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里仁》辨析
在解释《论语》时,我们必须首先阐明《论语》中的语言。本文主要是对《论语》“里仁”篇中某些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的疑难词语的解释进行辨析,以探求《论语》的原意,并就正于方家。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4.1章)“里仁为美”中的“里仁”,长期以来存在着三种解释:一是将“里仁”解释为居住的地方有仁德风尚。朱熹《论语集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部分学者对此章的解释和翻译也沿用这种解释。例如:乌恩溥在其著作《名家讲解<论语>》将“里”解释为里弄,即居民居住的地方。《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是二十五家为里,《管子·度地》:“百家为里”。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古代“里”的范围大小也有差别。而将“仁”也是解释为有仁德风尚,即在居民的里弄里,有仁德的风气是最好不过的了。余国庆《论语今译》翻译为:“住的地方有仁德之风,才是美好的。”二是将“里仁”解释为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邢昺《论语注疏》:“此章言居必择仁也。里仁为美者,里,居也;仁者之所居处,谓之里仁。凡人之择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也。”其中“里”是指处所,借作动词用。“仁”解释为“有仁德的人”。金池主编的《<论语>新译》中翻译为:“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杨义主编的《<论语>选评》和鲍鹏山的《鲍鹏山新读<论语>》中也采用了这种解释和翻译。三是将“里仁”解释为人能居于仁道,认为里即居,仁即仁道。这一解释出现在钱逊的《<论语>读本》中,但钱逊本人则在其著作中将“里仁为美”翻译为:“要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按,将“里”解释为“居住”,借用为动词,这一点不存在争议。而对于“仁”的理解,第一种解释更合乎情理。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未必就一定能受其影响,如果居住地有仁德的人只有一人,而在所居住的地方我们所接触的人则不止一人,而自己能否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就难下定论了。但如果所居住的地方有着浓厚的仁德风尚,不论何时都能受到影响,长此以往自然就能使自己变为一个有仁德的人。所以将此段解释为“孔子说:‘居住的地方有仁德风尚才美。如果选择住处却不居住在有仁德风尚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更为恰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4.5章)“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得之”,长期以来存在着三种解释:一是把“得之”解释为“得贫贱”。钱穆《论语新解》:“若在己无应得此富贵之道,虽富贵,君子将不安处。若在己无应得此贫贱之道,虽贫贱,君子将不求去。”李泽厚《论语今读》:“发财和做官是人们所愿望的;不用正当方法,得到了也不接受。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得到了也不去掉。”二是把“得”改为“去”。杨伯峻《论语译注》:“‘富与贵’可以说‘得之’,‘贫与贱’却不是人人想‘得之’的。这里也讲‘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臧知非《论语》中认为“贫与贱”并不是人人想得到的,所以这句话的“得”字应当是“去”字之误,意思是:贫穷下贱虽然是人人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就不摆脱。而余国庆的《论语今译》中认为:“得:根据句意,应该是‘抛弃’的意思。”将此句翻译为:“(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手段抛弃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三是认为“不”字是衍文。在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中提到“孙钦善认为,第二次出现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字是衍文”,李先生没有提出异议,可能是赞同孙先生的说法。不过如果“不”字是衍文,那么这里就是“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行文句式整齐对仗的结构,显然不符合作品行文的一贯风格。而且相对于前一句而言,就改变了本章的深层的语义对举的结构。所以这种简单的删除“不”字来疏通文意,是不可取的。按,第一种解释有悖情理。第一,世上有“得富贵之道”,没有“得贫贱之道”。毕竟谁也不愿意身处贫贱,更就无“得贫贱之道”的说法。第二,“得富贵”有“正当方法”和“不正当方法”之分,“得贫贱”却绝不存在“正当方法”与“不正当方法”之分。第三,即使有“得贫贱之道”,按常理人们也不会采用;更不会“用不正当方法”去“得贫贱”。第二种解释虽然合乎情理,但是有改字解经之嫌。余先生的解释是根据句意来理解,“得之”则解释为“抛弃贫贱”,在鲍鹏山和乌恩溥等人的有关《论语》的译著中也是将“得之”解释为“摆脱贫贱”,与余先生的不谋而合。第三种解释的不可取之处已在上文提及,这里不再多论述。其实“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不以其道得之”,是承上文“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中的“不以其道得之”而来,意思相同,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说“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富贵,君子是不会居于富贵的。”其侧重点在于“得到富贵”,当然也就富贵了;“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是说“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富贵,君子是不会摆脱贫贱的。”其侧重点在于“得到富贵”,也就意味着摆脱贫困了。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郑汝谐《论语意原》曰:“圣人尝言得矣,曰‘见得思义’,曰‘戒之在得’,曰‘先事后得’。得之为言,谓于利有获也。两言‘不以其道得之’,初无二意,若曰富贵固人之所欲,不以其道而有得焉,得则可富贵矣,然君子不处此富贵也。