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教师用书_第1页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教师用书_第2页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教师用书_第3页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教师用书_第4页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第一步通史体系·重组——学“通”历史时空定位特征定论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巩固,秦汉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巩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2.经济: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达到了强盛期。3.思想: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民族关系:秦汉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疆域,加强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5.对外交往: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外交的范围扩展,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第二步必修选考·链接——学“透”历史整合一秦朝统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主干提炼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秦的统一:秦国相继灭掉六国,建立秦朝。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皇帝制: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②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分掌具体事务。③地方:郡县制全国推广,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④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⑤选官与考核: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⑥法律:颁行法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⑦民族关系: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⑧赋役:田赋税率极高;人头税极重;徭役繁重。⑨户籍: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包括百姓的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秦的速亡:秦的暴政使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秦灭亡。2.经济与社会生活: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3.思想文化与传承: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深化认知认知周秦之际中央集权制度的四个转变认知秦朝历史地位1.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观念从此深入人心。2.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3.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4.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声威远播,对古代世界影响巨大。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典题速练1.(2019·全国Ⅱ卷高考)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D)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2.(2022·武汉市高三五月模拟)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C)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解析】据材料“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可知秦朝的秦权和秦量分布广,说明使用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力度大,故选C项;郡县制属于政治制度,秦权秦量属于统一度量衡的实物,排除A项;秦朝短命而亡,并未长治久安,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强调交通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秦权秦量出土范围广,排除D项。3.(2022·哈师大附中等三校二模)田余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到: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作“七科谪”。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他认为这一措施(C)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D.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解析】据材料“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可知,秦朝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扩大了国家的统治范围,将南方的国土推进到南海边上,故选C项;A、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不是材料主旨,均排除。4.(2022·葫芦岛市高三二模)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D)A.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B.农本观念受冲击C.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D.以立法管理经济【解析】秦朝政府设置多种职官和法规,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方面,规定详细且范围广泛,可见秦朝通过立法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故选D项;秦朝重农抑商,因此不会出现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排除A项;秦朝重农抑商,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并不会冲击农本观念,排除B项;鼓励私营工商业与重农抑商不符合,且材料是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并没有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整合二两汉统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主干提炼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政治制度①中央:汉武帝时设置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东汉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②地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王国问题初步解决。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任用酷吏等加强中央集权。东汉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③选官与考核:汉武帝实行察举制。此外,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2)法律: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3)民族关系: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西汉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窦宪出击北匈奴。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4)对外关系:汉朝对外已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5)赋役:大致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6)户籍:编户齐民。(7)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互相监督。(8)救济与优抚: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2.经济与社会生活(1)西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2)农业:牛耕普及;修建龙首渠等;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形成庄园经济。(3)手工业: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人们使用纺车纺纱场景。人们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4)商业: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要订立契约。(5)商路:除丝绸之路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西汉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海上丝绸之路”)。(6)疫病救治: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3.思想文化与传承(1)思想①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②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2)史学①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②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3)文学:成就集中在汉赋、乐府诗和东汉民间流行的五言诗。(4)科技①医药成就: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华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②数学成就:西汉《九章算术》。③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5)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经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6)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汉朝设立的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深化认知认知认识秦汉时期治国理念的变化1.秦国采用了法家“武功”的治国方略,完成了统一。但是,秦王朝面对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仍然采用依靠暴力打天下的法家治国思想,过分强调严刑峻法,导致庞大帝国短命而亡。2.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陆贾提出“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1)礼法并用。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礼乐制度和伦理纲常;法是法家的思想精髓,指法律规范。(2)“德主刑辅”。汉代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德”是指德教,就是教化,“刑”是指刑罚,把德治教化和刑罚惩治作为治国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3)“民为邦本”。汉代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的治国理念,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认知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1.土地来源:主要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利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认知汉代儒家的发展1.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2.东汉儒学的宗教化——谶纬之学西汉末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宗教神学,后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神学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典题速练1.