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1.gif)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2.gif)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3.gif)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4.gif)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ce1acd49aa0586366d9d7aea5475fdb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的规定】
1.理解本篇为全书的大纲。
2.熟悉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3.掌握本篇对疾病的防止、病因、病机、诊疗及治疗等方面所提出的原
理、原则,为学好全书奠定基础。【原文解说】
│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第8条││第9条│
│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第15条││第16条││第17条│第1条【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局限性,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词解】
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
【释义】
本条从人体脏腑有关的整体观出发,叙述杂病的治疗法则。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阐明脏腑在生理状况下互相资生,互相制约;在病理状况下,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脏腑病变传变的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避免肝病的蔓延。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少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另首先,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阐明。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因此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因此益用甘味之药。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合用。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重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非仲景原文;一种解释是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有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成纠正肝虚的目的,这里的“伤”字,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来理解。
本条最后引用经文,强调杂病虚实异治原则。虚者补之,补其局限性;实者泻之,损其有余。不能违反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以这类推。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上工,良医也。中工,常医也。已病,已然之病也。未病,未然之病也。如果现在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来传脾,此未然之病也。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彼常医不晓四时所胜,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不知补未病之脾也。上工不仅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并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非其义也。上工知其虚实,补其局限性,损其有余,是其义也。其它四脏,皆准此法。伤字,作制字看。”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下列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下列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能够见矣。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治肝虚者,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此仲景虚实并举之要旨也。”第2条【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畅通,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两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词解】
禀:受。
五常:即五行。
风气:这里指自然界的气候。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疢难:即疾病。
导引:《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吐纳:是调节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办法。
膏摩: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办法。
无犯王法:王法即国家法令。是指不要触犯国家的法令。
服食:即衣服、饮食。《灵枢·师传篇》“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元真:即元气,或真气。
【释义】
《内经》云:“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名之曰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先天之五行而成形,又禀后天五行而生长,故曰人禀五常。万物生长化收藏,都有赖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异常的气候则能伤害万物,人体亦不例外。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同样。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两个方面。如果人体正气充盛,畅通无阻,平素注意摄生,养护正气,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则抗病力强,邪气就不能逾越腠理屏障而侵害人体。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这里仲景强调平时注意养慎的重要性。
另首先仲景将病因分为三条:一是经络受邪之后,脏腑正气虚弱之人,很快传入脏腑,而为内因;二是肌表受邪之后,因脏腑正气强,邪气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而为外因;三是以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而另为一因。本条对后世的三因学说的创立含有启发作用。本条的三因说与宋·陈无择的三因说不同,陈氏以六淫邪气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而以饮食、房室、金刃为不内外因,注意加以区别。
另外,本篇还含有防止为主,已病早治的思想。邪气传变的途径普通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脏及腑。未病之前,要注意摄生防止,既病之后,要及早治疗,避免病邪进一步蔓延。一旦经络中病,在其未传脏腑之前,就要及早治疗。平素未病之前,四肢才觉重滞,经络气血运行稍有滞碍,元真欠于畅通,即用导引、吐纳等法主动治疗。还要在房室、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加以注意调节,并防备意外灾伤,则病从何而生?
