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陶工艺在我国北方的传播与特点_第1页
纹陶工艺在我国北方的传播与特点_第2页
纹陶工艺在我国北方的传播与特点_第3页
纹陶工艺在我国北方的传播与特点_第4页
纹陶工艺在我国北方的传播与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纹陶工艺在我国北方的传播与特点

在中国北方,除了陶瓷装饰图案外,陶瓷装饰图案在原始青石时代非常流行,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篦纹陶属于素面陶本色装饰,与其它素面陶纹饰相比,其装饰意味较浓,形式变化多样,更富于表现力。篦纹陶从制作技术上可分为两种工艺传统,一种是以篦齿状工具压印而就,由篦点组成的“之”字形排列为显著特征。这种篦纹陶工艺主要流传于东北的辽西地区,上自8000年以上的兴隆洼文化,下至50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延续使用了数千年之久,并始终与筒形罐相依存,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绳纹拍印术的传入,才迅速消失。另一种篦纹陶,与人们通常所了解的如富河、红山文化采用篦齿状工具,在陶胎表面形成的连点排列的痕迹不同,一般有明显压印的线形凹槽,“篦点”上留有纤维或绳股痕迹。经模拟验证(笔者曾用橡皮泥捺压于纹饰表面,再对橡皮泥上反衬的凸现纹饰进行仔细分析),确认这种篦纹系采用平行缠绕纤维或细绳的片状工具,以工具的锐边在陶器表面施压而就。这种篦纹陶工艺有特定的时空范畴和文化内涵的定性,在我国北方各区系陶器纹饰中独树一帜。相比较人们对前一种篦纹陶都很关注,也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后者则了解不多,重视不够。鉴于白金宝文化就是以后一种篦纹陶为特色的考古文化,本文通过对其纹饰的观察,经梳理、归纳、聚类分析等环节,阐明基本母题纹饰和构图组合,并就松嫩平原的篦纹陶遗存文化性质及发展阶段的纹饰变化特点展开讨论,旨在推动这种特殊工艺纹饰的研究。一主要装饰病毒的纹陶篦纹陶在1974年肇源白金宝遗址首次发掘的原生堆积中始有大量发现,当时因其细密篦纹组成的几何纹饰和多种动物图案而受到特别关注1。该遗址1980年和1986年又进行过两次发掘,特别是1986年揭露面积最大,所获资料十分丰富2。根据遗址第三次发掘的白金宝文化期出土陶器统计,在总计295件完整和可复原陶容器中,篦纹陶占36.4%,主要见于筒形罐、折腹钵、壶及个别小型陶器上。而作为白金宝文化另一种主导纹饰——绳纹,则多出现在筒腹鬲、鼓腹罐、盆等器形上。显然,陶工在施纹时,因陶器功能不同是有所选择的。白金宝文化的篦纹陶器,绝大部分为泥质薄胎,器表打磨光滑,口沿经慢轮修理,器形较周正。粗略观察,这类篦纹陶纹饰繁缛,结构复杂,形式多有变化。考虑到上述情况,笔者首先从纹饰的解析入手,着力分辨出最基本的纹饰母题,经一一比对归纳,然后作聚类分析。白金宝文化常见纹饰母题约有十几种,又可划分为象生、具象和几何三大类。下面对遴选的标本作分类描述。(一)第一次发现的动物纹发现的写实或抽象动物纹饰有鹿纹、羊纹、犬纹、鸟纹、鱼纹、蛙纹及个别变体动物纹。鹿纹写实鹿纹作昂首急速奔跑或跳跃状,体态矫健,头有支角、短尾,身披网格纹(图一,1~3)。其造型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出土的大角分叉雄鹿青铜饰牌3,和克什克腾旗白岔河沿岸发现的同一题材的动物岩画相似4。羊纹与鹿纹的最大区别是,体态肥硕,作伫立状(图一,4~6)。犬纹该动物纹无角、尾上翘,体饰条纹,似犬(图一,7~9)。变体动物纹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所见,识为骆驼纹。这种纹饰所表现的动物,体形高大,四肢修长,头部简约,一时很难辨认是什么动物(图一,10、22、23)。