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二核心素养——考查路径和应对策略价值引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为近年高考命题定调: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命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充分发挥高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着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人文和审美素养、健康和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体系设计、标准建设、命题实践、成绩报告的高考全流程中。内容解读一、唯物史观(一)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二)意义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的内容有观点与方法之分,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属于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方法。(三)考查路径1.考查学生掌握和辨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历史的本质。2.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四)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1)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实体要素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要素,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地位与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3)方法指导: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如: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分工关系、所有制关系等。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的总和。(1)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表现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快或慢也要发生变革。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主要表现上层建筑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3)方法指导①上层建筑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如:英美资本主义政体确立、启蒙思想的出现(上层建筑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发展)。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比如英美资本主义政体确立、启蒙思想的出现(上层建筑的变化)推动了(反作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以及交往实践等。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思想、观点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3)方法指导:社会意识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受社会存在影响的。如:启蒙思想(社会意识)在法国达到高潮是在法国是当时欧洲封建专制最为顽固的(地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存在)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条件下产生的。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例如,在古代历史中,广大劳动人民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近现代以来,革命的成功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无数人民群众的支持。5.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有曲折和反复。(1)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2)方法指导: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如法国大革命的过程、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都体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一趋势。6.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1)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2)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阶级背景中加以分析,每个历史人物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和愿望,他们的贡献和局限往往是和他们的阶级属性结合在一起的。(3)对各种制度、思想进行评价,要依据特定时空分析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7.从联系的、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发展变化的,发生在同一时代的各个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2)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和社会意识。(3)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和评定,不能把历史人物现代化、理想化,忽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例实证]1.(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D)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解析】分封制下周天子和诸侯国君把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给卿、大夫,贵族所获采邑的不断增多,体现了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和人口不断增长,这说明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项正确。分封制下实行的是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土地国有制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西周末年,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走向瓦解,排除B项。从题干材料来看,贵族拥有的采邑越来越多,反映了卿、大夫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说明诸侯国君的统治遭到削弱,排除C项。2.(2021·广东卷)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解析】20世纪20年代,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培养技术人员,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为的是适应当时工业化建设这一经济基础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在1925年提出苏联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A项正确;“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配合实现工业化的手段,不是目的,B项错误;材料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也未体现西方技术封锁,C、D两项错误。二、时空观念(一)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二)意义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三)考查路径1.掌握基本的历史时空尺度,理解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辨识史料中的时空信息。2.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空间框架下加以叙述和概括。3.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或现实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四)测评层次1.