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曙光中学人民版历史教学设计必修一全一册编委:覃业军李赛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老师:覃业军备老师:覃业军备老师:覃业军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备老师:覃业军备老师:覃业军备老师:覃业军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备老师:覃业军备老师:覃业军3、新民主主义革命………………备老师:覃业军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备老师:覃业军备老师:覃业军备老师:覃业军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备老师:李赛玲备老师:李赛玲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备老师:李赛玲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备老师:李赛玲2、卓尔不群的雅典………………备老师:李赛玲备老师:李赛玲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备老师:李赛玲备老师:李赛玲备老师:李赛玲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备老师:李赛玲备老师:李赛玲备老师:李赛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备老师:李赛玲备老师:李赛玲3、走向多极化……………………备老师:李赛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备老师:覃业军一、教学内容与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指的是人民版必修一1、无法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产生这一问题的缘由是学2、无法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相互关系,产生这一问题的缘由是学生可么?起先建立早期国家机器。"国家""王"“家天下”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例题一: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都实行(B)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夏政治制度特点:王位世袭(家天下)制度的出现,宗族关系从今成为基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各是什么?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慢慢减弱。五十三人”。试联系所学学问思索: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设计意图:了解分封制的特点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分封制的实施背景与其主要状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目的(巩固统治)、对象(多元化主要是同姓)、内容(授土授民)、方式(层层分封)等角度进行分析。例题二: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为精确的一项是(D)A.反映了中心与地方的统辖关系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问题五:我国民间普遍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这种深厚的情结源于古代的哪一制度,如何相识这一制度?设计意图:了解宗制的目的,含义或实质、内容、影响与特点问题1: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关系如何?目的:依据血缘关系支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关系:大宗与小宗是相对关系,"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群弟",小宗必需听从大宗问题2:西周宗法制有什么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有深厚的部族色调。例题三:下列对西周宗法等级关系的排列依次正确的是(C)A.天子——诸侯——士——卿大夫B.天子——卿大夫——诸侯——士C.天子——诸侯——卿大夫——士D.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问题六:想一想,分封制与宗法制有哪些内在联系?设计意图:了解其主要内容,把握其内在联系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其主要内容,从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地位入手,着重说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与政治联系。分封制是将王国的土地分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而宗法制则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族权和政权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详细表现在: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须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①周王室一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一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一A.大汶口文化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6.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四个儿女:大儿子(妃嫔所生);二女儿(王后所生);老三是王后所生的女儿;小儿子(王后之子)。几个儿女都想争王妻(正配)的儿子A.三哥(20岁)B.四哥(14岁)C.大哥(25岁)妾二(侧室)的儿子D.二哥(22岁)其次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问题1:秦国统一全国的过程?(1)东灭六国,建秦朝设计意图:宏观驾驭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1)、首创皇帝制度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接受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与地方官史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问题1: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与"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相识?②材料二所含的历史信息说明白什么?③依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其本质。(2)、三公九卿内容:"三公"指丞相(帮助皇帝)、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助手,负责监察)。"九卿"是中心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他们可以与三公一起以“朝议”形式探讨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重要依据。问题2: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问题3:秦朝中心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心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围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其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第三,中心三公九卿的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官员职位不能世袭。问题4: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心集权制度对秦朝与后世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对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袤劳动2、含义: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心政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A.地方——郡县制A.秦灭六国,完成统一B.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A.郡守B.郡尉C.监御史D.郡丞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专题一第三节指的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本专题其次节内容,了解了中国专制政体的建立和专制政体下的基本冲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1)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2)表现:①集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②国家的法律、政(3)影响: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4)历代官僚制度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例题一: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业变式练习: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A)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驾驭历朝历代皇帝加强君权减弱相权的措问题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问题2:汉至宋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问题3、从汉到元皇权与相权的演化说明白什么问题?在于(D)高变式练习:唐宋减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B)问题1:历代王朝监察体系的设置问题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例题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缘由在于变式练习: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C)问题1:世官制问题3:科举制(2)依据:考试成果(4)影响:中书省尚并者只省中书省尚并者只省问题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问题2:行省制度下中心集权是如何实现的?问题3:行省设置的作用(1)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心集权(2)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例题五: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C)度最早设立于(B)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成3.郡县制下的地方官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A.统治区域的大小B.辖区人口的多少C.权利地位的由来D.