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_第1页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_第2页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_第3页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_第4页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帝内经---灵枢经》文选九针十二原第一原文一: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亲养百姓,并向他们征收租税。我哀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低劣的医生死守针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凡在针刺时,正气虚弱则应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气血淤结的给摇大针孔,转而出针,排出表阳,以泄去邪气。如果出针时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也出不来!所谓补法,即是指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仿佛若无其事,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在皮肤上。针入皮肤,候气之时,仿佛停留徘徊;得气之后,急速出针,如箭离弦,右手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应及时除去。原文四:持针的方法,紧握而有力最为贵。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持针者精神要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病人。同时仔细观察血脉的走向,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坚实,刺时就应该避开它。气留滞则会发痈疡。原文六: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于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原文一:黄帝问岐伯说风、雨、寒、暑等天之邪气(即外邪)侵袭人体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外邪伤人,大多是侵犯于人体的上部。黄帝问邪气侵袭部位在上在下,有一定的法度吗?岐伯回答说在上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风寒等外邪所致;在下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湿邪所致。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事实并非绝对侵袭了阳经,就直接流传到这条经循行的通路上发病。原文二:黄帝说阴经和阳经,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同属于经络系统而为有虚可乘的时候,如用力劳累之后,或因吃饭而出了汗,以致腠理开泄的时候,容易被邪气所侵袭。由于足三阳经的循行通路,都是由头至足,自上而下的。所原文三:黄帝问外邪侵袭阴经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外邪侵入阴经,通常是从手臂或足胫的内侧开始的。因为在手臂和足胫的内侧这些地方,皮肤较薄,所以就会导致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进而发生喘、咳等病变。从高处坠落跌伤,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倘若被击打或跌倒于地,或醉后行房事以致汗出后受风着凉,就会使脾脏受伤。倘若用力提举过重的物品,或房事过度以及出汗后用冷水沐浴,就会使肾脏受伤。原文五:黄帝问对于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上述六种脉象时的情况,应该怎样进行相应的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各种出现急脉的病证,大多是寒性的;出现缓脉的病证,大多是热性的;出现大脉的病证,属于阳盛而气有余,阴衰而血不足;出现小脉的病证,属于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出现滑脉的病证,属于阳气盛多血少气",而涩脉实为气滞少血,故疑"多血"乃为"少血"之误,详见按语)。所以,在针刺治疗出现急脉的病证时,因其多寒,且寒从阴而难去,故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在针刺治疗出现缓脉的病变时,因其多热,且热邪从阳而易散,故要浅刺,并迅速出针,而使热邪得以随针外泄;在针刺治疗出现大脉的病变时,至于各种出现小脉的病变,因其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内外的形气都已不足,故不适宜使用针法进行治疗,而应当使用甘药来进行调治。原文六: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而流注于荥、输等各穴,最后进入于合穴,那么,这些脉气是从什么通路上进人于合穴的,在进入合穴时又和哪些脏腑经脉相连属呢?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您所说的,原文七:黄帝说希望听你讲讲六腑的病变情况。岐伯回答说颜面发热的,是足阳胸膈与咽喉间阻塞不通,使饮食不能下咽,当取用胃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来进行治疗。