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防火间距_第1页
消防防火间距_第2页
消防防火间距_第3页
消防防火间距_第4页
消防防火间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第五部分:防火间距2345678消425石峥嵘:防火墙是减少防火间距的主要手段,在一定规模和火灾危险性等级的相邻建筑中,允许通过设置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限但现实应用中,普遍存在与规范条件不完全吻合的情形,存在诸多困惑。本文尝试以一种通用规则,通解防火间距减少条件的争议及困惑!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相邻建筑,可依以下原则处置防火间距要求:1、当建筑外墙设置为防火安全面时,安全面不会威胁相邻建筑,也不会受到相邻建筑的威胁,无需考虑安全面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2、相邻建筑的非安全面相对,是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防止火灾蔓延,须确保相邻建筑没有非安全面相对,或非安全面的最近距离不小于规范许可的防火间距要求。依此原则,可通解防火间距减少条件的争议及困惑!一、建筑防火间距,计算原则:确定不同建筑的防火间距时,可将建筑外墙、屋面等视为非安全面,非安全面的任一点均为火灾传播的危险源,均可能将火灾传播至其他建筑物,外来火灾也可能威胁非安全面,要防止火灾传播,非安全面上任意点与相邻建筑的最近水平距离,均应满足规范的防火间距要求。通常,非安全面包括凸出外墙的可燃或难燃构件,当外墙有凸出的可燃或难燃构件时,非安全面边界为凸出部分外缘。消426非安全面上的任意点均可能是火灾危险源。二、防火间距减少条件的应用困境,引入“防火安全面”的必要性:防火墙是减少防火间距的主要手段,在一定规模和火灾危险性的相邻建筑中,允许通过设置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限),在《建规》和《车火规》等规范中,明确了通过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的条件,但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图示2)三、“防火安全面”和“非安全面”,定性原则:1、防火安全面: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相邻建筑,火灾传播主要考虑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途径,通常不考虑飞火、爆炸等因素影响。防火墙具备较好的耐火隔热性能,满足背火面温升条件,能有效阻断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影响,在风险等级较低的建筑中,可将建筑外墙的防火墙部分(无任何洞口视为“防火安全面”。消427通常认为,防火安全面不会威胁其他建筑,也不会受到其他建筑的威胁,无需考虑防火安全面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2、非安全面:对于防火墙以外的其他墙面及屋面(包括凸出外墙和屋面的可燃或难燃构件等均视为“非安全面“。非安全面的任一点均可能成为火灾危险源,可能将火灾传播至其他建筑物,外来火灾也可能给非安全面带来风险,要防止火灾传播,相邻建筑不应有非安全面相对(图示3的组1建筑或相邻非安全面之间,任意点均满足防火间距要求(图示3的组2至组6建筑)。四、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的实质:五、安全面减少防火间距的主要机理:对于火灾风险等级较低的建筑,通过防火墙等措施将非安全面外墙转为安全面外墙,将相邻两座建筑的防火间距,转换为相邻非安全面之间的防火间距,这是安全面减少防火间距的主要机理,并以此解决实际应用中的争议及困惑!示例,图示2中的六组建筑,引入防火安全面概念后,仅相邻的非安全面存在火灾传播风险(见图示3)。在图示3的6组建筑中,相邻建筑间的红色区域为可能传播火灾的区域,以此,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转换为相邻非安全面的防火间距(即红色区域的最近水平距离)。要求的组1建筑,没有非安全面相对,不存在火灾传播风险,防火间距可减少(或不限)。其他各组建筑均有非安全面相对(红色区域),相邻非安全面上任意点的最近水平距离(参图示5至图示10应满足规范要求。消428(图示3)六、安全面减少防火间距,处置原则:综上,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相邻建筑,可依以下原则处置防火间距要求:原则1:当建筑外墙设置为防火安全面时,安全面不会威胁相邻建筑,也不会受到相邻建筑的威胁,无需考虑安全面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原则2:相邻建筑的非安全面相对,是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防止火灾蔓延,须确保相邻建筑没有非安全面相对,或非安全面的最近距离不小于规范许可的防火间距要求。注:非安全面相对,包括侧向相对,具体可参图示3的红色阴影区域。