鸟纹写实性很强,有头有尾,作展翅飞翔状,体饰网格纹(图一,11、12)。鱼纹有单体和双体两种造型,均饰网格纹。前者写实,后者则省略了鱼尾,体相联缀(图一,13、14)。蛙纹写实标本仅见双体造型,两蛙相叠,肢爪仅各表现出一对,躯体饰条纹(图一,15)。在遴选的标本中,抽象化动物母题纹饰也有不少,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种由直线和三角构形的动物。其头部作变形处理或略去,躯干仅表现为一条直线,然肢体则刻意夸张,显得十分雄健有力。由于高度的抽象化,所以很难比对是哪一类动物,不过从其肢体部分的表现形式看,大多数似以鹿作为主要题材(图一,16~21)。鸟的抽象纹饰主要以直线、折线和三角构形,比照写实图案,仍可看出头、尾和翅膀,但躯干部分有所弱化(图一,24~26)。在已发现的抽象化动物母题中,蛙纹的变化最大,由大三角和内填叠加的小三角构成的躯干部分,实际上已完全几何化,但外边框仍保留了蛙的肢爪式波折纹(图一,27~29)。(二)织物体的形状所谓具象即物象,包括渔篓纹、网纹、水波纹、房屋纹、树纹等。渔篓纹边框为三角或矩形,内填网格或交叉纹,有平行、交错、对顶等多种排列方式(图二,1~4)。网纹边框多为矩形,内填网格纹,既有写实性的,也有几何图案化的(图二,5~7)。水波纹分有边框和无边框两种,线条一般较粗,波峰相叠,形似水波浪,施纹颇具写意风格(图二,8)。房屋纹基本构形很像一座攒尖顶式的房屋,各例纹样虽然有繁简变化,但作为攒尖顶式房屋的主体结构,多被刻意的表现出来(图二,9~12)。这种纹饰出现频率较高,图案化的趋向很明显,有些构形与几何母题纹饰难以严格区分。树纹在以往考古文献中被称为“仿蝉纹”1,然其构形有明显的树冠和树干,与商周青铜器所见蝉纹不可作同类比附。这种纹饰应取材于落叶或针叶林木(图二,13~16)。具象母题纹饰在其它考古文化中不多见,特别像渔篓、房屋、树木的直观描写,独具特色。白金宝文化象生和具象两类纹饰,形象的记录了当时居民生产、生活的某些侧面,同时也展现了遗址附近的原生态环境,是不可多得的探究其经济类型和物质文化的素材。(三)角纹的构造几何纹饰母题数量最多,是白金宝文化篦纹陶最具代表的一类纹饰。以直线、斜线、折线及组成的各种几何构形。形式主要有梯格纹、折线纹、回纹、三角纹、十字纹、己字纹等。梯格纹是一种少见的纹饰,一般线条较粗,少有变化(图三,1、2)。此外,在三角纹的多种排列形式中也有呈梯格构形的,但与梯格纹母题纹样有别。折线纹很少单独使用,多与其它母题纹饰配合。纹饰组合以横向二方连续为主,其间饰有正倒等腰三角、直角边三角、侧列三角纹和高度图案化的非全体式动物纹肢体部分(图三,6~10)。回纹也是一种折线纹,只是构形无定式,排列较随意(图三,3~5)。三角纹是白金宝文化最基本的母题纹饰,也是最富于变化的一种纹饰,分典型三角纹、内叠加三角纹、外叠加三角纹和缀联三角纹等多种形式。典型三角纹有内填平行线、中分线、等形三角和戳印圆点纹样,排列方式以二方连续正倒交错的横列为主,亦有直列的侧三角、对顶三角等(图四,1~7)。内叠加三角纹是由外边框等腰大三角和其内填充的多种排列方式的小三角构成。以内填纹饰相区别,纹样有等腰对称式、等腰梯格式、等腰非对称式和直角边侧列式等多种式样(图四,8~12)。外叠加三角纹实际上是一种三角纹的组合方式。以内填平行线三角和空心三角,沿斜线呈梯形排列,所施三角纹或对顶或对称(图四,13、14)。联缀三角纹多为直角内填平行线三角形,它们颠倒相错,又彼此以直线或折线相缀联,虽然构形繁复,但排列富有韵律,显示了非常独特的风格(图四,15~19)。十字纹多出现在施纹面积最大的陶器上,如筒形罐。这种纹饰以四边对称内填平行线的三角纹为底纹,与由此形成的空心十字形组成,凹线与凸纹构成的图案十分赏心悦目。十字纹有菱形边框单体式、菱形边框联体式、矩形边框交叉式和三角形等多种式样(图三,11~16)。标本中还发现亚字纹,这里所示亚字纹实际是十字纹的变体(图三,17、18)。