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2环境与健康)_第1页
预防医学(2环境与健康)_第2页
预防医学(2环境与健康)_第3页
预防医学(2环境与健康)_第4页
预防医学(2环境与健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环境因素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概念、范围及构成要素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特征第四节环境影响的社会性第五节环境污染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范围及构成要素一、环境的概念及范围

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所有外部世界,包括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广义的环境除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外,还应包括有关的社会因素,即社会环境。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生活在地球表层,这个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我们称作为生物圈。它的范围大致包括了11km深的地壳和海洋以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这里有空气、水、日光、土壤和岩石,为生命活动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人类生活在生物圈中,受生物圈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人类的各种活动(包括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活动)又不断地影响环境。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平衡关系,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之中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及生态平衡。如果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可引起环境污染。一般来说,预防医学研究领域将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生活环境(空气、阳光、水、土壤、岩石、食物)、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也常将其分为以下三类:(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空气、太阳辐射、水、土壤、岩石、矿物、植物、动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表上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结构,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如热带、寒带、森林、草原和荒漠等环境。按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可分为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等。有时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地震、风暴、洪水、干旱、高温等,可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状况。

(二)社会环境

人类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风俗习惯、战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三)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包括日常生活、生产、流通和各种社会活动等)相距较近、关系最密切的各种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如大气、水、城市、乡村、居室和交通等。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相距较远,由生物群落及其生物环境组成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大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地理等各种生态因素。生活环境主要是由人工改造或创造而成的,主要受人类排放废弃物的影响,所造成的污染往往是直接地、明显地、即时地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但较易治理,见效也较快。而生态环境则完全或主要是自然形成,主要受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影响,环境污染是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造成持续的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较难恢复,见效较慢。二、构成环境的要素

环境涉及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共同的要素可概括为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因素。

(一)生物因素生物圈中的生命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通过食物链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也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威胁,如病原生物、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等可引起疾病。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二)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包括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的有机和无机化学物、动植物体内及微生物内的化学组分等,如金属和类金属、有机溶剂、能源在燃烧过程产生的废气、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农药、食品添加剂等。天然存在的无机化学物质是构成机体的主要物质,有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称为微量元素。化学元素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机体无害,过量或低剂量长时期接触时会产生有害作用(称为毒物)。(三)物理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环境中接触到很多物理因素,如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等。在自然状态下物理因素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的外界条件,只有超过一定强度和(或)接触时间过长时,才会对机体的不同器官和(或)系统功能产生危害。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愈来愈多,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应予足够的重视。(四)社会—心理因素

人类健康和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因素一般包括社会制度、文化、经济水平,它影响人们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教育的机会等,社会因素还包括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和婚姻状况等。

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方面乃至身体、器官功能状态产生变化的因素。心理因素着重于个体和内在情绪(兴奋、抑制、焦虑、忧郁、恐惧、愤怒、悲伤等心理紧张)及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态度和观念。社会环境的变动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躯体的健康,心理因素又常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常称为社会-心理因素。心理紧张本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如果强度过大、时间过久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继而引致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调,甚至导致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生,严重者还可能造成各种精神性疾病。因此,应该强调个体心理状态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使个体和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以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一、整体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如臭氧层破坏减弱对紫外线辐射的阻挡能力;能源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构成温室效应;人口激增、资源滥用等社会因素也会对整体环境产生影响。二、区域性

环境除具有整体性特征外,还具有区域性特征。如厂矿排出的有害废水或有害气体的影响多局限水域的下游沿岸或下风向地区居民。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征。三、多变性环境因素的多变性是指在自然和生物转化及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下,使环境从内部结构到外在状态处于变化的过程中。认识环境多变性可以促使人类主动地与自然界本身的运动相适应、相协调,使环境变迁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减少和消除不良环境因素作用,防止环境退化和保护健康。(一)生物浓集又称生物富集、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极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作用过程。某种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生物生长环境中该物质浓度之比,称为浓集系数。如DDT的富集系数浮游生物约1000,鱼40000倍,鸟100万,导致水鸟大批中毒或死亡。生物浓集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吸收;②进入生物体内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③环境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浓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致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伤害;④生物浓集多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彼此呈相互依存的链状关系,称食物链)。(二)环境自净指受污染环境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使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的过程。环境自净是运用环境因素自身的力量(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消除环境污染物,净化环境的重要途径。