七、示例讲解:《建规》3.4.1、3.4.5、5.2.2和《车火规》4.2.2等条款中,明确了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的相关条款(详见《附录》),其实质是通过防火墙将建筑外墙转换为防火安全面,通过防火安全面减少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依上述原则,可解决规范应用中的诸多困惑,示例讲解如下:足《附录》条件要求的两座相邻建筑,其中,有最小防火间距要求的,应满足最小间距要求,最小间距在示例图中以L1表示,比如,满足《建规》3.4.1注2要求的甲类厂房,防火间距不应小于4m(L1≥4m)。消429图示4的组1建筑,从图示3可知,组1建筑无非安全区域相对,满足《附录》条件的组1建筑,防火间距不限。(图示4)图示5的组2建筑,从图示3可知,组2建筑有非安全区域相对,非安全区域的最近水平距离(L应满足两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L值依《附录》确定)(图示5)图示6的组3建筑,从图示3可知,组3建筑有非安全区域相对,非安全区域的最近水平距离(L应满足两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L值依《附录》确定)(图示6)消430图示7的组4建筑,从图示3可知,组4建筑有非安全区域相对,非安全区域的最近水平距离(L应满足两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L值依《附录》确定)(图示7)图示8的组5建筑,从图示3可知,组5建筑有非安全区域相对,非安全区域的最近水平距离(L应满足两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L值依《附录》确定)(图示8)全面,从图示3的组6建筑可知,组6-1建筑有非安全区域相对,非安全区域的最近水平距离(L应满足两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L值依《附录》确定)消431(图示9)图示10的组6-2建筑,防火墙上设置甲级防火门窗,门窗洞口不能作为防火安全面,从图示3的组6建筑可知,组6-2建筑有非安全区域相对,非安全区域的最近水平距离,应满足两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规则,通常情况下,可同时兼容其他规范条款,其他规范条款要求确定防火间距,比如:满足《附录》条件的相邻建筑,当两座建筑均为一、二耐火等级,建筑1为较高建筑,且防火墙上开设甲级防火门窗洞口时,可综合相关条件确定1、当两座建筑为丙丁戊类厂房、丁戊类仓库或民用建筑时,依《建规》3.4.1注3、3.4.1注6、3.4.5注2、3.5.3注2等要求,L2不应小于4m;(注:本条件不适应民用建筑与民用建筑相邻)规》5.2.2注5要求,L2不应小于3.5m;3、当两座建筑均为民用建筑(有一座为高层建筑且建筑2的屋顶无天窗时,依《建规》5.2.2注5要求,L2不应小于4m。消432八、说明:1、本文规则未阐述建筑屋面的设置条件要求,以及建筑立面仅部分高度为防火墙的设置条件要求,具体参《附录》规定。2、本文所述的较低风险等级建筑,通常是指一、二耐火等级的非甲乙类场所建筑,具体参《附录》。3、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建筑,存在飞火、爆炸等风险,可能仍需保证最小防火间距要求,在本文示例图中以L1表示,具体要求参《附录》。4、本文所述规则,可综合其他规范条款要求确定防火间距(如示例7所示)。5、通常,本文原则不适应于《附录》条件以外的建构筑物,也不适应于禁止减少防火间距的建筑(比如建筑高度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等)。6、尽管本文规则已仔细复核相关规范条文,但不可避免争议,实际应用中,应和当地主管和审验部门沟通确认。九、附录:消433434消435分享、规范查找等等!消436石峥嵘:理解同一建筑中的正向面洞口、平行面洞口、侧向面洞口概念,可合理处置门窗洞口间距,解决诸多争议!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防止教条式应用!在同一建筑中,当相邻洞口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防火单元时,需确保一定的防火间距,相邻洞口的正向面、平行面、侧向面状态,可作为洞口间距的主要判据!注:本文所述的防火单元,是通过防火间距、防火墙、防火隔墙(或外墙)、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措施进行分隔,具备一定防火性能的有限空间。具体参专题:防火单元|概论!第一章正向面洞口一、正向面洞口的概念:在同一建筑中,当两个洞口平面的法线平行,且洞口朝向相对时,可认为两个洞口互为正向面(图示1)。注:包括洞口错位相对(图示1右)。二、正向面洞口的火灾危险性:互为正向面的两个洞口,当一面发生火灾时,洞口喷出的火焰和辐射热,直接威胁对面洞口,具备较大的火灾危险性,从火灾实例可知,敞开洞口的火焰可能对前方3m~5m甚至更远的区域造成危害(图示2在爆燃的情况下,具备更大的火灾风险(图示3)。消437(图示2:洞口正向喷出的火焰)(图示3:爆燃产生巨大危险)三、正向面洞口的防火处置措施:位于不同防火单元(含防火分区等)的正向面洞口,应采取防火处置措施,主要措施有防火间距、防火门窗、防火隔板等。1、防火间距:对于正向面洞口,现行规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有关U形、山形、回字形建筑的相对外墙间距要求,通常是针对正向面洞口。