不同之处在于亚字纹没有底纹,系凹线直接构形,而十字纹采用的是以凹线为底纹的反衬构形。己字纹往往单独出现在筒形罐的主画面上,既有单线也有复线,多数为反己字构形(图三,19~21)。己字纹与其它几何母题纹饰相比较,纹样疏朗,施纹略显潦草。这种纹饰与折线纹有密切关系,在白金宝遗址的白金宝期文化堆积中只见于晚期单位和地层。二所体现的构图单元上面所示母题纹样,基本涵盖了已发现的白金宝文化篦纹陶纹饰。那么它们是怎样组合的,构图上有哪些特点,作为该文化篦纹陶纹饰研究的下一个步骤,需要对保存较完整(经修复)的陶器画面作进一步分析,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从大多数施纹陶器的构图来看,分为主画面和副画面两部分。由不同母题纹样构成的主画面,主要施于陶器的腹部,如筒形罐腹形平缓,施纹面积大,既适合于二方连续图案,也有足够的空间适合于四方连续图案的设计。而对于折腹钵和壶等腹形曲度较大的器类,纹饰一般只见于上腹部,呈宽条带状分布,以二方连续图案为主。通过对篦纹陶主画面分析,除象生类写实动物纹外,其它母题纹饰大都在呈条带状的画面上被不同线段所分割。如果把反复出现被分割的母题纹饰(组)作为基本构图单元,即说明陶器在施纹之初当遵循着某种通用的设计理念。概括起来这样的构图单元有以下5种:1.直线分割的矩形单元(图三,13、14、17、18等);2.斜线分割的平行四边形单元(图四,13、14);3.斜线分割的交错三角形单元(图四,1~4等);4.折线分割的凸字形或梯形单元(图三,6~9等);5.菱形单元(图三,11、12、15等)。纳入上述构图单元的主要为几何母题纹饰,画面分割准确,构图单元多为偶数。一般情况下画面是呈条带状连续相接的,但如遇器钮等特定部位,图形则适画面作专门设计。写实动物母题和部分具象类纹饰与上述构图方式不同,它们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具体而言,在作图区域内画面采用的是无分割式布局,构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某些画面如群鹿、联体鱼、联体蛙、鹿蛙混排等,表现出施纹者特定意图的构思和丰富的想像力。副画面的设置视器形略有不同,筒形罐多位于主画面边框上缘,折腹钵和壶则通常出现在口沿与腹的结合处或器物的领部。限于作图区域狭窄,副画面通常表现为环绕器物的条带图形。条带图形一般由两条或三条平行线及内填的网格、折线、斜线、N形、三角形、菱形等纹饰构成。由于副画面对主画面的烘托,突出了主画面的视觉效果,两者相得益彰,使构图更加完美。通观各类母题纹饰的组合,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有规律的现象:1.象生类的写实动物母题,如鹿、羊、犬、变体动物、鱼、蛙纹等,多为一元组合。当然,也见有个别鹿纹和蛙纹、鸟纹和叠加三角纹几何图案混组的现象。2.象生类抽象动物母题和大多数具象母题,多为二元组合,如鹿纹和房屋纹、鹿纹和网纹、鹿纹和折线纹、鹿纹和己字纹、房屋纹和菱形纹、房屋纹和树纹、房屋纹和折线纹、网纹和交错三角纹、网纹和水波纹、网纹和折线纹等。与写实动物母题的构图相比较,这部分母题纹饰的二元组合,基本是左右相间,上下交错,故画面无正倒之区别。3.折线纹和三角纹是几何纹饰类最基本的两种母题,前者很少单独出现,多与其它几何纹饰配合使用,构成二元组合的二方连续构图;后者既有单一母题纹饰的一元组合,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母题纹饰的多元组合。十字纹是三角纹组合构形中最繁复的母题,大都为四方连续构图,除了其对称排列的三角纹构成凹线凸纹十字母题外,在母题之间边缘部分也填充三角纹。另外,通常所见的抽象动物母题和具象母题,实际上也是由三角纹和折线纹组合构形,只不过它们更多显示出象形的意味。4.副画面上出现的条带图形,严格来说不是一种母题纹饰。在纹饰带的分界线内,基本都是单一几何纹饰,两种以上的复合纹饰并不多见。即使出现后一种情况,不同纹饰分别饰于上下复列的纹饰带内,互不混组。