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_第1页
高效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_第2页
高效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_第3页
高效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_第4页
高效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效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樟子松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造林树种,在生态和环境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樟子松枯梢病是由松球壳菌Sphaeropsissapinea(Fr.)DykoetSutton引起的一种发病普遍、危害性大的世界性的传染性病害。枯梢病属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对该类病害的控制应以提高寄主抗性及降低病原菌种群数量为主要方向。木霉菌Trichodermaspp.是自然界中资源丰富的拮抗微生物,具有抗菌谱广、适应性强和多机制性的特点。首先,木霉菌竞争作用强,木霉菌还能产生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的抗菌类物质,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它还具有重寄生作用,通过胞外酶破坏病原菌细胞壁,削弱病原菌的生长势,甚至杀死病原菌,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以木霉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杀菌剂,在农林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木霉种类对植物还具有促生抗逆的作用,通过定殖和次生代谢产物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筛选开发有效控制樟子松枯梢病的木霉菌株及其制剂产品,对保持樟子松林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有效控制枯梢病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筛选获得的高效木霉菌株T-43制备不同剂型菌剂进行了野外应用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木霉对松枯梢病菌的抑菌机理并开发稳定的生物菌剂打下理论基础。1材料和方法1.1森林微生物信息(1)木霉菌株:28株木霉。国外引进7株,课题组在国内分离21株。上述菌株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微生物研究中心,菌株具体信息见表2。(2)病原菌株:樟子松枯梢病菌—松球壳菌Sphaeropsissapinea(Fr.)DykoetSutton,自辽宁省防风固沙研究所章古台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内感病樟子松上分离,保藏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微生物研究中心。1.2测试方法1.2.1生长和竞争系数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以单独接种病原菌株和木霉菌株的平板作为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8h测量一次菌落半径。计算各菌株生长被抑制率、木霉菌株相对抑制效果、木霉菌株生长速度,统计竞争系数。观察是否有拮抗线产生,对峙培养中竞争系数分级标准见表1。被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对峙培养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相对抑制效果=病原菌株被抑制率/拮抗菌株被抑制率。1.2.2非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制备和抑菌活性测定非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制备:切取培养好的木霉菌饼3片接种到300mLPD培养基中,恒温振荡培养(25℃,150r/min)7d,过滤菌丝,取滤液分别与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按1:3体积比,静置萃取2d后分液去除无机相,减压旋转蒸发去除有机相。用滤液1/10体积的5%Tween80溶液溶解萃取物,同时将未萃取的发酵液旋转蒸发浓缩到原体积的1/10,备用。抑菌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将上述非挥发性代谢产物添加到PDA培养基中,摇匀,使非挥发性代谢产物终浓度达到20%。倒平板,接入病原菌,以不添加代谢产物的PDA平板培养作为对照,25℃恒温培养5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病原菌的菌落直径,计算各木霉菌株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率,每处理3次重复。1.2.3保护酶活性的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够催化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为O2和H2O2,保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过氧化氢酶(CAT)是一种以铁卟啉为辅基的酶,能清除SOD的歧化产物H2O2为O2和H2O,避免某些具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和巯基酶被氧化,丧失活性,对生物膜造成损伤。过氧化物酶(POD)是清除H2O2与许多有机氢过氧化物的抗氧化酶之一,它对H2O2非常专一。