《建规》3.4.7:同一座“U”形或“山”形厂房中相邻两翼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本规范第3.4.1条的规定,但当厂房的占地面积小于本规范第3.3.1条规定的每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时,其防火间距可为6m。《建规》表5.2.2注6:对于通过裙房、连廊或天桥连接的建筑物,需将该相邻建筑视为不同的建筑来确定防火间距。对于回字形、U型、L型建消438筑等,两个不同防火分区的相对外墙之间也要有一定的间距,一般不小于6m,以防止火灾蔓延到不同分区内。由上可知,不同防火单元(含防火分区等)的正向面洞口,最近边缘距离L不应小于6m(图示4左、图示4中)。注:外墙为不燃性材料且耐火极限不小于1h,允许洞口最近边缘水平距离L不小于6m(图示4右)。(图示4)2、防火门、防火窗:互为正向面的两侧洞口,可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防火窗,或单侧洞口采用甲级防火门、甲级防火窗。(图示5)(图示5)3、增设防火隔板:在两侧洞口之间设置防火隔板,防火隔板应为不燃材料,耐火极限不低于防火单元隔墙的耐火极限要求,当隔墙为防火墙时,L≥2m,L1≥1m;当为其他不同的防火单元时,L≥1m,L1≥0.6m。(图示6)注:有观点认为,防火隔板耐火极限可不低于建筑外墙耐火极限要求。消439第二章平行面洞口一、平行面洞口的概念:在同一建筑中,当两个洞口平面的法线平行,且洞口朝向一致时,可认为两个洞口互为平行面(图示7)。二、平行面洞口的火灾危险性:相对正向面洞口来说,平行面洞口的风险较低,互为平行面的两个洞口,当一面发生火灾时,洞口喷出的火焰和辐射热,通常不会直接威胁另一个洞口。从从火灾实例(图示2、图示3)可知,互为平行面的两个洞口,只要保持合适的间距,一面洞口喷出的火焰,通常不会直接威胁相邻洞口。三、防火处置措施-防火墙两侧的平行面洞口:位于防火墙两侧的平行面洞口,应采取防火处置措施,主要包括防火间距、防火门窗、防火隔板等。《建规》6.1.3:建筑外墙为难燃性或可燃性墙体时,防火墙应凸出墙的外表面0.4m以上,且防火墙两侧的外墙均应为宽度均不小于2.0m的不燃消440性墙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外墙的耐火极限。建筑外墙为不燃性墙体时,防火墙可不凸出墙的外表面,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图示8);采取设置乙级防火窗等防止火灾水平蔓延的措施时,该距离不限。时,两侧洞口之间的墙体宽度不限。注2:当两侧洞口之间设置突出外墙不小于1.0m的不燃性防火隔板,且隔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防火墙耐火极限时,两侧洞口之间的墙体宽度不限。(供参考)四、防火处置措施-不同住户的平行面洞口:住宅建筑中,不同住户之间的平行面洞口,应采取防火处置措施,主要包括防火间距、防火门窗、防火隔板等。《建规》6.2.5:住宅建筑外墙上相邻户开口之间的墙体宽度不应小于1.0m;小于1.0m时,应在开口之间设置突出外墙不小于0.6m的隔板(图示9)。实体墙和隔板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均不应低于相应耐火等级建筑外墙的要求。(图示9)注:当两侧洞口采用乙级防火窗或一侧洞口采用甲级防火窗时,墙体宽度不限。消441五、其他防火单元的平行面洞口:不同防火单元(包括疏散楼梯间、前室、以及防火隔墙分隔的区域等)之间的平行面洞口,均应采取防火处置措施,主要包括防火间距、防火门窗、防火隔板等。现行规范仅明确了步行街商铺防火单元的平行面洞口间距要求,以及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的间距要求,其他防火单元可参照执行。(图示10)1、《建规》5.3.6:步行街相邻商铺之间面向步行街一侧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实体墙。2、《建规》6.4.1:疏散楼梯间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3、其他防火单元的两侧洞口之间,可参照以上要求执行。时,两侧洞口之间的墙体宽度不限。注2:当两侧洞口之间设置突出外墙不小于0.6m的不燃性防火隔板,且隔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外墙耐火极限时,两侧洞口之间的墙体宽度不限。(供参考)第三章侧向面洞口一、侧向面洞口的概念:在同一建筑中,当两个洞口平面的法线交叉,且洞口喷出的火焰或辐射热可直接威胁另一个洞口,可认为两个洞口互为侧向面(图示11)。消442二、侧向面洞口的火灾危险性:通常,洞口喷出的火焰和辐射热,可以直接威胁侧向面洞口,具备一定的火灾危险性。(图示11)三、侧向面洞口的防火处置措施:很明显,侧向面是介于正向面和平行面的状况,现行规范明确了防火墙侧向面洞口的间距要求,其他防火单元可参照执行。1、防火墙的侧向面洞口间距:《建规》6.1.4:建筑内的防火墙不宜设置在转角处,确需设置时,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0m;采取设置乙级防火窗等防止火灾水平蔓延的措施时,该距离不限。(图示12)由此可知,防火墙侧向面洞口间距是平行面洞口间距(2m)的2倍,小于正向面洞口间距(6m)。