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练习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练习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练习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练习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练习试卷1(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练习试卷1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1.苏州模拟)“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

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下列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民贵君轻B.节俭、尚贤

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

2.(2021•重庆南开中学质检)据《史记》载,汉初“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

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浸溺其中。”后来“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

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材

料表明()

A.统治者对儒学的压制渐趋严格

B.儒学已取代黄老思想的地位

C.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在逐渐提升

D.社会变迁推动儒学的新发展

3.(2021.邯郸摸底)汉代成书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讲到了丈量土地面积,

计算方仓、圆仓的容积,测量距离远近,计算筑城、凿渠的土方的方法等。同时,

农学方面出现了《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农书。可见,汉代科技()

A.意在展示劳动人民的智慧

B.源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反映出小农经济的主体性

D.阐释了传统民本思想

4.(2021.沧州七校联盟模拟)下面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此画描绘的

是殷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灭之后因耻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情景。此作品体现

了当时()

第1页共18页

A.政府的文化政策异常严酷

B.风俗画成为画坛的创作主流

C.理学思想逐渐趋于世俗化

D.士人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5.(2021•重庆南开中学质检)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

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势利之心,亦人秉赋之自然矣”。李贽的这一观

点()

A.否定了孔子的权威地位

B.符合明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C.明确反对封建伦理纲常

D.批判了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6.(2021.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联考)1895年4月,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

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

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

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这表明,此时()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

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

C.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

D.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

7.(2021.海口模拟)从1894年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驱除勒虏,恢

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到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提出“驱除勒虏,恢复

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反映出孙中山()

A.改变了社会变革手段

B.近代民族观念的根本变化

C.革命目标的巨大进步

D.丰富了近代民族国家构想

8.(2021・常州质检)1912年,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供学校

选用,其中在讲到唐太宗时希望能“隐寓尚武强国之道”;教《木兰诗》要学生

领会“女子亦有军国民资格”;讲铁路则夸其“为工战、商战之利器,更为兵战

之利器”。这反映了()

第2页共18页

A.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决裂B.对晚清改良主张的扬弃

C.富国强兵成为普遍关切D.男女平等观念开始出现

9.(2021.启东测试)有学者认为当文化危机达到一定的深度,当各种文化反

思和文化批评思潮的争辩与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以某种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成为新的主导性文化

模式,这就是文化转型。以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文化模式是()

A.中体西用B.维新思想

C.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

10.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部分代表认为毛泽东

的路线是错误的,号召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战争。但是,毛泽东在大会上获

得完全胜利,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说明()

A.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到认可

C.党内的错误被完全纠正

D.五次“反围剿”军事策略完全正确

11.(2021・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联考)1902年,中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扫

盲运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学校。1956年以后,扫盲运动又掀起

两次高潮。从1949年到I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学习。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B.构建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

12.(2021.启东测试)但丁在《神曲》中把市民阶级的代表贝亚特里丝描绘成

引领天堂之门的向导,这种艺术构思增强了祛除教皇神圣魅力的符号作用,象征

着世俗之人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和民主愿望

C.严重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D.包含了信徒人人平等的现代市民宗教观

第3页共18页

13.(2021.邯郸摸底)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洪堡提出“完全的人”的

教育理念,主张对人进行完全的人的教育,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提倡教育、教学

的自由。这一主张()

A.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

B.说明德国成为科教中心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

D.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14.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

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抵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

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

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这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并未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挑战

B.对资产阶级革命有启蒙作用

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15.(2021•苏州模拟)《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被认为

是刺激19世纪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该书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

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

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与此作品风格接近的是()

A.《等待戈多》B.《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C.《百年孤独》D.《约翰・克利斯朵夫》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8

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2021・连云港调研)关圣帝君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羽被封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在陈寿的《三国志》里,他只是