与皇帝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5.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D)A.郡县制B.三省制C.行省制D.三司制7.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D)①有效地加强了对宽敞疆域的管理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③促进了中心集权制度的完善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统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键就是要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缘由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清楚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摘自《明太祖实录》问题1:明太祖所言罢相的理由有哪些?其罢相后所设机构有何特点?如问题2:宰相制度自秦朝起先建立,到明朝废除,试分析宰相制度“立”与"废"各有何利弊?(老师适当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共同得出结论)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惧者。--摘自《皇明大政记》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问题2:学生探讨: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老师整理)问题3:进一步探讨:内阁的设立带来什么弊端?问题4:课外延长: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问题5:思索: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A.负责地方军政事务变式训练:"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A草拟政令B发布政令C监察百官D传达圣旨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问题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干脆缘由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干脆缘由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材料三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材料四机务与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问题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作用?问题3:什么是密折制:(学生阅读归纳出其内容与作用。)问题4:如何总体评价相识军机处和密折制?(结合课本从两方面去分析)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制制度?)【参考分析: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①一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和影问题四:清政府处理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清中心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有何职权和作用?(1)缘由: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心集权(2)含义:结合课本“学问链接”加以分析(3)概况:(略)(4)意义:课本分析比较简洁,可让学生绽开探讨。(加强了中心政府对也。"材料中的“高皇帝”应当是指(B)A.汉高祖B.明太祖C.宋高宗D.唐太宗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6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A.设立中朝B.设立丞相C.设立内阁D.设立军机处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B)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A.行政效率高B.机构健全C.人员困难D.制约皇权5.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其中“改土归流"是指(D)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D.由中心政府派遣官员干脆统治入侵与民族危机》,其核心内容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和侵略以与1、目标定位:知道西方列强的经过;了解西方列强侵华的缘由,西方列2、目标解析:知道西方列强的经过,就是要知道1840年——1900年,先问题一: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是因为19世纪以来中国(1)国际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急需开拓更大(2)国内背景:鸦片斗争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例题一:英国发动鸦片斗争的主要目的是(C)的呢?试着列举1840-1900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鸦片斗争(1840-1842)《南京条约》中法斗争(1883-1885)《中法新约》甲午中日斗争(1894-1895)《马关条约》问题1:鸦片斗争与《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封建自然经济起先问题2:怎么理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问题3:甲午中日斗争与《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问题4:受《马关条约》的影响,列强怎样瓜分中国?美国针对中国问题提出了一项什么政策?其实质如何?1、瓜分狂潮(1)概况:①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国别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势力范围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山东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地区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广东、广西和云南英国新界和威海卫长江流域、云南、广东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2)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峻危机之中。(1)提出的缘由: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时,美国忙于美西斗争无暇顾(2)内容:美国承认列强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3)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的抗拒,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问题5: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完全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例题二:《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DA、割去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资本输出的权利例题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的标记是(B)《马关条约》的签订例题四: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D)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C、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问题四:列强侵华的影响如何?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驾驭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师生活动:学生依据教材学问和补充材料,回答问题,老师供应补充材料并结合学生回答状况进行补充。1、严峻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3、社会性质的变更,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4、中华文明遗产遭到列强丧心病狂的毁坏。1.甲午中日斗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D)①强迫清政府向各国借款②争相在中国修筑铁路③夺取采矿权④争相在中国开办工厂2、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C)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说明权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D.英国领事可以确定中国的关税税率3.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其中规定"各国货A.利用经济优势排斥欧洲列强B.插足其他列强在华“势力范围”5、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高一历史专题二其次节指的是中国军民维护国1.目标定位:概述中国军民抗拒外来斗争的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此为基础概括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抗拒和广本节课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如何相识近代列强未能把中国变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几个典型。这样学生难以有更加深切的认本节课五处地方用到多媒体,分别是"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过""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背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缘由”与学习学问,找到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手段可以慢慢培育学生的爱国情乡民合强强徒摧。”问题1:三元里抗英爆发的缘由?问题2: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经过。问题3:三元里抗英的意义(地位)例题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变式题: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是()B.是中国近代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抗拒外国侵略的一次英勇斗争D.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问题1:左宗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收复新疆的?例题2:"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已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左宗棠的这句话强调了()C.