【教学参考】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风为百病之长,故以客气邪风总括致病之源。以经络脏腑、皮毛血脉总括营卫表里之辨。内因外因,即邪之在内在外为言,非内伤外感也。内虽为中风家主论,然邪之中人,先皮毛,后经络,入脏腑,由浅而深,百病皆然,故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欲人于三条中悟治病之大法也。”第3条【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词解】
苦冷者死:腹中冷,苦痛者死。
水气:水饮内停。
寒:水饮。
目正圆:两目直视不能转动。
劳:指肾精局限性虚劳证。
难:指大便难。
【释义】
本条叙述面部望诊在临床上的应用。鼻为“面王”,内应于脾,故面部望诊首先从鼻开始。如鼻部出现青色,青是肝色,症又见腹中痛,为肝乘脾;如再会极度怕冷,则属阳气衰败。鼻部色现微黑,黑为水色,此属肾水反侮脾土之象,因此主有水气。色黄是指面色黄,不单纯指鼻部。鼻部色黄,黄为脾色,多系脾病不能散精四布,因而水饮停于胸膈之间,因此色黄者胸上有寒,寒指水饮而言。面色白是血色不能上荣于面,失血过多之征,因此色白者主亡血。如亡血之人面色反现微赤,又不在气候炎热之时,此为血去阴伤,阴不涵阳,虚阳上浮之象。目正圆是两眼直视不能转动,此为风邪强盛,五脏之精气亡绝,多见于痉病,证属不治。但必须指出,本书各篇中所称死或不治,多为表明疾病危笃,并非绝对不治,不能够辞害意。
“色青为痛”下列一段,仍论面部的望诊。青为血脉凝涩之色,因此主痛。黑为肾色,劳则肾精局限性,其色外露,因此主劳。风为阳邪,多从火化,火色赤,因此面赤主风。黄为脾色,若其色鲜明是湿热蕴结,脾气郁滞,多有大便难之症。面色鲜明为体内停积水饮,上泛于面,形成面目浮肿,因此反见明亮光润之色。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气入鼻,藏于五脏,其精外荣于面也。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色之光华也。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气色相生者,色或浅深,气或显晦,病人之色也,即经云:浮泽为外,沉浊为内,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夭泽,以观成败;察其散博,以知新故;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色粗以明,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也。有色无气者,色枯不泽,死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兰叶,黄如黄土,赤如衃血,白如枯骨,黑如炲者死也。鼻者,明堂也,明堂光泽,则无病矣。而曰见色青,为腹中痛,鼻苦冷甚者死;黑色为水为劳;黄色为上寒下热,小便难;面目鲜明,内有留饮;色白为亡血;色赤为热为风,若见于冬,为非其时者死;目直视,正圆不合,如鱼眼者,痉,不治。此气色主病之大略也。其详皆载《内经》。”第4条【原文】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词解】
语声寂然:谓病人安静无语声。
喑喑然:形容声音低微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声音细小而长。
【释义】
本条叙述闻诊在临床上的应用。骨节间病,指关节疼痛一类病症。由于病在关节,转动不利,动则作痛,故病人常喜安静,但偶一转动,其痛甚剧,故又忽然惊呼。若痰湿浊邪窒塞心膈而气机不畅,故发声喑喑然而不彻。头中有病,痛在头中,如作大声则震动头部,疼痛加剧,因此声不敢扬。由于胸膈气道正常无病,故声音虽细小而能清长。
【教学参考】
曹家达《金匮要略发微》:“无病之人,语声如平时,虽高低疾徐不同,决无特异之处。寒湿在骨节间,发为痠痛,故怠于语言而声寂寂,转侧则剧痛,故喜惊呼。心膈间为肺,湿痰阻于肺窍,故语声喑喑然不彻。头痛者,出言大则脑痛欲裂,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不敢高声语也。”第5条【原文】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词解】
坚:壅滞填满。
【释义】
本条叙述察呼吸、望形态以诊疗疾病的办法。息,指呼吸。息摇肩,指呼吸困难,呼吸时两肩耸动,抬肩以助呼吸。呼吸困难在病情上有虚实之分。本条所论“心中坚”属于实证,为胸中有浊痰等实邪壅塞,呼吸为之艰难而不利。息引胸中上气者咳,为胸中有邪,阻塞气道,以致肺气不降,上逆而为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是由于肺脏微弱,不能司正常呼吸,故呈张口短气状态。肺痿则津液不布,聚于肺而流于外,因此常吐涎沫。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息者,一呼一吸也。摇肩,谓抬肩也。心中坚,谓胸中壅满也。呼吸之息,动形抬肩,胸中壅气上逆者,喘病也。呼吸引胸中之气上逆,喉中作痒梗气者,咳病也。呼吸张口,不能续息,似喘而不抬肩者,短气病也。盖肺气壅满,邪有余之喘也;肺气不续息,正局限性之短气也。然局限性之喘,亦有不续息者;有余之短气,亦有胸中壅满者。肺气上逆者,必咳也,咳时吐痰嗽也;若咳唾涎沫不已者,非咳病也,乃肺痿也。”第6条【原文】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词解】
吸促:指吸气浅短急促。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释义】
本条叙述望呼吸以分辨病位之上下,并判断其预后的吉凶。吸而微数,是吸气短促。如病由中焦实邪引发,则影响气机升降,肺气不降,入气减少,不得不济之以微数。病在中焦,当下其实,邪去正安,呼吸自能恢复常态,故“下之即愈”。如吸气短促不因中焦实邪而是属于虚证的,则如《心典》所说:“为无根失守之气,顷将自散”,故云“不治”。上焦指病在肺,吸促是肺气大虚;在下焦指病在肾,吸远是元气衰竭,肾不纳气所致。呼吸时全身动摇振振,是虚弱已极,形气相失的危重证候,故难治。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息兼呼吸而言,吸则专言入气也。中焦实则气之入者,不得下行,故吸微数,数犹促也。下之则实去气通而愈;若不系实而系虚,则为无根失守之气,倾将自散,故曰不治。或曰:中焦实而元气虚者,既不任受攻下,而又不能自和,故不治,亦通。其实在上焦者,气不得入而辄还,则吸促,促犹短也;实在下焦者,气欲归而不骤及,则吸远,远犹长也。上下二病,并关脏气,非若中焦之实,可从下而去者,故曰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气盛而形衰,不能居矣,故亦不治。”第7条【原文】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词解】
