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志怪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描写了大量的花妖狐媚,这些花妖狐媚与传统的六朝志怪小说中描写的花妖狐媚的形象有所不同,它们充满了“人情味”身上具有人的性格,人的思想,大胆的与凡人婚恋。但又有区别于人的地方,她们有着奔放的思想,无拘无束的行为,自由洒脱的性情,它们与凡人的婚恋,不受礼教的束缚,或为报恩,或为惩戒,去留随意,率性坦然。
关键字:《聊斋志异》、异类、爱情
Abstract
The
Strange
Tales
of
Liao
Zhai
(a
classic
literature
work
with
a
collection
of
about
500
stories
by
Pu
Songling
of
the
Qing
Dynasty)
is
a
brilliant
work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it
is
a
brilliant
work
of
mythical
novel.
In
The
Strange
Tales
of
Liao
Zhai,
Pu
Songling
describes
plenty
of
sprites
and
fox
demons.
These
sprite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sprites
and
fox
demons
which
are
described
in
traditional
strange
novels
of
six
Dynasties,
they
full
of
humanality,
they
have
man's
personality,
they
possess
ideology,
and
they
are
br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humans
even
get
married.
But
sometimes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human,
they
have
opening
thoughts,
unrestrained
behavior
and
free
disposition.
Maybe
they
get
married
withe
human
merely
for
gratitude
or
punishment,
and
the
marriage
is
free
from
the
bondage
of
the
courtesy,
they
can
choose
whether
stay
or
not
casually,
they
are
frank
and
nature.
Keywords:The
Strange
Tales
of
Liao
Zhai
;peoplenotofthesameclan;love
目录
第1章绪论1
第2章《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恋3
2.1综述《聊斋志异》中的异类3
2.2《聊斋志异》中具体的异类婚恋篇目3
第3章《聊斋志异》中异类婚恋的主要爱情态度4
3.1恪守礼教,不离不弃4
3.2一见钟情,至死不渝5
3.3日久生情,知己之爱6
第四章异类婚恋爱情态度所表现的审美意识9
4.1对男性阳刚之美的肯定9
4.2对女性阴柔之美的肯定10
4.3人与自然的和谐美10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绪论
爱情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与我们认识的有所不同,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勾画了一幅幅异类婚恋的图画,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爱情世界。《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恋,多为花妖狐媚与凡人相恋。而《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媚形象之所以能有别于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形象而被人所喜爱的关键就在于: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花妖狐媚多是写实,注重的是记录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它所强调的是真实性,这样,一本小说的广泛流传,就很有可能造成三人成虎现象的出现,普通民众也无法考证它的真实性,自然也就随波逐流地选择相信。