明确时空定位,能够准确指出历史事物发生的时间和空间。2.理解时空内涵,分析时空符号的含义。分析历史事物发展的时空条件。理解历史事物在时空中发展变化的本质。3.总结时空特征,提炼某一历史事物在特定时空中的发展特征。4.建立时空联系,对比不同时空中相关历史事物的特点或联系。5.探究时空规律,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分析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五)掌握“时空”表述的基本知识1.熟悉历史时间术语(1)历史纪年①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年次纪年、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年号干支兼用纪年。a.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b.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春”。c.干支纪年法。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d.年号干支兼用法:如宋词《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②近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两种:民国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a.民国纪年法:如卢沟桥事变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就可算出是民国二十六年。反之,知道抗日战争结束在民国三十四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即可得出1945年。b.公元纪年法:以耶稣的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以此划分为公元前后。(2)历史分期①大时期的划分:现行教材将历史时期划分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世界古代、世界近代、世界现代等几个时期。还可以依据社会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②小时期的明确:第一类是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小时期,如中国古代的小时期有夏、商、周、秦、汉等朝代;第二类是以标志性历史事件命名的小时期,如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一五”计划时期等;第三类是史学家根据历史事件的特征总结的小时期,如新民主主义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冷战时期等。2.解读历史地图语言(1)明确图例信息,学会读图。正确识读历史地图的图例,才能从历史地图中提取准确翔实的历史信息。(2)辨清古今地名,准确读图。比如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名称,或同一名称在历史上出现的不同地区等。前者如建业、建康、应天、南京,后者如印度与古代印度的不同。(六)运用时空理解历史,形成对历史的全面认识1.历史年表的运用。在历史学习中经常使用的有阶段年表、专题年表等。(1)通过大事年表,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2)通过比较年表,理解历史的统一与多样。(3)通过分段年表,理解历史的整体与部分。(4)学会运用历史阶段特征。遇到相应时段的问题时,能够联想到阶段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2.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步骤与技巧,学会将历史地图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1)从标题、地图名称入手,地图名称是地图内容的精炼概括。通过地图的名称,我们往往能够得到基本的信息,找到地图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粗略了解地图的基本含义,并对历史地图的类型进行判定,根据这一类型历史地图的特点,实施不同的阅读措施。(2)结合图例、特殊图形、标识、注记等,理解地图当中每一个色块、线条代表的含义,特别关注历史要素数量的分布、变化等,将地图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转化为文字,进行准确解释。(3)通过细致观察找出隐含的信息以及各个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相同、相近的历史地图,用动态化的眼光总结规律或差异,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地图中蕴含的信息。[典例实证]1.(2021·全国乙卷)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A)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解析】表格中呈现的是西汉末期和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的变化。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原地区民户数量,除南阳有所增多外,代郡、太原、汝南地区民户数量都明显下降,而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地的民户数量明显增多,说明此时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A项正确。东汉中期正是豪强大族势力上升时期,排除B项;南方民户数量明显增多,说明南方经济发展迅速,这有利于改善南北经济的不平衡状态,排除C项;表格中地区户数有增有减,并不能说明个体农耕经济的衰退,排除D项。2.(2020·北京卷)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B)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解析】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选B项;对比两幅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由“安史之乱”后“市”以外商业区域的增多,可推知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松弛,且材料也体现不出“更加严格”,排除C项;对比两幅示意图可知,官府设市数量未有增加,只是市以外商业区域增多,排除D项。三、史料实证(一)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二)意义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三)高考中史料实证的考查路径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四)史料实证素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史料;一类侧重于实证。1.侧重于考查史料的测评标准(1)第一层:例证——依据一则史料来论证一个观点。(2)第二层:互证——依据两则史料(正面或反面)来论证一个观点。(3)第三层:复证——依据三则以上的史料(正面或反面)来论证一个观点。(4)第四层:辩证——能够分析史料的性质(如来源、真伪等)。实施第一层至第三层的时候,我们默认史料是真实可靠的。而到了第四层,我们对史料本身予以质疑,假如史料内容是不可信的,史料来源是不可靠的,那么史料实证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在历年高考中,这方面的命题思路已经多次出现。2.侧重于实证的测评标准(1)第一层:理解史料所包含的信息、——读懂各种史料的内容,提取史料的有效信息。常用的动词是“说明”“概述”“归纳”“指出”等。它不要求学生根据史料去论证某个观点,只需要学生理解史料的含义。(2)第二层:从史料信息中推断结论——根据史料的信息推断出相应的结论。这属于史料实证的关键环节——根据史料信息推断出论点。这个环节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它所包括的思维方法非常多,但作为思维的层次是一样的。(3)第三层:根据结论分析其他历史现象——根据结论来印证原有史料和其他历史现象。对推理结论的验证,通常的方法是把结论与其他材料和历史现象相互印证,以此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成立。[典例实证]1.(2022·湖北高考)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C)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史料可相互印证,故选C项;图像与文献都是史料,价值没有高低之分,使用时都需要经过甄别辨伪,排除A项;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西周”说法错误,排除B项;“精美的漆箱”可以说制漆工艺精湛,但材料更强调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2020·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司马光修史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材料一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材料二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材料三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解析】(1)由材料“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可知,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史书、诗词、石刻等,考生亦可详细分析其所属类型,如《太宗实录》属于实录,《旧唐书》属于正史等。