寸口:一名气口,又名脉口。本书脉法,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趺阳、少阴。凡条文中寸口与关上、尺中并举的,则此寸口仅指两手寸脉;如果单举寸口,或寸口与趺阳、少阴对举的,则此寸口涉及两手的寸、关、尺三部(或仅指两寸,应视内容而定)。本条的寸口,则涉及两手的六部脉。
四时各随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释义】
本条叙述脉象与四时五色相结合的诊病办法。四时季节变化,脉象和色泽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有正常与异常的不同。如春时肝旺,脉弦、色青是为正常。如果此时色反白、脉反毛(秋毛),是为非其时而有其色脉,即属不正常的现象。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寸口者,统言左右三部脉也。脉动法乎四时,命乎五脏,然必因其王时而动,则为平脉也。假令肝旺于春,随其时,色当青,脉当弦,此不病之色脉也;若色反白,脉反浮,此非其时,乃病之色脉也。四时准此。”第8条【原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词解】
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背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对应的气候到。
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办法。这里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种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少阳:是古代用来代表时令的名称。
【释义】
本条叙述节令和气候应当适应,太过不及,都会引发疾病的发生。冬至之后的雨水节,此时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由于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步转为温和,这是正常的规律;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提早温暖,这是时令未到,气候已到;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尚未温和,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气候当去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变得象盛夏那样炎热,这是气候至而太过。总之,凡先至、不至、不去、太过,皆属异常气候,都能使人发生疾病,必须注意调摄。治病用药时也必须看到这点,因时制宜。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少阳起者,阳方起而出地;阳始生者,阳始盛而生万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窃尝论之矣,夏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夏至六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之时也;冬至六阳尽于地上,而后一阳生于地下,是阳生之时,正阴极之时也。阳极而大热,阴极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则所谓阳始生天得温和者,其不得与冬至阳生同论也审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温,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温,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时,则气之有盈有缩,为候之或后或先,而人在气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为能与时消息而无忤耳。”第9条【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词解】
前:指关前寸脉。
后:指关后尺脉。
【释义】
本条叙述同一脉象,因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也就不同。普通状况下,脉浮是病邪在表的反映,但必须是浮脉见于寸部,因寸部属阳主表,故寸脉浮,其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的体现。如果浮脉见于尺部,因尺部属阴主里,故尺脉浮,其病在里,普通是肾阴局限性,虚阳外浮,阳气不能潜藏的现象。还须指出,表证属实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有力;里证属虚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无力。
肾藏精主骨,腰为肾之外府,其脉贯脊。肾虚精髓不充,腰脊失养,故腰痛、背强、骨痿不能行走,甚则不能纳气归源,呼吸短促,濒于危笃之候,故云“极”。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前谓关前,后谓关后。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关前脉浮者,以阳居阳,故病在表。关后脉浮者,以阳居阴,故病在里;然虽在里而系阳脉,则为表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肠肾,而在腰背膝胫。而及其至,则必短气而极,因此然者,形伤不去,穷必及气,表病不除,久必归里也。”第10条【原文】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词解】