出于畏惧的心理,人们会认为花妖狐媚出现在凡间必然有所图,或是摄人魂魄,或取其精血,或祸害家庭等。因此花妖狐媚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往往是以反派人物的形象登场,都是不好的。蒲松龄笔下的花妖媚惑与其区别就在于《聊斋志异》中的花妖媚惑有“人情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情社会,蒲松龄根据自己的某些感受,虚构出了各种异类,并赋予了花妖狐媚“人情”,为它们被大众所承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化工赋物,人各面目”[1],让众多的异类以人的面目出现,并且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让这些异类形象具有人的性格、人的思想,这个时候,大众也就不觉得它们是异类了,正如鲁迅先生评价《聊斋志异》中花妖狐媚时所说的“使花妖狐媚多具人情,和蔼可亲”,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妄为异类”[1]。这样一来,它们与人婚恋自然也是可以被社会所接受的,而正是因为能被世人所接受,才会有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异类婚恋的爱情故事。
对于《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在近几年也成了研究的热门。《聊斋志异》中婚恋故事的数量约占全书总篇目的四分之一[2],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1、对异类婚恋的故事叙事模式进行研究[1]。这一类主要分析了《聊斋志异》中异类婚恋故事开展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一般按故事的开始——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尾为研究顺序,关于这一类的研究篇目很多,对婚恋故事的时空顺序分析的也很透彻,且大多没有太多争议的地方,学者们的意见都很统一。
2、对异类婚恋中具体的角色进行研究[3]。这一类的研究,往往是选定一个具体的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具体展开,通过分析这个人物的外貌、行为、思想等来探究作者的创作心理。对于这一类的研究,选取人物时往往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如连城、青凤、婴宁、聂小倩等都是研究最多的,她们的身上最能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与批判,研究者认为作者意在通过对这些狐媚的想象来表达社会对女子的摧残。
3、对婚恋分歧主角的分类钻研。首要是把异类婚恋分为“人狐相恋”和“人鬼相恋”[4],从其中一方面或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异类婚恋的爱情方式、爱情特点等。
第2章《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恋
2.1综述《聊斋志异》中的异类
异类,顾名思义就是除人之外的一切有意识的或是没有意识的事物。古人对“异”的解释大都是带有吉凶意外的反常现象,如刘熙在《释名释天》中的解释是“异者,异与常也。”而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异”字,则常常把它和“妖”、“灾”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异类”自然也就让人不由的心生恐惧之感。《聊斋志异》中的异类与传统的异类大体一致,传统的异类主要指神仙鬼怪,妖魅精灵,但由于神仙在古人心目中是高大神圣的,因此对于古时的人们对于它们更多的是持敬畏的态度,但神仙也是有异于常人的,因此不可不将它们归于异类之中。《聊斋志异》中的异类,除了我们最常见的鬼、狐、仙之外,还有其他相对较小的种类,如:动物类的精怪有老鼠、蜜蜂、鹦鹉、蠹鱼、白鲽鱼、乌鸦、獐等;植物类精怪主要是各类花精,白牡丹、菊花、荷花等[5]。
这些异类在蒲松龄的笔下一改之前恐怖阴森的面貌,以人的姿态走进社会,自然地融入到人群中,过着与普通百姓一样的日常生活,和人更为相似的是它们也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也会像人一样产生七情六欲,如此,这些异类有着很强的社会性,被人们所接受也是情理之中了。
2.2《聊斋志异》中具体的异类婚恋篇目
1、在《聊斋志异》异类婚恋中,以“人狐”婚恋的篇目为最多,有《莲香》、《辛十四娘》、《巧娘》、《青梅》、《阿绣》、《红玉》、《范十一娘》、《小翠》、《嫦娥》、《霍女》、《小梅》、《张鸿渐》、《恒娘》、《狐谐》、《汾州狐》、《陵县狐》附录、《褚遂良》、《房文淑》、《董生》、《黄九郎》、《狐妾》、《双灯》、《狐女》、《犬灯》、《萧七》、《胡四姐》、《狐梦》。
