对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水平,减少网络偏差行为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教育,促使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中的道德现象和行为,并培养他们积极的网络道德意向;其次,对于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学校和社会应多重视男生的过激和色情行为表现,在教育过程中结合不同性别的差异进行专门辅导,比如对男生有更多的情绪疏导知识、适当行为和性知识教育;最后,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成有规范约束的网络道德氛围,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联网使用环境。从本研究来看,由于它是一个横断研究,虽然结果显示随着青少年网龄的增长,他们的网络道德趋于消极、网络偏差行为增多,但是同时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是减少的。因此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网络道德和偏差行为的发展变化,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6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偏差行为的关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较积极,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二男生网络道德水平低于其他年级,且不如高二女生积极;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并不严重,男生的网络过激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显著多于女生,网络过激行为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网络道德意向和认知对网络偏差行为有反向预测作用。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越积极,表现出来的网络偏差行为越少。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的方式。在网上,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获取新闻消息、接受教育、购物、聊天和游戏。有学者指出互联网是一个混乱的地方(Levinson&Surratt,1999),互联网社会容易发生偏差行为(Goulet,2002),而且网络中的偏差行为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雷雳,李冬梅,2008)。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关注到了网络环境中的偏差行为(Ybarra&Mitchell,2005;Caspi&Gorsky,2006;Denegri-Knott&Taylor,2005),并以此探讨网络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由于网络中存在很多违反道德规范的偏差行为,因此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网络道德建设也越来越关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对虚拟世界的道德和伦理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Rogers,2001;Teston,2002;杨礼富,2006;Lawson&Comber,2000),但关于网络道德表现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又尚未确立的时期,思想极易受到其它负面现象的影响和冲击,本身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转引自:雷雳,2009),而在混乱的网络环境下,更容易表现出一些过激、欺骗等网络偏差行为(雷雳,李冬梅,2008)。青少年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表现和发展状况不仅对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和适应有重要作用,对网络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持和道德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偏差行为的关系看,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与偏差行为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个体的道德越积极,越不可能出现偏差行为,反之,则越可能出现偏差行为。积极的网络道德态度在网络世界中体现在互联网用户对网上社会规则所蕴涵的道德规范或倡导精神的认可。有研究者认为,如果个体同意、认可这些规则和要求,并且愿意表现出符合道德规则的行为,那么他们出现偏差行为的机率就少了(李冬梅,2008)。从一项对于网络偏差行为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认为道德品质差是导致网络偏差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Li&Lei,2008)。但由于网络偏差行为发生环境的特殊性,跟现实生活中的偏差行为与道德的关系有所不同。其他研究者也指出:虽然人们在网络中会表现一些道德和规则,但是由于没有了人与人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人们在网上的道德意识就会减弱,野蛮行为则会增多(Heim,1993;Dan&Alexander,1996)。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盗版是违法的,但是一项调查(APewInternetandAmericanLifeProject,2003)显示67%的用户在下载盗版软件时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并没有考虑是否侵权的问题。DenegriKnott和Talor(2005)指出这种行为和现实的入室行窃在道德上是等价的,都应该受到谴责。然而,大多数的互联网用户并没有把这种行为和入室行窃等同起来。因此,网上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文明可能存在差异,网络环境中的道德与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即是要考察青少年网络道德特点及其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根据现实社会中道德与偏差行为的研究结果,我们假设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能够反向预测其网络偏差行为表现。本研究选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河南南阳市、辽宁盘锦市以及山东潍坊市四个地区的六所中学初一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共1041人为被试。其中545名被试的数据用来做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余被试数据被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用于本研究分析的样本量为496人,其中男生235名,占被试总数的47.4%,女生261名,占被试总数的52.6%。各年级被试样本量基本持平,年龄在11~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15±1.94岁。所有被试均有上网经验。其次,按照心理学界对于道德心理结构的认识,我们从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三个维度编制了《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来考察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状况。在本量表中,包含了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三个分量表,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等级评分。