(2)根据材料一司马光对隋末名将薛仁果名字的考究过程可知,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由材料二司马光对唐玄宗生日具体日期的考究推知,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由材料三司马光对“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一事的记载可知,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可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答案】(1)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2)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选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四、历史解释(一)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二)意义阐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三)历史解释素养的分层内容1.现象性解释:用准确、简明的文字叙述某历史事物的基本史实。这是最基础的层次,只需要叙述历史现象的基本史实,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相当于我们过去常说的名词解释。2.内涵性解释:叙述该历史事物出现的背景、原因、条件、内容和结果(影响)。它可以包含许多历史的细节,学生接触的史料越丰富越好。3.本质性解释:指出该历史事物的表象与其内在属性之间的关系。所谓本质,就是探寻历史事物的表象与其内在属性之间的关系。4.联系性解释:找出与该历史事物相关的其他历史事物,并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5.规律性解释: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该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四)历史解释的考查路径1.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2.利用已有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3.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4.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五)历史解释的达成路径1.探明历史因果关系高考重视对历史现象的目的考查。主要目的常常是指当事者希望实现的、占支配地位的、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利益、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历史目的反映出了历史当事者与外部时代、客观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反映了历史当事者为实现某种确定状态和某种发展趋向所做出的努力,具有预设性。近年来,高考试题侧重于揭示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纵向演变过程,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变异、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思想文化的演变、社会习俗的变迁等。2.阐明历史阶段特征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一题一世界、一题一时代”的思路是清楚的。所以试题本身的意义在于考查,更在于构建。只有从整体结构上认识知识,才是基于历史解释的、有价值的知识复习。在某种意义上,阶段特征和时代面貌才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于整体结构和阶段特征的复习,才能做到让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时代既“通”且“透”。3.培养思维内在生成历史解释是生成性思维的反映,也是培养生成性思维的过程。这尤其体现在开放性的论述题上。4.启发历史问题意识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历史问题和积极解决历史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1)对历史材料出现不同解读的原因①视角的差异:如阶级斗争视角、文明史视角、全球史视角、社会史视角导致的评价差异。②论述者的立场差异:受论述者的时代、阶级立场、文化素养的局限导致的评价差异。③历史材料导致的差异:官方史料更加严肃、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官方对历史的看法,民间史料更加生动,更多指向历史细节和真实面目。④时代变迁导致的差异:对同一历史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基于不同的时代环境和价值观念,由此带来的差异评价。(2)目前,高考试题有这样三种考查层次立场和态度方法和策略举例说明赞同教材基本结论以新的材料和新的情境予以补充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列强经济侵略具有抵制作用教材基本结论存在不足以新的材料和新的情境予以延伸拓展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中央政府在事实上仍保持了对大部分地区的行政和财政控制,藩镇的相互牵制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唐朝统治不赞同教材的基本结论以新的材料和新的情境予以反证《权利法案》颁布后至19世纪中后期议会改革期间,英国国王在立宪政体下仍有较大权利通过表格可以看出,高考力图反映历史进程的真实性、复杂性、多元性,而非结论性。在问题意识指导下,我们可通过深挖教材、史料实证、拓展习题等多种形式,逐步发展历史问题意识。如此,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六)历史解释的方法1.阶级分析法。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历史教科书在叙述革命或改革时,一般先讲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立的阶级的矛盾激化,被压迫的阶级提出相关的要求,然后出现革命或者改革,这就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释革命或者改革,其中渗透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等唯物史观。2.比较分析法。主要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出发,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比较。纵向比较主要是对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进行比较。(1)第一步:确定可比性主题。不能把两个互不搭界、没有关系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2)第二步:确定可比项。确定主题后,划出一些可比较的项目,分项呈现比较对象的具体内容。(3)第三步:综合研究材料,比较异同。通过比较异同得出历史发展趋势或发展规律。(4)第四步:提出命题假设,揭示历史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典例实证]1.(2022·广东高考)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B)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解析】本题是一道史学素养题目,通过考古材料与历史结论的逻辑关系来考察史料实证素养,涉及先秦和秦汉政治部分的知识。材料“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可以说明在春秋早期的山西晋国已经使用铁器,故B项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可以说明该地有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可能与商有交流,但不能推出“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的结论,商朝统治区域还是以中原为中心,故排除A项。材料中“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东周时代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和制陶业,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在东周及其以前就可能存在,故排除C项;材料“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可以知道有铁制箭头,铁器已经用于秦朝兵马俑的武器材质,但无法判断秦朝军队是否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故排除D项。2.