2、《聊斋志异》中“人鬼”婚恋的篇目较少,有《连锁》、《聂小倩》、《莲香》、《小谢》、《伍秋月》、《宦娘》、《林四娘》、《公孙九娘》。
3、“人妖”相恋的篇目有:《绿衣女》、《白秋练》、《莲花公主》、《荷花三娘子》、《阿纤》、《花姑子》、《阿英》、《素秋》、《香玉》、《葛巾》、《黄英》、《竹青》、《书痴》[2]。
这些异类婚恋的故事,曲折离奇,充满了奇幻色彩[3],蒲松龄用它们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个有别于当时现实社会的情爱世界,通过它们与人的大胆婚恋,表现出的是社会生活中全新的爱情态度。
第3章《聊斋志异》中异类婚恋的主要爱情态度
3.1恪守礼教,不离不弃
《聊斋志异》中,有一部分的花妖狐媚与世俗女子有着相似的思想,它们对待婚恋的态度是不离不弃,恪守礼教,遵从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这一类的婚恋大都没有生死不渝、可歌可泣的恋爱作为基础,它们的结合起于男方的“一见钟情”。以《辛十四娘》为例,《辛十四娘》中的冯生和十四娘之间没有至死不渝、让我们赞叹不已的爱情[6],他们俩的结合看似是一个意外,但更多地是阴间强权的产物。作者在《辛十四娘》开篇写道:“广平冯生,正德年间人。少轻脱,纵酒”[5]。上来便给男主人公冯生设定好了人物性格。这样的性格放眼当今的社会也不会让人放心地把闺女嫁给他,所以,冯生向老叟自荐求亲被拒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然而老妪的强势保媒让十四娘不得不下嫁。十四娘与《聊斋志异》中那些大胆追求爱情的狐女不同,她具有封建时代典型的大家闺秀风范。婚后的十四娘恪守一个封建时代贤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她勤俭持家,“日有盈余,辄投扑满”[5],对丈夫善言相劝,冯生的同窗楚公子是一个阴鸷险恶的人,十四娘“穴壁窥之”便劝诫冯生不可与之继续往来,一次次的劝诫没有入得冯生的耳,在被楚公子陷害入狱后,十四娘的坚韧刚强、不离不弃体现的更为明显。既然这桩婚事是不情愿的,那么冯生的入狱对十四娘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不用救他就行,这样自己便可以重获自由,然而十四娘并没有这样,虽然恨铁不成钢,自身也不喜欢这块铁,可是十四娘还是奔波劳走,想尽一切办法营救冯生。冯生出狱后,十四娘为其寻得一个良家女子名为禄儿,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十四娘对冯生没有爱情,只是出于一种婚姻的束缚,礼法的限制,从中也展现了十四娘身上的封建思想,她的婚姻主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是被迫的,但她也曾力争告知于父母,婚后她尽到了一个贤妻应尽的本分和义务。所以我们说十四娘是封建礼教下的异类,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就是恪守贤妻本分,不会自我大胆地追求,恪守礼教,不管对方好还是不好,都不离不弃。
这样的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还有许多,比如《小翠》篇中的女主人公小翠。《小翠》表现的爱情态度虽然也是不离不弃,但是与《辛十四娘》有所不同。小翠来到王家一开始是带着报恩的心态来的。王家的痴儿王元丰因为智商异于常人而一直尚未娶妻,小翠的母亲曾受元丰父亲的救护,因此特让小翠前来报恩,从这看,小翠也是封建礼教中的狐,父母之命不可违,这是一种封建制度下大家长的意识。小翠奉母亲的命令来到王家并嫁给王元丰。元丰的智商与四五岁的儿童无异,但是小翠没有抱怨,也没有嫌弃元丰,她陪着元丰玩耍,就连元丰的父母都觉得儿子会一辈子这样痴傻,但小翠不这样认为,小翠在与元丰的相处中爱上了元丰,她觉得元丰的天真是十分难得的,同时她也相信元丰会恢复智力,成为一个正常人的。元丰喜欢小翠吗?答案是肯定的。元丰虽然只有四五岁儿童的智力,但是他能分辨谁是对他好的人,所以他喜欢拉着小翠和他一起做游戏。与《辛十四娘》不同,《小翠》中的男女主人公是有恋爱基础的,虽然这是在婚后培养起来的。小翠对元丰的不离不弃从侧面反映出的也是小翠的封建礼法思想,古人说的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以即使她嫁的是痴儿,她也没有怨言,没有嫌弃,始终守在元丰身边,帮他解决困难。