注:当两侧洞口采用乙级防火门(窗)或一侧洞口采用甲级防火门(窗)时,两侧洞口之间的距离不限。2、其他防火单元的侧向面洞口间距:443其他防火单元中,互为侧向面的两个洞口,其火灾危险性同样大于平行面洞口,但会小于正向面洞口,因此,即使规范未明确侧向面洞口间距要求,也应考虑加强性措施,通常情况下,可参照防火墙侧向面洞口的要求执行,按平行面洞口间距(1m)的2倍(2m)确定,或采取防火门窗等防火分隔措施。(图示13)注:当两侧洞口采用乙级防火门(窗)或一侧洞口采用甲级防火门(窗)时,两侧洞口之间的距离不限。第四章争议处置室外疏散楼梯要求“楼梯周围2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当楼梯设置在洞口前方时(图示14),间距L是否仍可按2m控制?解答:规范所述的楼梯周围2m内的门窗洞口,是指洞口与楼梯成平行面状态时的间距,图示14楼梯位于洞口前方,成正向面状态,防火间距L不能按2m控制。由前述可知,火灾发生时,洞口喷出的火焰和辐射热,可能对前方3m~5m甚至更远的区域造成危害(图示2在爆燃的情况下,具备更大的火灾风险(图示3)。因此,洞口前面不应设置疏散楼梯,确有所需时,防火间距L不应小于6m,或采取其他加强性防火措施,比如设置甲级防火门窗(图示15),或在疏散楼梯侧设置防火玻璃护墙等。444消445分享、规范查找等等!消446防火间距-概述!本文所述的防火间距,为不同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同时适应同一座建筑中通过裙房、连廊或天桥连接的建筑物(比如,同一建筑中的相邻塔楼等,应视为不同的建筑来确定防火间距,等等)。一、防火间距的主要功能:防火间距是不同建筑间的空间间隔,既是防止火灾在建筑之间发生蔓延的间隔,也是保证消防车通行和灭火救援行动顺利开展的空间。1、防火间距是最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热传播是火灾发展蔓延的决定性因素,热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防火间距是最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通常认为,满足防火间距要求的两座建筑之间,可达到本质安全的防火分隔效果。2、防火间距是消防救援的基本保证:合理的防火间距,可保证消防车通行和灭火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二、防火间距的计算原则:确定不同建筑的防火间距时,可将建筑外墙、屋面等(包括凸出外墙和屋面的可燃或难燃构件)视为非安全面,非安全面的任一点均可能将火灾传播至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外来火灾也可能给非安全面带来风险,要防止火灾传播,非安全面上任意点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均应满足防火间距要求。依此可知: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非安全面边界)的最近水平距离计算,当外墙有凸出的可燃或难燃构件时,应从其凸出部消447注:图中的红色点为火焰对流和辐射示意,同时示意非安全面边界,实际上,火灾面的任意点均可能是火焰对流或辐射源。三、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建规》附录B,明确了关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四、影响防火间距的主要因素: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较多,在确定建筑间的防火间距时,应综合考虑灭火救援、防止火势向邻近建筑蔓延、节约用地等多重因素。从防止火势蔓延角度,防火间距主要考虑热对流和热辐射等的作用,其中,热辐射是主要方式。对于一些特殊场所,还应考虑飞火的影响,飞火的形成与风力、火焰高度有关。比如,对于周围存在露天可燃物堆放场所时,在大风情况下,从火场飞出的“火团”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五、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要求:现行规范明确了不同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求,比如,《建规》明确了民用建筑、厂房、仓库、可燃液体储罐(区)、可燃材料堆场等的防火间距要求;《车火规》明确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要求,等等。注:《建规》和《车火规》仅明确了常规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要求,专业规范有要求者,应以专业规范为准,当不同规范要求矛盾时,通常以相对较严的要求为准。需要说明的是,规范规定的防火间距要求,均为建筑间的最小间距要求,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建筑的体量、火灾危险性和实际条件等因素,尽可能加大建筑间的防火间距。六、减少防火间距的主要情形:减少防火间距的情形较多,比如,厂房仓库等因工艺和功能所需减少防火间距,一定规模和风险等级的厂房和民用建筑通过成组布置减少防火间距,相邻建筑通过设置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等等。