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如图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该图片反映了()

A.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 D.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2.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中央集权制3.王国维先生指出:“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说明西周()A.加强了统治上的支配地位 B.以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基础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发展夏商以来王位世袭制4.有学者提出:周朝兴盛于“封建”(分封制)。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分封制()A.传播了华夏文明 B.使周朝长治久安 C.培植了割据势力 D.以宗法制为基础5.春秋中期,楚庄王洛邑“问鼎”时,周天子以“天命”作为利器迫使楚国最终退兵。这件事可以反映出春秋时期()A.传统宗法分封秩序得到恢复 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尚存

C.传统礼制备受各诸侯国尊崇 D.“尊王壤夷”的观念正逐渐形成6.“华夷之辨”最初指的是对中原及其四周文化区系的空间划分,具有一定的种族色彩,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概念。“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萌芽 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急速消亡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D.部落联盟向世袭制国家的过渡7.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某项革新,有学者认为“有了它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间耕作,从而使食物在当时条件下无限制地增加,便都有了可能”。该项革新最可能是()A.耒耜石斧 B.刀耕火种 C.石器锄耕 D.铁器使用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10.读如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①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B.②法家法治思想的诞生地

C.③儒家德治思想的诞生地 D.④春秋时期最早实行变法11.《剑桥中国史》指出:“(这一制度)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这一制度()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B.因袭于西周制度

C.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D.恢复了社会经济12.秦统一后,皇帝既是国家首脑,又是全军统帅,军队严格执行玺、符、节制度。太尉只有带兵权,没有调兵权和发兵权。这一设计()A.降低了军队战斗力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彰显了帝王的功绩 D.分化了宰相权力13.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B.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

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14.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秦始皇“书同文”能够顺利推行。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用图所示信息进行解释,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 B.个人的威望与号召

C.“学在民间”的出现 D.文化的交融与认同15.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这些管理举措()A.体现了怀柔远夷政策 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16.《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施郡县制 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得到了广泛响应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核心特点是什么?(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当时各有何积极作用?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材料二: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至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楚两国与晋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朝的统治仅持续了短暂的14年,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秦朝的征服者统一了一系列独立的王国,开始把不同文化地区纳入一个较大的中国社会的宏伟规划。汉朝存在了四个多世纪,基本完成了中国一体化的任务。汉朝的统治者还与儒家的道德家们建立了联盟,创建了先进的教育系统。在技术发明所带来的经济高产的基础之上,汉朝的统治者把中国的影响扩展至朝鲜、越南和中亚地区,长期影响了邻近地区的社会。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著,魏风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材料两幅图片显示两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文物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B项正确;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不是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无法体现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排除D项。2.【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商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具备识记和运用基础史实的能力。

【解答】

A.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

B.宗法制不属于国家管理结构,排除B。

C.商代国家机构的体系是中央“内服”制与地方“外服”制。所说的“内服”制机构,是指京都内设置的中央国家各级机构,“外服“制机构指的是设置于畿外的地方机构。故C符合题意。

D.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

故选C。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方国各自保持本族聚居状态,由本族首领行使权力,经常叛乱,威胁中央政权,西周分封制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受封地区聚族而居的局面,而且使周人充分掌控了边陲区的统治权,明确地方诸侯等级和义务,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趋于严密,A项正确;

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

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控制,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并非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及所学分封制的积极影响可知,通过分封周室宗亲,周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华夏族的整体认知逐渐建立起来,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A项正确;

“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强调分封制的积极影响,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及所学分封制的积极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5.【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但是,从材料中的“周天子以‘天命’作为利器迫使楚国最终退兵”可以看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尚存,故B正确;

春秋时期,传统的宗法分封秩序受到破坏,没有得到恢复,故排除A;

春秋时期,楚国僭称王号,传统礼制受到破坏,故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尊王壤夷”的观念,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考生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6.【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孔子的观点即是其佐证,故C项正确;