总之,白金宝文化的篦纹陶具有构图严谨,组合形式多样,母题纹饰富于变化等特点。其娴熟的技法、硬朗的施纹风格和突出的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古代陶工丰富的制作经验和很高的工艺水平。三小拉哈文化的特征和文化内涵白金宝文化的篦纹陶,早在19世纪50~60年代嫩江下游沿岸进行的多次调查和个别试掘中就有发现,但当时考古工作主要是地面上的,对采集到的标本,考古工作者除惊叹“器面上有凹线凸纹组成各样的相当工整的几何图案花纹,精巧美观”,“纹饰更为罕见”外5,对其文化性质和年代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有限的类型学比较基础上。所以将含篦纹陶的这类遗存称为“细石器文化”的有之⑦,提出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存也有之6。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松嫩平原的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通过重点遗址的发掘先后识别出白金宝和汉书二期两种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与此同时依据地层关系和文化内涵,旨在把两种文化联系起来而提出了“是同一文化系统的先后发展阶段”的认识7。作者近年来通过对白金宝遗址第三次发掘资料的整理,根据出土遗物及层位关系将遗址分为四期,这四期遗存基本代表了松嫩平原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四个发展阶段七十8。白金宝文化篦纹陶纹饰由于施纹工具所决定,是以直线、几何篦纹构形的装饰艺术。从下面系列材料的分析中,可以初步了解到,这种特殊工艺传统产生的文化背景和递变的发展关系。白金宝遗址最早文化堆积的第一期遗存,是从层位关系和器物群及特征组合方面,首次区分出来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有学者已提出了小拉哈文化的命名9。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素面为主,只在壶和盂的颈部见有少量篦纹,纹饰由线形篦纹和戳印圆点纹构成。特点是篦纹篦点稀疏,器表面无明显的压印沟痕,在绕器表呈条带状分布的线形篦纹连接处常出现交错现象。现有资料反映,这种工艺(以缠绕纤维或细绳的片状工具施印纹饰)在先前的考古遗存中不见踪迹,即使陶器群文化面貌与之非常接近的小拉哈二期遗存,也没有发现这种纹饰9。白金宝一期遗存的年代大体相当于夏代晚期至早商,这也是篦纹陶器最早见于松嫩平原的年代。白金宝二期遗存,虽然陶器群仍然以深腹筒形罐为主体,但陶鬲和绳纹的出现却指示了一种文化风格的转变。施有泥条堆纹和绳纹的花边口沿鬲并非本地因素,应该是商周之际长城地带广为流布的花边鬲文化现象在松嫩平原的反映。它的传入改变了本地区原有的文化结构,是促使松嫩平原炊器系统发生改变的直接诱因。这一时期,不同文化系统类型品的并存、吸收和改造,正孕育着发生文化聚变之前的躁动。鉴于白金宝二期遗存自身的特点,无论是作为松嫩平原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链接的重要一环考虑,还是从长城地带这一时期凸现的花边鬲泛文化现象分析,都有必要将其分离出来,单独确立为一种考古文化。此期篦纹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出现内填平行线的几何构形纹饰,同时也开始由单一纹饰构图向多样纹饰构图的演变。从施纹风格来看,纹理依然较浅,篦点亦较疏散,但施纹的规范性增强。这种源于本地区的工艺传统,于质朴中渐趋成熟。参考碳十四年代数据并比照长城地带含花边鬲的诸考古学文化断代,白金宝二期遗存的年代可界定在晚商前后。