在相邻建筑之间设置防火墙,是减少防火间距的常规手段,防火墙具备较好的耐火隔热性能,能有效阻断热传导和热辐射,减少热对流影响,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座建筑,当其外墙采用防火墙时,可将防火墙视为安全面,以此达到减少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限)的目的,比如,在图示2中,可认为建筑1的防火墙为安全面,能够隔断两座建筑的火灾蔓延,建筑1和建筑2之间可减少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限)。消448有关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的处置措施,参专题:减少防火间距|防火墙设置原则,突破边界的处置措施!(图示2)需要说明的是,防火间距是最好的防火分隔措施,并可同时兼顾消防救援功能,防火墙并不能完全替代防火间距,通常情况下,应尽量满足不同建筑间的防火间距要求。七:相关视频:1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2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3厂房的防火间距4仓库的防火间距5民用建筑的成组布置6厂房的成组布置7民用建筑与厂房、仓库-贴邻和减少防火间距的措施8民用建筑与民用建筑-贴邻和减少防火间距的措施9厂房与相邻建筑-贴邻及减少防火间距的措施10仓库与相邻建筑-贴邻及减少防火间距的措施11变电站、配电站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12锅炉房的耐火等级,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防火间距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贴邻、合建和减少防火间距的措施消449分享、规范查找等等!消450石峥嵘:在相邻建筑之间设置防火墙,是减少防火间距的常规手段!基本原则:防止火灾蔓延,须确保相邻建筑没有非安全面相对(包括侧向相对),或非安全面的最近边缘水平距离不小于规范许可的防火间距要依此原则,可解决防火墙在减少防火间距问题上的诸多争议!一、防火间距的主要功能及处置原则:1、防火间距的主要功能:防火间距是不同建筑间的空间间隔,既是防止火灾在建筑之间发生蔓延的间隔,也是保证消防车通行和灭火救援行动顺利开展的空间。2、防火间距的处置原则:确定不同建筑的防火间距时,可将建筑外墙、屋面等(包括凸出外墙和屋面的可燃或难燃构件)视为非安全面,非安全面的任一点均可能将火灾传播至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外来火灾也可能给非安全面带来风险,要防止火灾传播,非安全面上任意点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均应满足防火间距要求。依此可知: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非安全面边界)的最近水平距离计算,当外墙有凸出的可燃或难燃构件时,应从其凸出部注:图中的红色点为火焰对流和辐射示意,同时示意非安全面边界,实际上,火灾面的任意点均可能是火焰对流或辐射源。消451二、防火墙是减少防火间距的主要手段:防火墙是减少相邻建筑防火间距的主要手段,在一定规模和火灾危险性的相邻建筑中,允许通过设置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限)。三、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的主要机理:热传播是火灾蔓延的决定性因素,热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从防止火势蔓延角度,防火间距主要考虑热对流和热辐射影响,其中,热辐射是主要因素。防火墙具备较好的耐火隔热性能,能有效阻断热传导和热辐射,减少热对流影响,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座建筑,当其外墙采用防火墙时,可将防火墙视为安全面,建筑2的热传导和热辐射,大大降低了热对流风险,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座建筑,可减少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限)。(图示2)四、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的适应范围:火灾蔓延的途径很多,除了常规的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外,还可能通过飞火等其他因素传播,防火墙可有效防范热传导和热辐射,但对热对流的防范效果有限,更难以防范飞火等因素影响。另外,通过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并不利于建筑相邻部位的火灾救援。因此,应用防火墙减少防火间距时,“防火间距不限”主要适应于风险等级不高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在一些风险等级较高的场所,仍应满足防火间距要求,或结合防火墙部分减少防火间距。五、防火墙设置原则:防火墙的设置原则,是确保相邻建筑没有非安全面相对(包括侧向相对或非安全面的最近边缘水平距离不小于规范许可的防火间距要求。