《阿英》中的阿英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同样拥有封建思想。书生甘珏在路上偶遇美少女阿英,阿英便告诉他说令尊跟我有婚姻之约。但是阿英说的婚姻之约不过是甘珏父亲的一句戏言。阿英本是甘珏父亲饲养的一只小鹦鹉,喂食的时候,四五岁的甘珏问父亲“饲鸟何为”,父亲就开玩笑地告诉甘珏说“将以为汝妇。”甘珏父亲说养鹦鹉是为了将来让她给儿子做媳妇,这不过是说说而已,跟小孩子开的玩笑。可是阿英却当真了,在她看来这就是婚约,所以她千方百计地把自己修炼成人身来做甘珏的妻子。作为人妻的阿英可以说是非常的尽职尽责,对甘家人都特别关爱。阿英对待爱情封建传统的思想可以通过两件事看出来,一是阿英对待甘珏的嫂子像对待母亲一般。古时就有“长嫂如母”的古训,甘家兄弟的父母都已亡故,那么长嫂就犹如母亲一般,阿英自然要好好对待她;二是阿英她“自分不能育男女”,古时对女子有七出的束缚,七出中最大的一个罪过便是不能为夫家生儿育女,所以阿英主动离开甘家。甘珏娶了姜氏后因为不喜欢并不与姜氏亲近,阿英为了让甘珏喜欢姜氏并跟她生儿育女,竟然前来给姜氏美容。阿英做的这两件事,并不是因为她也喜欢甘珏,她和甘珏之间没有感情基础,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玩笑的婚约。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认为长辈一旦出口的婚约就是既定的事实,是不可以违背的,所以她努力修成人形来实现这个婚约,敬奉长嫂是必须的,传宗接代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都是她最为一个封建贤妻应有的责任、应尽的义务[7]。
3.2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聊斋志异》“多言鬼狐,款款多情”。蒲松龄描写的人狐之恋,一见钟情往往是最常见的模式,一般情况下开篇多是书生与佳人偶然邂逅,惊鸿一瞥,遂令书生归家后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然后经过多番努力,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8]。在《聊斋志异》中如《湘裙》、《张鸿渐》、《伍秋月》、《嘉平公子》、《婴宁》等篇描写的都是一见钟情。
《婴宁》中的王子服对这个爱笑的女孩一见倾心。婴宁和王生的初次见面是在上元节郊外的游玩中,王生看她看得似痴呆了一般,回家后满面愁色,相思成疾,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寻得婴宁,便对她爱护有加。婴宁虽然整日痴笑,但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对待爱情,她有自己的思量。从表面上看《婴宁》是一篇凤求凰的爱情故事,王子服费劲周折地追求婴宁。细看不难发现,这其中有着凰求凤的情节,是婴宁略施小计,牢牢地钓住了王子服。两个人初次在郊外的游玩中,如果没有“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5],就不会有“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5],如果没有“遗花地上,笑语自去”[5]就不会有“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5]。遗花给王子服而笑语自去,“其诚心耶,其偶然耶?”婴宁对王子服是有情的,只是这情是通过“道是无情”的方式表现出来[9],婴宁故作无知,假做憨痴,实则是凭借自己的狡黠探明了王子服的心迹。对王子服婴宁或许也是一见便已钟情,所以在探明王子服的想法后便认真对待二人的关系,倾心相待,一生相许。
同样一往情深的还有《伍秋月》中的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王鼎对伍秋月倾心一片,即使知道伍秋月是鬼也没有嫌弃她,秋月也是喜欢王鼎的,不然也不会带他游玩阴间,帮王鼎救哥哥,在被官吏抓住后千方百计地保全自己的清白,他们互相倾慕对方,成就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恋爱佳话。这些一见钟情的异类爱情中,蒲松龄都赋予了女子最好的武器——美貌,姣好的面容,妙曼的身姿,都是鬼女、狐女或是其他精灵的特征,男子们沉醉于她们的容颜或是风采中,从而接近她们。《湘裙》中的晏仲见湘裙后便颇为心动,女鬼湘裙也已早就对晏仲芳心暗许,她让阿小为晏仲送去炭火和酒以抵挡寒冷,对晏仲关怀备至。婚后的湘裙和晏仲一起照顾着阿小,共同经营着他们的小家。晏仲对湘裙是一见钟情,湘裙对晏仲又何尝不是呢?湘裙对晏仲情深,因此在对待他们的婚恋上态度是认认真真,全心全意。
这一类的异类婚恋中,起于对颜的一见钟情,但又不止于此。花妖狐媚虽然也向人一样爱好美好的事物,见到英俊的男子会心生喜爱,但它们对待爱情小心翼翼,反复地试探男子的心迹,一旦确认双方互相爱慕且对方是一个可以依托的人,便倾心相待,至死不渝。
3.3日久生情,知己之爱
有人说,一见钟情钟的是颜,始于颜,陷于才,钟于人。《聊斋志异》中不乏一见钟情者,细细品味,似乎正如此。不少人不相信一见钟情可以长久,他们觉得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而已,是短暂的,因此他们更加向往的是日久生情,这是一种保守的爱情态度,细水长流,犹如“润物细无声”。《聊斋志异》中也不乏持有这种婚恋态度的异类,它们的喜欢不是一时起意,是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后慢慢喜欢的。