第三期遗存,遗迹众多,内涵丰富,以往就是以这种遗存命名的白金宝文化。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发表之后,有学者曾在白金宝文化陶器分期研究中,对篦纹陶的纹饰演变作过初步分析。文章认为,地层关系中较早单位出现的多为写实的动物纹(羊、鹿),相对年代较晚单位中除继续存在写实动物纹饰外;“又新出现了以篦纹平行线条填充的(动物纹)几何形图案和纹饰带”;更晚层位“出现了规整的篦纹平行线条填充的极为抽象化的动物纹饰”。这里的动物纹饰经历了“由早期的写实的图形到后来完全抽象的几何图形”10。需要指出的是,以往我国大多数考古工作者在通过对北方地区史前彩陶的动物纹的考察后,也认为象生类母题纹饰,大都经历了写实—变体—抽象的演变历程11。这从图像构形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错,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受制于特定的环境及所遵循的时空范畴。据白金宝遗址第三次发掘资料的整理,经仔细核对排比后,并没有得出如上所述由写实到抽象的演变序列来。相反,以篦纹平行线条填充的动物纹几何图形,较之写实动物纹,基本见于层位关系中较早的单位。而继之出现的写实动物纹与抽象动物纹,还不能从层位的相对早晚中确认它们具体的对应关系。该文化象生图形中的写实与抽象动物纹,是否体现出一种历时的演变关系,尚值得考虑,至少客观反映的现实材料还很难说清楚。白金宝文化的年代大体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前后。目前在对其考古学文化分期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对篦纹陶纹饰发展过程的研究就难以取得大的进展,但整理中发现的一些线索依然很重要。相对而言,动物纹和具象类纹饰早期比较流行,同时流行的还有单线条几何纹和内填平行线的三角纹以及相同或相似纹样的组合方式。晚期篦纹陶的数量有所减少,以复线条构形为主,纹饰简约疏朗,画面缺少早期构图的严谨,整体艺术表现力减弱。举筒形罐为例,就其纹饰与画面构图分析,早期,上自口沿,下至器底缘,将整个画面横向分割为四段式纹饰布局,纹饰带之间略有间隔;稍后出现的二段式纹饰布局,分别饰于器物上半部和下半部的纹饰带宽窄相等;继之两纹饰带分界线上移,形成上窄下宽的不等式二段纹饰布局。筒形罐早期构图中的主要纹饰为叠加交错三角纹母题和由此构形的凹线凸纹十字母题,纹饰排列整齐,构图缜密均匀;晚期流行的己字纹母题,施纹略显潦草,构图较为松散。以上所举纹饰消长及构图的变化,虽然并不全面,但仍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白金宝文化篦纹陶纹饰发展演变的特点。如能把握这些特点,加强综合排比研究,联系中间环节,将所见母题纹样的前后递变关系排列出完整的序列来,就可以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这将有待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本文只能阙如,拟再作探讨。通过对白金宝文化篦纹陶的综合考察,提出以下三点认识。1.松嫩平原青铜时代最早确认的白金宝文化,以遗迹和遗物的特征组合与其它考古遗存相区别,其中尤以发达的篦纹陶最具特色。篦纹陶多见于出现率较高的器形,在基本陶器组合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成为松嫩平原的主流纹饰。2.白金宝文化篦纹陶,无论从纹饰设计、画面构图,施纹技法、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均较前期有大的发展,表明当时篦纹陶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