多酚氧化酶(PPO)也是植物重要的保护酶之一。本研究拟从提取物对病原菌保护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角度,探讨木霉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抑菌机理。参考冀瑞卿、计红芳的方法。将PD培养基中培养5d的病原菌菌丝用无菌水洗净后置于20mL含10%提取物的无菌水中,静置。分别于2h、4h、6h、8h、10h、12h、24h、48h后取样,测定菌丝保护酶活性,以10%吐温80处理为空白对照。SOD、POD、CAT、PPO酶活测定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1.2.4药物、试剂和仪器(1)试验地概况:樟子松枯梢病野外防治基地设在辽宁省固沙所章古台实验林场的樟子松林内。樟子松标准地建立于1985年,林龄25年,胸径15cm,树高15m,枯梢病发病率70%以上,适合进行生物防治。(2)野外应用时间:2010、2011年连续两年进行防治。2010年以浓度梯度筛选试验为主,2011年以对比试验为主。对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采用病害控制方式,病害控制时间选择在树木发病后。(3)菌剂制备:根据高效菌株筛选结果,采用国内菌株T-C14和引进菌株T-43制备菌剂,进行野外应用研究。菌剂采用孢子粉剂和液体菌剂两种。孢子粉剂的制作:将木霉孢子液加入菌糠培养基中,25℃恒温培养7d后,用灭菌玻璃棒搅拌培养料,促进产孢。3d后收获培养料,风干,过200目筛,制备孢子粉剂。其中菌株T-43孢子粉剂浓度为3.2×107g,菌株T-C14孢子粉剂浓度为1.7×107g,分装后4℃保存备用。液体菌剂的制作:将木霉孢子液接种于300mLPD培养基中,25℃恒温震荡培养7d,过滤去除菌丝,将发酵液与乙酸乙酯按1:3的比例(V/V)进行萃取,2d后分液去除无机相,将有机相进行减压浓缩,后用5%的Tween80溶解制备液体菌剂。(4)菌剂施用方法:2010浓度梯度试验:设定不同浓度梯度菌剂进行野外应用研究。菌剂为孢子粉剂和液体菌剂。浓度设定见表4每个浓度梯度防治20株树,设3个重复,设定空白对照。采用树冠喷雾的方式施药。用药时间为2010年7月10日、7月20日和7月30日。2010年9月调查病情指数,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筛选最佳浓度梯度。2011对比试验:以T-43为目标菌株制备孢子粉剂和液体菌剂进行野外应用研究。同时选用商品化的木霉分生孢子可湿性粉剂作为对照,浓度设定见表5。每个处理20株树,设3个重复。菌剂施用时间为2011年7月10日、7月20日和7月30日。2011年9月调查病情指数,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评价防治效果。病害损失估计采用分级计数法,以病情指数表示发病程度,病情指数计算:病情指数=[Σ(病级株数×代表数值)/株数总和×最重一级代表数值]×100。防治效果=(对照区感病指数-防治区感病指数)/对照区感病指数×100%。2结果与分析2.1病原菌生长和诱导诱导生长各木霉菌株对病原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表2)。对峙培养48h后,菌株T-C14、T-C33、T-43、T-19和T-28对病原菌生长抑制率均在50%左右,菌株生长速度较快,竞争系数高,在同病原菌对峙培养中,能迅速占领生态位,最终覆盖病原菌,病原菌在木霉菌株的拮抗下几乎停止生长。与木霉菌株接触的病原菌株,其气生菌丝开始逐渐稀疏甚至萎蔫。菌株T-19、T-C33能越过病原菌生长区域并逐渐将病原菌菌落覆盖,菌株T-43、T-28和T-C14与病原菌之间形成明显的拮抗线,并最终覆盖病原菌。通过比较,引进木霉菌株优势明显,菌株T-28、T-43对病原菌的相对抑制效果达到6以上,在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同时,自身的生长几乎没有受到抑制,而是直接覆盖病原菌,竞争系数最高。2.2高效抑菌试验结果各菌株的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及发酵原液对病原菌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表3)。引进菌株中T-43抑菌效果最好,其原液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率均超过90%;菌株T-28原液和菌株T-13原液的抑菌率分别超过81%和65%。病原菌在平板上菌丝稀疏,生长明显变弱甚至不生长,被完全抑制。国内菌株中,T-C33抑菌效果最好,其原液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率均超过76%;其次为菌株T-C14,其原液和正丁醇提取物的抑菌率均超过63%。同正己烷相比,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效果更好,而真空旋转蒸发时,乙酸乙酯沸点更低,同原液相比,萃取后的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更强。在进一步的野外应用中,以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进行大规模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综合对峙培养和抑菌试验结果,选用引进菌株T-43作为防治枯梢病生物菌剂的出发菌株,制备孢子粉剂和液体菌剂进行野外应用研究。以国内高效菌株T-C14作为对照,对比国内外菌株对樟子松枯梢病的生物防治能力,评价应用效果。4种保护酶对木霉菌株T-43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均比较敏感,在整个测试过程,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图3~图6),四种保护酶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对照组酶活基本处于缓慢2.4最佳剂量为3.4%、3.2细胞剂、3-10h率和4.3-羟基苯磺酸钠t-4、5-特异分子10.