《聊斋志异》中的《小谢》篇所表现的异类婚恋态度正是如此[10]。《小谢》中的女主角小谢和秋容是两个不谙世事的女鬼,她们痴顽可爱。陶生家极贫又新鳏,因暑热太甚,所居茅屋酷热难当,不可寝处,于是请邑中缙绅姜部郎借给他一处因为闹鬼而废弃的宅院来避暑,姜部郎看他不是好色之徒,又见他不怕鬼,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陶生刚搬进废宅,女鬼小谢、秋容就闹剧频出,搅扰得陶生一夜无眠。秋容与小谢搅扰陶生的“鬼把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而她们似乎也沉溺其中,乐此不疲,她们对陶生并没有非分之想,纯粹的是愚弄他,陶生的一生正气和“君子坦荡荡”的情怀,让他们的相处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二女从一开始的嬉戏玩闹慢慢地变成和谐相处。陶生的言行举止让小谢和秋容相继动容,陶生在废宅里设置鬼帐,教小谢、秋容习字读书。陶生乐于施教,小谢、秋容好学,双方找到了共同的爱好,自然就构成了产生好感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开始纯洁的师生情谊也产生了爱情。陶生所强调的彼此尊重,为对方付出,而不是仅仅满足一时欲望的真爱让二女十分动容。后来陶生因为得罪权贵而入狱,小谢、秋容四处奔波,劳心劳力地就陶生出狱不正体现了二女对陶生的情吗?历经波折,三人重逢后陶生“今日愿为卿死。”二女戚然曰:“向受开导,颇知义理,何忍以爱君者杀君乎?”执不可。日久生情的态度更加注重的是陪伴,此前的小谢和秋容戏谑陶生,无视他的生死,是因为尚未生爱,而今拒绝同寝则是因为爱陶生甚深,爱君又岂能因私情而害君!二女鬼与陶生共同经历过一番磨难,使得他们的感情更加醇厚,使得他们的爱情更为纯净。秋容和小谢对待陶生态度的转变体现的正是她们对待婚恋的态度,二女日久生情,倾心相待的恋爱态度也说明了真爱是要经过渐生渐长过程的,才能到达生死不渝的深情。
对待婚恋持同样态度的在《聊斋志异》中还有很多,如《鲁公女》等篇,日久生情,结为夫妇,从此生死相随。但蒲松龄笔下还有一类痴情的异类,她们同样注重日久生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的感情情已经超越了男女的世俗之情,达到了知己之爱的境界,如《宦娘》篇、《连锁》篇。
《宦娘》中的女主宦娘是一个是女鬼,“少喜琴筝”,因为“筝已颇能谙之”,独琴技没有得到传授,因此“重泉犹以为憾”。温如初则是性怪癖嗜琴之人,所以二人在第一次相遇是便互相被吸引了,温如初被宦娘的美貌所吸引,宦娘则是为温如初的琴音所痴迷,但因为人鬼殊途,宦娘只能忍痛看着老妪拒绝了温如初的求亲。这样他俩就没有交集了吗?当然不是,温如初求娶良工被拒后,宦娘再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制造了三个悬念,成功的帮助温如初实现了和良工成婚的愿望。这样看,宦娘难道不是真的喜欢温如初吗?恰恰相反,宦娘是深爱着温如初的,因为喜欢他,所以不忍心让他受伤害,才会在老妪拒绝求亲时没有反驳,因为喜爱着他,才会不忍心看他伤心难过,从而帮助他求娶佳人,因为深爱着他,才会拒绝了温如初让她留下的请求。温如初也不因为她是异类而害怕她,相反的,温如初愿意教她,知道她在书房悄悄地听自己弹琴,然后等自己走后才悄悄出来弹奏自己刚才所弹的曲目,有时候便会自己弹完后悄悄躲起来认真听宦娘所弹的琴音,温如初对于鬼女宦娘来说应该是一个亦师亦友的知音[11]。故事的结尾宦娘与温如初定下来世之约,因为今生人鬼殊途,即使互相爱慕,但也是发乎情止乎礼,他们之间的情已经超越了爱情,上升为一种知音之爱,“高山流水遇知音”,既然不能婚恋,那么就以琴声为恋,做彼此的伯牙和子期。
《连城》篇中的连城与乔生亦是如此,连城对乔生的感情一开始是因为欣赏乔生杰出的诗歌才华,后来因为乔生的舍命相救加深了喜欢,最终发展成为生死相从的至情,因为种种的阻挠,导致两个年轻人没能在一起,连城以死来回报乔生的深情,而乔生在听到连城的死讯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人间不能婚恋的二人,在地府终于得以团聚,他们这种生死相随的勇气来源于爱情,更来源于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
《聊斋志异》中,在花妖狐媚、鬼怪精灵等这些超自然物的异类身上,蒲松龄总是赋予她们无限的深情,她们对自己的婚恋有着各自的思考,有着不同的态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情爱世界的美丽图画时也给人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赋予这些异类如此的深情呢,为什么不以人来写,而要以这些超自然物来表现呢?