要防范列强侵略新疆问题2: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过①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次年西征,击败阿古柏②1878年收复新疆(除伊犁)C.率兵收复新疆D.兴办洋务企业变式题:19世纪70年头,侵略我国新疆地区的西方国家是()A.英俄B.英法C.法俄D.俄德问题3:清政府是怎样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的?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片段。让学生既了解斗争的经过也充分体验中国军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问题1:黄海海战爆发的背景问题2:黄海海战的结果问题3:北洋海军主力尚存,可以再战,但是其结果如何?例题4: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平壤战役B.辽东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变式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根本缘由是()问题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背景?问题5:经过怎样?问题6:意义是什么?例题5: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中的"往事"应指()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在分问题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缘由。危机。(根本缘由)问题2:义和团运动中心转移问题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缘由是什么?并指出根本缘由③农夫阶级的局限性(根本缘由)问题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有哪些?最大的作用是什么?A.没有区分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B.没有正确区格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变式题: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下列各项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A.帝国主义从今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C.说明中国人民有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D.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须要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2、有人曾赞扬照片中的人物:"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3、新华社北京2006年10月26日电,从台湾“中国统一联盟"获悉,"统禧所称的“他们”是指(D)团括抗日斗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日本帝国主政府的内外政策和抗日斗争的正面战场以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1)了解日本侵华的相关史实;(2)驾驭中国抗战的重要史实和抗日斗争胜利的历史意义;(3)理解抗战不同阶段国民党抗战政策的变更缘由和中国共产党坚持抗(1)了解日本的相关史实,就是指要知道日本局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2)驾驭中国抗战的重要史实和抗日斗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就是指要了解(3)理解抗战不同阶段国民党抗战政策的变更缘由和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缘由就是要从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以与抗战形势的变更等去分析国更侵华详细方针的缘由,要相识日本灭亡中国的总方针是没有根本变更实力问题1: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有哪些重大侵略活动?日本侵华的方针、中问题2: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不能标记抗战的全面爆发?请思索卢沟桥问题1: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成全民族抗战?问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①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记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密切合作抗拒日寇新进攻。④1937年,中共中心向蒋介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防卫抗战声明书》,依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例题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有(A)①具有空前的广泛性②实行国共两党党外合作的形式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纲领④国共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问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思路:从范围,组织形式,合作方式,政权和军队的驾驭,内部存在的冲突,结果以与任务等方面去比较不同。变式问: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其次次国共合作的异同?思路:从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形式、影响去分析它们的异同。例题二:中共1927年确定武装抗拒国民党,而1937年又与国民党合作,这A.国共冲突是人民内部冲突B.中共从广袤人民的利益动身C.民族冲突从属于阶级冲突D.国内斗争听从于国际斗争问题三:抗战相持阶段到来的缘由,影响?设计意图:了解或驾驭抗日斗争进入相持阶段与其缘由、影响。培育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以与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实力。材料一:中日开战前,日军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共约38万人,此处还有预备役和后备役战斗兵力160多万人。材料二:到1938年,日军伤亡已达44.7万人。材料三:1938年日军在侵华斗争中消耗的军用物资有92%是从美国进口的。材料四:1937年11月,八路军的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建立了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依据地,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依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二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以后随着游击斗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包括山西、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特殊重要。在八年抗中,依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人。(以上四则材料均摘自《中国现现代史》下册,王桧林主编)问题1:日本政府面临的“困难”是什么?这一切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困难日益增加,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问题2:中国方面是否可以利用敌人的困难时期,反戈一击,快速战胜日问题3:日本在相持阶段变更战略方针的缘由?影响?缘由:(1)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2)日冲突日渐突出,太平洋斗争即将爆发,迫使日本不得不变更侵略(3)共敌后抗日依据地的威逼A.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冲突B.抗战派与倒戈派之例题四:日本在沦陷区发动"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实行恐怖政策B.实行特务统治C.维护殖民统治D.肃问题1:战略防卫阶段的正面战场(1)主要会战?(2)结果与缘由?(1)国民党片面抗战路途造成的。蒋介石集团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却(2)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实(3)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各为己谋。在战斗中往往为了保存自己的问题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1)主要战役?(2)结果影响?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峻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3)大溃败缘由:主要是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主动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也有战区指挥问题3:为什么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标记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表示准备抗战,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比较主动地抗击日军。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不仅确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还作出了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势的重大确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次会议是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主动反共的会议,是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向着消极的、退步的、反动的方面转化例题五: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干脆缘由是(C)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D.英美的留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问题4:既然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为什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还声言“坚持抗战原委”,表示抗战决心呢?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并没有变更,中日民族冲突照旧是主要冲突,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与倒戈,全民抗战的历史洪流势不行挡,所以蒋介石集团虽然主动推行反共政策,却不敢赤裸裸地破坏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蒋介石不论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还是会后接着的着抗日旗帜,但抗日特殊消极;接着打着“联共”旗帜,但不断制造军事磨擦,不断挑起各种事端。这是蒋介石集团政治看法的两例题六:抗日斗争相持阶级,蒋介石集团倒戈,反共抗日,不与共产党彻底分裂.