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1、天下观念中国老式世界观念的关键即天下观附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种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老式文化的关键价值观念。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测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阅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索中外关系的正常思绪被长期扭曲。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替代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首先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首先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一直未能产生。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同步,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围国家的关系。周围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围、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挣脱外交困境的出路。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构造上已然瓦解,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瓦解。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也许挣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也许性。2、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由于重要体现为物品互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该体制在唐宋时期到达第一种顶峰,在明清时期到达第二个顶峰。“华夷”秩序是朝贡体制的关键价值观,也是天下观念的重要构成部分。朝贡体制的制度化过程就是将老式的“华夷”观念制度化的过程。根据朝贡国与中国或中原王朝的关系之亲疏远近,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经典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一般性的朝贡关系”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朝贡体制的特点有:对朝贡国来使的表文的格式、来使的时间、贡道、贡使团人数、携带货品或其他物品的数量、船数等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采用册封制度对朝贡体制的政治权利进行安排,确立双方的政治关系形态;朝贡贸易与朝贡往往混杂在一起;朝贡中涵盖了一定程度的礼仪安排。朝贡体制影响了中国军事国防战略,体现为“天子守在四夷”的国防理念和“塞防重于海防”的观念上。中国同意王朝钟情于采用防御型战略文化,由于通过对华夏边缘地区保持朝贡有助于加强中国的身份认同。老式的作为中国天下观念之制度体现的朝贡体制,在西方“欧洲中心观”的解释下日益僵化。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朝贡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古代国际关系史中曾经长期存在朝贡关系,而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念上的差异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政治思想的差异的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老式外交体制和思想,其内容非“朝贡体制”可以简朴涵盖,朝贡体制的存在与发展和中原帝国的分合存在亲密的联络;老式东亚的国际关系存在以中国为中心和以“海上中国”为平台的两条线索;“地区经济”在东南亚和东亚所起的作用,已经极大地减弱了朝贡体制的地位,使其只存在于最上层的统治集团的意识中。实际上,从明末清初开始,老式的朝贡体制即在发生内在实质性剧变,而并非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冲击。东亚内部的互相关系,是最终瓦解朝贡体制的动因。3、东方主义东方主义在形容西方对东方的研究中具有负面意义,大意是指研究者以欧洲帝国主义的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又指外来人对东方文化及人文的带有偏见的理解。萨义德在《东方学》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意在为东西建立一种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东方主义以殖民者的高姿态来看待东方,并没有给东方一种正常的历史地位。中国自己的历史观念受到了东方主义的影响,我们把西方当作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以此为基础来书写自己的历史。