经云:经,指古代医经,何书失考。
厥:上逆之意。
【释义】
本条叙述厥阳病机。人体在正常状况下,阴与阳总是维持着相对性的协调状态,并且阳是阴为依附的。如果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有升无降,即可造成“有阳无阴”的“厥阳独行”病剪发生。这里所谓的“有”“无”两字,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之词。临床上所见到的肝阳上亢,面赤眩晕,甚至跌仆,即属这一类性质的病证。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阴阳偕行,顺也;阴阳独行,逆也。厥,逆也。逆阳独行,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也。”第11条【原文】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博,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词解】
卒厥:卒同猝,是忽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释义】
本条是叙述卒厥的病机及预后。“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博”四句,是从脉象解释卒厥的病理,但句中有省文,应当说沉大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血实与气实相并,意方完整。左寸候心主血,右寸候肺主气,本证血气相并,故脉应于寸部。此与《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相似。血气既相并而成实,已为病邪而非正常的血气,故云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但入脏入腑是假设之词,犹言在外在里。即死即愈也是相对而言,由于前人认为脏是藏而不泻的,腑是泻而不藏的,病邪入腑尚有出路,故云“即愈”;入脏则病邪无从排泄,故云“即死”。判断卒厥入脏、入腑,重要是结合证候来决定。当病人卒然昏倒之后,如伴有唇口青,身冷,是血液郁滞不流,阳气松散之内闭外脱的证候,此即为入脏,病情严重;如伴有身和,汗自出,是血气恢复正常运行的征兆,此即为入腑,病情转愈。
【教学参考】
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邪气入脏,神明昏愦,卒倒无知,谓之卒厥。若唇口青身冷,即是邪气入脏,堵塞血气,神机不能出入,脏气垂绝,因此主死;若身和汗出,乃邪气入腑,闭塞腑气,不得出入,一时卒倒,非脏绝之比,倾时阳机外达,邪气随之外泄,故知入腑即愈。”第12条【原文】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词解】
脉脱:指脉乍伏不见。是邪气阻遏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之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释义】
本条举脉略症,是承上条卒厥一病而言。卒厥,其脉有见沉大而滑者,亦有脉乍伏而不见者,但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的病机则相似,故设问答以明之。本条重申,病在脏,病情重;病在腑,病情轻。病由外传内的难治,由内传外的易治。这是普通规律,即使属于皮肤病的浸淫疮,其传变状况也是如此,因此说“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教学参考】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脏为阴,腑为阳,阴主里,阳主外。凡病以出阳为浅,入阴为深,故即死、即愈之机所由别也。浸淫疮显而易见,可知非独卒中为然,内外百病,皆作如是论治耳。”第13条【原文】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词解】
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咽:音噎,指咽中梗塞。
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七伤:《诸病源候论》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哀愁思虑难过,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
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是极度劳损的意思。
妇人三十六病:《诸病源候论·妇人带下三十六病候》指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饪:此指饮食。
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前:指午前。
【释义】
本条叙述病证的分类办法,并及五邪中人的变化。“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一段,是古代医家的疾病分类和记数办法。头、项、腰、脊、臂、脚等六者,病兼上下而在外,通谓之阳病。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者,病兼脏腑而在内,通谓之阴病。阳病中有营病、卫病、营卫交病的不同,此一病而有三,三六得一十八,故曰阳病十八。阴病中有虚与实的区别,此一病而有二,二九得一十八,故曰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病,谓五脏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为病,有在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因此说五脏病各有十八,五个十八,合为九十病。六微谓六淫之邪中于六腑,腑病较脏病为轻,因此称为六微。六微亦有气分、血分以及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六个十八,合为一百零八病。至于五劳、七伤、六极以及妇人三十六病,不是六气外感,尚不能涉及在内,因此说“不在其中”。