第四章异类婚恋爱情态度所表现的审美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花妖狐媚的深情实则是蒲松龄对社会的一种批判,她们对婚恋持有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蒲松龄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态度。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蒲松龄所表现的花妖狐媚的大胆与深情,是社会意识的进步,同时也对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不小的作用。
对男性阳刚之美的肯定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清代,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的家里,蒲松龄的童年是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和战乱中度过的,十一岁时,跟随其父发蒙读书。天资聪慧的蒲松龄十九岁便参加了第一次童子试。清代的科举考试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腹中怎么可能没有墨水呢?科举考试所考的内容正是最能反映封建礼教思想的,因此蒲松龄在对花妖狐媚的想象中,虽然已经大胆突破了社会的一些传统,但还是没有逃脱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一部分花妖狐媚的深情其实是为他的礼教服务的,因此对于她们的设定就是封建大家闺秀的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辛十四娘》[12],辛十四娘整体的形象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封建大家闺秀的形象,十四娘是一个十分安静沉稳的女性,她聪明好学,听话乖巧,在对自己的婚事上,她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迫嫁给冯生后,冯生没有对自己轻脱的行为加以制止,十四娘便善言相劝,希望有一天他能改变自己。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古人一早便已认识到的至理,十四娘那么聪明难道她不知道吗?不是的,十四娘每次都不厌其烦的规劝冯生,是因为冯生是他的夫婿,她遵从“三从四德”,既嫁从夫,她和冯生成为夫妇是既定的现实,那么,十四娘自然要以冯生为“天”。虽然她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但在那个家庭里,她不能忽略冯生的男主人地位,在冯生入狱后,即使自己已经心生出世的想法,也没有就此离开,而是想方设法地营救他,冯生出狱后为他寻一个良家女子以取代自己的地位,让她替自己照顾冯生。十四娘的这种恪守礼教的婚恋态度,是对男权社会下男性地位的充分肯定,在男权社会中,为妇者需照顾夫婿的大小事宜,对于生活起居的照顾更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十四娘虽然在她与冯生的婚恋中对冯生没有感情,但是礼教的束缚让她无法轻易地放下冯生,这是对冯生地位的肯定,以冯生代表男权社会下的众多男性。
异类女子认同人世男子的人生价值[13],想法设法地帮助爱人在生活上,事业上获得成功。如白秋练利用自己未卜先知的预测能力指导囤积居奇,迅速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大商人。《小谢》中的两个女鬼共侍一夫,也是男权社会下的现象之一,男子拥有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这都是对男性地位的充分肯定。
对女性阴柔之美的肯定
一部分异类女子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认同了社会对于世俗女性的要求,她们努力让自己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婚恋中扮演着贤妻、良母、孝媳的角色,她们思想大胆、开放,不拘泥于封建的礼教束缚,用自己的智谋在社会和家庭中安身立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旧时的女子遵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主要就是打理后院之事,后院中都是各个女眷,所以说白了她们都是在与不同的女子打交道,对女子行为进行严格的要求,导致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到过后院以外的地方,在街上游玩对于传统礼教家庭中的女子来说简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一件事。而花妖狐媚幻化的女子则不同,她们可以随意地在街上闲逛,可以与一见钟情的男子眉来眼去,甚至有的会“自荐枕席”,对于她们来说,一切都可以随心,这是何等的自由啊[14]!