4、葡、西、荷、英未能冲击明朝在中国和西欧列强的第一轮交往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都未能推行其在拉丁美洲同期推行的殖民政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被殖民关系。西方不是以一种殖民的姿态进入东方,而中国也没有出现被奴役、被侵略的迹象。相反,中国却将它们一一纳入中国的世界观中去看待。在这对关系中,中国成为主体,而西欧成为“他者”,产生了强烈的被动感,这是他们的困惑。明清两代中国人对于欧洲国家的认知是混乱的。四国在与明朝的初步交往中充斥投机性质,而明朝也以机会主义的手段处理与他们的关系,通过现实主义的方略将其纳入中国的天下秩序,最终未能使西欧的投机者获得平等经商的政治地位。葡萄牙人将贸易伪装成朝贡最终失败,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人运用朝贡贸易引荐葡萄牙人,阐明当时的朝贡体制已经走样,成为边民联络朝贡国共同获利的手段。明朝联络西班牙打击海盗但获得失败,暴露了其天下秩序的内部问题,在机会主义的驱使下对西班牙运用却不予以正式身份,对应当保护的海外华人采用蔑视态度。在荷兰人到来后,明朝首先以朝贡关系处理与荷兰的关系,另首先又力图支持葡萄牙人打击荷兰人,具有“以夷制夷”的性质。而英国的国书从未送达。在第一波与欧洲殖民者的交往中,均发生了低烈度的军事冲突,几乎在所有的冲突中,明朝最终均获胜。这阐明在王朝主线利益受到威胁时,机会主义并不是其所有对外手段的主线导向。明朝不排除以武力手段处理问题,同步阐明明朝有强大的理由维持其天下秩序。文化、历史、生活和军事上的困惑,使西方国家并没有可以冲击中国的明清两朝。东方主义所描述的历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历史,而中国以殖民体系来描述自己的历史也不符合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为了突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晚清七十年的历史替代了明清两朝五百年的整段历史。5、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对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重要有三种范式。其一为现代性范式。此种论述认为英国虽然在后来的对华关系中采用了枪炮政策或帝国主义政策,但在马戛尔尼访华时期,毕竟代表了当时的世界大势。访华的失败源于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固步自封,清朝的皇帝和体制拒绝走向现代化。现代性范式的潜台词即,马戛尔尼代表了现代文明。现代性范式是东方主义的一种体现。1793年的中国和欧洲,处在两种不一样的帝国构建历程,英国代表着海上帝国,中国代表着陆地帝国。而这两种构建历程,何者代表着先进,当时的人无法预知这一发展方向。而先进和落后,是后人对其的评价。清朝前期致力于陆地帝国的构建,在当时有重要意义,这是建立多民族国家的最高阶段。况且,晚晴帝国是不是拒绝开放自身也是值得探讨的。晚清所采用的“限关”与闭关不一样,一种口岸的开放仍然满足了对外贸易的需要,十三行所经营的对外贸易逐年增多,并没有比过去四个口岸少。同步,英国在18世纪的全球贸易也并不是所谓“自由贸易”,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不能说是中国拒绝“自由贸易”所致。其二,文明冲突范式。这一范式认为,两次文明的初次相遇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博弈。正如欧洲人进入印加帝国同样,双方并没有进行充足准备。实际上,中国的地位跟印加帝国是不一样的,中国是一种文明实体。与欧洲碰面的时候,欧洲仅仅处在民族国家阶段,欧洲的单个国家都局限性以中国这一文明实体相提并论。并且,在1793年前,英国已经多次尝试和中国联络,并且双方的贸易关系也一直在朝贡贸易的总的框架下进行,欧洲人已经对中国有了相称的理解。在扩大贸易的动机下叩关中国,不能视为好无准备的异质文明的冲撞。其三,后现代主义范式。这一范式把“后现代式的解释与新的档案材料”结合起来,将马戛尔尼使团受命访华的动机解释为怎样建立大不列颠与中华帝国之间的主权平等关系,而商业利益的考量实际上位居次位。双方产生“礼仪之争”冲突的原因,并不在于跨文化的误解或文化冲突,而在于双方对主权观念和建构权力关系的方式持有互相竞争,互不相容的观点。中国的朝贡安排类似于欧洲的国际法,中国运用礼仪但愿把欧洲置于礼仪之下,不过却失败了。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应当还是和内容有关,而礼仪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纠结礼仪的重要原因是要使皇帝满意。清朝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两个拒绝原因,一是天朝不以贸易为重,一是恐其他国家效仿英国。第二点原因阐明英国提出的规定确实超过了以往所有中国与欧洲贸易的既定条款和原则,这令清朝深感担忧和恐惊。从中国的角度而言,马戛尔尼事件并非是一次使中国错失了对外关系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清朝以体制为由进行自我保护,反倒是中国防止了过早悲惨的“印度化”。6、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被赋予沉重的历史价值: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是中国对外屈辱交往的开端。