防火墙具备较好的耐火隔热性能,能有效阻断热传导和热辐射,减少热对流影响,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座建筑,当其外墙采用防火墙时,可将防火墙视为安全面,其他墙面及屋面(包括凸出外墙和屋面的可燃或难燃构件消452等)可视为非安全面。非安全面相对,是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防止火灾蔓延,须确保相邻建筑没有非安全面相对(包括侧向相对或非安全面的最近边缘水平距离不小于规范许可的防火间距要求。相邻建筑没有非安全面相对(包括侧向相对就意味着一座建筑的外墙面(非防火墙)在另一建筑外墙(防火墙)上的投影,不超出另一建筑的防火墙边界。建筑1的防火墙边界,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座建筑,可减少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限)。(《建规》3.4.5、5.2.2)(图示3)六、特例情况下的处置措施:实际应用中,确实存相邻两座建筑非安全面相对的情形,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防火墙设置高度不够,导致非安全面相对:处置措施: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座建筑,当较高建筑的防火墙高度高出较低建筑高度,且高出部分不少于15m时,可减少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示例:图示4中,建筑1仅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设置防火墙,导致建筑1和建筑2的非安全面相对(建筑1的非防火墙部分和建筑2的屋面,均为非安全面),依相关规范要求,建筑1的防火墙高度应高出建筑2高度,且高出部分不少于15m。453(图示4)2、非防火墙侧的建筑,外墙底边长度超出防火墙侧建筑,或两建筑外墙底边错位等等,均可能导致两建筑的非安全面相对。处置措施:两座建筑非安全面的最近边缘水平距离,不小于规范许可的防火间距要求。图示5的左图中,两座建筑外墙均为非安全面,防火间距(L)应满足墙和建筑2的B外墙有部分非安全区域相对(红点标识部分依处置原则,两座建筑非安全面的最近边缘水平距离(L)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图示5)图示6的左图中,两座建筑外墙均为非安全面,防火间距(L)应满足墙和建筑2的B外墙有部分非安全区域相对(红点标识部分依处置原则,两座建筑非安全面的最近边缘水平距离(L)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消454(图示9)3、对于其他非安全面相对的特例情况,可参考以上规则,结合规范要求处置,比如,当较高一侧建筑的外墙采用防火墙,但防火墙上设置甲级防火门窗、防火卷帘、防火分隔水幕等防火分隔措施时,两建筑外墙的最近水平距离,除遵行以上规则外,尚应满足规范的最小距离要求。等等。分享、规范查找等等!消455不同部位的防火间距、相邻相对门窗洞口的防火间距、以及建筑物突出构件是否纳入防火间距等问题,并无明确规则,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提出通用规则,以点及面,处置争议!全文要点:1针对同一建筑中的门窗洞口的防火间距争议,以及回字形、U型、L侧火面的基本要求,可以合理处置同一建筑中的门窗洞口间距,防止教条式2针对外挂楼梯、敞开式外廊、阳台、窗台、雨棚等,是否纳入防火间距计算的争议,本文提出"四要点"处置原则,解决类似所有问题!3针对住宅连廊与门窗洞口的防火间距争议,本文提出:依连廊风险等级,可将连廊分为走道连廊和前室连廊,统一处置防火间距要求!4针对小区及单位停车位的防火间距争议,本文认为,即使不受规范约束,也并不等于不需要考虑防火间距要求,并提出了参考建议!5针对汽车库出口与地上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争议,本文提出,应依据汽车库出口的防火措施情况确定!6针对敞开楼梯间开口部位与附近房间疏散门间距争议,以及直通室外安全出口与相邻门窗洞口的间距争议,本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第一章“迎火面·侧火面”&“防火间距”针对同一建筑中的门窗洞口的防火间距争议,以及回字形、U型、L型建筑相对外墙防火间距争议,本文提出迎火面、侧火面概念,理解迎火面、侧火面的基本要求,可以合理处置同一建筑中的门窗洞口间距,防止教条式示例1中:A、B洞口相对,两者互为迎火面;C、D洞口平行对外,两者互为侧火面。消456一、对于仅需要采用防火隔墙分隔的不同区域,处于迎火面的门窗洞口,1、示例2的住宅,两个单元之间L≥6m(迎火面),L1≥1m(侧火面)。消457防火隔墙,建议参照后述的防火墙处置,侧火面防火间距取2m。1、示例5的U形建筑,L1≥6m(迎火面),L≥2m(侧火面)。消458(示例6)(规范图示)3、示例7的防火墙,两个门窗洞口之间L≥2m(侧火面)。消4594、示例8的防火墙,两个门窗洞口正好处于迎火面和侧火面之间,防火间距L折中计算:(2+6)/2=4.0m。但当厂房的占地面积小于《建规》第3.3.1条规定的每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第二章楼梯.阳台.