贫贱固人之所恶,不以其道而有得焉,则不贫贱矣,然君子不去此贫贱也。”所以,“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富贵,君子是不会摆脱贫贱的。”此处的“得之”是指“(以摆脱贫贱)得到富贵”,“得之”的最终目的仍是着眼于“富贵”。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4.10章)“无适也,无莫也”中的“适、莫”二字,古注多歧,大体有三种解释:一是把“适”读为“敌”,理解为抵触,“莫”读为“慕”,理解为向往,“无适”“无莫”即没有敌对,也没有羡慕。《九经古义》云:“古‘敌’字音作‘适’。《礼记·杂记》云:‘赴于适者’,郑注曰:‘适’读为‘匹敌’之‘敌’。”臧知非《论语》中认为“无适无莫”就是无所谓羡慕向往的意思,从逻辑上分析,既然“义之与比”是君子的行为专注,将“无适无莫”理解为做事不固执比较恰当。二是以“适、莫”为厚薄。《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贵义也。适,厚也。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与相亲也。”“无适无莫”即不分亲疏厚薄。而陈国庆与何宏注译的《论语》中虽然认为适为适应,依从;莫为不肯。但对此段的翻译则采用的《邢疏》中的“厚薄”一解,即“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金池主编的《<论语>新译》中虽将“无适无莫”翻译为:“对人没有厚薄亲疏。”但在对“适、莫”的单字解释时,则将适解释为亲近、厚待,莫解释为疏远、冷淡。三是将“适”读为“敌”,以“适”为可,以“莫”为不可。《增韵》:“适,专也。”朱熹《论语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不可。朱熹《论语集注》引谢氏曰:“适,可也。莫,不肯也。”。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认为:“适”是可以,“莫”是不可以,这话也就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18.8)的意思。今人对此章的解释和翻译也大多沿用这种解释。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没规定要怎样做,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余国庆《论语今译》翻译为:“没有非干不可的,也没有坚决不干的。”钱逊《<论语>读本》翻译为:“没有非这样做不可的,也没有一定不能这样做的。”按,第三种解释更为恰当。第一种解释从单字读音上来释字义,这是不符合汉字造字规律的,虽然有些近义词的读音相似,意思也能相通,但这毕竟不是通用之理,所以第一种解释说服力不足。第二种解释侧重点在于君子对人的态度,解释得过于狭义,因为事情是人做的,对待事情的态度其实就包含了对待人的态度。所以在孔子看来,君子做事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去做,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去对待天下的人和事,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怎么做合乎道义就怎么做。古今众多学者虽然在对“适”与“莫”的解释上存在差异,但在对此段的翻译上都认为君子做事只要是合理,就无所谓可行与不可行之分。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4.18章)“劳”长期以来存在两种解释:一是“辛勤劳苦”。邢昺《论语注疏》:“劳而不怨者,父母使己以劳辱之事,己当尽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鲍鹏山《鲍鹏山新读<论语>》中将“劳”解释为“辛苦”,即将“劳而不怨”解释为“辛苦也不怨恨”。乌恩溥《名家讲解<论语>》中也将“劳而不怨”解释为“任劳任怨”,即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金池主编的《<论语>新译》中也将“劳而不怨”解释为“替他们操劳而不埋怨。”二是“忧愁;忧虑”。王引之《经义述闻》:“劳,忧也。……‘劳而不怨’,即承上文‘见志不从’而言,言谏而不入,恐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孝子但忧之而不怨其亲也。《曲礼》曰:‘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可谓忧矣。”钱穆《论语新解》:“劳,忧义。子女见父母有过,当忧不当怨。”王引之《经义述闻》:“劳,忧也。……‘劳而不怨’,即承上文‘见志不从’而言,言谏而不入,恐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孝子但忧之而不怨其亲也。《曲礼》曰:‘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可谓忧矣。”今人对此章的解释和翻译也大多沿用这种解释。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虽然忧愁,但不怨恨。”余国庆《论语今译》翻译为:“内心忧虑,但不怨恨。”钱逊《<论语>读本》翻译为:“虽然忧愁但不怨恨。”按,“劳”解释为“忧”为宜。如果按照第一种解释,那么就像鲍鹏山《鲍鹏山新读<论语>》中将“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解释为“对父母恭恭敬敬不违背他们;辛劳而不怨恨。”也就将此句的句意分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与“劳而不怨”两层。而此章是孔子围绕“子女如何对待父母之过”来发表看法的。子女的态度应该是:第一,“事父母几谏”。意思是“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谏他们”。几(jī)是“微;轻微”。这里指委婉。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几者,微也。当微谏纳善言于父母。”古人说:“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瞒。”《礼记·檀弓》,就是说“侍奉国君可以毫无保留,犯颜直谏;侍奉父母就不一样,只能委婉劝谏。”第二,“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志”是心志;意见。意思是“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劝谏,仍然要尊敬而不违背他们”。第三,“劳而不怨”。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劝谏,子女虽然感到忧伤,但不能怨恨父母。关于孔子这样袒护父子关系的原因,李泽厚说得好:“在传统中国,父子一伦是基础,颇不同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