连续两年在樟子松枯梢病发病严重的辽宁省固沙所章古台实验基地樟子松人工林进行木霉菌剂野外应用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梯度的菌剂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引进菌株T43液体菌剂(10倍液)对樟子松枯梢病的控制效果超过94%,孢子粉剂(300倍液)控制效果超过上升的趋势,处理组酶活在10-12h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48h后酶活几乎为零。上述结果说明处理组菌体在提取物的逆境胁迫下,前期SOD、CAT、POD和PPO互相协调一致,呈现上升趋势,来发挥它们对菌体的保护作用,后期由于氧自由基的增加和膜脂过氧化的加重,细胞透性增加,蛋白质变性严重,最终导致各种酶含量的降低或消失,菌体死亡。68%。国内菌株T-C14液体菌剂(10倍液)控制效果也超过78%,孢子粉剂(150倍液)控制效果超过63%,引进菌株对樟子松枯梢病的控制能力明显好于国内的高效菌株(表4)。2011年在确定菌剂最佳应用浓度的基础上,选择商品化木霉分子孢子可湿性粉剂作为对比。结果表明,T-43液体菌剂10倍液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分生孢子粉剂效果不理想,T-43分生孢子粉剂防治效果66.67%,对照(木霉分生孢子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72%,均低于T-43液体菌剂(表5)。3结论和讨论3.1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通过木霉菌株与病原菌株平板对峙培养研究、木霉菌株非挥发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研究,高效木霉菌株对病原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以及野外应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引进菌株T-43和T-28对樟子松枯梢病菌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引进菌株T-43发酵液原液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显著。(2)引进菌株T-43乙酸乙酯提取物显著降低病原菌保护酶(SOD、CAT、POD和PPO)活性,使病原菌氧自由基增加、膜脂过氧化的加重、细胞透性增加、蛋白质变性严重,最终导致各种酶含量的降低或消失,菌体死亡。(3)菌株T-43液体菌剂10倍液对樟子松枯梢病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3.2菌株的生长和抗菌作用樟子松在我国很多地区广泛分布,具有抗旱、抗逆性强的特点,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和治沙工程建设的主要针叶造林树种。枯梢病是一种世界上广泛发生的病害,该病主要发生于苗木和中老龄树木上。樟子松枯梢病属于寄主主导性病害,是多种生态因素长期协同作用的结果,属于林木生态病害。单纯的化学防治对该类病害很难奏效,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基于微生态调控的生物防治技术是通过人为引进高效拮抗菌株抑制病原菌,达到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控制病害发生的目的。木霉菌作为普遍存在并具有丰富资源的拮抗微生物,在植病生防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土传病害、叶部病害等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多个商品化的品种,在生物农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具有广谱性的特点。但不同的种、同种的不同菌株都存在着拮抗活性的差异及拮抗对象种类上的差别。本研究对来自国内外的28个木霉菌株进行了筛选。在对峙培养中,菌株T-43对樟子松枯梢病菌具有极强的拮抗和竞争作用,对峙培养2d,对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60.17%,相对抑制效果为6.05,在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同时,自身的生长几乎没有受到抑制,而是直接覆盖病原菌。笔者其它的试验结果证明,菌株T-43对主要林木病原菌包括:樟子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sapinea、杨树烂皮病菌Cytosporachrysosperma、杨树叶枯病菌Alternariaalternata、沙棘干缩病菌Fusariumsporotrichoides、苗木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Fusariumoxysporum、Pythiumdebaryanum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说明该菌是适应性较强的广谱性拮抗菌,在病害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高克祥对杨树溃疡病的高效拮抗木霉进行了筛选,其中哈茨木霉T-88和深绿木霉T-95对杨树烂皮病菌Cytosporachrysosperma和杨树水泡溃疡病菌Dothiorellagregaria的抑制率可以达到60%以上,与本文筛选的高效菌株相似。T-43同时具有重寄生作用,通过对峙菌落的显微观察,T-43对樟子松枯梢病菌具有明显的重寄生作用,T-43产生附着胞或者钩状分枝吸附于病原菌的菌丝上,使病原菌菌丝断裂死亡,该结果与Chet的观察结果一致。研究证明,木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可产生挥发或不挥发性的抗生素类物质,如木霉菌素(trichodermin)、胶毒素(gliotoxin)、胶绿木霉素(glioviridin)、绿色菌素(viridin)和抗菌肽(antibioticpeptide)以及挥发性抗菌素等。该功能可以与其它的生防作用机制(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胞壁降解酶等)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达到抑制病原的目的,同时对植物具有促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