(2021·广东卷)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C)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民主人士柳亚子和重庆《大公报》对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去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行为高度赞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大众热切要求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民主人士和《大公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舆论,体现了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故选C项。1948年开始的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而材料反映的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排除A项;民主人士柳亚子和重庆《大公报》不能代表民主党派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态度,排除B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基本得到解决,阶级矛盾上升,排除D项。五、家国情怀(一)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意义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三)考查路径1.考查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2.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四)“家国情怀”的主要体现主体具体含义家乡对故土、家乡的热爱、认同民族对中华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认同民族文化,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对祖国和人民有深情大爱;增强民族凝聚力;有民族气节、精神、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国家对国家的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对世界其他国家要尊重和理解正确的世界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育个人品德、健全人格;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历史观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体会历史、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全面、客观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发展繁荣结合(现实意义、汲取精神力量)[典例实证]1.(2020·北京等级考)“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B)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后得到新发展,并未消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俗乐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并非汉代礼乐制度的复原,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现象,不能说明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2.(2021·广东卷)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解析】根据材料“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知,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开展国民革命,即中国共产党要调整斗争策略,具体表现为要团结包括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等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群,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故选A项;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开展国民革命,而非只是经济发展,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且材料主旨是进行国民革命,排除D项。对应训练1.(2022·茂名市二模)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说:“近人分我国古史学之派别为四:曰信古、曰疑古、曰考古、曰释古。”其中疑古学派对东周以前的历史持怀疑态度,甲骨文出土后,对文献中关于殷商历史的怀疑基本消失。这种变化说明(C)A.文献记载真实可靠 B.甲骨文是商朝的记录C.考古可以佐证文献 D.历史中有虚构的成分【解析】“甲骨文出土后,对文献中关于殷商历史的怀疑基本消失”说明甲骨文的出土佐证了商代历史的真实性,C项正确;文献记载带有一定主观性,不一定真实可靠,A项错误;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2.(2022·泰安市高三二模)下图是一位学者笔记的部分内容。由此推知,其思考的主题是(B)·人类一半左右的发明来自中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极大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农业经济发达·中古时期的阿拉伯被称为“科学的养父”,科技成就巨大,传播到欧洲,为欧洲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商业发达·欧洲的科学革命肇始于意大利,资本主义最早在意大利萌芽·工业革命却在英国这个欧亚大陆最西北边缘的岛国发生A.古代亚洲科技对欧洲的影响B.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C.资本主义在欧洲产生的原因D.世界文化中心转移的主要轨迹【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古代中国、阿拉伯、意大利科技和经济发达,但是工业革命却最早在欧亚大陆最西北边缘的英国发生,之后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说明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故选B项;A项仅能体现中国、和阿拉伯,无法概括意大利与英国,排除A项;C项仅体现了第三条内容,无法体现中国和阿拉伯,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世界文化中心的说明,排除D项。3.(2022·青岛市一模)导致图1、图2变化的主要因素是(C)A.国家海权意识增强B.指南针的广泛应用C.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D.朝贡贸易体系的发展【解析】根据地图可知,唐朝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包括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而南宋时期对外贸易只有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南宋偏安江南,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上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实力强,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基础,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故选C项;近代伴随着列强入侵,中国的海权意识逐渐觉醒,排除A项;宋朝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但材料的问题是从唐朝到宋朝,陆上丝绸之路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排除B项;朝贡贸易是指在外国使节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车马、船舶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而材料中的丝绸之路则是中西方之间的自由贸易,不属于朝贡体系,排除D项。4.(2022·北京市北大附中高三三模)18世纪以前的英国社会在安于现状中停滞不前,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命运几乎是父辈的翻版,与自己的奋斗并无多少必然联系;18世纪时这种状态被打破,社会各阶层都加入到追求财富的行列中,他们认为凭借努力可以过和自己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为高不可攀的贵族。这一变化反映出(C)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动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成为共识C.经济发展影响了文化价值追求D.