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
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2.据考古发掘,洛阳东周王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国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宗法礼制遭到僭越 B.专制王权遭到冲击 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3.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4.如表为西汉中期后,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的统计,据此可知西汉中后期()皇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平帝博士弟子100人200人1000人3000人7000人A.入太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B.“百家争鸣”的结束
C.士大夫放弃官本位的思想 D.儒学的地位不断提升5.(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6.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7.《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王。’”为此,唐太宗()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整顿吏治,惩处贪污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宽刑省赋8.有学者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T,……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皇帝集权 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限制皇权
C.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机能 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9.唐代李逢吉做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10.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11.北魏末年,贾思勰通过研究前人成果、搜集民间歌谣、走访农民老者、亲自耕作实践,最终撰成《齐民要术》,并在其序言中写道“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酱醋),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此可知,《齐民要术》()A.摒弃了传统农本思想 B.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C.提倡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D.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2.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宋太祖开始对藩镇执行“稍夺其权”的措施。《宋史》载,“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由此可知,宋初(
)A.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边防压力骤然减轻 C.中枢机构权力分化 D.地方行政效率提高13.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监》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酶随ツ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A.推崇储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 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这表明()A.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 B.华夏认同具有统一的内驱力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开放 D.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15.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16.“禁榷”是中国古代对重要商品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制度。北宋政府禁榷的范围包括盐、茶、酒、醋、铁等,其禁榷范围之广、攫取商品利益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宋代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财政的紧张 B.重农抑商的强化 C.城市经济的繁荣 D.社会治理的完备17.宋代各种形式的财婚大量出现。宋仁宗时,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朱熹虽大谈“存天理,灭人欲”的性命之学,其家族却是“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妆奁之名”更有甚者,有的官员为了获取资财而卖婚。这反映了当时()A.婚姻选择宗族观念淡化 B.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动摇
C.经济变动冲击传统伦理 D.婚姻习俗发生根本转变18.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出资30万修建。殿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左右分列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大殿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 B.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 D.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19.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如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材料出处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
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
晓星疏。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
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 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20.1367年,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口号,北伐元朝。之后,他又在登基诏书中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这体现了朱元璋意在()A.倡导蒙汉民族平等 B.恢复封建专制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信仰 D.彰显政权的正统性21.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廷开始学习西方的佛郎机(葡萄牙速射炮)和鸟铳技术,并对管形火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使之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这在当时可直接服务于()A.与入关清军展开决战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 D.巩固东南沿海海防22.史载,郑经(郑成功之子)曾说:“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对此,康熙帝则说:“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帝这一言论旨在()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宣扬“天朝上国”的理念
C.肯定对朝鲜的态度 D.说明收复台湾的合理性23.“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是()A.政治经济的互动 B.民族意识的消长 C.中外的历史比较 D.古今的历史变迁2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25.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一》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
材料三: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材料四: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3)阅读材料三,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26.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在不同朝代表现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清《海防纂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海上“丝银之路”的表现。“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该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消极作用?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对时代的理解,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春不耕,秋不获军不如县,县不如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洲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炮石,却管安石——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从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谣谚,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据材料“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看出陶寺遗址中王陵寝庙区已有一定的统治管理,墓穴随葬的多少,更能突出此时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说明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C项正确;
仅从一处遗址,无法得出文明产生的多元性,排除A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公共权力机构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所示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并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洛阳东周王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国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可知,诸侯国的都城比洛阳东周王城大,说明东周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天子权威受到挑战,宗法礼制遭到僭越,故A项正确;
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王权加强,故B项错误;
C.材料中没有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信息,故C项错误;
D.材料中没有体现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的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礼乐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礼乐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贾谊《过秦论》高度赞扬了秦的统一,《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和《后汉书·班固传》高度评价了西汉和东汉的再造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故A正确。
材料体现了秦汉两朝“家天下”,但家国同构模式没有改变,故排除B;
“大一统”的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考生需要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史料的重要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4.【答案】D【解析】A.“唯一”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B.秦朝统一后“焚书坑儒”,“百家争鸣”结束,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
C.材料没有反映士大夫官本位思想的变化,排除C项;
D.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汉武帝时可凭太学资格做官,从材料反映的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大幅增加来看,说明西汉中后期儒学的地位不断提升,故答案为D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材料反映的是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大幅增加,说明西汉中后期儒学的地位不断提升。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答案】A【解析】“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说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改革的实施,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藩镇割据,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屯田所有权及其收成归属权的变化使得唐代地方节度使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A.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排除A项。
B.屯田及其所有权和收成的归属权的变化不是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的表现,排除B项。
D.节度使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即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避免过失,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故A正确。
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与材料中的“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无关,故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8.【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三省六部制不仅分化了丞相的权力,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提高了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AB选项排除;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选项排除;