有关五邪中人的变化,首先指出清邪为雾露之邪,故居于上;浊邪谓水湿之邪,故居于下。大邪谓风邪,其性散漫,多中肤表,小邪谓寒邪,其性紧束,常中经络之里。饪之邪即宿食,从口而入,损伤脾胃。另首先阐明五邪中人各有一定的法度可循,如风为阳邪中于午前,而脉多浮缓;寒为阴邪中于日暮,而脉多紧急。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于下而流于关节;雾为轻清之邪,故伤于上而连及皮腠。脾主运化,故饮食不节,则伤脾胃。经脉在里为阴,络脉在外为阳;寒气归阴,因此“极寒伤经”,热气归阳,因此“极热伤络”。本条为古人对病邪变化的认识,其中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前、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之词。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伤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曰小邪,七情伤内,故曰:中里也。饪者,饮食也。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食伤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谓风、寒、湿、雾、饮食也。夫五邪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前者早也,风中于早,从阳类也。寒中于暮,从阴类也。雾邪轻清,故伤皮肤。湿邪浊重,故流关节。饮食失节,故伤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第14条【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着,急当救表也。
【词解】
里:病位在里的疾病。
表:病位在表的疾病。
清谷:饮食水谷之品。
清便自调:小便正常。
【释义】
本条叙述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在表里证同时出现时,首先应分别证情的先后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如本条所说,病在表,不可下,而误下之,伤其脾胃,以致表证之身体疼痛未除,里证之下利清谷不止又起。权衡表里轻重,此时以里证为急,故应先救其里。因下利清谷不止,正气已经虚弱,不仅不能抗邪,进一步且将亡阳虚脱。如此时觉得表证未解,而误用汗法更虚其阳,则会造成上下两脱之危候发生。当里证基本解除后,则又须救表以祛邪,以防它变。本条亦见于《伤寒论》,并列出方治,救里用四逆汤,救表用桂枝汤;此处叙述治疗原则,故未出方。先表后里,是治疗表里同病的常法,本条是治疗表里同病的变法,另外,又有表里同治法,均须根据表里双方病情的主次和缓急轻重来决定。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治实证者,以逐邪为急;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盖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疾,故虽身体疼痛,而急当救里,表邪不去,势必入里而增患,故既清便自调,则仍当救表也。”第15条【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词解】
痼疾:经久难治的疾病。
卒病:新病。
【释义】
本条叙述新久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在新病与久病同时存在时,也应首先分别证情的先后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如本条所说,久病势缓,不能急治;卒病势急,稍缓能起变化。且痼疾难拔,卒病宜治。故现有痼疾又加卒病时,普通当先治其卒病,后治其痼疾。
【教学参考】
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痼疾,谓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卒然而来,新感而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尤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之学者,知所先后也。”第16条【原文】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词解]
所得:指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
所恶:指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
【释义】
本条叙述临床应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由于五脏的生理特性不同,故五脏病的性质不同,因而各有其适宜的治法。如肝体阴用阳,肝病阴虚则欲酸收,肝病气郁则欲辛散。再如脾恶湿,胃恶燥,脾为湿困则恶肥甘而喜辛开;胃阴局限性则恶苦燥而喜凉润。在安排病人饮食居处等护理方面,也应这样。如心主血,心病血热,禁热衣热食;肺主气,肺病气虚,禁寒饮食寒衣。因此要根据五脏特性和其病理特点,近其所喜,远其所恶,适宜选用药味,恰当予以护理,才干使疾病获得痊愈。故本条云“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另外,碰到病人忽然想吃平素不喜的食物,这是脏气为邪气所变化,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发发热,也不可不加以注意。
【教学参考】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五脏病各有所得,如其喜者而与之,能助其正而息其邪,其病可愈也;五脏病又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而为病,犯其所忌而与之,能伤其正而益其邪,其病必增也。此病之性情,亦因人之性情为性情,而人之性情各有嗜好,百事皆然,食物又易于观辨,病者素不应食者,不喜食之物也,因病而复暴思欲食,此病为饥渴以害之也,因与食之,其脏与之不相宜,食之必发热,无益于气血,而徒长其病邪。可见所喜者应与之。而所恶者应远之之理也。”第17条【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词解】