《红玉》中的狐女红玉,打破了封建夫为妻纲的传统,红玉有着一般狐狸精的共有特性[12]。大胆与冯生相会,《聊斋志异》中是这样描写她勾引冯生的,冯生坐在自家院子里,“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顾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红玉的大胆与开放,或许是狐狸的天性使她拥有如此性情。但被冯翁训斥后,她感到羞愧,这个对于一只狐狸来说是与众不同的。后来冯家破败,红玉夙兴夜寐地帮助冯生打理一切家务,只要冯生认真读书,可以说红玉非常有远见,对于社会现实看的很透彻,她知道,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冯生只有通过读书做官爬上去,才能不再被压迫,才能彻底地改变命运。红玉在冯家的地位是绝对的,冯生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尚未看清现实,而红玉作为一芥女流之辈却看得如此透彻,也让冯生不得不肯定红玉的价值。
女性本弱,就连她们的名字都是弱者的代表,但蒲松龄笔下的异类女性她们确实新时代女性的表现,她们的身上表现出的不拘小节,心思伶俐,善与人交谈,大胆开放的思想让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者不容忽视的角色,让男子无法再忽视女性存在的价值。花妖狐媚的深情和智慧,不仅提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是对女性价值的一种肯定。
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花妖狐媚是超自然的生物体,她们和人不一样,人是一种自然的生命体,但是花妖狐媚、鬼怪精灵他们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按照人与动物植物生命相通的观念,人与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是平等的,我们都平等地享受自然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在《聊斋志异》中,只要人不心存芥蒂,不惧怕异类,那么人与异类之间就能和谐相处,谈情说爱。《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他不以人为中心,让人居高临下地主宰整个世界,而是让人能和万物对话,把异化了的花妖狐媚神女化,赋予她们美丽的面容,无限的深情,过人的智慧,与世不同的思想理念。当然拥有这么多美好的异类她们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是高高在上,只能受人瞻仰膜拜的,相反,她们出入尘世之间,与人嬉戏玩耍,是那么的平和,没有让人难以亲近的感觉。如《婴宁》篇,婴宁拥有美丽的面容,而且她十分爱笑,她的痴笑让王子服心生喜爱,从而勇敢追求。而婴宁与王子服的婚恋,便是人与异类结合的例子,他们婚后相亲相爱,王子服知道婴宁是狐女也没有因此畏惧远离甚至是抛弃婴宁,而是一如既往地深爱着婴宁,甚至帮助婴宁一起完成了帮助鬼母迁墓的愿望。婴宁是狐女,是自然中的精怪,王子服是人,人狐婚恋,体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狐婚恋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蒲松龄是借助婴宁这个狐女的形象来代表自然界中的除人之外的动植物[16]。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态度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花姑子》篇表达的也是这种审美意识,“情之所在,异类何殊焉”,花姑子对安氏的情深沉而浓烈,为救安氏的性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收费软件管理办法
- 持股企业管理办法
- 施工竣工管理办法
- 成本建设管理办法
- 时尚零售业快时尚模式在2025年的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研究报告
- 科技互联网推动下的汽车行业智能化升级报告
- 护士用药管理办法
- 曲靖疫苗管理办法
- 扣绩效分管理办法
- 押运车组管理办法
- 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楼社会化物业管理项目投标方案
- 新解读《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建造技术评价标准 T-JSTJXH 46-2024》
- ai培训讲座课件
- 宝马销售流程
- 初级家政培训课件
- 肿瘤患者营养误区与科学饮食指南
- 2025届江苏省镇江市联考英语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康养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 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城市极端复合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
- 动物疫病净化管理制度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护理(2024年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