一位英雄,直到逝世51年后才被追谥为“壮缪侯”;到了北宋末年,他的形象

开始得到升华,这也与身陷边境危机的宋廷对忠勇之士的渴求有关。宋徽宗曾连

续四次加封关羽。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更是把关羽塑造成一个集思、

第4页共18页

义、仁、勇于一身的完人,这对人们对关羽的群体性认同起了颇为关键的作用。

到了明神宗时,关圣帝君的形象就被固化下来。按照(明末)李光缙的描述,关帝

信仰的接受群体涵盖了当时所有阶层,是正儿八经的“万能神”。这种认同从明

末一直传到清代。

清军入关以后,为巩固统治,遴选了汉人心目中忠义神勇的关老爷,关帝信

仰在清王朝合法化的同时也具备了整合社会价值的功效。此时的晋商大修关帝

庙,不仅迎合了主流信仰,更具备了绝对的政治正确;通过建庙、祭祀等手段不

断强化着关帝崇拜,鼓吹“忠诚信义”等信条,不仅增加了伙计、商人间背叛的

道德成本,也利于商人取信于主顾。晋商通过自身的信仰影响了当地人对关帝信

仰的体认,置换了先前对其他财神的认同,人们熟悉的关羽的“财神”称号不得

不说是拜晋商所赐了。晋商(关帝)信仰帝国的建立,是使晋商数百年来得以生生

不息的关键一环。

——摘编自杨全《从万能神到财神——关羽的晋升之路》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清时期关羽的形象并分析其被不断神化

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关公信仰在形成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

的影响。(5分)

17.(2021.连云港调研)探索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

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几次上书的内容,就是他提出变法的总纲领。“富国”的具体主

张,就是取消各省原有禁令,允许人民办工厂、制机器、发展铁路、轮船事业。

这些事业都要“纵民为之,由官保护”。“养民”的重点在于发展工农商业,诸如

利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讲究制造技术上的发明,给予专利,

甚至允许民间制造枪炮,此外还鼓励商会和大公司的组织,并由国家协助……为

了推行这个纲领,他在“求人才”的名义下,提出一种代议制度,即由每十万户

推出一个“议郎”,也就是绅商推选的新式议员。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

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

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

第5页共18页

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

时代背景。(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全变”与“小变”的关系。(6分)

18.(2021.苏州模拟)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均有一些内在的共通之处。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

了五百年。北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

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

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

成就,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相反,始于北宋年间的中国文艺复

兴,非但没能得到文明化成果的支撑,反而受到非常惨烈的夹击……如同石缝里

的小草一般,气若游丝,时不时地艰难苟活于一息尚存的窘迫。

——李劭《中国文艺复兴的

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材料二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不同时代的划分具有不同标准。从新生产方式和新阶级力量出现的角度来看,五

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从历史意义上讲,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一一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年间人文气象的具体表现,并联

系宋朝时局和思想文化,说明“中国文艺复兴”结局产生的原因。(6分)

(2)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材料二中“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应

如何理解?(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

的起点”这一结论的合理性。(6分)

19.近来,有学者以“传统与西潮:清朝末年的新教育”为题发表评论:“自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封建式的旧教育,已

不能适应变迁的社会,中国似乎必须借助教育来寻找富强之路。”阅读材料,回

第6页共18页

答问题。

材料变革中的晚清教育

时间成果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相继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

19世纪60年代始全国各地相继建立福州船政学堂等13所军事学堂

清政府分四批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出国留学的教

1872年起

育模式

1898年光绪帝颁布上谕,将各省书院改建为学堂

清廷颁布上谕:“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1901年8月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

学堂”

张之洞等奏拟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规定:“无论何等

1903年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滴

(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清廷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

1905年8月

省岁课考试亦停办

1906年清廷正式成立学部,开始有了统辖全国教育行政的正式机关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清末教育变革中“传统与西潮”关系的理解。(要求:

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

第7页共18页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1.苏州模拟)“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

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下列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民贵君轻B.节俭、尚贤

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

B[“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

而恶之“,表明该流派要求统治者要爱人、利人,不能恶人、害人,这符合墨家

的主张,故选B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

张,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排除D项。]