在脏:这里泛指在里的疾病。
攻:作治疗解。
所得:指病邪相结合的意思。
【释义】
本条举例阐明治疗杂病应掌握随其所得的治法。病邪在里锢结不解,往往与体内有害物质如痰、水、瘀血、宿食等相结合,医者当随其所得,施以恰当的治法。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若为热与水结而伤阴者,当与猪苓汤育阴利水,水去而热除,渴亦随之而解。他证亦可依这类推,如热与食结用大、小承气汤,理亦相似。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食,则宜承气汤,下其食而热亦去。若无所得,则无形之邪,岂攻法所能去哉。”【本篇小结】
┌气候变化──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
│
│天人对应──如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五脏元真畅通,人即安和
│
人与自然┤不相适应──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
│┌内所因──经络受邪,传入脏腑
││
└发病因素┤外所因──皮肤所中,血脉相传
│
└其它伤害──房室金刃,虫兽灾伤
┌雾──清邪居上──伤皮腠┐
││
│湿──浊邪居下──流关节│
││
┌病邪特性┤风──大邪中表──脉浮├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
病因病机┤│寒──小邪中里──脉急│
│││
│└食──饪之邪──伤脾胃┘
│
└阴阳偏胜──有阳无阴──厥阳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
│不触犯国家法令│
││
┌未病前┤避免金刃虫兽灾伤├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
│││
│摄生养慎│房屋勿令竭乏│如其腠理
│││
防止┤└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
(治未病)│┌早期治疗──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
││
└已病后┤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
└防止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本篇小结】
┌青──腹中痛
┌鼻头色┤
│└微黑──有水气
│
│┌黄──胸上有寒
┌望诊┤面色┤
││└白──亡血
││
││┌青──为痛
│││
│││黑──为劳
│││
│└面目┤赤──为风,微赤非时者死
││
││黄──便难
││
││鲜明──有留饮
││
│└目──正圆者痉,不治
│
│┌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
│┌闻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
││└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
││┌息摇肩──心中坚
│││
│闻诊┤│息引胸中上气──咳
│││
│││息张口短气──肺痿唾沫
│││
│││┌实证──下之愈
│└辨呼吸┤吸而微数──病在中焦┤
四诊┤│└虚证──难治
││吸促──病在上焦┐
││├皆难治
││吸远──病在下焦┘
││
│└呼吸动摇振振──不治
│
│┌寸口脉动,因其旺时而动(色脉对应)──无病
│┌色脉合参┤
││└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
│切诊┤┌在前(寸口)──病在表
││┌脉浮┤
│││└在后(尺中)──病在里
│││
│└脉象举例┤┌沉大──为血实
│└寸脉┤
│└滑──为气盛
│
│┌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理解病人喜恶┤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物理(下册)》课件-第16章
- 融资融券业务操作方法及技巧介绍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自主机器人街道吸尘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商店可视化工具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数通硅光芯片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固体葡萄糖浆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房屋装修和翻新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立式高温反应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输注穿刺耗材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微波波导衰减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完整版
- 《档案管理课件》课件
- 2024年度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团课课件版
- 2025年中考物理终极押题猜想(新疆卷)(全解全析)
- 胫骨骨折的护理查房
- 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管理方案
- 电动工具培训课件
-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测试与装调》电子教案
- 视频会议室改造方案
- 【中考真题】广东省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GB/T 32399-2024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