造成这种看法的因素是(A)①日本对国民党的诱降政策②敌后抗日依据地的壮大③美英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冲突④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问题5:正确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问题七: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设计意图:相识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问题1:中共坚持怎样的抗战路途和方针?(1)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速胜论”和“亡国论”当时造成了什么危害?(4)《论许久战》是怎样分析中国抗日斗争的特点的?(5)为什么说兵民是胜利之本?例题七:抗战初期,国民党内部存在的"亡国论","速胜论"的共同点是(A)A.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气B.幻想依靠英美的力气C.对战胜日本缺乏信念D.片面强调中国的武器和技术不如日本例题: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途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途反映了两党A.接受的方针,政策不同B.对人民群众的看法不同C.对外来侵略势力的根本看法不同D.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问题2:中共是如何在敌后抗战的?(1)第一块抗日依据地是如何建立的?(2)抗日依据地的建立有何意义?(3)陕甘宁边区与抗日依据地有何关系?(4)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第一、抗日依据地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再发展和再创其次、抗日依据地的存在打乱了敌人作战前方和后方的划分,形成了多层困难的包围和反包围、犬牙交织的斗争势态,这是使敌人军事失败的重要缘由之一。第三、相持阶段后,日寇和国民党政府都从不同的角度动身,把敌后看成是特殊重要的战场,这正显示了抗日依据地的重要地位。第四、抗日依据地长期抗击日军,消耗和牵制敌人大量兵力,这是导致斗争最终胜利和抗战国事能真正落到人民手中的确定因素。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例题九:抗日斗争时期,八路军建立的敌后抗日依据地离北平最近的是(B)A.晋冀豫敌后抗日依据地B.晋察冀敌后抗日依据地C.晋绥敌后抗日依据地D.冀鲁豫敌后抗日依据地问题3、中共七大?1.背景?中国抗日斗争处于战略大反攻前夜,国民党为抢夺抗战果实召开了六大,给即将到来的胜利蒙上一层阴影。为了使抗战胜利变为人民的胜利,为了反对黑暗中国之命运,争取光明中国之前途,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三方面归纳概括内容,结合中共七大背景理解内容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光明的前途。3.意义?引导学生从会议主要内容思索分析,中共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会议中共七大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抗日斗争胜利前夕中国革命又处在转折点的关头召开的,因此它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会议。例题十:抗战时期,中共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有(D)①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②形成了密切群众的作用③确定了党的指导思想④最终形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心领导集体问题八:抗战胜利的宏大胜利设计意图:了解抗战胜利的缘由,意义,基本阅历问题1:胜利的缘由?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斗争的胜利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我们来看看当时人是怎么看的。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一家报纸上登出一则谜语,“抗战胜利的缘由”,打一个古代人物的名字。结果刊登出来的应征谜底有屈原、苏武、蒋干、毛遂思索:(1)、上述谜底分别是如何说明抗战胜利缘由的这些说明合理吗?能否全面概括抗战胜利的缘由?(2)、你认为抗日斗争胜利的主要缘由是什么?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强调美国对日本的打击;苏武:苏联的武力——强调苏联最终参战的作用;蒋干:强调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作用;毛遂:强调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作用但全部这些,都没有能反映出抗日斗争胜利的根本缘由。抗日斗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是因为——(先集体探讨,后自由发言)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缘由)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协作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重要因素)③日本发动的斗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斗争,必定以失败告终问题2: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材料三、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材料四、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学生思索、探讨、回答,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做总结)族实现宏大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抗日斗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斗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问题3:基本阅历?其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宏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山山机①都坚持反人民的顽固立场②都限制和限制人民的反帝斗争③都被迫对外作战④都与人民反帝力气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A.中心政府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B.全民族共同斗争才能抵抗外侵C.只有同时开拓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才能取得抗战胜利D.国际主义救济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B)A.在冷战后须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B.重视中国坚韧抗拒日本侵略的行动C.特殊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D.确定蒋介石对北伐斗争的贡献化,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平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供应实地资料的是(D)作用5.九一八事变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C)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标记着中国全面抗战起先C.东北三省之后不久沦为“狼”的殖民地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历史无言,精神不朽。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回望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烈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日的和平。让我们乘上一辆以缅怀或记忆命名的列车,从容驶向和平的共同愿景。专题三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主备老师:覃业军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一节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太平天国运动,理解它的关键在于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过程,驾驭太平天国兴起的缘由和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同时本册书专题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背景进行了确定的交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由于本节课内容与政治学科还有确定的联系因此本节内容在本册书是一个较重要的学问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太平天国兴起的缘由和影响、启示以与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分析结合当时的时代特色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二、.教学目标与其解析1:目标定位:知道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启示。驾驭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2、目标解析: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要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大致过程。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启示,就是要了解在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为什么兴起以与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和其失败给中国革命所带来的启示。驾驭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就是要相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夫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气,但依靠单纯的农夫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农夫必需在先进力气组织领导下,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和建设,才能恰当地发挥农夫的力气。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本课内容繁多,不简洁记忆,要留意让学生理顺思路,把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线索。要把它放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中去,从运动兴起的背景中感受农夫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运动失败中相识农夫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通过影视对太平天国运动了解也比较多,比初中已有确定的分析理解实力。同时有多媒体教学支持,可以更生动形象的呈现这段历史。