2.(2021.重庆南开中学质检)据《史记》载,汉初“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

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演溺其中。”后来“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

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材

料表明()

A.统治者对儒学的压制渐趋严格

B.儒学已取代黄老思想的地位

C.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在逐渐提升

D.社会变迁推动儒学的新发展

C[从“沛公不好儒”到“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再到“过

鲁,以大(通'太')牢祠焉”,体现出统治者对儒学从“不好”到尊重,说明儒

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故选C项,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到刘邦自

己对儒学的态度,无法判断当时的治国思想,排除B项;整个汉高祖时期,均

属于西汉初期,体现不出社会变迁,排除D项。]

3.(2021・邯郸摸底)汉代成书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讲到了丈量土地面积,

计算方仓、圆仓的容积,测量距离远近,计算筑城、凿渠的土方的方法等。同时,

农学方面出现了《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农书。可见,汉代科技()

A.意在展示劳动人民的智慧

B.源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第8页共18页

C.反映出小农经济的主体性

D.阐释了传统民本思想

C[《九章算术》和《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农书主要涉及农业生产技

术和经验,这说明汉代科技的内容侧重于小农经济,故选C项;汉代科技展示

了人民的智慧,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家力量的支持,排

除B项;传统民本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2021・沧州七校联盟模拟)下面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此画描绘的

是殷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灭之后因耻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情景。此作品体现

了当时()

A.政府的文化政策异常严酷

B.风俗画成为画坛的创作主流

C.理学思想逐渐趋于世俗化

D.士人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D[该作品寓意坚持气节,说明宋代士人受到理学重气节的影响,表现出对

理想人格的向往,故选D项;题干意旨不能体现政府文化政策严酷,排除A项;

该画为文人画,并非风俗画,排除B项;该画寓意人品高洁,不能体现世俗化,

排除C项。]

5.(2021•重庆南开中学质检)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

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势利之心,亦人秉赋之自然矣”。李贽的这一观

点()

A.否定了孔子的权威地位

B.符合明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C.明确反对封建伦理纲常

D.批判了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B[“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第9页共18页

表现,是对商品观念的确认,但不是对孔子权威地位的否定,故选B项,排除A

项;“势利之心,亦人秉赋之自然矣”即承认人的私欲,但没有反对封建伦理纲

常和否定理学的正统性,排除C、D两项。]

6.(2021.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联考)1895年4月,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

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

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

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这表明,此时()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

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

C.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

D.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

A[由“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

本”可知,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主张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

扩大,但并不意味着它成为社会共识,而且当时维新变法运动是缺乏足够的群众

基础,故选A项,排除D项;康有为的主张是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

三项建议及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这已经超出了中体西用的范畴,排除

B项;由题干“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可知,当时最主栗的目标是挽

救民族危机而维新变法,着眼于政治而不是经济,排除C项。]

7.(2021・海口模拟)从1894年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驱除勒虏,恢

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到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提出“驱除勒虏,恢复

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反映出孙中山()

A.改变了社会变革手段

B.近代民族观念的根本变化

C.革命目标的巨大进步

D.丰富了近代民族国家构想

C[从“驱除默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到“驱除靶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她权”,其主要变化是在以往两个主义上加了一条“民生主义”,

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革命目标的巨大进步,故C项

正确;前后的内容都包括“驱除鞋虏,恢复中国(华)”,说明都主张暴力革命推

翻清政府,没有改变社会变革手段,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民族观念的根

第10页共18页

本变化和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B、D两项错误。]

8.(2021・常州质检)1912年,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供学校

选用,其中在讲到唐太宗时希望能“隐寓尚武强国之道”;教《木兰诗》要学生

领会“女子亦有军国民资格”;讲铁路则夸其“为工战、商战之利器,更为兵战

之利器”。这反映了()

A.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决裂B.对晚清改良主张的扬弃

C.富国强兵成为普遍关切D.男女平等观念开始出现

C[“隐寓尚武强国之道”“女子亦有军国民资格”“为工战、商战之利

器,更为兵战之利器”表明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富国强兵,这是晚清改良思想

的继续,故选C项,排除B项;与传统儒家思想决裂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

项;男女平等观念在民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排除D项。]

