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开放型经济_第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开放型经济_第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开放型经济_第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开放型经济_第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开放型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第二十章课件

第六篇国际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与开放型经济第二十一章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开放型经济一、学习目的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趋势,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二、学习要点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动因和趋势;2、全球经济治理的成因、模式和问题;3、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发展;4、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实践创新。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动因和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需要认识其本质内涵,分析其成因动因,把握其演进趋势和中国引领。一、本质要求和内在涵义二、成因动因三、演进趋势四、中国引领一、本质要求和内在涵义(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表现,全球化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是以资本为载体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二)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涵义

我们定义经济全球化是以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为本质,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基础,以要素合作型的国际专业化为支撑,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一种全球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将随全球经济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二、成因动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经济全球化?是否存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扩展的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最重要的四种内在推动力,是科技进步、贸易扩大、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这些因素都使经济全球化加速。此外,还存在四种外在推动力,即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新格局的构建、经济管制的松解、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运输工具的标准化。三、演进趋势

(1)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和运输业的飞跃发展,比较优势使得各国生产和消费发生了第一次飞跃。(2)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规模经济使得产品生产的跨国境分离成为可能,国际生产分工实现了第二次飞跃。(3)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服务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分离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将实现第三次飞跃。四、中国引领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在推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从边缘地带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被动融入全球化逐步走向主动引领新型全球化。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大背景下,为构建包容开放、平等协商的国际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二节

全球经济治理的成因、模式和问题

全球经济治理有其深层原因,历经了霸权治理的三种模式。现面临制度失灵、治理工具失效、治理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中国需要抓住历史机遇,提供中国方案。

一、治理成因二、机制模式三、现状问题四、中国方案一、治理成因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经济治理格局是导致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为金融深化、消费和经济增长差异。分析表明,鉴于美国金融市场非常发达,其他国家争相购买美国相对无风险或低风险资产,美国金融市场堆积了过多的金融资产,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治理危机频出。二、机制模式(一)霸权竞争型治理模式

1900年至1945年,全球性霸权国家为英国。由于当时的全球市场秩序、贸易秩序和金融秩序并没有完全成型,所以英国对全球经济治理是比较有限的。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大国竞争,各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生显著位移,德、日、美不断崛起,英国霸权地位的日渐衰落。(二)霸权主导型治理模式

1945年至1971年、1991年至2008年这两个阶段,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标志,形成了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主要涉及国际经济、货币金融、贸易投资、发展援助等四大领域。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分别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三)霸权合作型治理模式1971至1991年、2008年至今这两个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伴随日本、欧洲的崛起、美国国内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美国一方面在国际经济层面寻求合作治理,一方面交替使用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手段,试图阻遏多极化趋势,维系其霸权治理模式。三、现状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制度失灵、治理工具失效、治理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提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的“四个赤字”,分别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安全赤字与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源于国际公共产品的供需失衡,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经济实力此消彼长。四、中国方案

中国顺应了全球经济治理发展的三个趋势,即全球经济治理的机制正在从“一中心”向多元化转变、全球经济治理的范围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制开始从国际向国内延伸,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一)全球治理观

推进全球经济治理要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二)构建重点

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三)重要举措

构建开放透明的多边贸易和投资治理体系,是中国应对逆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多边投资协定一直缺位,双边投资协定层出不穷,规则内容相互冲突。中国通过“诸边谈判”推动“多边谈判”,努力在G20、上海合作组织、RCEP和金砖国家等合作平台上呼吁建立全球投资规则。(四)架构方式

建立多元、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体系,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方式。鉴于全球金融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能力不足、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贷款附加政治条件等问题,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完善多元化的架构方式。(五)重要路径

解决全球公共产品供需矛盾,是中国构建新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习近平主席多次向世界表态,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全球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指引下,共商共建共享是建立新型国际公共品供需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节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发展

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理论来源、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明确发展方向,解决基本问题。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理论逻辑二、邓小平开放型经济理论三、习近平开放型经济的主要论断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理论逻辑(一)“开放型经济”的涵义

“开放型经济”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提炼形成的专门名称,是西方经济学所没有提及的专门概念。在开放型经济研究领域,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学科体系是应有之义,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前瞻性,对加快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

开放型经济中的经济学问题

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学,不仅要保护和发展中国生产力,也要求保护和发展世界生产力;不仅要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改革和完善世界经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就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三)中国开放型经济中的二个规律

第一,渐进式开放的规律。行业开放与区域开放、对居民开放与对非居民开放、边境上开放与边境后开放,这三对关系有一个从分离到融合的发展趋势。

第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规律。中国渐进式的扩大开放,体现了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发展规律。二、邓小平开放型经济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及时洞察世界大势的走向,形成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观点。三、习近平开放型经济的主要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习近平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开放型经济思想的体现,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

第一,中国经济崛起与世界各国的利益矛盾,反映了中国生产力发展与世界经济相互矛盾的关系。第二,文明单一与文明多样的矛盾,反映了中国开放型的经济基础与世界旧有的意识形态的矛盾。第三,新一代科技优势的竞争矛盾,反映了中国科技发展与国际垄断资本控制技术的矛盾。(二)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目的是进一步破除旧体制机制的障碍,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新机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开放型世界经济

如何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这“四个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当今世界基本矛盾的方法和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四)共建“一带一路”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指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中国俱乐部的小圈子;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的关键是互联互通。第四节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实践创新

中国对外拥抱经济全球化,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贸易投资发展二、开放模式转变三、注重创新驱动四、布局结构改善一、贸易投资发展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国,更加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要表现为从更多注重出口和引进外资,到进出口协同和双向投资并重的转变。在投资方面,从最初的“引进来”为主逐渐演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在贸易方面,进出口趋于平衡,“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互促共进。

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的转变,可以很好地从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上看出。左图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22)》。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出口额较少,有时甚至还存在贸易逆差。自90年代以来,出口额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2021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17287.4亿元,贸易顺差达到了43653.1亿元。二、开放模式转变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发挥着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作用,将自主开放、扩大双边和区域合作有机结合。

一方面,坚定地支持与维护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另一方面,加大布局区域贸易协定。中国积极推动金砖国家区域合作组织和多边开发机构建立,推动区域金融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三、注重创新驱动

中国在产业链低端和高端,分别受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两端挤压”,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从发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的蓬勃兴起,是中国贸易创新发展、寻求突围的重要方式。四、布局结构改善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开放区域布局与结构不断改善。加入

WTO后,中国对外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对外经济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的范围极大拓宽。对内从沿海地区开放为主向沿海内陆协同、整体开放转变。贸易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成效显著,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研究思考题:

1、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动因?2、如何理解全球经济治理的成因和模式?3、中国开放型经济有哪些理论创新?4、中国开放型经济有哪些实践创新?拓展阅读:洪银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4):13-23+157./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AEhECQAQ9aTiC5BjCgn0Rq4QL6G84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