民主政治冲击传统社会秩序【解析】由材料可知,18世纪前后人们对命运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由消极认命到积极奋斗创造命运,因为工业革命开始后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发展,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奋斗创造新的价值,因此是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追求,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无关,排除A项;自由主义经济强调的是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观念意识无关,排除B项;18世纪英国已经是民主政治,且意识的转变和社会秩序无关,排除D项。热考专项练(二)一、选择题1.(2022·鞍山市高三二模)2021年3月20日根据“考古中国”通报,有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这可以用来解释(A)A.早期人类文明的信仰及其文化B.神学色彩融入了国家政治生活C.礼乐制度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D.形成“多元一体”格局【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三星堆遗址中所发现的“祭祀区”,其主要功能是“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据此可知,这是古蜀国信仰与文化的重要体现,故选A项;“祭祀天地祖先”能够体现出古蜀国的神学色彩,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融入”政治生活之中,排除B项;“祭祀”属于礼乐制度的范畴,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制度被社会“广泛”认可,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三星堆遗址这一个早期人类文明,并没有述及其他文明,也就不能得出“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D项。2.(2022·洛阳市高三三模)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公室与私家的斗争(C)A.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统治C.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D.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解析】据材料“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可知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开始了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故选C项;诸侯争霸指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斗争,而公室与私家的斗争属于诸侯国之内的,排除A项;秦朝郡县制的建立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政治,排除B项;战国后期才出现统一的趋势,而材料中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3.(2022·榆林市二模)嵇康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魏晋玄学的开拓者之一,其《与山巨源绝交书》甚至在千年之后仍被视为经典散文。《三国志》和《晋书》中都有他(及其后人)的列传,但《三国演义》却对他只字未提。对材料中的文献(文章)的史料价值,概括最准确的是(B)A.嵇康的文章可能出自后人杜撰B.嵇康的文章相较于正史更能反映魏晋学术面貌C.官修史书偏重于记录政治事件D.《三国演义》等后人的文学创作不具备史料价值【解析】据材料“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其《与山巨源绝交书》甚至在千年之后仍被视为经典散文”可知,嵇康生活在魏晋时期,他的著作能够真实反映这一时代的学术特征,相较于正史更能反映魏晋的学术面貌,故选B项;“杜撰”与材料叙述不符,排除A项;嵇康作为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三国志》和《晋书》中都有他(及其后人)的列传,说明官修史书不仅记录政治事件,排除C项;《三国演义》作为文学著作,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4.(2022·云南省二模)明代徽州府的一份土地登记簿册显示,当地大户朱学源崇祯十五年时共有土地803.23亩,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而且其中90%以上的土地分散在本户所在的乡里以外。类似的情况在当地比较普遍。上述状况反映出(A)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B.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D.农村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解析】据材料“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户土地虽多,但较为分散,且每个地段的平均亩数较低,适应了当时小农经济的发展水平,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故选A项;据材料“共有土地803.23亩,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可知,土地并不集中,不是大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据所学,我国明代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男耕女织铁犁牛耕,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但分布较为分散,没有涉及土地利用率,排除D项。5.(2022·济宁市高三4月模拟)同是表现法国革命的影片,1982年波兰安杰伊·瓦伊达导演的《丹东》从大恐怖阶段而不是从革命早期阶段开始,以悲观主义的手法表现革命者为争夺权力而牺牲理想;而1989年法国罗伯特·安利可等人导演的《法国革命》用光辉的画面歌颂法国革命。两者区别表明(D)A.电影艺术的魅力在于手法多样B.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对历史思考的不同C.电影易给观影者带来错误感觉D.历史影片实质上是拍摄者对历史的解释【解析】针对法国革命,不同的导演截取的阶段不同,表现的主题不同(一悲观一歌颂),说明拍摄者对历史的解释不同,故选D项;电影艺术的魅力与“以悲观主义的手法……光辉的画面歌颂法国革命”不符,排除A项;拍摄者从不同角度对历史进行思考,与国家利益无关,排除B项;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予观影者正确的认知,排除C项。6.(2022·北京市丰台区高三综合练习)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的时间轴,该时间轴的主题为(B)A.经济全球化 B.政治多极化C.社会信息化 D.文化多元化【解析】材料中时间轴开始的标志性时间是苏联解体,即两极格局的结束,后面展示的日本、欧盟、中国、非洲则都是崛起的政治力量,因此材料中的时间轴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的兴起,故选B项;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但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排除A项;社会信息化强调的是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材料表述不符,排除C项;文化多元化强调的是文化、教育和思想上的多彩纷呈,而材料没有涉及到思想、文化和教育,排除D项。7.(2022·武汉市高三高考压轴调研)下图是当今某国际组织的局部图,该国际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汽车检测仪租赁合同示范文本2篇
- 中班活动教案教育课件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的许可使用期限与条件
- 2024年度文化艺术节赞助合同:某艺术节的赞助权益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与优化合作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标的为一部电影
- 《齿轮传动K系数》课件
- 2024年度电视剧导演聘请合同3篇
- 2024年度企业培训与人才交流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合同的标的及合作方式2篇
- 物流专业个人能力展示
- 大学生职业规划数据分析师
- 技改方案范文
- 县人民医院关于职工工资与绩效等待遇的规定
- 农村自建房施工安全措施方案
- 护理产业与行业分析
- 子宫腺肌病病例分析报告
-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学分析课件
- (完整版)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课件
- 高考英语高频短语按字母排序
- 《我的祖国》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