9.(2021.启东测试)有学者认为当文化危机达到一定的深度,当各种文化反

思和文化批评思潮的争辩与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以某种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成为新的主导性文化

模式,这就是文化转型。以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文化模式是()

A.中体西用B.维新思想

C.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的民主科学,彻底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符合''当

各种文化反思和文化批评思潮的争辩与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故“一种新的

文化模式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以某种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成为新的主

导性文化模式”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文化与封建传统文化对峙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

播,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故选D项;中体西用

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项;维新思想是披着儒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思

想,排除B项;三民主义没有触及传统文化模式,排除C项。]

10.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部分代表认为毛泽东

的路线是错误的,号召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战争。但是,毛泽东在大会上获

得完全胜利,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说明()

A.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到认可

C.党内的错误被完全纠正

第11页共18页

D.五次“反围剿”军事策略完全正确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A项错误;“毛泽东

在大会上获得完全胜利”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到认可,故B项正确;

1934年“左”倾思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说明此时党内的错误没有被

完全纠正,故C、D两项错误。]

11.(2021.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联考)1902年,中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扫

盲运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学校。1956年以后,扫盲运动又掀起

两次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学习。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B.构建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

D[新中国的扫盲运动针对的是我国不识字人群,反映的是新中国政权想要

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政权是人民的政权这一根本

属性,故选D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的辛勤劳动,

而不是扫盲教育,排除A项;扫盲教育仅仅指的是基础教育,完备的国民教育

体系应该包含各种层次的教育,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

来的,而且扫盲教育主要是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与“科教兴国”战略关系不大,

排除C项。]

12.(2021.启东测试)但丁在《神曲》中把市民阶级的代表贝亚特里丝描绘成

引领天堂之门的向导,这种艺术构思增强了祛除教皇神圣魅力的符号作用,象征

着世俗之人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和民主愿望

C.严重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D.包含了信徒人人平等的现代市民宗教观

D[”这种艺术构思增强了祛除教皇神圣魅力的符号作用,象征着世俗之人

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反映出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下,但丁的主张体

现了工商业资本家的宗教观念带有否定教皇权威、信仰平等的意识,故选D项;

第12页共18页

但丁发表《神曲》是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排除A项;“象征着世俗之人

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说明材料体现的是世俗之人的宗教观念,不是政

治诉求和民主愿望,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用文学形式表达自

己的宗教观念,并不能严重动摇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C项。]

13.(2021・邯郸摸底)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洪堡提出“完全的人”的

教育理念,主张对人进行完全的人的教育,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提倡教育、教学

的自由。这一主张()

A.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

B.说明德国成为科教中心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

D.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C[“完全的人”说明洪堡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C项;材料

只提及主张,没有涉及具体实践,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B、D两项结论。]

14.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

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抵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

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

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这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并未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挑战

B.对资产阶级革命有启蒙作用

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C[材料”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这个时期没有发

生革命”表明进化论是在社会稳定和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环境中盛行的,当时资

产阶级崛起反映了社会发生变革,没有发生革命又体现了变革的有序,故C项

正确;生物进化论对传统势力提出了公开的挑战,A项排除;进化论提出于1859

年,此时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大多已经完成,B项排除;资产阶级并非都主张改良,

D项排除。]

15.(2021•苏州模拟)《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被认为

是刺激19世纪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该书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

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

第13页共18页

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与此作品风格接近的是()

A.《等待戈多》B.《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C.《百年孤独》D.《约翰・克利斯朵夫》

D[《汤姆叔叔的小屋》展示了对黑奴的同情,批判了奴隶制,符合现实主

义作品的特征,《约翰・克里斯朵夫》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故选D项;《等待戈多》

《百年孤独》均是现代主义风格,排除A、C两项;《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

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排除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8

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2021.连云港调研)关圣帝君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羽被封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在陈寿的《三国志》里,他只是