其中网络道德情感部分包括了对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消极情感,得分越高表明对道德行为情感越积极,对不道德行为情感越消极。对该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四个因子,累计贡献率52.0%,各项目在相应因子中的负荷量为0.63~0.82之间,各个项目较好地反映了各因子所要测查的内容。整个量表同质信度系数为0.82,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同质性。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项目与模型拟合指数为:NFI=0.85,CFI=0.91,IFI=0.91,GFI=0.93,RMSEA=0.05。这表明该量表的理论构想得到了数据支持,可以作为测量网络道德的工具。在本研究中,网络道德认知(7个项目)、情感(包括4个消极情感和3个积极情感项目)和意向(3个项目)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0.73,0.61,0.79。整个网络道德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1。最后,采用李冬梅(2008)博士论文中编制的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ScaleforAdolescentInternetDeviance,SAID),该量表包含三个基本维度,共35个项目:其中网络过激行为的项目20个,网络色情行为项目9个,网络欺骗行为5个。评分从1(从未如此)到5(一直如此)。三个维度中网络过激行为又细分为四个维度,包括攻击性项目6个,易怒项目5个,敌意项目5个,冲突项目4个。在本研究中,攻击性、易怒、敌意、冲突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74、0.71、0.64和0.73,网络过激行为、网络色情行为、网络欺骗行为和总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8、0.86、0.67和0.90。2(性别)×4(年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在网络道德认知、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和意向上存在交互作用(见图1~图3和表2),性别和年级在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上的主效应也显著。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男女生的网络道德认知、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和意向在高二年级时有显著差异(F认知(1,495)=6.39,p<0.05;F消极情感(1,495)=18.41,p<0.001;F意向(1,495)=37.22,p<0.001),男生得分均低于女生。而且,高二男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F认知(1,495)=2.94,p<0.05;F消极情感(1,495)=14.81,p<0.001;F意向(1,495)=15.30,p<0.001)。这表明男生在高二年级时的网络道德认知、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和道德意向有明显下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积极程度均低于女生。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描述统计分析表明,在五点计分量表中,网络偏差行为(M±SD=1.45±0.39)各维度的平均数主要分布在1~2之间,这说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情况不是很严重。对网络偏差行为各维度分数进行2(性别)×4(年级)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无交互作用,年级在网络过激行为上主效应显著,F(3,494)=8.32,p<0.001;性别在网络过激和色情行为上主效应显著,F过激(1,494)=27.82,p<0.001;F色情(1,494)=12.52,p<0.001(见图4和图5)。此外,网络过激行为作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本研究对其四个维度(包括攻击性、敌意、冲突和易怒)得分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统计分析。对网络过激行为的四个维度得分进行2(性别)×4(年级)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级无交互作用,性别和年级在所有变量上主效应显著(见图6和图7)。在攻击性、敌意、冲突和易怒上男生的分数均高于女生,F攻击性(1,494)=38.28,p<0.001;F敌意(1,494)=8.33,p<0.01;F冲突(1,494)=15.53,p<0.001;F易怒(1,494)=18.37,p<0.001。这说明男生的网络过激行为明显多于女生。进一步考察网络过激行为四个维度的年级变化,通过ONEWAY中的Polynomial考察其线性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攻击性、敌意、冲突和易怒在年级水平上的线性变化趋势均显著,F攻击性(1,494)=15.17,p<0.001;F敌意(1,494)=16.99,p<0.001;F冲突(1,494)=7.54,p<0.01;F易怒(1,494)=10.35,p<0.01。结合线性趋势检验结果和趋势图(图6)可以做出判断:青少年的网络攻击性、敌意、冲突和易怒水平随年级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事后检验结果显示,高一学生在这四个水平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初一和初二(p值均小于0.05)。以上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网络过激行为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到了高中一年级形成质变,高中阶段的网络过激行为明显少于初中阶段。首先,从网络过激行为的模型(图8)可以看到,网络道德认知和意向直接反向预测网络过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食品机械与设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教育影视赏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家畜育种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饭店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商业品牌整体策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建筑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18年四川内江中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英雄》8
- 沈阳理工大学《化工安全与环保》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电力变压器设计》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产品仿生学应用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 2024-2029年中国儿童牙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新时代铁路发展面对面全文内容
- 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 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快递主管岗位职责
- 医疗差错、纠纷、事故登记表
- MT-T 5017-2017民用运输机场航站楼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七年级第一次期中家长会课件
- 2024下半年四川省广元市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04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市政道路施工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