小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少腹部作痛,腰脊牵引睾丸发生疼痛,并时常会见到小便窘急以及里急后重等大小便不利的情都可以取用膀胱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来进行治疗。胆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时时叹息而长出气,口中发苦,因胆汁上溢而呕出苦水;心神不宁,胆怯心跳,就好像害怕有人要逮捕他一样;咽部如有物梗阻,多次想即本经(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来进行治疗。原文八:黄帝问针刺以上各穴,有一定的法度吗?岐伯回答说针刺这些穴位时,乱用刺法而造成的恶果。根结第五黄帝问形体的表现与受病脏腑的功能之表现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区分并加以治疗呢?岐伯说如果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应当用补法来治疗,就是这个道理。这些证候,就可以预测到其死期不远了。所以说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要领,就是在于懂得要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一,神气得以内藏而不散。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能够平复不正常的气血运行;医术一般的医生,寿夭刚柔第六黄帝问少师说:我听说人体的先天素质,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等有阴阳,体表亦有阴阳。在体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体表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因而临床治疗上,病在阴中之阴的五脏,可刺阴经的荥穴和输穴;病在阳中之阳的皮肤,可刺阳经的合穴;病在阳中之阴的筋骨,可刺阴经的经穴;病在阴由于外感邪气引起的属阳,称为“风”;病在体内,由于病邪在内,使气血阻滞不畅的属阴,称为“痹”;如果表里阴阳俱病的,称为“风痹”。再从疾病的症原文二:黄帝说:我听说刺法有三变,什么叫三变呢?伯高回答说:有刺营分,刺卫分,刺寒痹羁留于经络三种。黄帝说:这三种刺法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血上下妄行。卫有病则痛无定处,也不定时,胸腹会感到满闷或者窜动作响,这终始第九针刺的原理,全都在“终始”之中,如果要准确了解终始的含义,就必须以五脏为纲纪,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阴经主五脏,阳经主六腑。阳经承接尺两脉也不相称。这种情况,属于阴阳都不足的征象。治疗时,如果补阳,就会导致阴气衰竭,泄阴又会导致阳气脱泄。因此,只能用甘缓的药剂加以调补,如原文二:大凡针刺,都以达到阴阳调和为目的。补阴泄阳,就是补五脏不足的正原文三:阴经的邪气旺盛,阳经的正气虚弱,就应该先补充阳经的正气,再泄去阴经的邪气,以调和其有余和不足。阴经的正气虚弱了,阳经的邪气盛了,应该先补阴经的正气,再泄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的有余和不足。原文四: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三脉,都搏动于足大拇指与食指之间,针刺时应当察视三经的实虚。如果虚症误用了泄法,叫重虚,虚而更虚,病情就免不了会加重。凡是刺治这类病症,可以先切其脉搏,脉的搏动坚实而急速的,就立即用泄法;脉的搏动虚弱而缓慢的,就用补法,如果用了相反的针法,那么病情就会加重。至于三经动脉,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原文五:阴经有病的,应刺胸部的腧穴;阳经有病的,应刺背部的腧穴;肩膊部出现虚症的,应当取上肢经脉的腧穴。对于重舌(舌下所生的一肿物,形状像小舌——译注。)的患者,应当用铍针,刺舌下根柱部,以排出恶血。手指弯曲而不能伸直的,即筋病;手伸直而不能弯曲的,属骨病。而病在骨的就应当治骨,病在筋的就应当治筋。原文六:用针刺的方法补泄时,必须注意:脉象坚实有力的,就用深刺的方法,使精气不至于外泄,而养其经脉,仅将邪气泄出。针刺各种疼痛的病症,大多用深刺的方法,因为痛症的脉象都坚实有力。原文七:所以说: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阴、手阳明二经的穴位针治;腰以下的病,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二经的穴位刺治;病在上部的,可以取下部的穴位;病在下部的,可以取上部的穴位;病在头部的,可以取足部的穴位;病在足部的,可以取腘窝部的穴位;病在头部的,会觉得头很沉重;病在手上,臂很沉重;病在足部的,会觉得足很沉重。取穴刺治时,应先找出最先发病的部位,然后再行针刺。原文八:有疼痛症状的病人,多属阴症,疼痛而用按压的方法却不确定痛处的,也属于阴症,都应当用深刺的方法。病在上部的属阳症,病在下部的属阴症。身体发痒的人,说明病邪在皮肤,属阳症,应采用浅刺的方法。病起于阴经的,应当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阳经;病起于阳经的,应当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原文九气而不让其侵入,这就是得气的含义。四时气第十九黄帝问岐伯道:四时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而百病的产生,又与气候就取用各经的井穴和荥穴,应深刺而且留针时间较长。原文二:患温疟而不出汗的,可以取五十九个治疗热病的主要腧穴。患风水病,宜的食物,忌吃任何不利于调理的食物。腹中时常鸣响,气上逆而冲向胸部,喘促,身体不能久立,说明邪在大饮食入咽后,如停滞不下,就会感觉胸膈闭塞不通,这是邪气在胃脘所致。如邪气在上脘,就针刺上脘穴,使滞气下行;若邪气在下脘,就针刺下脘穴,用温而使其散行的方法,以散寒滞。