(2022·广东高考)“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C)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对地方的管理。“奉朝请”使得列侯、宗室、外戚等官员的地位提高,王、侯等驻留京师又加剧了朝中中枢权力的争夺,再结合东汉中叶以后皇帝低龄化的情况,外戚在事实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奉朝请”客观上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条件,故选C项;材料中现象为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提供了便利,排除A项;东汉末年拥兵自重的割据军阀,并非都是国相,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封国地位遭到削弱,权力并不是很大,排除B项;国相控制封国大权,不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排除D项。2.(2022·山东卷高考)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C)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解析】秦简反映的是战国晚期到秦朝的历史信息,这一时期是诸侯兼并统一战争到巩固统一的征伐战争频繁时期,汉代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秦汉时期甚至此后历朝相马理论与技术的重视与发展,都主要是因为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必备条件,是服务于军事征伐的需要,所以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2022·湖北高考)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A)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解析】“秦并海内……以养四海”指秦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成于汉家”指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接汉绪……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即强调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正式提出“大一统”(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的是春秋时期《公羊传·隐公元年》,“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2022·湖南卷高考)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解析】题干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聚敛财富解决财政危机,用尽了各种手段,但唯独没有增加田租,这说明当时坚持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5.(2021·山东高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C)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所以其出发点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所以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A、B、D三项均非“出发点”,排除。第三步压轴大题·突破——学“活”历史题型二通史贯通类试题典题悟法典例(202l·新高考广东选择性考试)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摘编自《汉书》等材料二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问,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解题指导】第(1)题,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好儒学”和所学知识,从秦朝的焚书之举、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以及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等方面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河间献王好儒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等得出,河间献王献出的儒家经典是经过考证的。第(2)题,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多浮辩”和材料二中的“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家研究问题浮躁,不加甄别,空谈学问不务实。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科学精神”“善怀疑,善寻问,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指的是善于怀疑、探索;不因循古人成说,不妄加臆断;实事求是。【试答】(1)背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国家统一强盛;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重视思想文化。(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原因:河间献王保留下来的古文先秦旧书经过了考辩。(2分)(2)原因:空洞虚无,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4分)新内涵:善于怀疑、探索;不因循古人之成说,不妄加臆断;实事求是。(4分)题型分析强化通史思维一直是近几年高考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方向,尤其是教育部统编版教材采用通史模式编写,进一步突显出通史思维的重要作用。通史思维强调以时间顺序作为主线,以同一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核心内涵,要求学生运用相互联系、全面的观点认识历史问题。解题思路1.确定试题的主题:通史类试题大都有一个主题,所设计的材料大都围绕着这一主题,一般要求分析某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因此,确定试题的主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这一主题一般与社会热点相联系,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如本题以“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实事求是”这一时政热点巧妙切入,链接“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隐性热点话题,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恰当地将当代红色文化和历史上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2.解答试题时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等角度进行考虑,综合全部所学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注意思维的发散性。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如本题第(1)题中第一小问,“概括历史背景”时,要从汉代政局、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3.从具体的答案表述来说,关键是要点齐全,点到为止,表述文字不宜繁杂,如本题第(2)题第二小问“新内涵”应从“探索”“实事求是”等角度进行概括表述。类题固法(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2002年,在湘西龙山里耶镇,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里耶秦简)。下表选自专家解读出的部分简牍内容。简牍1当地深山里发现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简牍2记录12名戍卒,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官府连续发函到他们屯戍的地方,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不懈追讨,终因太穷而无法偿还。简牍3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摘编自《里耶秦简:“复活”秦历史》等材料二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官吏的职责。(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解析】(1)据材料一“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可知,探明山川物产;据材料一“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可知,追讨政府罚金;据材料一“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可知,征收赋税。(2)第一小问特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承袭秦制;据材料二“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可知,注重地方官吏治理能力;据材料二“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管理与教化相结合;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据材料二中国家治理内容多样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治理体系完整。第二小问意义,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教化百姓和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巩固。【答案】(16分)(1)职责:探明山川物产;追讨政府罚金;征收赋税。(6分)(2)特点:承袭秦制;注重地方官吏治理能力;管理与教化相结合;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治理体系完整。(6分)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教化百姓和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巩固。(4分)通史强化训练(二)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2022·沈阳市二模)“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B)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解析】“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说明县官指天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已经实现王制(天子之制),遂进行一系列改制、改称号举措,以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故选B项;“王室”“公室”代表的是诸侯国君的秦王,“县官”则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皇帝,天下观的含义不同,排除A项;天子一直统治王畿地区,“恢复”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县官指天子,“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说法错误,排除D项。2.(2022·潍坊市高三三模)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D)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曾“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秦国的都城),还曾经不断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地区,这种做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从而更加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3.(202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4月联考)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D)A.传承了尚武的社会风气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C.确立了严苛的法律体系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解析】秦朝的法律对社会责任做出了规定,其意在通过法律稳定维护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要求路人施以援手没有体现尚武风气,故A项错误;教化指的是通过上行而化成于下,法律规定不是教化,故B项错误;严苛的法律体系在此之前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4.