中华文明是由华夏族和周边各族共同缔造的,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萌芽”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消亡”的说法绝对化,故B项错误;

中华大地上的部落联盟向世袭制国家过渡发生在距今5000~4000年前,偏离了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观念增强的表现分析。

本题考查华夏认同观念,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有了它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间耕作,从而使食物在当时条件下无限制地增加,便都有了可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耕种土地的效率和能力,为大规模耕种土地和食物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故D正确;

耒耜石斧、刀耕火种和时期锄耕都是春秋战国之前的生产形式,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情况,依据材料“有了它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间耕作,从而使食物在当时条件下无限制地增加,便都有了可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8.【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贵族阶级,因此导致了旧贵族的怨恨,故B正确;

A项说的是经济方面,排除;

C项是政治制度方面,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D项与旧贵族心存怨恨关系不大,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答案】B【解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主张,这一学派还主张无为而治,B正确;

A是孔子的主张,排除;

C是墨家的主张,排除;

D是荀子的主张,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0.【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的地图,儒家德治思想的诞生地是鲁国,即地图上的③鲁国,C项正确;

郑国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不是①秦国,排除A项;

法家法治思想的诞生地在魏国,不是②楚国,排除B项;

春秋时期最早实行变法魏国,此时尚未三家分晋,没有魏国,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儒家思想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郡县制并没有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只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郡县制并非因袭于西周制度,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其中“重立列国”指的是分封制,且根据材料“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可知是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存在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故C项错误;

D.郡县制度的推行与恢复社会经济无关,且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郡县制,需要学生掌握郡县制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以郡县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军队严格执行玺、符、节制度,太尉只有带兵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正确;

通过材料无法分析军队战斗力情况,故A排除;

材料并非彰显帝王功绩,故C错误;

材料是为了削弱太尉的君权,此时并非要分宰相权力,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考生可根据材料“秦统一后,皇帝既是国家首脑,又是全军统帅,军队严格执行玺、符、节制度。太尉只有带兵权,没有调兵权和发兵权”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及所学皇帝制度的内涵可知,秦始皇自身和亲属的名号都是独特专享的,这是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和独尊地位,B项正确;

名号制度不能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神权色彩,排除C项;

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需要考生掌握皇帝制度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图中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文化圈呈现交叉重合的现象,说明当时的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有利于文化的认同感的形成。所以,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秦始皇“书同文”能够顺利推行,故D项正确;

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

“个人的威望与号召”的说法过于夸大了个人对社会文化交流的作用,故B项错误;

“学在民间”的出现,只反映了文化教育对象的不断下移,不足以全面解释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百家争鸣的影响从文化交融和认同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可知,秦朝重视边疆管辖和治理,不仅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理,而且迁徙大量内地民众到这些地区,前往岭南的移民还以军人为主,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怀柔远夷的政策,而是反映了秦朝通过征战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排除A项;

材料的主旨是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没有体现破坏地方历史传统,排除B项;

秦朝时期人地矛盾并并不突出,材料也没有体现“缓解人地矛盾”,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需要考生掌握秦朝开拓边疆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6.【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以应……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可知,秦末农民起义响应者非常广泛,故D正确。

“苦秦吏”指的是秦朝暴政,材料没有体现出秦末农民起义起因于官吏的贪腐,故A错误;

秦末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实施郡县制,故B错误;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主力是农民,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以应……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本题主要通过秦末农民起义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17.【答案】【小题1】(1)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

(2)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西周的宗法制,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3)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和积极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分封制。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小题2】【小题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和积极作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18.【答案】【小题1】内部压力: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

外部条件: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小题2】主张: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实行仁政;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一中“丰厚的文化积累”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二中“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及“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主张。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19.【答案】【小题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小题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力;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小题3】历史意义: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楚两国与晋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20.【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观点:根据材料“秦朝的统治仅持续了短暂的14年,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汉朝存在了四个多世纪,基本完成了中国一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