问题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知道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达到鼎盛的过程。驾驭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缘由。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索回答问题;老师适当补充讲解。问题1:依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缘由。问题2: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发展过程。(1)金田起义——运动爆发1851年(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3)定都天京——同清对峙(4)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军事上全盛例题一:下列哪一项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B)A.清政府吏治腐败,导致阶级冲突尖锐B.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破坏了广西传统的经济结构C.鸦片连年输入,白银大量外流D.各种填在不断,人们生活贫困不堪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施政纲领,同时依据内容比较得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索回答问题;老师适当补充讲解。问题1:《天朝田亩制度》的概况与评价问题2:《资政新篇》的概况与评价问题3: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例题二: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A)A.反映了农夫阶级的要求和愿望B.充分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D.是太平天国的反帝革命纲领变式练习: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B)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C.反映了农夫的志向和追求D.受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问题三、太平天国的失败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过程。驾驭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缘由,影响和启示。问题1: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问题2、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的缘由与历史意义、教训变式练习:太平天国有生转衰的转折点是(B)A.石达开出走B.天京变乱C.天京被困D.洪秀全病逝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A)A.确定B.否定C.既不愿定也不否定D.上述看法全有2.曾国藩被后人称为"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他的升迁之快得力于(B)A.操练湘军B.镇压太平天国C.创办洋务D.修身齐家治国③证明白太平天国的反侵略性④反映了宗教思想的严峻危害A.仅看到现象而没有抓住本质问题B.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本课学问跨度大,学生不简洁驾驭,因此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过程与成就理解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熟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的展示教学内问题一、武昌起义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驾驭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大致的概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索回答问题;老师适当补充讲解。问题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问题2:武昌起义的概况。例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缘由是什么(A)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峻B.人民群众的热忱拥护C.民族资产阶级主动开拓独立发展的道路D.清末新政的破产变式练习:辛亥革命作为一场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其爆发的根源是A.武汉地区革命人士的组织和宣扬B.清末新政和立宪骗局与镇压保路运动激化冲突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和阻碍D.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大大增加问题二、中华民国的建立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驾驭中华民国城里的大致概况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索回答问题;老师适当补充讲解。问题1: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与性质。问题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与影响例题二:孙中山在遗嘱中指出:革命尚未胜利,同志任需努力。这里“革命尚未胜利"的主要含义是(A)A.反帝反封建任务未完成B.资产阶级共和国照旧没有建立C.资产阶级政党出现分了D.蒋介石等右派起先篡夺革命领导权问题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驾驭辛亥革命失败的大致概况和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问题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能胜利的缘由是什么?问题2:如何评价辛亥革命?问题3:辛亥革命的结局个中国民主革命怎样的启示?例题三: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C)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A.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列下列孙中山的活动(C)约法》意义在于(B)3.辛亥革命中,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本国政表明列强的看法是(D)A.接着保持中立立场B.维护中国的和平和稳定C.压迫南方代表妥协D.力图尽快结束中国革命4.下列有关《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A.由参议院制定、孙中山在南京颁布B.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同等5.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B.中外民族冲突和国内阶级冲突趋于合流C.资产阶级运动由改革到革命D.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改革失败后转向革命6.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不包括(D)A.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B.限制袁世凯的权利C.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D.争取帝国主义各国的支持7.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五四运动标记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B.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D.五四运动的宏大功绩在于“启导广袤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气的团结”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浩大,但始终没有能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数很少,最终却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什么呢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很快就封建化,"反封建而不反封建制度,反地主不反地主阶级",在某种意义上违反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而孙中山恰恰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见;太平天国借助西方宗教为武器,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武器;太平天国由拜上帝教来领导,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因此,辛亥革命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大发展。)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备老师:覃业军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式人民版中学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节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核心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它的关键是驾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含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土地革命、国民大革命、红军长征,中共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和解放斗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本节课所涉与的诸多学问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节内容是本册书一个很重要的学问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对五四运动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通过讲解中共的成立‘土地革命、国民大革命、红军长征,中共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和解放斗争使学生驾驭中国的成熟历程。1、目标定位: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史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驾驭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大意义。2、目标解析: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史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就是要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土地革命、国民大革命、红军长征,中共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和解放斗争的基本概况。