然而,走出近代屈辱情节的时代已经到来,鸦片战争并不能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内部的视角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真正促成中国的全面“觉醒”即世界观的全面转变,只是在地理观念上有一定的促动作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并没有认识到禁烟行动的意义究竟何在,仍然是在天朝体制的规定范围内处理。而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的主张,动机也具有双重性:其一,是针对帝国内部事务的国内对策,而非外交政策;其二,是彰显老式天下观念的大好契机,不是转变中国世界观念的大好契机。士大夫阶层对1840年发生的事件充耳不闻,而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底层社会的构造都没有发生变化。一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地方政府的数据仍然保持着明万历年间的状况。而从对外的层面上,虽然表面上看英国人用战争的形式进入了中国,但鸦片战争并未真正打开中国的大门。虽然作为鸦片战争的成果,中国最终被迫开放港口,割让香港岛,不过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清廷上下对于从陌生世界过来的敌人,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更没故意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而从1842年之后沿海开放口岸的绅民和地方官反对洋人入城,朝廷拒绝洋人进驻北京的对外态度来看,鸦片战争更没有打开中国人的心扉。无论是割地、公约还是文化传播,我们都不能从鸦片战争看到一种新的阶段。葡萄牙16世纪开始就占据了澳门,英国在17世纪攻打了我国的虎门炮台。在中俄之间的战争中,我们也并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割让了部分领土并签订了公约,中国君主派去的使团给俄国女皇下跪。而明朝时来中国居住的利玛窦等传教士传播了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历史自身没有时间段的概念,历史的时间段就是对历史价值的重新判断。因此,我们仅仅是将思绪寄托在鸦片战争上。7、三元里抗英斗争与中国的民族意识鸦片战争时期对英国入侵的抵御中,最为国人津津乐道的是三元里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对其反复的强调当然迎合了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政治需要,然而这一斗争并不能上升到集体的爱国主义的高度。英军的暴行是导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的起因。英军挖掘当地民众的祖坟,“开棺暴骨”,劫掠财务,调戏妇女等。因此,三元里等处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尽管其中的某些士绅有着老式的民族主义色彩的号召。其实,在鸦片战争后期,江南的官绅们纷纷积极付给英军“赎城费”,乞求他们不要骚扰本境的行动,与三元里的抗英是一致的,均是保卫家园。此外,三元里抗英斗争并非无产阶级领导的抗敌斗争,而是地方的地主乡绅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国的底层构造为乡村社会,地方乡绅、宗族的势力比地方官的势力的作用要大得多。8、对于林则徐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尤其是近代以来人物的评价,无一不受社会和政治的现实影响。林则徐的形象是被构建出来的一种历史产品。自范文澜将林则徐定位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之后,形象化和脸谱化将其腿上了无上光荣的高度。然而,林则徐本人的世界观仍然是有问题的,他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林则徐的观念中具有中外划分的意识,且具有杰出的对外交涉能力,对中国法律管辖权具有保护意识,规定外商“具结”也体现了他对法律的重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被广为引用的表明对国家忠心的诗歌,体现出了林则徐勇于无私奉献的精神。然而,这种奉献是献给“国家”和“君”这双重目的的。“爱国”和“忠君”在当时的士大夫心中并没有截然的区别。此外,一种人可以很好的爱国,但不一定就具有真正开明的看世界的开放精神。广义上来说,林则徐是爱国的,但他最大的问题则是没有突破老式的天下观念,忽视世界发生巨变的事实,因此也绝不能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历史性意义。他对局势估计局限性,对敌人的观测也并不具有对战争形态的高科技的认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敌人以打击我国统治者意志为目的,不会深入内地,我方战略准备局限性。另一方面是英军战斗力与清军具有的时代差异;第三是中国长期自然经济发展使得民众有乡土意识,却缺乏统一的全民族抗战意识。9、徐继畲徐继畲亲身经历了与英国侵略者的战争,对世界巨变有着真切的感受。他不仅在地理世界观上突破了中国中心思想,还将他对西洋制度、民情民俗的赞誉体现出来,从而超越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一般士大夫的世界观变迁的速度,抵达了洋务派后期、维新派初期的高度。《瀛环志略》中并未称西方国家为“夷”,而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