一位英雄,直到逝世51年后才被追谥为“壮缪侯”;到了北宋末年,他的形象

开始得到升华,这也与身陷边境危机的宋廷对忠勇之士的渴求有关。宋徽宗曾连

续四次加封关羽。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更是把关羽塑造成一个集思、

义、仁、勇于一身的完人,这对人们对关羽的群体性认同起了颇为关键的作用。

到了明神宗时,关圣帝君的形象就被固化下来。按照(明末)李光缙的描述,关帝

信仰的接受群体涵盖了当时所有阶层,是正儿八经的“万能神”。这种认同从明

末一直传到清代。

清军入关以后,为巩固统治,遴选了汉人心目中忠义神勇的关老爷,关帝信

仰在清王朝合法化的同时也具备了整合社会价值的功效。此时的晋商大修关帝

庙,不仅迎合了主流信仰,更具备了绝对的政治正确;通过建庙、祭祀等手段不

断强化着关帝崇拜,鼓吹“忠诚信义”等信条,不仅增加了伙计、商人间背叛的

道德成本,也利于商人取信于主顾。晋商通过自身的信仰影响了当地人对关帝信

仰的体认,置换了先前对其他财神的认同,人们熟悉的关羽的“财神”称号不得

不说是拜晋商所赐了。晋商(关帝)信仰帝国的建立,是使晋商数百年来得以生生

不息的关键一环。

——摘编自杨全《从万能神到财神——关羽的晋升之路》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清时期关羽的形象并分析其被不断神化

第14页共18页

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关公信仰在形成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

的影响。(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只是一位英雄……塑造成一个集思、

义、仁、勇于一身的完人”“当地人对关帝信仰的体认,置换了先前对其他财神

的认同”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叙述关羽形象变化的顺序回答。第⑵

问,结合材料中关羽形象的塑造与统治者的需要、文化的整合、社会价值观的塑

造、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答案](1)形象:从忠勇义士到完人(神);从“万能神”到“财神”。原因:

关羽的事迹和品德;统治者提倡;通俗文学塑造;晋商推崇;时代需求(或商品

经济发展)等。

(2)影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整合社会价值观(或塑造良好风气);

规范道德行为;巩固统治;推动晋商发展等。

17.(2021.连云港调研)探索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

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几次上书的内容,就是他提出变法的总纲领。“富国”的具体主

张,就是取消各省原有禁令,允许人民办工厂、制机器、发展铁路、轮船事业。

这些事业都要“纵民为之,由官保护“养民”的重点在于发展工农商业,诸如

利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讲究制造技术上的发明,给予专利,

甚至允许民间制造枪炮,此外还鼓励商会和大公司的组织,并由国家协助……为

了推行这个纲领,他在“求人才”的名义下,提出一种代议制度,即由每十万户

推出一个“议郎”,也就是绅商推选的新式议员。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

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

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

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

时代背景。(6分)

第15页共18页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全变”与“小变”的关系。(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小变并不是坏东西,

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和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核心内容:富国养民;允许民间发展近代工业;鼓励新知识新技

术;实行代议制。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2)观点:“全变”是对“小变”的突破(或继承发展)。论证:“全变”突破

了“小变”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的局限,主张改革政治制度;鼓励

民间发展近代工业;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推动社会变革等。

18.(2021.苏州模拟)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均有一些内在的共通之处。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

了五百年。北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

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

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

成就,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相反,始于北宋年间的中国文艺复

兴,非但没能得到文明化成果的支撑,反而受到非常惨烈的夹击……如同石缝里

的小草一般,气若游丝,时不时地艰难苟活于一息尚存的窘迫。

----李葫《中国文艺复兴的

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材料二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不同时代的划分具有不同标准。从新生产方式和新阶级力量出现的角度来看,五

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分水岭。……从历史意义上讲,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一一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年间人文气象的具体表现,并联

系宋朝时局和思想文化,说明“中国文艺复兴”结局产生的原因。(6分)

(2)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材料二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