驾驭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大意中共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和解放斗争的学习相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作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给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问题1:五四运动兴起的缘由。问题2:五四运动的过程问题3:五四运动的意义A.袁世凯接收"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变式练习:下列口号能全面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A)问题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问题4: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例题二: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立了(B)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B.在民主革命的纲领问题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B.美国队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1."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A)A.爱国主义B.追求科学C.追求真理D.勇2.中共一大确立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之一是(B)A.制定革命纲领B.领导工人运动C.领导农夫运动D.与国3.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B)要A.主观与客观是详细的、历史的统一B.世界是一个普遍联C.整体和部分密不行分D.台湾是中国领土不行分割的寇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问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问题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问题3:新政协会议的召开问题4: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概况和意义例题一:标记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是(A)A.新中国的成立B.抗日斗争的胜利C.南京解放D《中华人民共变式练习: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不正确的是(C)A.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D.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驾驭新中国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问题1:政治建设新阶段的背景:问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的背景和过程例题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记着(A)变式练习:20世纪50年头,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是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D.成立全国政协问题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由: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C.体现民族同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旺盛的原则A.新中国成立B.解放斗争胜利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其职权的是(D)A.中国共产党中心委员会B.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会C.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宏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记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3.“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4.依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D.海南岛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同等C.民族团结3.建国后推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含义是(C)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共同执政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领导下的多党合作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一起参政议政4.1953年一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A)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全国政协成立C.《共同纲领》制定D.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5.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不包含(C)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统一战线制度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七、课堂小结一次典礼:开国大典。二个法律:《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一届政协、一届人大、二届政协。其次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与其历史性转折主备老师:覃业军一、教学内容与解析本课要学的是人民版中学历史必修一专题四其次节指的是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与其历史性转折。其核心内容是1956年后到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挫折和成就,理解他们的关键在于了解文革期间对民主和法治的破坏,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发展。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节内容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初步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大好了基础。由于本节课内容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因此本课内容是本册书的一个重要学问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民主政治的破坏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讲解并描述过程中对此部分的内容作突出的讲二、教学目标与解析1、目标定位:了解文革中中国民主和法制被破坏和践踏的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了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理解文革对民主法治建设破坏的启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2、目标解析:了解文革中中国民主和法制被破坏和践踏的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了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就是要了解文革对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所带来的详细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思想、组织路途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详细成果。理解文革对民主法治建设破坏的启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就是要对文革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对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启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就是要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详细的分析上得出其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学习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相识到依法治国放了的意义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本课内容讲解并描述的学问点较多,时间跨度稍大,总体学问趣味性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引导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事务较多,在分析驾驭过程中学生存在确定的难度。问题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驾驭新中共八大和文革对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破坏和启示。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索回答问题;老师适当补充讲解。问题1、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影响问题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和启示例题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的贡献是(B)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冲突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例题二: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方面造成的最深刻的教训是(B)A.反对个人崇拜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重视民主法制D.正确相识冲突问题二:宏大的历史转折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驾驭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新时期民主建设的成就的相关学问。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索回答问题;老师适当补充讲解。问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召开的内容和意义问题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启示例题三:下列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B.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C.是想了政治路途的拨乱反正D.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变式练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是开拓的标记是(D)A.