五邪第二十缺盆穴,使肺中邪气向上越出。病邪侵袭到肝脏,就会发生两胁中疼痛、寒气在中,恶血淤留在内,走路时经常关节牵引作痛,并且时有脚肿的症状。治疗可取颈、项等处疼痛,以及经常目眩诸症。治疗时可取涌泉、昆仑穴;凡有淤血的,都刺出其血。病邪侵袭到心脏,就会发生心痛,易于悲伤,时时目眩跌仆。诊疗时先要分析其偏虚还是偏实,而后取治于本经的腧穴。寒热病第二十一体表寒热,疼痛不能接触床席,毛发枯燥,鼻孔发干,汗液不得出,治以补足太阴经,汗就得出了。骨骼寒热,病人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若是牙齿还颈侧的动脉是人迎穴,人迎属足阳明胃经,在颈筋的前面。颈筋后面是胸中满决,呼吸不利,当取人迎穴治之;突然失音,喉舌僵硬的,当取扶突穴刺之,并针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聋,经气蒙蔽,耳失聪,目不明的,治疗时取天牖穴。突然发生拘挛、癫痫、眩晕、足软支撑不住身体,治疗时取天柱穴。突然热渴,腹气上逆,肝肺二经内蕴的火邪相互搏击,以致血逆妄行,上溢鼻口,治疗时取天府穴。以上五穴,即所谓的天牖五部。热病第二十三偏枯病,表现为半身不遂而疼痛,如果病人言语如常,神志清楚,表明对于痱病的治疗,针刺的程度应该比较浮浅。热病的第三天,如果气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这是邪在可针刺。若是气喘加剧,就会死亡。热病已经七、八天,脉象已经不躁,或是有这是厥热病,是热邪逆于上的病证,治疗时应用九针当中的第三针(锶针),根据其病情的虚实,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热厥病当中还应该注意,常会有寒热痔疮的发生。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为邪热在脾胃所致,可以用九热病有九种情况是禁用针刺疗法的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是六,舌根已烂,热仍不止,为阴气大伤的死证;第七,咳血衄血,不出汗,即使是出汗,也达不到足部的,为真阴耗竭的死证;第八,热邪已入骨髓,是肾阴衰竭的死证;第九,发热而出现痉病,是耗伤阴血,热极生风的死证,发热而出现痉病时,会出现腰背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不开和牙齿切磨的表现。上述几种情况,都是热邪过盛、真阴耗竭的死证,故不可施针。原文五:什么是热病针刺常用的五十九个穴位呢?两手指端外侧各三穴,内侧亦各三穴,左右共十二穴;在五指之间各有一穴,双手共为八穴,双足亦是如此;前后发际各一穴,廉泉一穴,左右风池共二穴,左右天柱共二穴,共计九穴。上述各部位的穴位合起来一共是五十九穴。厥病第二十四厥心痛牵引到后背,拘急抽掣,如同从背后撞击心脏一样,病人痛得弯腰曲经的京骨穴和昆仑穴。若针后痛仍不止,就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厥心痛,腹胀,胸中满闷,心痛十分严重的,属于胃经的邪气犯心的病证,故名胃心痛。治疗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太白二穴。厥心痛,其痛如同锥子刺心一般剧烈,心痛十分严重,这是脾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脾心痛。应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然谷、太溪两穴。厥心痛,面色苍青如同死灰一般,不能深呼吸,这是肝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肝心痛。治疗时应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二穴。厥心痛,卧床休息或是闲暇安静的时候疼痛不甚,一旦有所动作,疼痛就会加剧,面色不变,这是肺气逆乱犯心所致,故名为肺心痛,治疗时应取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杂病第二十六厥病,上逆之气导致脊柱两侧疼痛直达巅顶,头部昏昏沉沉,双目视物原文二:咽中干,口中燥热,口中津液稠粘似胶,是足少阴肾经的病变,应取足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耳聋而疼痛的,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鼻出血不止,阴脾经的腧穴。腹中胀满,大便涩而不通,取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心痛牵引至后背,致就针刺足阳明胃经的气街穴,针刺过后用手按压,马上见效。痿厥病,将四肢都另外,屏住呼吸,到呃逆将至之时,迅速提气,然后呼气,使气下行,这样也很快能止住,或者当发作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次,也能治愈。周痹第二十七黄帝问岐伯说:人得了周痹,病邪随血脉上下移动,疼痛上下左右相应这种病,在疼痛已停止时,仍应针刺原处,以免其重复发作原文二:黄帝说:讲得好。我希望再听你说说周痹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说:周伯回答道:风、寒、湿三气侵入肌肉皮肤之间,将分肉间的津液压迫为涎沫,受因此,针刺痹症,必须首先按压井沿着足六经的分布部位,观察它的虚五乱第三十四黄帝说人身的十二经脉,其属性分别与五行相合,又与四时相应,但不知因何失调而引起脉气运行的逆乱?又是什么原因使它正常运行?岐伯说木、火、说那逆乱的反常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岐伯说清阳之气应上升居于上部外部,浊阴就会见厥气上逆,头重眩晕,甚至仆倒在地。原文二:黄帝说对五乱的病证针刺有一定的规律吗?岐伯说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原文三:黄帝说如何运用补泻的手法呢?岐伯说慢慢地进针慢慢地出针,这种手这些记在玉版上,就叫做治乱吧。胀论第三十五黄帝说我想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