(2022·粤港澳大湾区高三联合模拟)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A)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解析】根据材料“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可知秦统一后,地方郡县与“属邦”之间的权责关系逐渐明确化,有利于强化郡县制在地方治理中的突出地位,说明地方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故选A项;B、C、D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5.(2022·衡阳市高三三模)《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据此可知,秦筑长城(A)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解析】题干中“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等,可知《汉书》认为秦筑长城致使民心怨恨、国力耗尽、社稷垮台等,故选A项;题干侧重秦筑长城的消极影响,“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为积极影响,排除B项;“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为意义,与题意相悖,排除C项;“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为积极影响,与题意相悖,排除D项。6.(2022·福州市高三5月质量检测)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人物身份陈胜、吴广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刘邦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萧何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曹参沛县狱掾(典狱长)殷通会稽郡守任嚣南海郡尉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D)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解析】该表显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都是地方的官吏,尤其是下层官吏,这说明当时秦朝的地方治理体系已经陷入崩溃境地,这是秦朝败亡的重要原因,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2022·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蓾(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A)A.釆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解析】据题干“吕后二年”“诸私为蓾(卤)盐”“县官取一,主取五”等信息,结合所学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允许民间煮盐,故选A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政策,排除B项;C、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排除。8.(2022·长春市高三四模)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A)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 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解析】据材料“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可知,国家对百姓的管理,由原来的限定于城乡区域到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说明政府组织能力提升,故选A项;“完善”表述错误,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9.(2022·湘豫名校联盟高三5月联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民亦被其利。”材料表明(B)A.休养生息促进经济恢复B.君主喜好影响国计民生C.大一统的局面得以形成D.崇尚武力助推农业发展【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汉武帝“好四夷之功”激励了将士,之后“息民重农”则保证了民生,百姓均受其益,表明君主的喜好影响国计民生,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10.(2022·武汉市高三五月模拟)王莽颁布“王田令”,要求按照《周礼》的井田制模式,实行“均田”。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命“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作为征收田赋和征发徭役的依据。据此可知两者旨在(B)A.实行土地国有 B.限制土地兼并C.减轻农民负担 D.打击豪强地主【解析】根据材料“要求按照《周礼》的井田制模式,实行‘均田’”“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反映了国家对土地的重新核定,这体现了当时限制土地兼并的要求,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土地国有是手段,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轻农民负担”与赋税和徭役的减轻有关,而材料只涉及对土地的重新核定,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击豪强地主”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排除D项。11.(2022·唐山市二模)汉武帝时,关中开凿了六辅渠等许多渠道,形成了“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朔方、酒泉等郡引黄河水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各地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更不悉数。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A)A.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B.精耕细作技术基本定型C.政府主导水利工程建设D.水利工程为灌溉而修建【解析】根据“形成了‘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朔方、酒泉等郡引黄河水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水利设施灌溉得到完善,这说明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排除。12.(2022·泰安市高三二模)汉武帝时期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汉成帝永始三年颁布“还息与贷者必不可许”的诏书,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这说明政府(A)A.强化对经济的管控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商业借贷活动 D.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解析】据材料“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可知,汉朝时期规范商业借贷行为,禁止高利贷甚至免除已发生的债务的利息,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排除。13.(2022·潍坊市高三三模)西汉农学经典《氾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四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D)A.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C.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D.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西汉农学经典《氾胜之书》主要记载关中地区的农学成就,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四民月令》则主要记述以洛阳地区为主的农学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洛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折射出两汉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东移所带来的历史变化,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排除。14.(2022·榆林市一模)《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A)A.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解析】由材料“《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可知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将其祖先视为黄帝,华夏四夷都是炎黄子孙,顺应了大一统时代的潮流,故选A项;司马迁将华夏四夷都作为黄帝的后代,排除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各民族一律平等”不符合封建社会发展史实,排除D项。15.(2022·济宁市高三三模)下图是成书于东汉后期的《四民月令》所载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东汉时期(D)◎逢年过节,田庄和田庄之间要进行访候活动◎对田庄中的贫户,要通过“分厚彻重”“振赡匮乏”等活动形式进行救助◎年终时,田庄主要集合“宗族、婚姻、宾旅”聚会,“讲好和礼,以笃恩纪”A.民间礼仪规范趋于完备B.田庄成为主要经济形态C.社会救济机制基本健全D.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增强【解析】由表中的信息可知田庄在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经常组织活动“振赡匮乏”和“讲好和礼,以笃恩纪”都是在强调儒家思想的观念,说明儒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借由田庄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故选D项;礼仪规范趋于完备的说法夸大了田庄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田庄在日常生活中的组织作用,不能判定其是主要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田庄存在救济社会的职能但也只能属于民间救济,社会救济机制应当是由政府主导,因此不能由田庄判定整个社会的救济机制情况,排除C项。16.(2022·威海市高三二模)西汉时,有一陈姓寡妇,养婆母28年,汉文帝感其孝行,给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C)A.加强儒学独尊地位 B.推进以礼入法C.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D.创新基层教化【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汉文帝之所以给予陈姓寡妇“孝妇”称号,是因为其“养婆母28年”,光武帝之所以赐临淄人江革“巨孝”称号,是因为其“以孝母闻名乡里”,二人的行为都与“孝行”有关,这与汉朝时期“以孝治天下”的理念相一致,而“孝”不仅仅体现在家庭伦理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社会伦理方面,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伦理秩序,故选C,排除A、B、D三项。二、非选择题17.(2022·滨州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均输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下面是对话的节选。御史大夫桑弘羊贤良、文学之士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取得供给)者……通委财(流通囤积货物)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愿罢盐、铁、均输。——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认识。【解析】本题目属于“认识类”,其所要“认识”的主题是“汉代盐铁政策辩论”,据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材料中御史大夫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士对于盐铁官营政策的态度。据材料桑弘羊的叙述中“罢之,不便也”可知主张继续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据材料贤良、文学之士的叙述中“愿罢盐、铁、均输”可知主张废除盐铁官营政策,即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接着我们要具体阐释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