中共八大的召开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C.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开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2010·福建莆田中学毕业班质检)胡锦涛同志说“我们的宏大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一些历史事务的教训,这些事务包括()①农业合作化②"大跃进"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C留意“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一些历史事务的教训,关键要的是训"主要是指()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与时调整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的一环是()A.推动基层民主选举B.平反冤假错案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提出了要健全法"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遇到的最大挫折,要从根本"文革"结束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来,以铁的事实说明白"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本课的核心么有"两制",哪"两制","两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理解港澳回来的缘由的关键是对国家实力确定一切观念的理解,对"一国两制"作用的理地位,并有对整个专题内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提升的作用。本课的(1)了解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当回来的史(2)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理解香港、澳门回来的历史意义。(3)驾驭“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与其理论创新的意义。(1)了解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就是要学生依据所学的学问是什(2)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就是要学生依据以前所学的学问(中心政府是依据20世纪70年头末八十年头初国际国内形势的变更)分析出提出“一国两制”的缘由。理解香港、澳门回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课外相关学问分析出中国政府通过和平方式去完成祖国统一对中国大陆、港澳地区与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产生的主动影(3)驾驭“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与其理论创新的意义就是要学生经过本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对“一国两制”内涵的理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困难是因为1、此概念的理论程度较高学习时相应学问较少。针对于此,老师在授课时必需引导学生:1、对教材进行阅读分析;2、学生确定知道港澳今日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则其实就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结论找缘由(即内涵)时用到香港回来仪式的视频,其目的有两个(1)让学生深切感受香港回来的庄重历史时刻,进行爱国主义教化;(2)在感受的基础上分析港澳回来的缘由,就较为简洁的使学生意识到祖国的强大是港澳回来的根本缘题;分析“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简述"一国两制”提出的过程;驾驭得出"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通过“一国两制"过程的总结并结合教材例题2: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问题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问题2:港澳回来的过程。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殊行政区基本法》颁布。1997年7月1日,中国复原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殊行政区成立。2.澳门: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复原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殊行政区成立。例题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澳门复原行使主权分别是在(A)A.1997年、1999年B.1998年、1999年C.1999年、2000年D.1998年、2000年问题3:中国政府收回港澳的缘由?前提条件----国力强大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与特殊行政区基本法群众基础----渴望回来例题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一国两制”内容的有(D)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有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③特殊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干脆受中心人民政府管辖④特殊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终审权⑤特殊行政区有高度自治权和独立主权变式训练:港澳回来的根本缘由是(AA.国力强大C.联合声明以与特殊行政区基本法问题4:港澳回来的意义?)B.“一国两制”的构想D.港澳人民渴望回来①香港、澳门回来祖国,标记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据,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记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香港、澳门回来祖国,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供应了新的范例。1.(2009·上海单科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D)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殊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分析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了解万隆会议的基本状况就是要学生知道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背能说出我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又为什么要制定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其中关键是使学生深刻相识任何国家的任何外交政策都是从本国利益动问题1: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问题2:在此国际环境下,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问题3:新中国为什么要“一边倒”?“一边倒”与独立自主是什么关系?倒"的外交战略。例题1: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问题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最早是用来处理与哪些国家的关系?提出的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目的: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创建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内即将意义: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内容。标记着新中国问题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有何特点?相互关系:相互敬重领土主权完整、互不侵扰、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同等互利是各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基本动身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2)、开放性: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涵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问题3:50年头,新中国是怎样走向国际舞台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问题4:50年头中期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成就的缘由是什么?处五项原则"具有广泛性和好用性,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恩来例题2:我国提出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的是()A.同等互惠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变式训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的自己的外交方针D、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变式训练2: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记是()例题: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变式训练:我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国际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雅尔塔会议例题3: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B.与攻击共产主义的分子进行坚决斗争C.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D.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胜利变式训练:新中国外交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主要缘由在于()B.始终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同等、互利与敬重领土然后是各人民民主国家相继承认了新中国,并很快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D.该政策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长期对立B.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4.使中国变更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A.“一边倒”B.“一大片”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5.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下列哪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