物理净化包括稀释、混合、湍流、扩散、凝聚、沉降、挥发、逸散。物理净化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环境的物理条件(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和污染物本身的物理性质(比重、形态、粒度等)。化学净化包括氧化还原、化合分解、吸附及中和等。环境的化学条件(酸碱度、氧化还原电势、温度、化学组分等)和污染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对化学净化也有很大影响。

生物净化包括生物吸收、分解、降解和转化等,如植物可吸收土壤中的酚、氰并在体内转化为酚糖苷、氰糖苷;凤眼莲可吸收水体中的汞、镉、砷等污染物,其根系微生物可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球衣菌可分解酚、氰为二氧化碳和水。

环境自净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或条件的改变都会中止自净甚或增加污染物的毒性。如大气可通过扩散、稀释达到污染物净化,而当逆温时,可致大气污染物聚集在逆温层下,可增加阻塞性肺部疾患的死亡率。吸附和沉降对大气及水体污染物只能是暂性的清除,在增大风速及水体流速情况下,可造成再次污染。寄生虫虫卵可沉降到水底并继续孵化。一般情况下,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作用可使污染物质毒性降低,但也有使污染物质毒性增加的,如无机汞在水体中经生物甲基化作用可转化成毒性更强的甲基汞。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特征一、多重性1.自然环境因素气温、紫外线、空气中正负离子、微量元素的过高(多)、过低(少)都会产生不同的健康效应,如气温过高引起中暑,过低造成冻伤;紫外线过强引起皮肤癌,不足可致佝偻病;空气负离子多能镇静安眠、增进食欲,正离子多则会产生与负离子作用相反的作用;微量元素过高可引起中毒症,过低则造成缺乏症。2.生物转化一些能增强多环芳烃亲水性的取代基,如磺酸取代基能使致癌母烃降低或失去致癌性,但也有经代谢转化为毒性更大的毒物,如农药对硫磷(1605)经代谢转化为毒性更高的对氧磷。又如水体中的无机汞经生物(甲烷菌、鱼)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二、多样性1.相加作用指几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的影响是各单项因素影响的总和,如高温和一氧化碳、丙烯腈和乙腈、农药稻瘟净和乐果等。2.增毒作用

指几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时,其中某一因素可使其它因素的影响(毒性)加剧,且其影响后果超过二者之和。如飘尘催化二氧化硫形成亚硫酸;吸烟又接触石棉可显著增加肺癌死亡率等。3.拮抗作用

是指某种环境危害因素可使其它环境因素的危害减弱的作用。如卤代苯类化合物能明显地诱导某些有机磷农药(如马拉硫磷)的代谢,使其毒性减低。三、选择性环境危害因素的亲器官性使其有相对固定的靶器官。不同环境因素作用的靶器官环境因素靶器官甲基汞神经系统(中枢及末梢)、胎盘苯造血系统铅骨骼系统(不溶性磷酸铅)石棉肺联苯胺膀胱氯乙烯肝四、非特异性

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除有特异性症状外,也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因而易被忽视。

铅、汞、砷的非特异性症状环境因素非特异性症状铅脱发、贫血、肌痛、肌无力、胃肠炎、肾脏疾患、运动失调、脑功能障碍、致畸汞胃肠炎、肾脏疾患、运动失调、脑功能障碍、致畸砷脱发、鼻刺激、皮炎、色素沉着、胃肠炎、致畸五、条件性1.环境中物理的和(或)化学的危害因素进入机体到显示出相应效应的决定因素有:①进入机体的环境危害因素的强度或剂量水平;②环境危害因素的毒性大小;③机体对环境危害因素反应的强弱。机体对环境因素的强度或剂量-反应关系大多呈正比关系。2.当环境因素的危害强度或剂量不大时,大多只引起机体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