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上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七上第六单元课外诵读古诗词包括《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四首诗歌异中有同。诗人所处朝代不同,创作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艺术特色、抒发情感自然各不相同。整合教学在关注“异"的同时,重点研究的是“同”。找到个性各异的诗歌的关联和呼应,在联结、比较、整合活动中激发兴趣,深入理解,深化认知,积淀文化。
从体式来看,四首诗歌都是七言绝句;从内容来看,《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潼关》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物,诗人抒发的是秋阳、秋风、秋雨下的情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以农历记时当是冬季所作,但作者正处于生命之秋、时代之秋。从诗人的经历来看,四位诗人都处于“别离"期:刘禹锡写《秋词》时,正经历着变法失败后的贬谪,离开了政治中心;李商隐处于别离妻子家人的羁旅途中;陆游别离朝廷退居家乡山阴,有志不得伸;谭嗣同别离家乡随父亲赴任。同样的别离,同样的秋,诗人笔下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诗情画意。
在古代诗歌当中,写春天和秋天的诗歌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两季,原因可能在于冬夏风物比较单一,而春秋则富于变化,更能牵动敏感的诗人的情思。春天的变化是从无到有,从寒冷荒芜到温暖而生机无限,而秋天的变化则是从有到无,从丰富蓬勃走向衰败凋零,所以,悲秋是古诗常见的主题,悲秋不仅悲的是季节与时间,也悲自己的遭遇、命运以及时代。这四首诗歌从数量庞大的秋天的诗群中脱颖而出,自然有其典型性和独特性。由这四首诗歌的品读,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把握“这一篇”的同时,迁移积累更多秋天的古诗,以内化积淀,丰富情感,是这节整合教学的目的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做教学设计往往把众多可能性都写出来,做的是“加法",而课堂实操需要根据学情灵活删减、调整,需要做“减法”。设计中的“示例"不一定都展示出来,可能只需要口头引领,而“预设”部分是理想化的表达,实际课堂中是要在学生的表述基础上给予引导、提升。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想象、整合画面。
2.品读诗句,知人论世,比较诗人抒发的情感。
3.积累诗句,积淀情感,体悟季节中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入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组课外诵读古诗词,请大家自主朗读四首诗歌,注意带上题目和作者。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夜雨寄北》晚唐·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南宋·陆游
《潼关》清末·谭嗣同
学生自由读,展示读。提醒学生关注几个字音及字形:寂寥、碧霄、涨、戍轮台、夜阑、潼关。
共读四首诗歌,读准字音,读清七言诗的四三节奏。
二、理解诗意,比较求同
1.猜意图。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理解诗意,猜一猜编者把这四首诗歌放在一组的原因。
预设:都是七言绝句;其中三首都写了秋天的所见所感,抒发秋天里的情思。
2.理变化。学习第一组课外诵读古诗词时,我们了解了绝句是以表现心灵瞬间感受、情绪刹那变化见长的艺术。短短四句诗歌中,常常蕴含着诗人情致的转换。男女生分读每首诗歌的一二句和三四句,观察四首诗歌的内在变化。
明确:《秋词(其一)》先表明观点,再写景抒情;
《夜雨寄北》先写眼前情景,再想象未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先写现实处境,再写梦境;
《潼关》先正面写景,再以拟人手法侧面写景,写感受中的景物。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四首诗歌,每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从读准字音、关注字形、读出节奏,到读出诗歌内在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读成诵,逐步走进诗歌内核。】
3.绘秋景。《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潼关》写了诗人在自然之秋的所见所闻,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于诗人六十八岁时,可以说正处于生命之秋、人生之秋。那么他们眼里的秋天一样吗?诗人笔下展现了怎么的秋日图景?
诗人笔下的秋天……
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
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
示例:陆游笔下的秋天是凄清悲凉的,听,窗外寒风呼啸,冷雨潇潇,风雨笼罩了整个世界。
引导学生仿用句式,想象并描绘诗中画面。
预设: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是明丽高远的,你看,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一只白鹤正展翅翱翔,越飞越高,翅膀推开云层,直冲向高远的蓝天深处。
李商隐笔下的秋天是阴雨连绵的,你听,窗外的秋雨依然在滴答滴答,敲打着夜幕。那池塘里的水怕是涨高了吧,连这屋内也弥漫着雨水的湿气。
陆游笔下的秋天漫天凄风苦雨,万物萧瑟,飘摇在风雨之中。
谭嗣同笔下的秋天辽远开阔,天空辽阔,白云丝丝缕缕,环簇着潼关城。秋风猎猎作响,那哒哒的马蹄声也消散在风中了。
小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春天和秋天的诗歌数量庞大,因为这两个季节物候因变化而多彩。春天大地由“白茫茫一片"到万物复苏,各种美好的景观都能引发诗人的感叹和诗思;秋天正相反,天气由温暖宜人走向凄风冷雨,生命由蓬勃繁郁走向衰颓凋零。季节的更迭,景物的变幻,在诗人笔下就呈现出多样姿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意境。通过想象、描绘画面,让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为后面深入理解诗人情感作铺垫。同时,在描绘画面时,也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
三、比较意境,勾连整合
四首诗歌描绘了不同特征的秋天。哪一首诗歌中的景象“最秋天”?请你联系积累的有关秋天的诗句来佐证。
哪首诗歌中的景象“最"秋天?请搜罗写秋天的相关诗句,以诗证诗。
示例:陆游笔下的景色“最”秋天。杜甫有“风急天高猿啸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林黛玉哀叹“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鉴湖女侠秋瑾也感慨“秋风秋雨愁煞人”。最能让人感到秋意的是寒风冷雨,所以,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最秋天。
预设:刘禹锡笔下的景色“最”秋天。杜牧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王维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李白看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范仲淹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天明媚亮丽、天高云淡,所以,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最秋天。
李商隐笔下的景色“最”秋天,张继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清照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下雨的秋天更添几分凄冷,更让人感觉秋意。所以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最秋天。