雨棚与其他建筑防火间距针对外挂楼梯、敞开式外廊、阳台、窗台、雨棚等,是否纳入防火间距计算的争议,本文提出"四要点"处置原则,可解决类似所有问题!《建规》附录(B.0.5):消460二、争议内容:外挂楼梯、室外疏散楼梯、敞开式外廊、阳台、窗台、雨棚等,是否要判断建筑某构件是否纳入防火间距计算,可依据以下原则,满足以下四项条件,可以不纳入防火间距计算:1、凸出构件必须是不燃性构件。2、凸出构件不能有人停留或通行。3、凸出构件不能放置临时物件(本条意思是不应具备放置临时物品的条件,比如,人员无法到达,或无法通过常规方式放置物品等)。4、凸出构件不得影响消防车道、消防车登高操作场的设置,不得影响应急救援!2、室外疏散楼梯,是竖向安全疏散通道,视同人员疏散的安全区域消4613、对于不燃材料的雨棚,如不影响消防车道、消防车登高操作场的设置,不影响应急救援,则可以不纳入防火间距计算。五、总结:其他建筑突出构件的防火间距计算,可依据以上"四要点”原则处置。第三章住宅连廊与门窗洞口防火间距可将连廊分为走道连廊和前室连廊,统一处置防火间距要求!一、作为疏散走道的连廊,属于次危险区域,规范对于疏散走道的门窗洞口无严格要求,这类连廊与住宅门窗洞口保持合适安全间距即可。示例12所示的方案,连廊仅作为疏散走道,属于次危险区域,规范对于疏散走道并无明确要求,但亦应考虑一定的安全间距,h1≥2m应可满足要消462二、当连廊作为前室或前室连通区域时,应视为相对安全区域,须考虑示例13的连廊作为前室,示例14的连廊作为前室通往楼梯间的一部分,这两种图示的连廊,风险等级和前室相当,应视为相对安全区域,须考虑合理的安全间距,可参照规范图示“回字形”建筑平面示例,h2≥6m,或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窗。第四章住宅小区及单位停车位的防火间距需要考虑停车位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关于住宅小区及单位停车位是否适应于《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的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19年10月3充,引用如下:消4631.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第2.0.3工程车等汽车的露天场或构筑物。2.如咨询中所提到的小区停车场符合规范中对停车场的定义,则应符合《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3.相关规范暂未对不符合停车场定义的停车位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做出注:具体提问及回复,参:住建部-消防咨询回复·《暂行规定》问题《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停车场是指专用于停放由内燃机驱动且无轨道的客车、货车、工程车等汽车的露天场地或构筑物,同时,规范并未限定停车场的停车规模。依此回复要求及规范定义,住宅小区及单位停车位宜归属于停车场范围,应符合《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有关防火间距的要求,确有困难者,应采取加强性防火保护措施。第五章汽车库出口与地上建筑物争议由来:有观点认为,汽车库出口与本建筑物地上部分的防火间距不关于汽车库内不同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分隔要求,《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有明确规定:汽车库内的汽车坡道两侧应采用防火墙与停车区隔开,坡道的出入口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等与停车区隔开;但当汽车库和汽车坡道上均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坡道的出入口可不设置水幕、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通常情况下,地下汽车库和地上部分之间,分属于不同的防火分区或不同的功能区域,理因采取防火分隔措施,或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建议如当汽车库出口紧贴建筑物时,可以在车库出口坡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或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等与停车区隔开,以防止车库火灾威胁出口部位的相邻建筑。当没有采取这类措施时,车道出口与建筑物之间应确保一定的防火间距。有关汽车库坡道的防火分隔及自动灭火系统,可参考专题:汽车库坡道-防火分隔及自动灭火系统,处置措施,疑难解析!消464第六章疏散楼梯开口.直通室外安全出口与其他门窗洞口的防火间距一、楼梯间(前室)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的防火间距争议:楼梯间(前室)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的防火间距,《建规》6.4.1有明确规定:楼梯间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注:考虑前室和楼梯间均为安全区域,因此,前室和楼梯间之间的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L1,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不严格限制。