故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及其影响,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三省之间既相互限制,有互为配合,明确分工,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使出身贫寒的士子有机会步入上流社会,有利于阶级的流动,材料“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颇为寒素开路”等信息均是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消除”表述错误,排除;D项说法片面,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依据材料“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颇为寒素开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科举制的变化,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10.【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玄学属于道家哲学思想,题干信息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故D正确。
AC两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AC;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B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贾思勰通过研究前人成果、搜集民间歌谣、走访农民老者、亲自耕作实践,最终撰成《齐民要术》”可知,《齐民要术》是在总结前人农业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和传统技术的推广,故B项正确;
《齐民要术》强调“起自耕农”,表明其重农倾向,而非“摒弃”,故A项错误;
《齐民要术》是对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不是提倡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耕作模式的转变,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贾思勰通过研究前人成果、搜集民间歌谣、走访农民老者、亲自耕作实践,最终撰成《齐民要术》”的主旨,结合《齐民要术》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稍夺其权”、“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可知,宋初,太祖总结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地方的权力,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建立之初,面临来自北方契丹族的威胁,边防压力巨大,排除B项;
材料所述为地方行政,与中枢权力无关,排除C项;
宋初采取的这些措施无法表明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于是否改革存在分歧,说明朝廷对改革未形成共识,C正确;
AB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答案】B【解析】A.被“各族”认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
B.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分析可知,战乱促使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不断强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正确;
C.“民族关系趋向于平等”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成为“时代主流”,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认同的增强,解题关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
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认同的增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国对汉人和契丹人采取了南北分治的措施,具有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
辽国建立都城和政权,不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
“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辽国的强盛国力,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需要考生掌握辽朝政治统治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北宋政府禁榷的范围包括盐、茶、酒、醋、铁等,其禁榷范围之广、攫取商品利益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可知,“禁榷”是中国古代对重要商品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制度,北宋禁榷范围广,是因为政府财政紧张,需要从中攫取商品利益以增加财政收入,A项正确;
宋代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的紧张,B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项;
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扩大了禁榷范围,与城市经济的繁荣、社会治理的完备无关,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答案】C【解析】A.材料不涉及总族观念,排除;
B.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并未动摇,排除;
C.根据“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妆奁之名”、“有的官员为了获取资财而卖婚”等信息分析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择偶更加注重财富,传统的伦理观念淡化,C正确;
D.“根本性”改变说法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宋金元的变化,解题关键信息是“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妆奁之名”、“有的官员为了获取资财而卖婚”。
本题侧重于考查宋金元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殿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可知白鹿洞书院列有儒家先贤的人像,弘扬理学,让儒学在宋明时代再造辉煌,成为当时理学传播的中心和文明传播的文化高地,故白鹿洞书院注重对儒家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白鹿洞书院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未体现其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排除A项;
南宋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思想,白鹿洞书院并未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蹴鞠场中……舞袖低垂”、“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两则信息可知,元曲中有关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场景的描写,这可以用来说明体育运动丰富了元曲的创作题材,B项正确;
尽管材料涉及对女性运动的具体描述,但仅据此不能说明艺术创作就一定能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排除A项;
仅根据表格中对马球运动等场景的记载不能得出“涌现”,并且“女性形象”也和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
题干材料较为真实地描述了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情景,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学和体育的发展,需要结合古代文学和体育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学和体育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上讨元”“明朝建立”“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明朝建立前,朱元璋为了讨伐元朝而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号召;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彰显政权的正统性而提出“惟我中国人民之君……今运亦终”,D项正确;
倡导蒙汉民族平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元朝时同样也是封建专制制度,排除B项;
尊重少数民族信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需要结合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朝政府学习西方管形火器技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消灭东南沿海的倭寇,巩固东南沿海海防,D项正确。
1644年清军入关,排除A项;
材料并不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B项;
明末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西学东渐的把握。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2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经想要分裂占据台湾,阻挠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而康熙帝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坚决捍卫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加强君权的信息,排除A项;
“天朝上国”是古代中国作为宗主国的心理优势感,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
题干的主题是台湾问题,不是朝鲜问题,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收复台湾,根据材料中郑经与康熙帝的根本分歧及所学康熙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清朝收复台湾,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3.【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以看出是站在中西方社会发展对比的角度来看待康乾盛世,所以C正确;
ABD选项中的角度都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康乾盛世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康乾盛世的特征以及历史研究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历史研究的角度对历史研究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4.【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添加插画的画本书籍,而且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籍出版业商业化程度加深,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了画本,没有涉及其他书籍,因此无法得出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故A项错误;
明朝时期社会主流文化仍然是儒家文化,不是市民文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阶层分化,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书籍出版业的影响分析。25.【答案】【小题1】(1)形成通过材料“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观音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官吏进行直接管辖。
(2)将与信息通过图片可以从元朝疆域的四至,元朝对将域内的管辖方式等概括回答。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时期对边疆的管辖方式和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管辖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3)观点通过材料“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概括回答。意义通过材料“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间的交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等角度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1)形成: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南征百越,设郡置官;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管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吏进行有效的管辖。(答出郡县制即可)
(2)疆域信息:元朝疆域北抵北冰洋,南达南海,西逾葱岭,东北至库页岛;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物;在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任意3点即可)
不同:唐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3)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任意2点即可)
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小题2】【小题3】【解析】(1)本题考查秦的统一。主要考查秦朝疆域的奠定以及对地方的管辖措施。
(2)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主要考查疆域以及地方管辖特点。
(3)本题考查清朝时期的发展。主要考查清朝时期我国版图奠定的认识。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其主要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26.【答案】第(1)问,分析材料信息,从贸易范围、交通路线、政府管理等方面加以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信息“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促进经济发展、农作物品种交流、西方文化传入等方面归纳.
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得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根据材料知识列举出消极影响.
故答案为:
(1)特点:交通发达;范围广泛(涉及亚、欧、非);政府有效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西瓜产销合同范本
- 2024船舶建造工艺流程船舶建造合同范本
- 2024广州厂房租赁合同样本
- 2024至2030年中国固定铰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3年实验电炉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铬阳极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美甲工具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肉桂籽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立式燃煤(双炉排)锅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容器保护单元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圆的方程-专项训练【含解析】
- 10S406 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安装
- 茶艺上课教案
- SL-T+291-2020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 AQ6111-2023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
-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 社会工作实务(第三版)课件 第六章 微观实务:个案工作
- 预防霍乱传播的传染病诊断制度
- 高标准基本农田施工组织设计四篇
- 5.3 运用典型算法-【中职专用】高一信息技术同步课堂(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下册)
- 医疗纠纷处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