谭嗣同笔下的景色“最”秋天,曹操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李白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张籍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叶绍翁有“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刘禹锡也曾作“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让万物走向萧条寂寥,所以,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最秋天。
(共读)
明媚的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
秋雨添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秋风萧索: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集中体现积累型群文教学的课堂取向——重在积累,淡化赏析。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回顾学过的古诗词,在勾连整合的过程中,让诗歌与诗歌互相应答、相互印证,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秋天的认知,丰富学生的积累,形成文化积淀。】
四、聚焦字词,发现特征
1.秋天是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季节,也是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在上千首写秋天的诗歌中,这四首诗歌为什么能得到编者青睐,编在教材这一组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发现诗人的妙笔巧思:
(共读)
重读加红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
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
预设:四位诗人都精于炼字;四句诗都写出了画面感和动态美。
“排"是推开的意思,一鹤凌空,冲破云层阻碍,直冲蓝天。“排”充满力量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涨"写出池塘之水在连绵秋雨中不断上涨,越来越多,景中有情,愈涨愈浓的是诗人的思念愁绪;
“风吹雨”给人心惊肉跳的忧虑不安之感,既写现实环境的肆虐风雨,也指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
“吹散"二字,让人似乎听见猎猎风声,天地之间只有风声,愈加显出环境空旷辽阔。
2.我们常常借用苏轼的评论来称赞一首好的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这四首诗歌营造出来的画面,不是静止的画,而是“动画"。这种“动”,触动了诗人,或者说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的动态同频共振,于是景象中便凝聚了作者的情感。
绝句中的诗中之画超越视觉的刹那,成为一种“动画",有了动感,才便于抒情。感情的本性,就是和“动”分不开的,故曰感动,曰触动,曰动心,曰动情,曰情动于衷,反之则曰无动于衷。诗中的画,不管是动画还是声画,最根本的还是“情画",是心在被感“动”。——孙绍振
请大家用停顿和拖音再读诗句,体会景象中的诗情:
(共读)
读出诗歌中持续性的“动"画:
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
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
小结:七言绝句是以表现心灵微观瞬间、刹那变化见长的艺术。这四首七言绝句精妙之处在于,诗中意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因为诗人的心被触动,情动于衷;不是瞬间的“动”画,而是持续性的“动画",因为诗人情感表达曲折而深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依然立足四首诗歌之“同”,聚焦共有的动态描写,让学生赏读古典诗歌的炼字艺术,并由景中之情的感知,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诗人情感的品析。】
五、知人论世,揭秘情感
同样的秋天,不同的画面;同样的秋天,不同的情感。宋代词人吴文英有诗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自古以来,“秋”和“愁"成了诗词中的固定搭配。那么,四位诗人是不是离人?四首诗歌抒发的是不是秋愁呢?阅读提示给我们了一些概括性很强的答案,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揣摩语句,深入体悟诗人情感。
(屏显,提醒学生在书上勾画)
《秋词(其一)》:诗中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夜雨寄北》: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道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潼关》:(后两句)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速读)
刘禹锡出身名门,年少得志,21岁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后又通过宏词博学科,再顺利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仕途顺利,青云直上。贞元二十一年,33岁的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等人推行的政治改革,与王叔文、柳宗元等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一度掌握最高政治特权。但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参与主持改革的八人,史称“二王八司马"惨遭被贬。刘禹锡初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再贬朗州司马,一次次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刘禹锡在贬谪中度过二十三年。《秋词》是诗人被贬朗州所作。
李商隐少有才华,家境清贫,一生困顿不得志。辗转仕途,多年在外游历,与妻子聚少离多。《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在异乡巴蜀做幕僚,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回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68岁时写的一组诗。陆游一生主张北上抗金,收复国土,反对屈辱求和,触怒了南宋王朝力主投降的当权派,屡遭罢官,两度闲居。写作此诗时,陆游被罢官闲居,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家乡山阴以外的地方旅行。但他的报国壮志却始终没有衰退。
谭嗣同十四岁时,随父亲远赴甘肃上任,途径潼关,有感而发,写下《潼关》一诗。此时的中国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谭嗣同少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豪迈。面对衰退腐朽的旧中国,他深感愤慨,力倡改革,主张变法图强。面对北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述职报告职称评定
- 糖尿病的临床护理途径
- 细菌的制病机制
- 食物中毒演练心理疏导
- 保安服务方案1
- 报废汽车可研报告
- 【历史】2021-2024年新高考历史真题考点分布汇
- 中国自动化装配机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 2024年陇南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技巧
- 农村建房申请合同范例
- 企业高校项目合作协议
-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学而思寒假七年级尖子班讲义第5讲二元一次方程组进阶
- 浅议周记在班务工作中妙用
- 生物、地理会考背诵计划表
-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3章中间消耗及投入产出核算
- 课程设计(论文)3kta梨果酱车间工艺设计
- 毕业设计(论文)长沙办公楼空调系统设计
- 第三章电阻材料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三版)第07章实验法
- 公务员考试遴选、选调考试答题卡练字方格(A4纸可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