争议及处置(一):有观点认为“前室和楼梯间之间的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受限制”,这种观点不妥,易导致极端情况!理由:虽然前室和楼梯间均为安全区域,但风险等级还是有别,前室和楼梯间之间的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示例15中的L1),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取消。争议及处置(二有观点认为“楼梯间或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成90°布置时(示例16),最近边缘的直线距离L仍可按1.0m计算“,甚至有观点认为”可以按L1+L2不小于1.0m计算”。这两种观点均不对,《建规》6.4.1所述的间距1.0m(示例15)是针对两洞口处于侧火面的情况,示例16的两洞口处于侧火面和迎火面之间,应按直线距离L计算,L取值应予增加,具体取值可参第一章的有关要求确定!消465二、敞开楼梯间在疏散走道的开口部位,与附近房间疏散门的间距争议:敞开楼梯间在疏散走道的开口部位,与附近房间疏散门的间距,规范没敞开楼梯间在疏散走道的开口部位,不宜直接面对房间疏散门,与相邻房间的疏散门,也宜保持一定安全间距:2、示例17中的L间距,可参《建规》6.4.1要求处置(不小于1m)。三、建筑物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与相邻门窗洞口的防火间距争议:消466建筑物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比如疏散楼梯间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等,与相邻门窗洞口的间距,规范没有要求,宜相对从严!在示例18和示例19中,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与两侧其他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L,规范没有约定,但宜相对从严。1、如L太近,其他房间的火灾可能直接危及从疏散楼梯间疏散出来的人群。2、《建规》6.4.1的1m间距,是防止其他房间的火灾透过门窗洞口危及楼梯间,而此处更需要防止其他门窗洞口的火灾伤害楼梯间向外疏散的人员,因此,图示中的L间距,应相对从严,具体要求可酌情确定。消467分享、规范查找等等!消468石峥嵘:理解迎火面、侧火面的概念,可以合理处置同一建筑中的门窗洞469470471消472消473分享、规范查找等等!消474入防火间距计算。在改造项目中增设的室外疏散楼梯,确有困难时,可酌情处理。当不计入防火间距时,所有楼梯构件均应采用不燃材料。一、室外疏散楼梯是竖向安全疏散通道,视同人员疏散的安全区域,安全距离应予保证,应纳入防火间距计算。(图示1)二、依现行规范原则,室外疏散楼梯应纳入防火间距计算。(图示1)1、依据《建筑防火通用规范》等相关规定,3层及3层以下建筑的室外疏散楼梯可采用难燃性材料或木结构,且所有室外疏散楼梯的栏杆扶手等均未限定燃烧性能等级。实际应用中可能采用可燃(难燃)材料,或附设可燃(难燃)性装修装饰构件。2、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水平距离计算,当外墙有凸出的可燃或难燃构件时,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依上可知,室外疏散楼梯应纳入防火间距计算!三、特例:在改造项目中增设的室外疏散楼梯,确有困难时,可酌情处理。当不计入防火间距时,所有楼梯构件均应采用不燃材料。(图示2)在改造项目中,为解决安全疏散问题而增设的室外疏散楼梯,受既有建筑的影响,可能难以保证防火间距要求,在不影响应急救援的情况下(当475为消防车道时,不得影响消防车通行及应急救援室外楼梯可不计入防火间距,所有楼梯构件均应采用不燃材料。参考专题:防火间距争议-外挂楼梯.外廊.阳(窗)台.雨棚等,影响及处置!本文已收录至“经典全集”,有关本文的最新动态及变更,请点击浏览→本文最近消476石峥嵘:外挂楼梯、敞开式外廊、阳台、窗台、雨棚等,是否纳入防火间距计算,历来都是争议较大的问题,本文总结四大处置要点,供参考!):消4772、室外疏散楼梯,是竖向安全疏散通道,视同人员疏散的安全区域消478分享、规范查找等等!消479石峥嵘:带连廊的住宅,连廊与住宅的防火间距,应视连廊所处区域的火灾风险等级确定。1、从火灾风险等级,看安全疏散路径的确立原则!2、“迎火面·侧火面”&“防火间距”-怎样合理处置,灵活应用!住宅的连廊,通常存在走道连廊和前室连廊两种情况,风险等级不同,要求的防火间距也不一样,分述如下:一、连廊作为疏散走道,属于次危险区域,规范对于疏散走道的门窗洞口无严格要求。散走道并无明确要求,但亦应考虑一定的安全间距,h1≥2m应可满足要求。二、当连廊作为前室或前室连通区域时,应视为相对安全区域,须考虑合理的安全间距。安全间距,可参照规范图示“回字形”建筑平面示例,h2≥6m(有争议)。消480是属于迎火面的情况,h2≥2m不能满足火面”&“防火间距”-怎样合理处置,灵活应用!申明:本文所涉核心筒方案,是为方便理解针对本文主题要求所做的示意,不考虑其他合规要求。消481分享、规范查找等等!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